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 14 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名题诠释例题 1 中难题广东高考题下图所示为乡村知识分子 1913 年的一则日记(部分),由此可见( )。A作者不认同辛亥革命B作者主张全面学习西方C当时乡村社会习俗没有变化D当时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解析】日记主要反映了辛亥革命后(1913 年)的社会情况,从“皆系便衣便帽,无一顶戴之人间有洋帽之人,较上年之情形迥然不同”可以看出当时乡村社会习俗有所变化但不彻底,由此排除 C、D 两项;“竞袭洋夷之皮毛”说明作者反对全面学习西方,由此排除 B 项;日记把辛亥革命称为“变乱”说明作者不认同辛亥革命。故选 A 项。【答案】A例题
2、 2 中难题天津质检题右图为 1985 年的一期美国时代周刊的封面,该杂志以邓小平为封面人物,并配有两幅图:对毛泽东和邓小平两个不同时代的生活进行了对比。一幅是游行的队伍高举着马克思的画像,农民在田里插秧;另一幅是忙忙碌碌的上班族、高楼大厦、汉堡包、照相机等消费品。对该封面所反映的历史信息把握最为准确的是( ) 。A较为客观地反映了改革开放前后的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B间接地反映了 20 世纪 80 年代开始,中国基本上克服了马克思主义的影响C中西合璧现象普遍,外来文明对中国的影响巨大D现代城市发展迅速,步入信息时代【解析】根据图片介绍可知,这是改革开放前后我国经济和社会生活变化的真实写照。【答
3、案】A例题 3 中难题2014合肥测控题下表是对上海、哈尔滨两地居民择偶标准的调查统计,对此解读不正确的是( )。上海、哈尔滨不同年代择偶标准差异表 单位:%年代项目19481966 年 19671976 年 19771986 年 19871996 年家庭出身,社会关系26.6 28.8 12.66 15.6本人身份、政治面貌30.5 23.5 15.5 13.9学历 10.6 11.7 12.6 25.3A计划经济时代更注重家庭出身和本人政治面貌B改革开放以来人们更注重个人能力和文化水平C婚姻观念很大程度上受社会政治和经济影响D新中国成立后西方思想文化深深影响了我国的婚姻习俗【解析】根据所学
4、知识可知,A、B、C 三项符合题意和史实。D 项不符合史实,新中国成立后中西关系阻断,婚姻观念很大程度上受社会政治和经济影响,而不是西方思想文化。【答案】D例题 4 中难题2014烟台模拟题男人拖着大辫子、穿着宽大的褂袍,女人裹着小脚,这是清代中国人的基本装束。然而这一习俗在晚清开始有了变化,变化的原因有( )。新式教育的出现西方生活习俗的影响 政治运动的推动政府及有识之士的推动A BC D【解析】材料反映了中国近代生活的变迁,迁移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即可。【答案】D【方法与技巧】本题为因果型选择题。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正确埋解常用概念的含义及其区别与联系,从性质、作用、方向、层次等方面来把握和理
5、解这些概念,把握题干与备选项之间的逻辑关系,弄清题干与备选项之间谁是因、谁是果,并与教材知识进行联系;同时注意区别根本原因、直接原因、主观原因、客观原因、内外因的不同之处。其次要根据情况,采用不同的解答方法。整体训练方法4.能力题型设计速效基础演练1有人将辛亥革命后中国的某些变化戏称为“头上和脚上的变化”,从社会习俗变迁的角度来看,主要反映的是( )。测试要点 1 例题 1 天津质检题A辛亥革命后,中山装的流行B辛亥革命后,“剪辫”和“废止缠足”C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思想传播D辛亥革命后,国人办报再掀高潮答案 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运用历史知识的能力。材料主要反映的是辛亥革命对社会习俗的影响
6、:“头上”主要是指剪辫,“脚上”是指废止缠足。2“送嫁妆”是我国很多地区的特色民俗,下表的统计不能说明( )。测试要点 1、3 例题 3 厦门检测题时期 所送的嫁妆20 世纪 80 年代 被褥、“红包袱”、三门柜、手表、自行车、缝纫机、小型黑白电视21 世纪 被褥、“红包袱”、高档组合家具、名牌手表、笔记本电脑、汽车A西式婚礼逐渐被人们所接受 B嫁妆品种越来越丰富,越来越现代化C改革开放后人们生活水平大为提高 D嫁妆保留了传统特色,体现了时代特色答案 A 【解析】由材料所送的嫁妆既有被褥、 “红包袱”还有从自行车、黑白电视到电脑、汽车,可以判断 B、C、D 三项正确。表格中的嫁妆与西式婚礼没有
