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生物必修三种群、群落练习.doc

上传人:jinchen 文档编号:5314363 上传时间:2019-02-20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2.5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物必修三种群、群落练习.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生物必修三种群、群落练习.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生物必修三种群、群落练习.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生物必修三种群、群落练习.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生物必修三种群、群落练习.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种群、群落一、选择题:1.高山上的植物分布随海拔高度而变化,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生态因素是( )A.温度 B.光照 C.水分 D.空气2.海洋植物多分布在不超过200m的水层中,上层多为绿藻,中层多为褐藻,下层多为红藻。决定植物这种分布的主要生态因素是 ( )A.pH 值 B.含氧量 C.温度 D.光照3.为了减低一种真菌对果树的毒害,园艺家引入了一种形态结构和生理特性与真菌相似,但毒性相对低的真菌,从而使该果树增产。园艺家利用的是种间关系中的( )A.寄生 B.共生 C.竞争 D.捕食4.种群是指一个生态系统中 ( )A.同种生物的所有成熟个体的总和 B.所有生物成熟个体的总和C.同种生物所

2、有个体的总和 D.所有生物个体的总和5.预测某地人口未来发展趋势的主要依据是 ( )A.人口数量 B.人口密度 C.性别比例 D.年龄组成6.自然界中生物种群增长常表现为“S”型增长曲线。下列有关种群“S”型增长的正确叙述是( )A.“S”型增长曲线表示了种群数量和食物的关系 B.种群增长率在各阶段是不相同的C.“S”型增长曲线表明种群数量和时间无关 D.种群增长不受种群密度制约7.森林生态系统对太阳能的利用率远大于农田生态系统,主要原因是森林生态系统( )A.以木本植物为主 B.土壤肥沃 C.没有人类的活动 D.植物群落有分层结构8.浅海中牡蛎与鱼类、节肢动物、棘皮动物等生物生活在一起。这些

3、生物构成了( )A.群落 B.种群 C.生态系统 D.生态因子9图示种群在理想环境中呈“J”型增长,在有环境阻力条件下,呈“S”型增长,下列关于种群在某环境中数量增长曲线的叙述,正确的是A当种群数量到达 e 点后,种群数量增长率为 0B种群增长过程中出现环境阻力是在 d 点之后C图中阴影部分表示克服环境阻力生存下来的个体数量D若该种群在 c 点时数量为 100,则该种群的 K 值为 40010.如图表示有限环境中某一种群增长的曲线。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K 值是环境条件所允许达到的种群数量最大值 在 K 值时,种群的增长率最大如果不考虑迁入迁出等其它因素,在 K 值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假设这

4、是鱼的种群,当种群达到 K 值时开始捕捞,可持续获得最高产量A B C D11.下列关于右图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图可表示磷虾与浮游植物的数量关系,其中 a 为磷虾B图可表示豆科植物与根瘤菌的数量关系C图可表示培养基上青霉菌和敏感细菌的数量关系,其中 a 为青霉菌D图可表示地衣中藻类和真菌的数量关系,其中 a 为真菌212.某研究机构对某区域的一种田鼠进行了调查,所调查样方的总面积为 2 hm2 (1 hm2=10 000 m2),统计所捕获的鼠数量、性别等,进行标记后放归;3 日后进行重捕与调查。所得到的调查数据如表:以下是某同学对数据的分析结果,你认为正确的是( )A.该地区田鼠的平均种

5、群密度约为 250 只hm 2B.田鼠在被捕捉过一次后更难捕捉,统计的种群密度比实际低C.综合两次捕获情况,该田鼠种群的性别比例()约为 32D.此调查方法可以用来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13、冬虫夏草是一味名贵中药,虫草幼虫在土壤中越冬时,被真菌侵入体内,菌丝逐渐充满虫体内变为菌核,使虫体内组织被破坏,仅残存外皮。夏季菌核萌发,由幼虫口或头部长出具柄的子座,因而似直立的小草。这种真菌与幼虫之间的关系属于( )A、互利共生 B、竞争 C、寄生 D、捕食14.下图 (一)中所示的生物间关系,A B 代表两种生物,C 代表生物的生活条件,箭头表示营养流动的方向;图(二)在坐标系中表示两种生物之间

