收藏 分享(赏)

历史必修三专题三3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ppt

上传人:gsy285395 文档编号:5318597 上传时间:2019-02-20 格式:PPT 页数:23 大小:2.88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必修三专题三3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历史必修三专题三3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历史必修三专题三3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历史必修三专题三3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ppt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历史必修三专题三3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ppt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专题三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七十多年马克思主义走得那样慢,十月革命以后就走得这样快。因为它走得这样快,所以一九一九年中国人民的精神面貌就不同了,五四运动以后,很快就晓得了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封建势力的口号。在这以前,哪个晓得提这样的口号呢?毛泽东(1945.4),“马克思主义产生于欧洲,开始在欧洲走路,走得比较慢。那时我们中国除极少数留学生以外,一般人就不知道,我也不知道世界上有马克思其人, 以前有人如梁启超、朱执信, 也曾提过一下马克思主义。 不过以前在中国并没有人真正知道马克思主义的共产主义。”,1、早期传入 (1)早期传入的条件 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队伍

2、的壮大; 知识分子探索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爱国心。 (2)代表人物 梁启超发表文章称马克思是社会主义的鼻祖; 革命党人朱执信发表文章,介绍马克思、恩格斯的生平与学说; 一些无政府主义者曾介绍过马克思的学说和思想。,“麦喀士(马克思),日尔曼人,社会主义之泰斗也” “今之德国,有最占优势之二思想,一曰麦喀士之社会主义,二曰居志埃(尼采)之个人主义。麦喀士谓:今日社会之弊,大多数之弱者为少数之强者所压服。” 新民丛报1902年,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在1905年创办同盟会后,鼓励激进革命青年朱执信写德意志社会革命家小传,并发表在1906年初的民报第2号上。文中在记述马克思和恩格斯生平时,第一次介绍

3、了共产党宣言的写作背景、中心思想和历史意义,并逐句翻译了共产党宣言第二章中关于无产阶级革命的十项要求,还作了解释。,19世纪末至20世纪20年代中国产业工人人数(单位:万人),归纳马克思主义在当时没有在中国产生影响的原因:,第一,缺乏阶级基础。,第二,缺乏正确的指导思想。,第三,缺乏实践效果。,(1)利用文章宣传: 法俄革命之比较观 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 我的马克思主义观,李大钊(18891927 )字守常,河北乐亭人。1913年赴日本留学,入早稻田大学政治科,开始接触社会主义思想。1914年组织神州学会,进行反袁活动。次年为反对“二十一条”,发表通电,号召国人誓死反抗。1916年5月

4、回国,任甲寅日刊编辑,推动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是把马克思主义全面介绍到中国的第一人。,(2)开设课程 利用讲坛宣传,民主主义劳工主义既然占了胜利,今后世界的人人都成了庶民,也就都成了工人。我们对于这等世界的新潮流,应该有几个觉悟:第一,须知一个新生命的诞生,必经一番苦痛,必冒许多危险第二,须知这种潮流,是只能迎,不可拒的。 一九一七年的俄国革命,是世纪中世界革命的先声。 第四,须知今后的世界,变成劳工的世界。我们应该用此潮流为使一切人人变成工人的机会,不该用此潮流为使一切人人变成强盗的机会。凡是不做工吃干饭的人,都是强盗。 我们要想在世界上当一个庶民,应该在世界上当一个工人。诸位呀!快去工作呵!

5、 李大钊庶民的胜利,、“民主主义劳工主义”、“占了胜利”是指什么?“这种潮流”又是指什么? “民主主义劳工主义”、“占了胜利”是指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 “这种潮流”是指社会主义运动。 、根据材料,分析李大钊对于“这种潮流”的态度。 首先他认为“是只能迎,不可拒的”,鼓励人们为建立一个全新的社会勇往直前; 其次认为建立新社会新世界,必须要“经一番苦痛,必冒许多危险”,警告人们要作好付出代价的准备。,“我第二次到北京期间,有三本书特别深地铭刻在我的心中,建立起我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这三本书是:共产党宣言,陈望道译,这是用中文出版的第一本马克思主义的书;阶级斗争,考茨基著;社会主义史,柯卡普

