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摘 要众所周知,无论科学技术怎样发展,信息技术怎样进步,地理环境始终影响是军事活动的载体,对军事活动产生重大的影响。地理环境是人类各项活动的基础和必须条件,它总是不同程度的影响的制约着人类的军事活动。军事地理研究的所有问题都为了一个宗旨:为军事服务,为战争服务。那么我们必须掌握地理环境对军事活动影响的规律和特征。本文分别从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两方面来论述地理环境对军事活动的影响。分析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水文、自然资源、民俗方言、科学技术等方面来论述对军事活动的影响,概况出地理环境对军事的特点,以此来更好地指导军事活动。关键词:地理环境;军事活动;影响研究ABSTRACTAs ever
2、yone knows, no matter how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evelopment,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o progress, the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is always influence the military activities, have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military activities.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is the foundation of human activities and the necessar
3、y condition, it is always different effects of restricting the human military activities. All the problems of military geography study are for one purpose: to military service, for war service. So we must master the rule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impact of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on military acti
4、vities.In this article , from the two aspects of natural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and humane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to discuss the influence of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on military activities. To discuss on the influence of military activity analysis of geographical location, topography, climate,
5、hydrology, natural resources, dialec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other aspects of the geographic environment, the military characteristics, in order to better guide the military activities.Keywords: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military activities; impact study目 录 摘 要 IABSTRACT .II1 引言 12 自然地理环境对军事活动的