6、的关系。下列图(一)( 二)中所表示的生物关系配对正确的一组是( )A 甲 B 甲 C丙 D乙15下列关于种群的表述,正确的是 ( )生殖前年龄组个体数大于生殖后年龄组个体数, 种群数量一定增长 没有迁出和迁入时, 出生率大于死亡率, 种群的数量一定增长 动物对捕捉器具有条件反射的种群不能用标 志 重 捕 法 调 查 种 群 密度 年 龄 结 构 为 增 长 型 的 种 群 其 繁 殖 期 个 体 数 一 定 大 于 衰 退 型 繁 殖期个体数 种内斗争有可能导致种群均匀分布种群特征是单独个体不具备的A B C D16.在制作泡菜时,乳酸菌产生的乳酸可抑制其他微生物的生长,而乳酸积累到一定程度

7、时,又会抑制乳酸菌的繁殖。这个过程中会存在着怎样的生物关系(多选)( )A.种内互助 B.共生 C.种内斗争 D.竞争17、下列关于群落演替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在群落演替过程中,群落的物种构成不断地发生着改变B群落演替的根本原因在于群落内部,不受外界因素的影响C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主要区别是演替的起始条件不同D在群落演替过程中种群总数开始是逐渐增多而后趋于稳定18、下图 a、b 表示种群在不同条件下的增长曲线,c 为 b 曲线对应的种群增长率。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在自然界中不可能存在类似 a 曲线表示的种群增长情况B在 t 时刻 b 曲线对应的种群数量大小为环境容纳量的一半,即 K2C

8、b 曲线表示种群的数量增长可能受其本身密度增加的制约3Dc 曲线表示的种群增长规律可用于指导渔业捕捞等19、 ( 11 年全国)某校园有一片草坪和一片树林,下列关于这两个群落中动物分层现象的叙述,正确的是( )A草坪和树林中的动物都具有分层现象 B草坪和树林中的动物都没有分层现象C只有草坪和树林混杂在一起时动物才具有分层现象D草坪中的动物没有分层现象,而树林中的动物具有分层现象20、 ( 11 年安徽) 某岛屿有海底火山喷发形成,现已成为旅游胜地,岛上植被茂盛,风景优美。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该岛屿不同地段物种组成上的差异是群落水平结构的体现B、该岛屿形成后最初进行的群落演替属于次生演替C、旅

9、游可能使岛上的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进行D、该岛屿一定发生过漫长的群落演替过程21:(09 海淀)图 2 示种群年龄组成的三种类型,解读此图可获得的信息是( )a、b、c 可分别表示同一物种的三个不同种群中各年龄期个体在种群中所占的比例三个种群中处于繁殖期的个体数之比是 abc三个种群的出生率之比是 abc三个种群的迁入率与迁出率之比是 abcA只有 B只有 C只有 D只有22、 ( 11 北京)在生态学研究中,下列方法与研究目的不相符的是A.给海龟安装失踪器调查其洄游路线 B.给大雁佩戴标志环调查其迁徙路线C.用样方法研究固着在岩礁上贝类的种群关系 D.用标志重捕法调查乌尔黄鼠的丰

10、(富)度23:( 09 安徽)用牛奶瓶培养黑腹果蝇,观察成虫数量的变化,结果如下表:时间(天) 1 5 9 13 17 21 25 29 33 37成虫数(只) 6 10 28 71 131 207 270 302 327 341根据表中数据分析,下列结果正确的是A第 13-25 天,成虫数量增长快的主要原因是个体生长加快。B第 17-29 天,成虫增长率上升,死亡率下降C第 21-37 天,成虫增长率的下降与种群密度的改变有关D第 1-37 天,成虫数量成 “J”型增长24、 (11 江苏)在野外试验站,研究棉蚜发生期开放和封闭条件下、不同初始密度(1 和 20 头叶)的棉蚜种群密度变化,各

