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联邦德国“二战”历史教育的发展历程及其启示.pdf

上传人:weiwoduzun 文档编号:5313533 上传时间:2019-02-20 格式:PDF 页数:6 大小:504.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联邦德国“二战”历史教育的发展历程及其启示.pdf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联邦德国“二战”历史教育的发展历程及其启示.pdf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联邦德国“二战”历史教育的发展历程及其启示.pdf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联邦德国“二战”历史教育的发展历程及其启示.pdf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联邦德国“二战”历史教育的发展历程及其启示.pdf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3年第7期 (总第282期) 比较教育研究 Comparative Education Review No72013 General No282 联邦德国“二战“历史教育的发展 历程及其启示 孙文沛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武汉430074) 摘要联邦德国的“二战”历史教育经历了一个曲折发展的过程。受冷战形势的影响,20 世纪5o年代的“二战”历史教育偏离了历史事实,德国大众试图逃避历史罪责。1966年,阿多诺 发表“奥斯维辛之后的教育”演说后,德国“二战”历史教育出现转折,树立了正确的方向和目 标。德国统一后“二战”历史教育实现了多样化发展,媒体、展览和纪念馆发挥了重

2、要作用。成功 的“二战”历史教育帮助德国社会树立了正确的“二战史观”。 关键词德国;非纳粹化;历史教育;大屠杀教育;媒体教育 中图分类号:G415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7667(2013)07000806 英国作家威尔斯说过,“历史是教育与灾难的 竞赛”。纳粹德国挑起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给欧洲人 民带来了巨大灾难,也给德国人民带来了无尽的 痛苦回忆。为了不让灾难再度发生,德国人民在“二 战”后展开了深刻的集体反思。这种反思一方面来 自民众内心自发的悔恨情绪和负罪感,另一方面 得益于联邦德国政府长期坚持不懈推进的“二战” 历史教育。德国政治家认识到,对重大的历史问 题,如种族屠杀、

3、民族社会主义等,整个民族必须 有一个明确统一的认识,否则在特定的环境条件 下,余毒有可能演变成为新的社会思潮和社会运 动,造成国家内部动荡。同时,为了从根本上促进 德国民众对资产阶级政治思想、政治权力和政治 体制的“集体认同”,就必须彻底铲除德意志民族 灵魂深处长久以来残存的对军国主义、极权主义 的认同感。联邦德国在战后能够告别过去的历史, 走上正统的西方资产阶级议会民主道路,实现长 期的政治稳定和经济繁荣,成功的“二战”历史教 育功不可没。然而,德国的“二战”历史教育,因为 这个国家和民族与众不同的历史,从一开始就注 定是非常艰巨的任务。在迄今60多年的时间里, 受德国乃至世界局势的影响,“

4、二战”历史教育经 历了一个曲折发展的过程。 一、开端“二战“后的“非纳粹化” 和“再教育”运动 “二战”后德国进行的“非纳粹化”和“再教育” 运动,使德国传统教育经历了中断和重启,初步开 启了对德国人民的“二战”历史教育。但这种强制 推广的教育仍存在许多不足,德国人并未从主观 上深刻反思历史罪行,为2O世纪5O年代逃避性的 历史教育埋下了隐患。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项目“联邦德国二战历史教育研究”(项目编号:11YJC710047)、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 “当代德国政治教育理论及其批判借鉴研究”(项目编号:10BKS054)、中国地质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项目 编号:CUGW

5、12021 3)的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孙文沛,男,河南信阳人,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历史学博士。 一8一 No72013 General No282 比较教育研究 Comparative Education Review 2013年第7期 (总第282期) “二战”结束后,德国被分区占领,等待接受命 运的惩罚。在1949年之前的占领时期,同盟国决 心从政治和文化上彻底铲除滋生法西斯主义和军 国主义的土壤,重建德国的民主政治生活。为此, 在东西方占领区掀起了大规模的“非纳粹化”(Ent nazifiziemng)和“再教育”(Umerziehung)运动。正是 在“非纳粹化”