6、影响 12.1 地理位置对军事活动的影响 .12.2 地形地貌对军事活动的影响 .22.3 气候水文对军事活动的影响 .32.4 自然资源对军事活动的影响 .43 人文地理环境对军事活动的影响 43.1 人口规模对军事活动的影响 .43.2 民族宗教对军事活动的影响 .53.3 交通线对军事活动的影响 .63.4 民俗方言对军事活动的影响 .63.5 科学技术对军事活动的影响 .74 结语 7参 考 文 献 .8致 谢 101 引言 地理环境是人类各项社会活动的基础和必要条件,它总是不同程度地影响和制约着人类的社会生活。军事活动作为人类社会活动的组成部分,必然也要以地理环境为基础,也要受到地理
7、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具体的军事活动总是要落实到具体的地点上,必然要与当地的地理环境发生联系。早在 2000 多年前,我国古代军事家孙武就指出,只有“知天知地” ,才能“乃胜无穷” ;三国时期的诸葛亮则指出,为将者须“上知天文,中察人事,下识地理” ;可见地理环境对军事活动的重要作用。地理环境作为军事活动的舞台,任何军事活动的实施都离不开它,都受他的影响和制约。地理环境复杂多样,对军事活动的利弊得失有着不同的影响。本文以具体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对军事活动的影响。2 自然地理环境对军事活动的影响自然地理环境要素包括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水文、资源等等,这些要素在地球表
8、面有机的结合,形成了一个复杂的系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人类的生产活动与它有着密切的联系,并且相互作用 1。地理环境要素复杂多样,但各个地区又有其自身的特点,下文着重从以下几个地理要素进行分析。2.1 地理位置对军事活动的影响一个地区的地理位置,直接影响着该地区的安全和经济发展,也直接影响着该地区的军事战略地位。德国位于欧洲中部,东邻波兰、捷克,南接奥地利、瑞士,西接荷兰、比利时、卢森堡、法国,北接丹麦,濒临北海和波罗的海,是欧洲邻国最多的国家。面积为 35.7万平方公里。国界线长 3757 千米,海岸线长 2389 千米 5。 德国处于英国、法国、意大利、奥地利、俄罗斯列强之中心位置
9、,就形成了德国执欧洲大陆之“牛耳”的新结构,同时德国的地缘环境有使其已受列强的围攻,特别是易受法国和俄罗斯的两面夹击。从军事观点来看,德国的地缘环境极为不利,无论是海上还是陆上,均被列强所包围。陆上有俄罗斯奥匈帝国法国环绕,海上有波罗的海和北海所限制,德国去大西洋的出口分别被英国和瑞典所封锁,在日德兰半岛还被丹麦所阻断。历史上,德意志帝国的统治者竭力摆脱这种不利的地理环境限制。1864 年,德国首相俾斯麦对丹麦发动战争,吞并了丹麦的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地区,掌握了日德兰半岛南部从易北河口的布龙斯比特尔科克至基尔湾的战略要地。18871895 年,德国在这两个战略要地之间开凿了基尔运河,而后德国
10、有进一步扩建,从而沟通了北海和波罗的海,缩短了有波罗的海出入大西洋的航程 685 千米,但仍无法摆脱英国对北海的封锁。历史上德国发动的军事战争与其地理位置有着密切联系,而后的两次世界大战都有德国的参战也与其地缘环境有关。在两次世界大战中德国都以失败告终,无一不与它 的两线作战有很大的影响,这与德国的地理位置是分不开的。2.2 地形地貌对军事活动的影响地貌或称地形,指地球硬表面由地貌内外动力共同作用塑造而成的多种多样的外貌或形态 16。地貌同军队的给养有关系,同军事行动本身也有十分密切而永久的关系,对战斗过程本身、对战斗的准备和运用,都有决定性的影响。地形对军事行动发生的影响有三个方面:妨碍通行
11、、妨碍观察和对火力的防护。地形的作用主要表现在战术范围,其结果则表现在战略范围。山地战斗的结果同在平原开阔地区的战斗结果是完全不同的 3。台湾岛山地面积广大,主要山脉均呈东北西南走向,纵向排列在中部和东部,既可作为东部屏障,阻止从东海岸登陆的部队向纵深发展进攻,又将整个台湾地区割成东西两个相对独立的部分。东侧以山地为主,地势高、坡度陡、大部分地区山体直逼海岸,仅有宜兰冲积平原、花莲平原等小部地区地势比较平坦,可以展开一定规模的部队。西侧以丘陵、台地、平原和盆地为主,地势低、坡度缓,尤其是桃花冲积平原、浊水溪平原、嘉南平原等地形平坦开阔、面积较大,便于大部队展开。由于中部和东部山地地势高峻,山峰