7、关系,A 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3阅读下列材料:测试要点 1、2、3、4 重庆模拟题材料一 近代中国人们的衣着服饰材料二 1939 年建成的位于上海的“马勒住宅”,是挪威式建筑(图一)。当今上海的西菜馆名气最大的要数陕西南路上的“红房子西菜馆”(图二)。回答问题:(1)依据材料一图片,分析中国近代服饰着装的特点。上述服饰中属于近代创新的是什么?(2)分析导致中国近代以服饰为代表的物质生活变化的原因。(3)材料二涉及中国近代物质生活的哪些方面?(4)结合两则材料,说说近代中国出现的这些变化意味着什么?答案 (1)传统服饰与西式服装并存,体现了中西合璧的特点。中山装、旗袍。(2)维新变法、辛亥革命等
8、政治运动的推动。近代西方生活习俗的影响。中国近代工商业发展的冲击。(3)西式居室建筑,西式饮食文化传入中国。(4)随着西方对中国的侵略,西方的生活方式传入中国,逐渐对中国传统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产生影响,并反映在中国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如服饰、饮食、住宅建筑等。知能提升突破1下图是中国不同时期的服饰,可见服饰变化( )。测试要点 1、4 合肥质检题A表明人们的等级观念日趋淡漠 B折射出时代的变迁C反映不同阶层和职业贵贱有别 D展示中国服饰由开放到保守答案 B 【解析】本题以服饰变化考查时代 变迁。图一体现了战国时期少数民族的游牧生活;图二展示的是北魏鲜卑服,其装束特点是鲜卑族在长期的游牧生活中
9、形成的;图三服饰体现了唐朝开放的思想;图四中山装体现了当时的民主思想。材料中没有体现等级观念,排除 A、C 两项, D 项叙述错误。只有 B项符合题意。2大公报载:1906 年 1 月,两广总督岑春煊发布示谕:“婢膝奴颜,有伤气节”,宣布广东、广西两省官员,在下级见上级时,一律废除跪拜请安之礼。此后,各省纷纷效法。这说明( )。测试要点 1、3 青岛检测题A晚清时期曾进行社会习俗的改革 B封建等级制度被废除C辛亥革命使民主平等思想深入人心 D儒家传统礼仪被废除答案 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能力。材料表明在社交礼仪上废除跪拜请安之礼,表明晚清曾进行了社会习俗的改革。3下表为改革开放前上海
10、择偶标准比例统计表。导致这一状况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测试要点 2、3 例题 3 黄冈调研题年代项目19491966 年 19671976 年家庭出身 26.6% 28.8%政治面貌 30.5% 23.5%学历 10.6% 11.7%A传统观念根深蒂固 B政治主导社会生活C市场经济逐步建立 D知识分子地位提高答案 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材料信息的能力。注意题干时间信息及择偶更看重“家庭出身”和“政治面貌”,“学历”则相对受到轻视,可知B 项符合题意;A 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C 项与史实不符;D 项则与材料意思相反。4阅读下列材料:测试要点 1、3、4 河北重点中学联考材料一 今则万
11、国交通,一切趋于尚同,而吾以一国衣服独异,则情意不亲,邦交不结矣。且物质修明,尤尚机器,辫发长重,行动则摇,误缠机器,可以立死。今为机器之世,多机器则强,少机器则弱,辫发与机器不相容也。且兵争之世,执戈跨马,辫尤不便,其势不能不去之。欧美还数十年前,人皆结发也,至数十年,机器日新,兵事日精,乃尽剪之,今既举国皆兵,断发之俗,万国同民风也。且垂辫既污衣,而篱发增多垢,衣污则观瞻不美,沐难则卫生非宜,梳刮则费时甚多。若在外国,为外人指笑,儿童牵弄,既缘国弱,天遭戏侮,斥为豚尾,去之无损。一康有为请断发易服改元折材料二 以下是两幅反映 20 世纪 2030 年代上海风貌的照片:图一为 20 年代初的