6、和“再教育”的基础上,联邦德国的 民主政治教育体系才得以重建。1这一运动也成为 联邦德国“二战”历史教育的前奏。 在西德占领区,西方盟国比苏联更重视实行 广泛的非纳粹化,让具有民主思想的德国精英人 物填补各级领导职位,为建立德国的西方式民主 扫清障碍。基于这种思路,西占区的非纳粹化运动 成了一个宽严不等的大规模人事清洗过程,覆盖 了从上到下各个阶层的德国民众,旨在将纳粹分 子从德国政治生活的各个角落清除出去。1945年, 西占区取缔了纳粹党及其附属的一切组织,逮捕 了近20万纳粹党员,禁止一切纳粹党员从事公 职。1946年3月后,西占区开始吸收德国抵抗运动 成员、民主人士进行合作,使“非纳粹化

7、”运动走上 德国人自我清洗的道路。所有德国人都要详细供 述过去的政治态度和活动情况,供占领当局鉴别。 截至1948年3月,西占区共有520,734人在“非 纳粹化”运动中被解职。21这场运动基本肃清了西 德地区纳粹思想残余,为现代民主政治的建立奠 定了基础。“非纳粹化”强调德国人的集体责任,使 每个德国人都意识到,个人要为民族的历史赎罪。 在第三帝国投降后,虽然四大占领国彼此间 存在巨大的文化差异,但在一个问题上达成了共 识对德国人的“思想民主化”和道德重塑同政 治经济领域的改造同等重要,因此必须对德国人 民进行“再教育”。“再教育”运动的主要任务之一 就是改造德国的教育体系。德国的教育体系曾

8、在 纳粹时代极力宣扬和灌输军国主义、种族主义思 想,误导了整整一代德国人。盟国在波茨坦会议上 决定,“对德国的教育必须实行监督,以彻底消灭 纳粹和军国主义的理论,并使民主思想的顺利发 展成为可能”。31战争结束后,盟国首先对教育领域 进行了“非纳粹化”,暂时关闭所有教育机构和学 校,对原有教师进行清洗。盟国帮助培训了大批具 有民主思想的教师,编写了新教材。各州宪法中 规定,教育权利人人平等,学校教育的目的是培养 民主精神。除此之外,1948年至1949年间,美国占 领当局在西占区各地建立起“基督教犹太教 合作社团”,致力于推动不同宗教和文化间的互相 尊重与合作,肃清反犹主义和种族主义思想。41

9、 二、歧途20世纪5O年代至60年 代初的逃避性教育 联邦德国建立之后,受冷战形势和德国人民 麻木逃避心态的影响,其20世纪50年代的“二战” 历史教育倾向于逃避德国应负的罪责,用各种借 口掩饰罪行。误人歧途的历史教育最终导致了一 场大规模的排犹事件,联邦政府被迫在60年代初 开始对“二战”历史教育进行改革。 50年代的联邦德国是美国在欧洲同苏联对峙 的前沿阵地,美国积极扶持联邦德国重整军备、加 入北约,将其打造成对抗社会主义阵营的排头兵。 联邦德国阿登纳政府在美国怂恿下奉行复仇主义 和反共政策,西德的历史教科书把西欧描述成反 苏反共的阵地,对“二战”历史的描述也受此影响 被歪曲了。希特勒在1

10、939年之前的一系列阴谋被 写成“防御布尔什维克的正当演习”、1939年战争 爆发是“偶然事件”、“德国永远不能放弃对东方地 区的权利要求”。51 这一时期的“二战”历史教育除受冷战形势误 导外,还与经历过战争痛苦的战后第一代德国人 面对历史时冷漠逃避的心态分不开。人们不愿深 究纳粹主义的根源和德国大众对战争罪责背负的 共同责任,而是努力为自己在战争中的行为辩解 开脱。人们希望“强制忘却”“二战”历史,所有提醒 人们联想到过去的东西都被砸烂或移到别处,集 中营也被夷为平地或封闭起来。此时的西德政治 历史教育致力于研究魏玛共和国的崩溃、希特勒 夺取政权、“极权主义”(此处“极权主义”影射苏 联)