12、平均高度在 1500 米以上;坡度陡峭,大多数山脉难以攀登;山区道路稀少,交通运输能力较弱,大部队机动比较困难等,从而形成了两个相对独立的战场,无论对攻方还是守方,东西两侧的部队实施机动支援均比较困难。台湾丘陵和台地数量较多,面积较大,大多临近海岸。丘陵和台地海拔较高,坡度较陡,不利于登陆部队的进攻行动,且土层较厚,便于部队构工。因此,丘陵、台地等制高点既可瞰制海岸登陆点,更能控制纵深重要地形和军事要地,为重要防御屏障,对攻守双方的作战行动均有重大影响。大屯火山丘陵、基隆丘陵、新竹丘陵、竹南苗栗丘陵以及林口台地、大肚山台地、八卦山台地等,紧逼海岸,坡度较大,部队登陆不易,且大多形成近岸制高点,
13、有利于布防设阵,有效监控海岸,组织抗登陆防御;大屯火山丘陵、南港丘陵、台北西南丘陵和林口台地等,位于台北盆地四周,利于守军构成环形防御阵地,有效控制进入台北盆地的主要通道,形成台北市的安全屏障;林口台地,与大屯火山丘陵相配合,可控制淡水河口,同时又与湖口台地共同形成桃园袋形阵地,既可瞰制西侧易登陆岸滩,又能有效控制桃园冲积扇,阻止登陆部队向纵深发展并向台北市发展进攻。大肚山台地和八卦山台地南北对峙,可瞰制附近海岸,构成台中盆地的西部屏障,控制南北交通,军事价值重要。但是,台地顶部平坦且面积较大,适宜实施师、团规模的空降作战,空降兵一旦夺取并控制林口、湖口、大肚山、八卦山等台地,将对守军抗登陆防
14、御的稳定构成极大的威胁。早在孙子兵法中就记载“夫地形者,兵之助也。 ”六韬中亦如是记载:“凡深入敌人之境,必察之形势,务求便利。 ”宋人梅尧臣说:“地形有一死生之势,战有存亡之道。 ”清人俞益谟说:“兴兵之道,贵知地利,地利不明万难出奇设伏。 ”可见军事活动要借助于地形条件。地形条件在战争中虽不是活跃因素,而选定适宜,利用得当,就等于在兵力对抗中找到了得力的帮手。2.3 气候水文对军事活动的影响气候是指某一地区多年间大气的一般状态及其变化特征。日照、气温、湿度、降水量、气压、风等都是一些气候气象要素。其中对军事活动影响比较大的有风向和台风、暴雨、干旱、寒潮等一些气象灾害 14。火攻这种借助自然
15、条件实施的战法,对天气、气候等条件都有特殊的要求,特别是“火借风势” ,并且事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才能一举成功 4。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战就利用气候中的风向要素取得了战争的胜利。成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不仅仅在古代气候因素对现在军事战略依然有着重要意义。最近的研究表明我们西藏的冰川融化非常快,不光长江、黄河,亚洲十条大河的水都来源于青藏高原的冰川,还有粮食安全。中国科学家估计到2013年会损失5%10%,如果不采取进一步的措施的话,到2050年损失更大。我们尊重科学家,民以食为天,中国六亿农民是头等大事。还有极端气候现象对中国已经造成很大的损失,无论是风暴潮还是南边的涝北方的旱,
16、还有暴雪越来越频繁。 2007年2008年春天的冰冻雪灾我们还记忆犹新,这些极端气候都是在全球变暖大背景下出现的 17。从战略层面,由于气候变化对中国经济生态环境安全构成越来越大的影响,应对气候变化对于中国的军事影响以及国防安全影响也越来越大,在青藏高原的冻土上,战略导弹重达几十吨上百吨,冻土融化对瞄准精度都受影响。还有沿海出现很多极端天气使军事训练无法正常展开,这些对我国的军事安全都构成威胁。水文因素对军事活动的影响主要指风浪、潮汐的影响,以及古代的水攻.二战时期,著名的诺曼底登陆在登陆地点确定之后,登陆的时间出现了困难。各军兵种根据自己的需要提出不同的要求,陆军要求在高潮上陆,以缩短部队通
17、过海滩的时间;海军要求在低潮时上陆,以利于登陆艇在障碍区外抢滩和工兵清除障碍;空军要求有月光,便于空降部队识别地面目标,最后根据水文潮汐的综合考虑,决定在高潮与低潮间登陆,选择在 6 月 5 日登陆 5。唐朝初年,李世民率兵征讨在河北造反的刘黑闼.他先派人在洺水上游驻堰,使河水变浅,让刘黑闼可以渡水来攻击.交战的时候,李世民命人突然掘开河堰,河水一下子暴涨到一涨多深。刘黑闼交战不利,想渡水回去,结果溺死数千人,都以为李世民有神助。刘黑闼大败,归顺唐军,河北平定。气候水文要素虽不对军事活动产生决定性影响,但对军事活动的影响也是不可小觑的。2.4 自然资源对军事活动的影响自然资源是一个相对稳定的国
18、家权力要素,也是综合国力构成中最重要的地理要素之一,自然资源的多寡和分布格局影响着国家的生存能力和发展潜力,也对军事活动产生一定的影响 2。近年来最剧烈的 50 场战争和武装冲突中的 1/4 与自然资源有关,丰富的自然资源不仅引发了各种冲突,而且还成为冲突各方活动经费的来源。在上世纪 90 年代的冲突中死亡人数达 500 多万。1998 年以来的卢旺达、津巴布韦和乌干达对了刚果民主共和国的战争造成大约300 万人死亡。资源不仅是一种战利品,它们还为军事行动提供了资金,而且成为不负责政府的坚实税源。刚果民主共和国拥有大量的金矿、钻石矿和一种称为钶钽铁矿(钶铁矿和钽矿的简称)的矿石,它是生产移动电