12、女学生打扮,图二为 30 年代一些上海男子在与洋人的交往中的合影。请回答:(1)请概括材料一康有为主张“断发”的理由。(分条列出,不得摘抄原文)(2)材料二照片中人物的服饰告诉你哪些历史信息?这些历史信息说明了什么?(3)20 世纪初中国城市生活正在发生着变化,为什么此时中国农村的变化却依然是微弱的呢?答案 (1)不利于中外友好交往;无法从事机器化生产;不利于行军作战;欧美各国都随机器工业的开展和战争的需要剪发而富强;既不美观又不卫生;有损民族尊严和国家形象。(2)历史信息:20 世纪 20 年代的上海女学生多穿各式旗袍,也有穿中国传统褂子的;与外国人交往的中国男人有的穿西装,有的则穿传统的中
13、山装。说明:当时的中国人受西方服饰的影响,有的直接穿西式服装,有的则在中式服装上进行改进,如旗袍式样的改进等;同时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仍有一些中国人穿着较为保守;反映了中西文化共同存在、相互交融的过程。(3)原因:当时中国农村小农经济仍然占主导地位,处于封闭状态,流动性差,几乎没有受到外国文化的冲击,传统、保守的观念根深蒂固。最新 5 年高考名题诠释考题 1 2012广东38芸芸众生的日常生活是历史的重要内容,从中可见社会变迁的轨迹。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 16 世纪,美洲的一种辛辣调味品传入欧洲,为欧洲饮食带来新的味道,颇受欢迎,被称为“西班牙胡椒”。到 17 世纪,欧洲人
14、能够在餐桌上品尝到来自海外的美味,主要是荷兰人的功劳。一据欧洲文化史等材料二 “(清末)旧工业之衰落日甚一日。今试任入一人家,观其日常所服用者,无论为必要品为奢侈品,其来自他国者恒十而八九。”一饮冰室合集材料三 2005 年底,美国财经记者莎拉发现,自己家里的鞋、袜子、玩具、台灯等用品都产自中国,其他普通美国家庭亦大多如此。一据离开中国制造的一年(1)材料一描述的现象出现的历史背景是什么?(2)材料二中的 “旧工业”指什么?简要说明其衰落与工业革命的历史关联。(3)材料三中莎拉发现的现象在 20 世纪五六十年代是无法想象的,为什么?中国产品后来大量进入普通美国家庭的历史原因有哪些?【解析】第(
15、1)题,考查新航路开辟的影响,需要抓住时间和商业革命现象的关键信息,联系新航路开辟后的重大历史事件进行回答。第(2)题,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抓住时间信息,结合当时的世界和中国的政治经济形势进行回答。第(3)题,第一问,根据问题中的时间信息,结合 20 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的政治经济状况来分析;第二问,结合改革开放等知识点,从政治和经济两个角度分析原因。【答案】(1)新航路开辟;西班牙对美洲殖民扩张和掠夺;17 世纪荷兰成为“海上马车夫”。(2)传统手工业。英法等国通过工业革命成为工业国家;对外扩张,中国遭到侵略;采用机器大生产的洋货物美价廉,涌入中国,传统手工业受到严重冲击。(3)20 世纪五六十年
16、代处于冷战时期,中美两国彼此敌对;中国经济相对落后。70 年代以后中美关系实现正常化;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中国改革开放,成为制造业大国;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考题 2 2013四川文综7下图是一幅民国时期的商品广告。据此可知( )。A民国时期的广告都借助了明星代言B当时影视明星具有崇高的社会地位C这一广告突出了对产品功效的宣传D明星代言得到普通民众的广泛认同【解析】本题是图片类试题,考查学生获取信息和知识运用能力。从图片文字看出:该广告是民国时期胡蝶代言的力士香皂广告,“力士香皂芬芳馥郁,历久不退,且着肤如润,无干燥损肤之弊,敢进一言以为介绍”等文字体现了借助明星对力士产品功效的宣传。A 顼错在“
17、都借助 ”;C 项只反映了一方面信息;D 项错在“广泛认同”。【答案】C考题 3 2013山东基能28人们的穿着反映了社会生活的变化。新中国成立以来,西装开始成为社会时尚是在( ) 。A新中国成立初期 B“大跃进”时期C “文革时期” D改革开放时期【解析】在 20 世纪 50 年代,男人中流行灰蓝色的“干部服”,女子则以穿“列宁装”为时尚,并以朴素为美;1 958 年大跃进运动时期,片面追求重工业产值产量的增长,则造成了轻工业的不发达,衣着材料或服装生产根本就没有被列入“大计划”。在这种指导思想下,政府严格限量供应,人为地造成了“短缺经济”,也就是说穿衣之破之旧之划一,是意料之中的事;“文革