11、的罪行等。德国社会对“二战”历史的讨论,集 中在引导建立对主要纳粹人物邪恶本质的认识, 但在战争爆发原因及战争罪责问题上却找出各种 借口来推脱责任。比如,保守党人(基民盟)将其归 因为“背弃了上帝”(Abfall vorGott);左派人士将 其归因为“军国主义”(Militarismus)和“资本主 义”(Kapitalismus)。同通过宣扬这种空洞的理由,成 一9一 2013年第7期 (总第282期) 比较教育研究 Comparative Education Review No720l3 GeneraNo282 功地帮一大批在政界和管理岗位任职的战争罪犯 及其追随者掩盖和逃脱了罪责。 在

12、50年代的联邦德国历史课堂上,“纳粹历 史”属于必须讲述的内容,但相对于其他更久远的 历史,却被过度边缘化了。此时的历史教师都是经 历过“二战”的一代人,他们对于讲述纳粹历史怀 有本能的恐惧。他们哀叹“德国文化的衰落”,并将 其归因于希特勒驱逐了大量作家、艺术家和诺贝 尔奖得主。一些教师在讲述“二战”和纳粹问题时 缺乏勇气和理智,只想以最便捷的方式完成他们 的教学任务,甚至有教师在私下里对纳粹抱有同 情和好感。中学历史教学还遇到了来自学生家长 的阻力,因为老一辈人不希望他们的孩子了解关 于纳粹的事实,在家里向孩子传递错误的历史知 识,以掩盖自己过去对纳粹的支持或追随。整个50 年代的西德中学历

13、史课堂,学生们对诸如灭绝犹 太人、迫害平民等重要问题知之甚少。 失败的“二战”历史教育和纳粹思想余毒最终 导致了50年代末的一场大规模排犹事件。1959年 圣诞节前夜,反犹分子在科隆市犹太教堂外的墙 壁上画上醒目的纳粹“ ”字标志,毁坏犹太人墓 地,继而引起德国反犹分子在各地群起效仿,到 1960年2月引发约500起骚乱。此事轰动世界,对 德国纳粹死灰复燃的质疑铺天盖地而来。国内外 的巨大压力迫使联邦政府进行教育改革。1960年 2月8 13,时任西德内政部长格哈德施罗德(Ger hard Schr6der)在联邦议会发表讲话,指出此次骚 乱反映了德国民众对待历史的态度,其原因在于 缺乏“启发

14、全民责任心的教育典范和恰当的德国 历史教育”,导致整个联邦德国的教育事业陷人危 险的境地。_7J西德文化部长联席会议(Kuhusminis terkonferenz)随后发出通知,要求各地中学历史课 堂对最近发生的反犹事件进行讨论,首次将“纳粹 主义”(Nationalsozialismus)作为一个重要主题引入 政治历史课堂教学。1962年7月,文化部长联席会 议发出通知,要求各州对近现代史教科书的编写 工作遵循“批判极权主义的路线”。 三、转折20世纪60年代后的全面 改革 由于法兰克福学派引领的教育改革和大学生 一1O一 运动的猛烈冲击,联邦德国的“二战”历史教育在 20世纪60年代出现

15、了积极的转折并达到高潮, 德国大众开始自发参与历史反思活动,历史教育 获得了显著成效。 联邦德国“二战”历史教育出现根本转折的标 志性事件,是1966年德国社会学家西奥多阿多诺 (Theodor Adorno)发表的著名电台演说“奥斯维辛 之后的教育”(Erziehung nach Auswitz)。他宣称, “奥斯维辛之后,写诗是野蛮的”;“今天的一切教 育都是奥斯维辛之后的教育”;“教育的第一目标 就是不再出现第二个奥斯维辛。奥斯维辛后的教 育主要指向两个领域:一是对儿童的教育;二是 启发大众产生一种精神、文化和社会思潮,禁止残 暴的行为再度发生”。is】此次演说激发了联邦德国 教育界对政