19、话和电脑的重要成分。虽然在未加工状态下这些矿石对于当地人几乎没有价值,但是西方世界对这些战略资源的争夺导致数以百万计的人丧生。因资源缺乏而引发资源争夺,这种问题可能更复杂。在未来几十年里,地球为人类提供食品、燃料、清洁用水等基本权利的能力将面临严峻考验。自然资源对军事活动的影响应引起世界各国政府的重视。3 人文地理环境对军事活动的影响人文地理环境是人们的文化习惯、价值观念、宗教信仰、经济状况、劳动和生活方式等多方面因素作用下形成的一种复杂的社会文化系统。人文地理环境中的人口规模、民族宗教、民俗方言、科学技术、交通线等方面对军事活动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 2。3.1 人口规模对军事活动的影响人口是创
20、造国家权力的物质工具,是保证国家权力的能动要素。人口的权力意义可以从人口数量和人口质量两个方面来认识。在军事上。众多的人口可以在平时维持一支庞大的武装部队和后勤部队,在战时可以迅速投入和充实这支部队,并有助于持久作战,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及中国在抗日战争中的表现及作战结果清楚的说明了这一点。1940 年 8 月,八路军 129、120 师在总部统一指挥下,发动了以破袭正太铁路为重点的战役,目的是打破日军的“囚笼政策” ,取得华北战局的更有利的发展,并影响全国的抗战局势。战役发起三天,参战部队以达 105 个团,故称“百团大战” 。百团大战的胜利充分说明了人口规模对军事活动的影响。3.2 民族宗
21、教对军事活动的影响民族是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是人们最主要的社会划分形式之一,属于历史学、社会学的范畴。民族对军事活动的影响主要是有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而引起的 12。巴勒斯坦地处欧、亚、非三洲交通要冲,战略地位极其重要。但巴勒斯坦是当今世界上最不平静的地区之一。主要原因是因为该区的民族问题。历史上,同属西亚古代闪族后裔的犹太人和阿拉伯人都曾在此居住过。公元前 11世纪,犹太人在巴勒斯坦建国。公元前 1 世纪,犹太国被罗马帝国征服,犹太人开始流散各地。公元 7 世纪,阿拉伯帝国夺得巴勒斯坦地区。阿拉伯人在巴勒斯坦地区
22、定居下来以后,与当地土著居民经过长期的融合形成了今天的阿拉伯巴勒斯坦人。16 世纪起,巴勒斯坦成为奥斯曼帝国的一部分。犹太人流落异乡后,不断受到迫害和歧视,一直有强烈的复国愿望。由于民族问题致使该地区长期以来旧怨未消,有添新恨,和平之路难见曙光。宗教是指有一定教义、教规,有一定仪式和有一定组织系统的信神的社会“实体” 。宗教对军事活动的影响主要有宗教战争和宗教迫害两种形式 13。1、宗教战争,通过征服和政治力量达到宗教范围扩张的目的,这是在宗教集团之间经常发生的事件,为此历史上发生过很多宗教战争。其中在基督教与其他宗教的无数征战中以十字军东征最著名。从 1096 年至 1270 年近 200
23、年内,罗马教廷组织法、德、意、英等国的封建主从穆斯林手中夺回基督教圣地耶路撒冷的名义,发动 8 次十字军东征,东征中大约 700 多万人卷入战争,大片土地沦为赤地。此外在伊斯兰教的发展历程中,也同过战争的方式扩展了大片的土地。即使在本世纪历史上的宗教仇恨仍在烦扰着人类。2、宗教迫害,16 世纪发生在欧洲的宗教改革以及在这场运动中天主教与新教的较量,实际上充满了宗教迫害。16 世纪 30 年代在宗教改革中英国皇帝亨利八世宣布英国教会脱离罗马教廷;1553 年玛丽女王即位后恢复了天主教信仰,处死了 280 多名新教徒及其领袖;1558 年伊丽莎白一世即位,又强力将英国变为新教国家,处死了 180
24、多名天主教神父和教徒 2。3.3 交通线对军事活动的影响交通线构成基地和军队之间的联系,是军队的生命线。从军队配置地点通往生活源泉和力量源泉的道路,并不是真正的军队交通线。必要的时候它们可以作为交通体系的补助线。只有那些有专门设施的道路才能构成真正的交通线体系,只有设有仓库、医院、兵站和邮局,指定有警备长,派有宪兵队和守备部队的道路,才是真正的交通线。沿线布满各种供给品、弹药车辆、来往的支队、邮局和信差、医院和仓库、弹药库、行政机关,他们对军队有决定性的意义 3。从军队配置地点到军队的给养和补充基地的道路,在一般情况下也是退却时用的道路。他们有双重的使命:第一、他们是补给军的交通线。第二:他们