18、”期间,蓝、灰颜色成了人们穿衣的主色调,军装成了时尚;改革开放以后,中国人的思想和观念逐渐发生了变化。表现在衣着消费方面,自上而下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识到对美的追求,决不是资产阶级的专利品。无产阶级是美好生活的创造者,完全有权利把自己打扮得漂亮些,获得美的享受。故 D 项符合题意。【答案】D第 1 5 课 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名题诠释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光绪六年岁末,刘铭传力请修筑铁路李鸿章立足中外,比较支持刘铭传的倡议但更多的人“群相讹骇”,不但责骂刘铭传与李鸿章“直欲破坏列祖列宗之成法以乱天下”,而且宣称“铁路行之外夷则可,行之中国则不可”。洋务派虽冲破阻力“毅然兴办”,但步履之艰难可以体
19、味。材料二 甲午战争后中国铁路事业的格局为之一变至 1911 年,中国共建铁路 8 200 千米,其中帝国主义直接投资修筑的铁路占 46%,贷款建筑的铁路占 40%,中国人自建的铁路仅 1 200 千米,仅占 14%。材料三 一些闭塞地区的经济因铁路而活跃,一些古老的城镇因铁路而面目一新铁路在畅通经济、带动繁荣的同时还意味着信息的流通、知识的传播,意味着建立“铁路交通日常所需的各种生产过程”,所有这一切无疑都有利于打破中国传统社会“自给自足的惰性”,推动现代化进程。材料四 据袁昶估计,庚子(1901 年)前后,仅顺天席(清朝时北京称京师顺天府)属州县的穷民之中,“失车船店脚之利,而受铁路之害者
20、”即在万余人以上。材料五 帝国主义对中国的资本输出,一如他们所有的经济扩张活动,“完全是被极卑鄙的利益驱使”(马克思语)。俄国外交大臣维特揭示列强争夺铁路的奥秘时说:“欧洲列强十分清楚,在中国保障经济势力的有力方法之一是把铁路修筑权抓在手里。”一上述材料均摘自最初的纪年中国早期现代化研究请回答:(1)依据材料一、二、五,结合时代背景分析近代中国兴建铁路的特点。(2)依据材料三、四,概括指出近代中国兴建铁路的主要影响。(3)综合从材料中获取的有效信息,谈谈你对中国近代铁路事业发展的认识。【解析】第(1)问中的特点,可从材料一、二中通过提取“步履之艰难可以体味”和中外修筑的铁路总里程的对比等信息,
21、概括出在近代中国修建铁路一度受阻;第(2)、 (3)问中的中国修建铁路的 “影响”及对中国近代铁路事业发展的“认识”都要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从正反两个方面入手分析,既要看到其积极的一面,又要分析出其消极的一面。【答案】(1)遭到国内守旧势力的反对,被帝国主义控制了铁路修筑权。(2)活跃了闭塞地区的经济;推动了城镇经济和铁路相关行业的发展;冲击了传统交通运输业及其从业人员的生活。(3)修筑铁路适应了工业革命的要求,推动了中国经济的近代化,但由于帝国主义的控制,铁路的修筑带来的是中国经济半殖民地化的加深。例题 2 中难题2014福州质检题1881 年 12 月花图新报载:“中国之设电线(电报线)也
22、,始于同治十二年,由上海达吴淞,长三十余里,接连海底电线。至中国自设之电线,则于同治十三年,由福州城内通至制造局,长三十六里。其经费出自中国,操持仍属西国。后因台湾有事,力筹防御,电线公司请于闽督光绪七年,将造电之物料,运至台湾。自台湾府城直达大高(地名),约百里,皆电报局学生经办,无西人襄助。”从此段述史料中可得出的正确历史信息有( )。有线电报进入近代中国最早是在上海,由外国人创办中国最初架设电报线时需要外国人的帮助 近代中国完全由中国人自主创办的有线电报最早出现在台湾 台湾架设电报线最早是出于军事目的,而非民用A BC D【解析】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电报的有关知识及判别历史信息的能力。根据材
23、料不难判断均正确。【答案】A例题 3 中难题2014郑州检测题下图为中国近代上海轮船招商局的经营广告,其上部文字为“宗旨:发展中国航运,促进对外贸易。业务:预定客货仓位,代客报关装货;代理水火保险,办理仓储堆栈。欢迎指教,接受批评”等。从材料中能够获取的信息是( )。中国新式水运业已经出现轮船招商局业务范围较大列强垄断中国水运的局面彻底改变 中国近代水运业发展深受西方影响A BC D【解析】从经营广告的宗旨,可判断正确;从所公布的业务范围,可判断正确;从使用广告进行招商宣传,可判断正确;而当时中国航运事业的发展正值起步阶段,而且困难重重,所以并未能有效改变列强垄断中国水运的局面,故错误。【答案