11、实验组均放置规格、数量相同的棉叶,结果如下图。有关叙述正确的是(多选) A初始密度相同的种群开放条件下先于封闭条件下衰退,可能与迁出有关B初始密度相同的种群开放条件下先于封闭条件下达到密度峰值,可能与迁入有关C开放和封闭条件下种群数量均在达到 K 值时开始衰退D开放和封闭条件下种内斗争均在种群衰退时开始减弱425.(2009江苏高考)某生物小组进行“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实验时,同样实验条件下分别在 4 支试管中进行培养(见下表) ,均获得了“S”型增长曲线。根据实验结果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4 支试管内的种群初始阶段都经历了“J”型增长 B.4 支试管内的种群同时达

12、到 K 值C.试管内种群的 K 值与试管不同D.试管内的种群数量先于试管开始下降 26.(广东 2004)生活在一个生物群落中的两个种群(a、b)的数量变化如图所示,下列判断正确A a 种群与 b 种群为捕食关系,a 种群依赖于 b 种B a 种群与 b 种群为竞争关系,竞争程度由强到弱C a 为 S 型增长,其增长受本身密度制约D b 为 J 型增长,始终受到 a 种群的制约27.(10 海南)某弃耕农田植物种类 40 年间的变化情况 见表。有关该地群落变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物种多样性逐渐地增加 B.该地群落发生了初生演替C.群落对光能的利用能力提高 D.群落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发生

13、了变化28.如图表示出生率、死亡率和种群密度的关系,据此分析得出的正确表述是A.在 K/2 时控制有害动物最有效B.图示规律可作为控制人口增长的依据C.该图可用于实践中估算种群最大净补充量D.在 K/2 时捕捞鱼类最易得到最大日捕获量29、 某水池有浮游动物和藻类两个种群,其种群密度随时间变化的趋势如图,若向水池中投放大量专食浮游动物的某种鱼(丙) ,一段时期后,该水池甲、乙、丙三个种群仅剩一个种群。下列关于该水池中上述三个种群关系及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甲和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甲种群B甲和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丙种群C丙和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

14、终仅剩下甲种群D丙和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丙种群30.(12 年海淀零摸)右图表示某生物群落中甲、乙两个种群的增长速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甲、乙两种群为竞争关系,甲的竞争力小于乙B.t2t3 时间段内,甲种群的死亡率大于出生率 C.t3t5 时间段内,甲、乙两种群的年龄组成不同D.甲种群数量最大的时刻为 t2,乙种群为 t4531:甲是一种能生活在多种土壤中的小型昆虫,常常被昆虫乙大量捕食。现用两种杀虫剂分别处理田块,号杀虫剂对甲、乙昆虫的毒性相同,号杀虫剂对乙昆虫的毒性比对甲昆虫的毒性更强。下列哪两个图能分别代表、号杀虫剂单独作用对害虫数量的影响(

15、)A. B. C. D. 32:(11 年安徽) 某岛屿有海底火山喷发形成,现已成为旅游胜地,岛上植被茂盛,风景优美。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该岛屿不同地段物种组成上的差异是群落水平结构的体现B、该岛屿形成后最初进行的群落演替属于次生演替C、旅游可能使岛上的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进行D、该岛屿一定发生过漫长的群落演替过程33.(2010海南)某弃耕农田植物种类 40 年间的变化情况见表。有关该地群落变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物种多样性逐渐地增加 B.该地群落发生了初生演替C.群落对光能的利用能力提高D.群落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发生了变化34.(09 山东)如图曲线 a、b 表

16、示两类生物种群密度与存活率之间的关系。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曲线 a 代表的种群个体一般体型较大,营养级较高B.依据曲线 b,人工养蜂时种群密度中等最好C.对大型动物迁地保护,迁移的种群密度不宜过大D.种群密度为 d 时,曲线 b 代表的种群个体间竞争最剧烈35.如图为某种群数量增长的“J”型曲线和“S”型曲线。若不考虑迁入和迁出,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改善空间和资源条件难以使 K 值提高B.BC 段种群增长速率逐渐下降,出生率大于死亡率C.C 点时种群增长速率为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D.比较曲线 Y 与曲线 X,表明自然状态下种群无法超出理想状态 下的最大增长速率36.如图表示某物