16、治历史教育进行大量研究,其影响一 直延续到今天。自此次演说后,联邦德国“二战”历史 教育就被称作“大屠杀教育”(Holocaust Educa tion)。60年代后期,以马克斯霍克海默(Max Horkheimer)和阿多诺为首的“法兰克福学派”提出 的社会批判理论得到官方认可,开始在中学政治 和历史课堂上付诸运用,历史教育逐步确立了方 向和目标。19 20世纪6O年代的世界性青年反叛运动也推 动了德国“二战”历史教育的进步。1968年,联邦德 国大学校园的学生运动风起云涌。1945年以后出 生、在议会民主制度和多元化社会中成长起来的 “抗议的一代”(也称“68一族”)对上一辈人的历史 提出

17、了质疑,对他们逃避和掩饰在纳粹时代的行 为的做法表示出极大的不满和愤慨。纳粹德国的 历史及其在德国的残余分子成为联邦德国学生运 动攻击的独特目标,老一辈人的纳粹历史遭到年 轻一代的无情清算。针对50年代德国人试图“强 制忘却”“二战”历史的倾向,“68一族”大声疾呼 “不可忘却”,要牢记他们的父辈想要忘记的。这种 冲突扩展到政党、学校直至家庭内部,震撼了整个 社会,甚至引发德国政局动荡。1969年社民党领导 人勃兰特当选联邦总理,新一届政府在第二次世 界大战历史问题上采取了更加积极而严肃的立 场。1971年,勃兰特在华沙犹太人纪念碑前砰然一 跪,展示了德国人民反思历史的决心,令全世界 为之动容

18、。 No72013 General No282 比较教育研究 Comparative Education Review 2013年第7期 (总第282期) 进人70年代后,一些城市当局和社会团体开 始倡导大规模纪念“二战”中的受害者,联邦德国 树立起第一座受害者纪念碑。从事政治历史教育 的教师和学生在各地建立了很多历史工作室,通 过搜寻当地纳粹统治历史的痕迹,努力将这段历 史保留在当地人民的记忆中。在政府方面,作为阿 多诺“奥斯维辛后的教育”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延 伸,联邦政府围绕这一主题改进了历史教科书和 历史课堂教学,一大批具有批判思想和清醒政治 头脑的年轻教师主导了中学历史教学。 历史教育在

19、80年代出现了教学方法的革新, 由教师完全主导的历史教育转变为贴近学生个性 的针对性历史教育。“二战”历史教育开始走出课 堂,其形式开始多样化,例如指导学生追寻本地 在“二战”中的历史、拜访历史见证人、组织参观 纪念馆等,历史教科书已变得不那么重要。8O年代 初,联邦德国举行了以“纳粹时代的日常生活” (Alhag in Nationalsozialismus)为主题的中学生“联 邦总统奖”历史知识竞赛,全国有18,000名中学生 参加。他们组成小组,独立调查纳粹时代的犹太人 团体、被遗忘的集中营及遇难者。1988年1 1月9 日至10日,联邦德国各地纪念馆、教堂、报刊、学 校和青年团体纷纷纪

20、念“水晶之夜”50周年。这是 自“二战”结束以来,德国境内第一次举国上下大 规模纪念“二战”受害者,而且活动并非官方组织, 而是民众自发举行的。 四、发展德国统一后“二战“历史教 育的深入和扩展 1990年,德国统一后的形势给“二战”历史教 育带来了新的挑战,促使德国政府积极探索新的 “二战”历史教育形式和手段,实现了历史教育从 课堂到媒体、纪念馆的延伸,带动主流社会实现了 “二战史观”的彻底转变。 伴随着德国统一和冷战结束,“新纳粹”组织 在德国崛起并壮大起来,许多青年人加入其中。 1992年,德国发生了新纳粹烧毁难民营的暴行, 2000年以后,“新纳粹”接连发动多起针对外国人 的极右暴力事