25、是退却的道路。交通线的价值取决于他们的长度、数量、位置和状况,以及通行的难易程度、当地居民的状况和情绪,也取决于有无要塞或地形障碍作掩护。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为了巩固新兴地主阶级的专政,严厉打击没落奴隶主贵族的复辟活动和匈奴奴隶主贵族的侵扰。他为了对付这两方面的敌人,曾经采取了各种有效的措施,得到预期的效果。大力加强交通道路的建设,使一旦有了军事行动,不致贻误戎机,就是各种措施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当时所建设的交通道路有驰道和直道。驰道是以国都咸阳(今陕西咸阳市东)为中心,通向全国各个重要地区,尤其是六国的古都,这是为了打击没落奴隶主贵族的复辟活动。当然,随着驰道的畅通,经济文化都相应地得到发
26、展。直道和驰道不同,它只有一条,是由云阳县的甘泉山通到九原郡。云阳县在今陕西淳化县北,距咸阳不远;九原郡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西,正在阴山山脉的南麓,南北遥遥相对,所以称为直道。直道的修筑则是为了打击、阻遏匈奴奴隶主贵族的向南侵扰。驰道和直道修筑对当时秦的军事活动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对于打击匈奴的侵犯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至于形成一种“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的状况 6。3.4 民俗方言对军事活动的影响民俗是广大人民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一地区的民俗风情对该地区的军事传统产生影响.匈奴人是活跃于公元前 3 世纪到公元 5 世纪的游牧民族,他们以强大的军事。实力称霸了阿尔泰山以东的广阔草原近八百
27、年。其彪悍的军事风俗令人印象深刻,并对后世的游牧民族产生了深远的军事风俗贯穿了每一个匈奴人的世俗生活。也就是说,一个匈奴人从出生的那一刻起就受到了军事风俗的影响。约丹尼斯在他的哥特史中记载,匈奴人(至少是西迁后的匈奴人,欧洲匈奴人)的婴儿一出生就被残忍对待,成年人会用剑割男婴的脸,使他在未得乳汁哺育之前先练习忍受创伤 10。于亚洲匈奴人的成长经历,司马迁有过简短精炼的描述,他在史记中记载:“儿能骑羊,引弓射鸟鼠;少长则射狐兔:用为食。士力能毌弓,尽为甲骑。 ”由此可知,匈奴人自孩提时代便模仿成年人纵马骑射,只是骑不上大马,便骑在羊背上。射不到大野兽,便拉弓射击小鸟和鼠累。稍微长大就能射击狐狸和
28、兔子,用作食物。成年男子都能拉开强弓,全部披挂铠甲,骑着战马。司马迁对此的描述也许还不够客观,因为后世游牧民族如哈萨克、蒙古的儿童三五岁便开始骑上马背,七八岁便纵马奔驰了。这样才能达到“日常驰数百里,有致千里者” , “人不弛弓,马不懈勒”的状态。这样的战士组织起来的军队,其战斗力可想而知。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任何社会成员、任何社团、任何交际领域都离不开这个工具。因此,语言现象对于其他的社会现象的影响也是广泛而深刻的,军事活动也不例外。人们通常把创造性的综合运用语言的技巧或方式成为“语言艺术”我们可以把服从作战行动制胜目的和相应要求的语言的综合运用技巧或方式称为“语言战术” 。语言作为
29、人类社会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在作战行动中,有时还可以成为一种特殊的武器 9。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初期,在太平洋战场上,日军总能用各种方法破译美军的密电码,这令美军在战场上吃尽了苦头。为了改变这种局面,1942 年,几百名印第安纳瓦霍族人被征召入伍,因为他们的语言没有外族人能够听懂,所以美军将他们训练成了专门的译电员,人称“风语者” 。这就是“语言战术”在战场上的应用。3.5 科学技术对军事活动的影响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对军事活动产生巨大影响,其影响表现在:一、可使军队建设的宏观决策更加科学,并使军队日趋专业化、知识化、合成化。二、可是武器装备更新换代周期缩短,并日趋标准化、智能化和小型化。三、促使作