17、种迁入新环境后,种群增长速率随时间的变化关系,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第 10 年后,该种群的数量开始下降B.经调查该种群在第 10 年时为 200,估算该种群在此环境中的环境容纳量约为 400C.该种群在 20 年内呈“J”型增长D.经调查该种群在第 15 年时的出生率为 m,估算该种群在此环境中的死亡率大于 m6图337.(2011 江苏)我国西南横断山区被公认为全球生物多样性的关键地区,不同海拔区域蝶类物种多样性研究结果见下表。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不同垂直带的植被类型差异是群落演替的结果B.不同垂直带的植被类型差异反映了群落的空间结构特征C.蝶类物种多样性与各垂直带植

18、被类型无关D.蝶类物种多样性与各垂直带气候特征有关38.(2010 安徽)某生物兴趣小组为了调查两个河口水域的水母类动物类群(甲、乙)的种类组成及其数量特征,使用浮游生物捕捞网(网口内径 50cm,网身长 145cm,网目孔径 0.169mm)各随机取样 3 次,调查结果如表(单位:个)下列关于甲、乙两个类群之间物种丰富度和种群密度的比较,正确的是( )A.甲类群的丰富度大,物种 2 的种群密度小 B.甲类群的丰富度小,物种 4 的种群密度大C.乙类群的丰富度大,物种 7 的种群密度小 D.乙类群的丰富度小,物种 10 的种群密度大39.下列选项中,对种群密度影响最严重的是( )编号 生态系统

19、 采收对象 现有生物量 年增长率/% 年采收量 马尾松林 马尾松 200 00 kg 2 1 000 kg 淡水湖泊 鲰鱼 10 000kg 34 3 600kg 山地 甘草 1 000kg 20 300kg 滩涂 沙蚕 10 000kg 30 500kgA B C D40:土壤动物具有趋暗、趋湿、避高温的习性,下图 A、B、C、D 4 种土壤微型节肢动物分离收集装置中最合理的是 ( A ) 参考答案:1-5ADCCD 6-10 BDAAB 11-15 DCCAC 16ACD 17-20 BAAB 21-23 ADC 24AB 25B 26-30 CBCCC 31-35 DBBDA 36 -4

20、0 BDCCA 二、非选择题(每空 1 分,共 65 分)1.有人对生活在海洋潮间带岩石上的两种软体动物藤壶 A 和藤壶 B 做了下列实验:将两种藤壶同时放在一块岩石上,一段时间后,藤壶 A 占据岩石的上部,藤壶 B 占据岩石的下部。(如图 3 所示)若将下部的藤壶 B 移走后,藤壶 A 将逐步扩展到岩石下部。若将上部的藤壶 A 移走,藤壶 B 不能扩展到岩石上部。回答下列问题: (1)假定一块岩石上只有藤壶 A 时,其生活范围在_;只有藤壶B 时,其生活范围在_。(2)生活在同一块岩石上的藤壶 A 和藤壶 B 的关系是_;限制藤壶 A 分布 的主要生态因素是_;限制藤壶 B 分布的主要生态因

21、素是_。2.图 6 表示大草履虫和双小核草履虫在实验室培养(定时供给食物)时的种群数量变化7图 7图 8.大草履虫单独培养时的种群数量变化.大草履虫与双小核草履虫混合培养时,大草履虫的种群数量变化.双小核草履虫单独培养时种群数量变化.双小核草履虫与大草履虫混合培养时,双小核草履虫的种群数量变化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1)从曲线可知,大草履虫单独培养时,种群呈现_型增长,环境条件所允许的种群数量最大值(K)约是_。(2)大草履虫与双小核草履虫混合培养时,两种草履虫之间的关系是_,占优势的是_。(3)假如某地区鼠的种群增长趋势与曲线一致,可以推测:清除垃圾、严密储存食物,就会使环境条件所能容纳的鼠种

22、群数量_。3.栖息在灌木丛中的红松鸡种群数量呈周期性波动(如图7A),科学家发现红松鸡体内有一种线虫生活。为二确定红松鸡种群数量的周期性波动是否由线虫引起,科几学家用驱虫剂分别处理红松鸡种群中5、10、20的个体,得到红松鸡的数量变化曲线(如图7B)。 请分析回答问题:(1)随着驱虫剂处理的百分比增大,红松鸡种群数量的波动幅度_。(2)红松鸡与线虫的种间关系是_。当线虫大量增殖时,红松鸡种群的_下降,_升高,进而引起红松鸡种群密度下降。反之,红松鸡种群密度上升。4.食虫植物猪笼草通常生活在缺少氮元素的环境中,它的有些叶片能进行光合作用,有些叶片特化成食虫的瓶状体即捕虫囊(如图 8 所示)。捕虫