21、件。进入2l世纪后,当代德国的10 岁至20岁的青少年是战后出生的第4代德国人。 他们身上弱化了上几代德国人严谨局促的作风, 更追求自由和个性。在历史教育问题上,他们厌倦 了几十年来“德国人集体有罪”的说教,对历史罪 责常提出“什么时候才是尽头?”的质问,并因此产 生种种叛逆举动。一位历史教师在课堂上播放电 影辛德勒名单后,一些看过电影的学生却在校 园举起右臂行纳粹礼高喊“希特勒万岁”,引发一 时轰动。严峻的形势迫使德国教育机构在历史教 育领域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广泛开展历史试 点教育,“二战”历史教育实现了多样化发展。 德国的教育家发现,2O世纪80年代和90年 代一度流行的组织学生参观集

22、中营遗址、观看历 史反思电影之类的教学方式已经有些过时了。这 种单调的集体学习不被德国的孩子们接受,影响 了历史教育的效果。教育家开始尝试在一些地区 和学校试点新的历史教育方法,让学生自己去认 识历史,自己去调查、去现场思考。例如,美因茨中 学的历史教师创造了“路石”调查活动。在学生上 学走进教室的路上,教师错落地摆上石块,石块上 写着一位在“二战”期间被纳粹分子杀害的犹太人 的名字。学生需要选择一块路石,记下上面的名 字,在课外去调查他的历史和被法西斯杀害的经 过。学生可以从互联网上检索遇难者的档案记录。 教师还带领学生到附近的犹太人居住区,考察犹 太人过去的居住遗址,认识从古罗马时代以来犹

23、 太人世世代代为当地发展所做的贡献。1Ol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除了在中学课堂上 普及历史教育之外,德国政府还注重通过各种媒 介使反思教育深人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中,让民 众时刻感受到对“二战”罪行集体性反思的氛围, 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心灵的洗礼。这种媒介主要表 现为报刊、电影、电视的大力宣传,还有各种展览、 修建纪念馆、企业员工教育等形式。在以前,清算 纳粹历史的矛头主要对准前纳粹政权的重要人物 与机构组织或者联邦德国政界的重要人物的纳粹 历史。而现在,进入批判视野的是纳粹时期的普通 人物与组织。 进入信息时代后,媒体教育的意义日益凸显, 德国媒体也在“二战”历史教育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报刊

24、杂志中经常可见反思历史、抨击极权主义和 “新纳粹”的文章,揭露“二战”历史的德语书籍也 极其丰富。进入90年代后,产生了一大批有关“二 2013年第7期 (总第282期) 比较教育研究 Comparative Education Review No72013 General NO282 战”历史的影视作品,如帝国的毁灭、斯大林格 勒战役、铁皮鼓等。这些作品更强调人性的关 怀和对受害者的同情,在年轻人中反响热烈。近年 来,记录“二战”历史的纪念馆在德国遍地开花。以 柏林为例,曾经饱受争议的柏林大屠杀纪念馆于 2005年5月落成。纪念馆由2,711块灰色混凝土 石板拼接而成,象征着死于大屠杀的60