30、战样式产生重大变革,是信息战成为未来战争的重要样式。此外,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改变了资源的军事含义。他使人类不断开发利用更多的资源,并逐渐摒弃许多原来宝贵的资源 17。潜艇和坦克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问世,空军与陆海军的协同作战技术及核武器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使用,以及卫星侦探和导弹技术在海湾战争的应用,都表明一条规律军事权力总是倾向于先于敌国使用那些科学技术的国家 18。 正如西德总理科尔所说:“美国的战略防御计划有 10% 是战争理论问题, 90% 是尖端技术问题” 。这一情况说明,在相对和平时期,提高国家的威慑能力,既是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又是战争理论的重要课题。4 结语历史上许多军事家都
31、很重视地理环境在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18 世纪中期,普鲁士国王弗里德里希二世在给将军们的训词(1747)中指出:“地理知识,对于一个将军来说,犹如步枪之对于士兵,数学之对于几何学家一样重要。他如对地理一无所知,非铸成大错不可。 ”正确利用地理环境,往往可以以少胜多,以弱制强;而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估计不足或利用不当,即使处于优势的军队,也可能遭受挫折甚至失败。此外,军事指挥人员充分认识地理环境对军事战略和作战行动的制约和影响,并在实战中巧妙利用,趋利避害,扬长抑短,对于克敌制胜有着重要的作用。全面地分析同战争关系密切的自然地理因素和人文地理因素所构成的综合地理环境,与国防建设和军事行动之间的相互制
32、约和相互影响的关系。 参 考 文 献1 伍光和 .自然地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5.2 王恩涌 .人文地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335.3(德)克劳塞维茨 .战争论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9:98.4 周丹. 战争论:西方的 孙子兵法M.吉林: 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9:112.5 李向前 .军事知识全知道M.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09:159.6 任俊华 .赵清文.孙子兵法正宗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6:251.7(西周)姜尚(春秋)鬼谷子 著 海华 编译.六韬.鬼谷子M.长沙:湖南出版 社,2007:161.8 张绍忠 ,张小军.信息技
33、术对军事的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2003,(6):51. 9 李苏鸣 .军事语言学的内容体系J.公安大学学报,2001,(6):54.10 泰库尔曼 .匈奴人的军事风俗M.北京:时事出版设,2000:342.11 吴学刚 .孙子兵法智慧全集M.北京:群言出版社,2007:252.12 沈伟烈,陆俊元 .中国国家安全地理M.北京:时事出版社,2001:45.13 孙雄 .宗教状况及其对社会发展的影响J.浙江省委党校,2001,(1):36-40.14 张强 .台风灾害及影响J.中国减灾,2006,(5):44-45.15 杨国桢 ,周志明.中国古代的海界于海洋历史权力J.云南师范大学学,2010, (5):44-47.16 梁成华 .地址与地貌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16517 罗琪 .美国拖哥本哈根后腿 气候变化影响中国军事安全J辽宁大学学报,2009, (12):7-9.18 John IC.Population GeographyM.New York;Pergramon Press,1972:51.19 John Baylis,Steve Smith.The Globalization of World PoliticsM.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