23、囊的瓶盖和瓶口颜色鲜红;瓶口光滑,生有蜜腺;瓶的下半部较厚,内壁密生消化腺,瓶内具有很多消化液。昆虫若掉入捕虫囊内,几乎难以逃脱,最终被消化液分解并被猪笼草吸收。请回答下列问题: (1)猪笼草捕虫囊瓶口生有_可以吸引昆虫,瓶内消化液中含有_酶能够消化昆虫的蛋白质。(2)猪笼草生长所需的有机物既可以来自叶片的_作用,也可以来自捕虫囊内的昆虫,从生态系统的成分看,猪笼草既是_又是_。(3)经调查,捕虫囊内既有草食性的蝗虫、蟋蟀等,也有肉食性的草蛉、螳螂等。猪笼草与这些昆虫的种间关系是_,猪笼草在生态系统中占有_(两个、两个以上)营养级。(4)猪笼草“食虫”的习性与其_的生活环境相适应,这种适应是长

24、期_的结果。(5)观察发现某种青蛙可以自由出入猪笼草的捕虫囊,甚至可以将身体藏入捕虫囊内,待昆虫在瓶口挣扎时,青蛙迅速出击,吃掉昆虫。青蛙与猪笼草构成的种间关系是_。5、 ( 11 年新课标卷)某岛屿栖息着狐和野兔,生态系统相对稳定。后来有人登岛牧羊、捕食野兔和狐,狐也捕食羔羊。第五年,岛上狐濒临灭绝,但野兔数量大大超过人登岛前的数量。第 6 年,野兔种群爆发了由兔瘟热病毒引起的瘟疫,其数量骤减。回答问题:人与狐的种间关系是_ ,兔瘟热病毒与野兔的种间关系是_。画出由人、羊、狐、野兔和牧草组成的食物网。人登岛后的第 5 年,与登岛前相比,野兔种内竞争强度_(增加、减小、不变) 。图 68一般情

25、况下,被捕食者传染病的流行程度将随捕食者种群密度的增加而_(增强、减弱、不变) 。6、 (10 福建卷)棉蚜虫蚜体型微小,能附着于棉花植林上生活繁殖,以吸取棉花汁液为食 为了对棉蚜虫害进行监测科研小组从某年 6 月 lO 日开始对某棉田棉蚜种群数量进行调查。调查结果如下图:(1)棉蚜与棉花的种间关系是 。(2)调查棉蚜种群数量可采用 法。据表分析调查期间棉蚜种群数量的增长曲线呈 型,在 (日期)左右棉蚜种群增长量最大。(3)若长期使用农药防治棉蚜,会导致棉蚜种群的抗药基因频率 。(增大、不变、减小)。7:在某栎树林中,林鸽和茶腹 主要分布在林冠层,旋山雀和煤山雀主要分布在乔木层,大山雀和戴胜主

26、要分布在灌木层,红胸鸲和鹪鹩主要分布在草被层。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1)栎树林中鸟类的分布主要取决于食物和栖息环境,这种分布有利于降低不同种鸟类之间的_。(2)上述森林中的各种生物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层现象属于群落的_。在不同地段分布的植物种类和数量不同,说明群落还具有_。(3)不同的群落中生物的物种数目,可以用物种_来表示。(4)在环境适宜的情况下,随着时间的推移,裸露的岩地最终可以成为森林群落,这个过程称为_。8.(10 分)近年,沙棘木蠹蛾在鄂尔多斯等地爆发成灾,引起沙棘大面积死亡。研究者发现,鄂尔多斯市山坡地沙棘林和河滩地沙棘林的受害程度有显著差异,如图所示:(1)为了计算山坡地沙棘林和河