25、0万犹太 人无助的情形。在纪念馆的地下信息中心,参观者 可以聆听犹太受害者的悲惨故事。这座纪念馆是 在德国政府全力推动下才完成的,它旨在说明,最 严重的罪行要通过最大的纪念馆作为象征,提醒 人们永远铭记。在柏林还有很多小型纪念馆,它们 使人们记住,纳粹统治和对犹太人的迫害原本是 对日常生活的痛苦折磨。柏林市民乘火车从格林 瓦尔德车站出发时,会看到故意保留的废弃铁轨, 这些铁轨提醒人lfJii2住当年那些被从柏林驱逐到 死亡集中营的犹太人。柏林的赫尔曼埃勒斯广场 上,一面镜墙记录了将相邻的犹太同胞转运出去 进行杀戮的悲剧,行人在镜子中看到了自己,它暗 示了“这与你也有关系”。这些纪念物无处不在、

26、避 之不及,它无时无刻不在提醒,纳粹之所以能够犯 下令人发指的罪行,也是因为一般的德国人在其 日常生活中几乎没有表现出任何公民应当表现出 的勇气。【“ 给每个公民竖起了一面镜子。 得益于坚持不懈又不断创新的“二战”历史教 育,自20世纪60年代末开始,德国民众在树立正 确的“二战史观”方面出现了积极的变化。在德 国统一后的一次民意调查中,超过40的德国人 把“第二次世界大战”和“纳粹的罪行”视为2O世 纪德国历史中最应该保持清醒头脑的事件。这一 比例远远超过了“1990年统一”、“第一次世界大 战”等历史事件。2006年,德国一般社会调查 (“ALLBUS”)显示,对“德国人曾对犹太人犯下如

27、此多罪行,我感到羞愧”,76的德国人表示赞同, 151表示反对;在18岁29岁的青年人中,711 表示赞同,183表示反对。 这些数据清楚地表 明,德国社会已经普遍树立了正确的对纳粹的态 度和“二战史观”。 五、联邦德国“二战“历史教育的启示 联邦德国“二战”历史教育在经历了20世纪 一12 50年代的曲折之后,逐步进入了良性发展的轨道, 不仅带动主流社会树立起对军国主义历史的正确 认识,而且帮助西方式民主制度在德国建立并得 到认同。联想到德日两国长期以来对待“二战”历 史态度迥然不同的原因,我们也许能从德国“二战” 历史教育中得到一些启示。 德国“二战”历史教育的成功有很多内因,但 起决定性

28、作用的是2O世纪60年代以后联邦政府 对军国主义历史长期坚持彻底清算和批判的原 则。只有当国家领导层面在发动战争、屠杀平民的 罪责问题上站稳立场,政府才有公信力对社会大 众普及积极正面的历史教育。事实证明,尽管战胜 国在战后通过“非纳粹化”和“再教育”运动对德国 社会进行了强制清洗,但新成立的联邦德国政府 并未充分认识到德国的历史罪责,导致50年代的 历史教育迷失方向,反犹浪潮一度卷土重来。60年 代后,德国政治家抛弃了狭隘的冷战思维模式,积 极寻求重新融人欧洲和东西方的缓和,积极的“二 战”历史教育正是其重要突破口之一。只有深刻反 思纳粹历史,才能对外取信于国际社会,对内清除 纳粹主义遗毒,

29、为联邦德国实现地缘政治理想创 造条件,也为传统政治文化向西方民主政治文化 的转型奠定了基础。【l3】此后,尽管历史教育面临的 形势不断变化,但德国历届政府在批判纳粹历史 的问题上从未动摇过,这保证了“二战”历史教育 的方向和目标一直是正确的。 除了联邦政府在历史教育中发挥的领导作 用,我们同样不能忽视德意志民族传统文化对历 史反思教育的强大支撑作用。德意志民族是一个 富于理性和思辨精神的民族,历来被称为“哲学的 民族”。尽管这个民族在20世纪上半叶被军国主 义分子裹挟着发动两次世界大战并以惨败收场, 但根植于民族文化的哲学精神从未离他们远去, 反而在战后反思历史的过程中起到了催化剂的作 用。对