6、著。到了1920年夏天,我已经在理论上和在某种程度的行动上,成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而且从此我也自认为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了。”,【课堂探究】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能够吸收中国的知识分子? (1)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使无产阶级队伍壮大,他们在五四爱国运动中显示了巨大的力量,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提供了坚实的阶级基础。 (2)第一次世界大战充分暴露了帝国主义侵略与争霸的本性,通过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失败和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的鲜明对比,认识到只有马克思主义才是救国的良方。 (3)马克思主义本身的科学性,它是指导无产阶级和被压迫民族解放的理论体系。,【课堂探究】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的

7、原因是什么? 中国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阶级基础)。 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思想基础) 十月革命第一次把马克思主义从理论变为现实,为中国革命指明新的出路。(国际影响) 五四运动的爆发促进马克思主义和工人运动的相结合。(直接原因) 最根本的是中国革命实践的客观需要。,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1、由学术思想转变为社会改造指导思想 (1)李大钊:把马克思主义当做人类客观地观察社会发展历史的工具。 (2)陈独秀:突出了马克思主义的战斗色彩和实践精神,关注马克思主义如何指导中国革命、中国社会主义如何实现等问题。 2、奠定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思想基础 (1)上海共产主义小组 1920年9月,把

8、新青年改为公开理论刊物,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宣传。 创办半公开的共产党月刊,介绍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等。 (2)各地共产主义小组:深入工人群众进行宣传组织工作,推进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的结合。,【知识归纳】:近代中国三次思想解放潮流及其比较。 (1)近代三次思想解放潮流 19世纪末,资产阶级维新派与封建顽固势力围绕要不要变法,要不要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要不要提倡西学、改革教育制度,进行了一场激烈论战。这是资本主义思想同封建思想的正面交锋,形成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19011907年,资产阶级革命派与保皇派之间,围绕要不要以暴力推翻清政府,要不要实行民主政治,要不要改变封建土地制度问题

9、,展开一场论战,使民主革命思想得到传播,形成又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1915年新文化运动兴起,以民权、平等和达尔文的进化论为指导思想,以民主、科学为主要内容。前期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在社会上掀起一股思想解放的新潮流。,(2)近代三次思想解放潮流的比较: 相同点: 以民族资本主义的不断发展为基础; 都是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用西方思想武器反封建专制统治的斗争; 都促进了资产阶级民主运动的发展。,(2)近代三次思想解放潮流的比较: 不同点: 直接斗争对象不同:第一次是封建顽固势力,第二次是保皇派,第三次是北洋军阀政府及封建思想的核心儒家思想; 领导力量不同:第一次是资产阶级上层维新派

10、,第二次是资产阶级中下层革命派,第三次是资产阶级激进派; 主要内容不同:第一次资产阶级维新思想,希望走实现君主立宪制的改良道路。第二次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思想,希望走实现民主共和制的革命道路。第三次资产阶级民主科学思想,希望实行资产阶级的民主政治; 作用不同:第一次为戊戌变法奠定了思想基础。第二次为辛亥革命奠定了思想基础。第三次为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过渡,为五四运动的爆发奠定了思想基础。,【质疑与思考】:如何从文明史观、现(近)代化史观的角度看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从文明史观看:它是中西文明碰撞的必然趋势与选择。 鸦片战争时期的林则徐、魏源等人,他们曾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在

11、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提出了向西方寻求真理的思想和口号,具有划时代的启蒙意义。 维新思想是把西方政治学说与儒家思想结合,救亡与启蒙并举,传播了西方的资产阶级政治学说。 革命派是借鉴西方天赋人权、主权在民的民主思想,以三民主义为旗帜。 从现(近)代化史观看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 鸦片战争时期的林则徐、魏源等人,他们曾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学习西方迈出了思想近代化的第一步; 洋务运动“师夷长技以自强”迈出了中国经济近代化的第一步。 维新变法是中国近代第一场“政治近代化运动”(迈出了中国政治近代化的第一步),深刻影响了一百多年来的中国历史进程。 由民主共和思想指引的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化道路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表现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社会习俗方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职业教育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