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生物技术:繁荣还是泡沫?辞旧迎新之际,简要回顾去年生物技术的发展历程很有意义。毫无疑问,美国仍然 是生物技术领域的超级大国。从年初的四百余种 癌新药纷纷进入临床试验,到年底的克隆猪技术突破;从七、八月的胚胎干细胞伦理大争论,到十二月的克隆人胚胎的争议 ,形成一个又一个的新闻热点。这是美国网络泡沫破灭以后的新现象。有人说,生物技术时代可能提前到来,在信息技术领域迟迟没有技术突破的情况下,这种说法似乎有一定道理。 华尔街对生物技术也是青睐有加。12 月 17 日,构成纳斯达克股市 100 指数(由纳斯达 克股市按市值排列的前 100 家非金融企业的市值计算得出)的企业换了 13 家,其中新进入前
2、100 家的有 7 家是生物技术企业;而按市值计算,纳斯达克股市 100 指数中生物技术的分量占了 12.7%,换言之,纳斯达克股市前 100 家非金融企业总市值中有 12.7%是生物技术企业的,这一数字是两年前的三倍。从这些指标看,生物技术当然是引领经济发展的新 兴产业。美国商业周刊近日引用纳斯达克金融产品服务公司的首席执行官 John LJacobs 的话:这些变化反映了投资者对于生物技术的巨大投资,同时反映了生物技术对于经济的推动作用。 不过,对于经历了一番网络泡沫磨难的投资者们,一个更为敏感的问题出现了:生 物技术到底是繁荣还是泡沫?提出这一问题倒不是“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绳” ,而是
3、有客观依据的。一些生物技术公司的故事很美妙,但是迄今盈利微薄或是亏损依然,它们的股市价格可是不断上涨。美国证券交易所(Amex)生物技术指数在过去三年间涨了 200% ,这种事情令人回忆起Com 公司时代; Amgen 公司以 160 亿美元的天价购并 Immunex ,开创了生物技术发展史上第一例巨额购并案,将有多起购并案紧随其后,又让人想起泡沫时代的疯狂购并;还有在纳斯达克 100 之列的 ImClone 公司这样的案例,其市值是营销额的200 倍,与网络公司 Amazon 在 2000 年初泡沫快破裂时差不多,与之相比,老牌制药厂商默克公司的市值只有其营销额的不到三倍。有泡沫成分吗?不能
4、说没有。生物技术产业的发展与信息技术截然不同。首先,生物技术的产品开发周期长,一种新药从开发到上市短则五年,长则十五年,在这一领域没法像集成电路或是软件那样玩“马拉松短跑” ,半年一年升级一次;其次是投资巨大 ,失败风险也大,新药开发不同于信息技术产品,就是通过三期临床试验也可能在大规模市场应用中失败,拜耳公司的拜斯亭就是一例,还有很多新药在三期临床之前就惨遭 淘汰。如果真是生物技术产业引领经济发展,必然不同于信息技术,风险投资的周期大 大延长,失败风险加大;第三,由于前两项,信息技术领域塑造品牌的招数将失灵,像微软公司那样“人家的技术,自己的品牌”的案例很难在生物技术领域重演。泡沫成分大吗?
5、那倒不见得。与十年前美国生物技术大起大落的经历比较,如今的生物技术产业已经成熟多了。12 月 31 日美国商业周刊上的一篇新闻分析指出:新的结盟,新产品及新的融资方式三者结合,会为生物技术带来持续增长。现在有约 300 种生 物技术产品进入三期临床试验;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FDA)在 2000 年发布了 32 项对于生 物技术产品的许可,这一数字比 1999 年增长 45%;生物技术产品的销售额从 1999 年的161 亿美元增长到 2000 年的 181 亿美元,增长率为 12%;1999 年盈利的生物技术厂商为22 家,1 997 年只有 17 家。 更重要的是生物技术产品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就商业模式而言更为传统,市场是 现成的。一种成功的新药,无论是治疗类风湿还是癌症,只要有效,市场前景极其广阔 。这与靠广告生存的网络公司根本不同。 那么如何防止泡沫呢?商业周刊没有说。在美国,大约有 50100 家生物技术公司正在等待合适的时机上市,用国内流行的话说叫到股市“圈钱” 。 商业周刊提醒说,投资者们对这些未来的圈钱者要格外小心,因为肯定有不少公司会失败。国内的“ 生物概念股”也已兴起,投资者们应当注意防范风险。 (古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