30、德国的哲人来讲,反思是哲学的一般思维方 式,是黑格尔口中“跟随在事实后面的反复思考”。L14 正是这种似乎与生俱来的哲学能力,让德国人在 战后有一种内在的冲动去反思自己的过去。也正 是一大批受过严格哲学思辨训练的历史学家和政 治学家对纳粹历史的深度反思,为德国“二战”历 史教育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持。另一方面,宗教 No72013 General No282 比较教育研究 Comparative Education Review 2013年第7期 (总第282期) 文化仍然保持着对德国世俗社会的影响力。作为 近代宗教改革的发源地,德国是受基督教文化浸 淫最深的国家之一。在基督教教义中,“原罪一

31、认 罪一赎罪”是一个追求理性复归的自然过程,德国 社会对“二战”历史的认识也经历了这样的过程, 并最终将其凝聚成一种主流社会普遍认可的“罪 文化”。宗教的社会伦理塑造功能在此表现的淋漓 尽致。由此可见,哲学精神和基督教义使反思和赎 罪成为德国民众心目中理所当然的事情,这大大 削弱了政府推动“二战”历史教育的阻力。 德国“二战”历史教育发展至今的成果,向我 们展示了在新时代开展全民化、多样化历史教育 的必要性。自20世纪80年代起,德国历史教育就 开始走出课堂,不断探寻适合一代又一代青少年 的教育方式,其教育理念也早已从说教式的“强迫 认知”转变成引导式的“自我领悟”,从宣扬军国主 义耻辱的“耻

32、文化”转变为传播历史罪责的“罪文 化”。当历史教育升华为一场全民性的文化思潮 后,教育的载体就变得无处不在,深人社会生活的 各个角落,让每个社会成员都不可能不受感染,其 功效已远远超越了课堂教学所能达到的境界。 参考文献: 1傅安洲德国政治教育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100 l 2 JWolfgang Benz,Potsdam 1945,Besatzungsherrschaft und Neuaufl3au im Vier-ZonenDeutschland,deutscherTaschen buch Verlag,1986177 3萨纳柯耶夫,崔布列夫斯基德黑兰、雅尔塔、波茨坦会 议文

33、件集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78509 1 4儿6 JAnnegret EhmannNationalsozialismus und Holocaust in der historischpolitischen BildungEBOLhttp:contain erzkmdelfhpdfDCDINFO3PDF,2012-09-17 5王洪娟德国的历史教学J史学史研究,1998,(2):73 17Peter SteinbachHolocaust und SchulunterrichtEBOL httpJwwwtribuene-verlagdeTRISteinbachpdf,2012-09

34、17 1 8ThWAdorno,Education after Auschwitz,Hamburg:Krae met,199713 9Reinhold BoschkiEducation after and about Auschwitz in GermanyProspects:Quarterly Review of Comparative Edu- cation,New York:Springer,2010135 10范辉,王洛佳欧洲没有忘记二战IN新京报,2005, 5:28 11沃尔夫勒佩尼斯德国历史中的文化诱惑M南京: 译林出版社,2010252 12Albert ScherrWir“u

35、nd,die Juden“:Gegenwirtiger Anti semitismus als DifferenzkonstruktionBediner Debatte Initial 19,20081 13阮一帆政治教育与“二战”后德国政治文化的转型EJ 比较教育研究,2012,(5):80 14黑格尔小逻辑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7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the World War II History Education in Federal Republic of Germany SUN Wenpei Abstract:The Federal Rep

36、ublic of GermanyS World War lI history education has experienced a tortuous development processWorld War lI history education deviated from the facts of history affected by the Cold War situation in the 1950s,the German people was trying to evade the historical guiltAfter AdomoS speech “Education af

37、ter Auschwitz”in 1966the World War II history education began to turn,and set in the right direction and goalsAfter the reunification of Germanythe World Warhistory education achieves a diversified developmentMediaexhibitions and melTlorials played important rolesThe successful World War II history education helped German society to establish a correct concept about World War II Key words:Germany:history education;“Holocaust Education 本文责编:刘健儿 一1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职业教育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