27、滩地沙棘林的有虫株率,研究者应采用_法分别对两地的沙棘林进行种群密度调查。(2)已知每个有虫株上的虫数大致相同,那么据图可知,从 20012006 年,山坡地的沙棘木蠹蛾种群呈“_”型增长,在_年(区段)该种群的种群增长速率最高。(3)研究者为了研究沙棘的抗虫机理,对河滩地进一步研究,获得如图所示数据。在干旱的气候下,沙棘木蠹蛾的发生量的变化趋势是_。(4)研究者同时对山坡地和河滩地的土壤条件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如表所示:调查日期(月日)6l0 615 620 625 630 75 710 715 720棉蚜数量(只/株) 0.42 4.79 4l.58 261.73 1181.94 1976

28、.96 2175.63 2171.46 2173.239因此认为决定沙棘抗虫性的关键因素是土壤含水量,并进行了实验验证:将生长状况基本相同的沙棘均分为 A、B 两组,A 组土壤含水量和土壤肥力与河滩地相同,B 组_,结果 A 组抗虫性显著高于 B 组,证实了研究者的假设。9、为探究食物相同的三种水生动物的种群增长规律及种间关系,某小组进行了下列 3 组实验(各组实验中,每种动物初始数量相等,饲养条件相同):组 1:甲种与乙种分别于两个容器中饲养,甲种数量变化如题 31 图 2曲线 A 所示。组 2:甲种与乙种于同一容器中饲养,乙种数量变化如曲线 F 所示。组 3:乙种与丙种于同一容器中饲养,形

29、成上、下层分离分布,一段时间后每种动物的数量均较组 1 少。(1)组 1 中,甲种动物的种群数量主要由 和 决定;若容器内饲养液体积为 20 mL,则第 40 天时乙种的种群密度为 。(2)在某些生态系统中,存在与本实验类似的种间关系。在同一段河流中食物相同的两种鱼,分别分布在河流中央底部和临近河岸底部,其种间关系与图中曲线 代表的类似,其分布体现生物群落的 结构。在玻璃温室中放养食物相同的两种传粉昆虫后,一种数量增加,另一种减少,其种间关系与图中曲线 代表类似。参考答案1、 (1)潮间带 ; 岩石下部 (2)竞争;藤壶 B;水分2、 (1)S;60 (2)竞争;双小核草履虫 (3)下降3、

30、(1)下降 (2)寄生;出生率;死亡率4、 (1)蜜腺;蛋白酶 (2)光合;生产者;消费者 (3)捕食;两个以上(4)缺氮;适应(自然选择) (5)竞争5【答案】竞争和捕食 寄生见上图 增加 减弱6 答案:(1)寄生(2)样方 ; S ;630 (3)增大7 答案: (1)竞争 (2)垂直结构 水平结构 (3)丰度 (4)群落的演替(或初生演替)8 答案:(1)样方(取样调查) (2)S 20022004(3)增加 (4)土壤含水量与山坡地相同( 或土壤含水量低于河滩地),土壤肥力与河滩地相9、 (1)出生率和死亡率;30 (2)D 和 E ; 水平 ; B 和 F解析:(1)组 1 中,甲种

31、与乙种分别于两个容器中饲养,甲种数量变化为曲线 A,表现为 S 型增长,因食物相同,饲养条件相同,所以此时乙种数量变化也应表现为 S 型增长,应是曲线 C、D、E 之一,此时甲种动物的种群数量主要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组 2:甲种与乙种于同一容器中饲养,乙种数量变化如曲线 F 所示。因食物相同,所以甲种与乙种生物之间应属于竞争关系,各组实验中,每种动物初始数量相等,饲养条件相同,此时甲种与乙种生物数量增长都应比在组 1 中单独培养慢,因而组 1 中乙种生物数量增长要比组 2 中的高,变化曲线应为 C(因10D、E 比 F 在前面增长慢) ,则第 40 天时乙种的种群数量为 600 只,而容器内饲养液体积为 20 mL,所以此时乙种的种群密度为 30 只/ mL(600 只/20 mL) 。组 3:乙种与丙种于同一容器中饲养,形成上、下层分离分布,一段时间后每种动物的数量均较组 1 少,因组 1 中甲种与乙种生物数量变化曲线为 A、C,所以此时乙种与丙种生物数量变化曲线应为 D、E。这样一来在组 2 中甲种生物数量变化为曲线就是 B。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职业教育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