24、】A【方法与技巧】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认真阅读材料并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然后结合所学知识逐项分析各个选项,从而得出正确答案。例题 4 中难题2014沈阳检测题下表是上海研究资料记载的 1889 年和 1926 年上海外白渡桥通行的交通工具的变化情况(注:1889 年数字是 3 天平均所得,1926 年数字则是 2 天平均所得)。该表反映了近代上海( )。年份 人力车马车 轿子 马 自行车摩托车汽车 公共汽车有轨电车1889年6984 544 9 11 0 0 0 0 01926年14600 0 0 0 3459 194 3764 172 922汽车制造业有所发展交通工具的种类增加 交通工具日益近
25、代化传统的交通工具仍占有重要的地位A BC D【解析】从材料可以得知,汽车、公共汽车、有轨电车属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产物,中国近代发展的民族工业是以轻工业为主,而像汽车工业等重工业的核心技术都掌握在外国资本主义国家手中,故表述错误。【答案】B【拓展】现代中国交通、通讯业发展的原因、影响 (1)原因:现代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发展。外来技术传入的推动。中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政府的大力提倡。中国人民的聪明才智。(2)影响:积极影响:加快了人们的生活节奏、推动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促进信息的交流、开阔人们的视野、深刻改变人们的思想观念、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消极影响:如环境污染、交通堵塞、能源危机等。整
26、体训练方法4.能力题型设计速效基础演练1据记载,1 888 年清政府在北京西苑修建了一条铁路,慈禧太后因火车司机坐在自己前面开车,弃用了从德国引进的蒸汽机车而改用太监牵拉。这说明( )。测试要点 1、3 西安检测题A顽固势力拒绝引进西方科技 B封建等级制度阻碍社会发展C清朝天朝大国思想根深蒂固 D封建迷信阻碍近代科技传播答案 B 【解析】通过材料可以得出由于封建统治者们的顽固排斥,铁路等近代新生事物在中国不能迅速传播,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2随着汽车、火车、轮船在近代中国的出现,“乘客不分男女座,可怜坐下挤非常”这样的竹枝词也开始流行起来,这反映了( )。测试要点 1、4 无锡模拟题A新
27、式交通工具的出现冲击了传统的伦理道德B新式交通工具并没有改善人们的出行状况C人们对新式交通工具的赞同与认可D人们从来没有停止过对交通工具改进的追求答案 A 【解析】从材料 “乘客不分男女座”可以推断出,新式交通工具的出现体现了不分男女的特点,是对封建社会男女有别的传统伦理道德的冲击。3“具大神通经纬纵横,匪夷所思,惯传消递息,捷于影响。穿河贯汉、事更离奇,欲报平安,暗牵线索纵万里关山信不迟,笑鱼笺雁帛,无斯速”这段材料说明通讯工具的特点是( )。测试要点 2、3 青岛检测题A传递信息快 B传播信息准确C信息传播的内容丰富 D电讯业发展迅速答案 A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理解能力。据材料“不迟”“
28、火速”可以看出反映的是信息传递速度快。4. 1880 年 4 月 25 日的上海申报发表了以下竹枝词:“无数关山一线通,人工巧制夺天工。”“两地情怀一线通,有声无影妙邮筒。”“火树千株照水明,终宵如在月中行。”“洋楼更比蜃楼好,准读坡仙海市诗。”这反映了( )。测试要点 4 例题 4 昆明模拟题A西方物质文明彻底改变了中国社会 B西方近代科技文化被国人逐步接受C中西文明在抵触矛盾中相互渗透 D民主革命思想起到开启民智作用答案 B 【解析】本题考查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对电报、电话、电灯、洋楼的赞美,说明了科技被国人接纳,故选 B 项。西方物质文明并没有彻底改变中国社会,排除 A 项;D 项与题意
29、无关,排除。中国的文明没有体现在题干中,排除 C 项。5阅读下列材料:测试要点 1、3、4 例题 1 合肥检测题材料一 本邑地处海疆,操航业者甚火。通商以前,俱用沙舱,以其形似鲨鱼,故有此名由南载往花布之类,曰南货;由北载来豆饼之类,曰北货。当时,本邑富商,均以此而获利。道光中,行海运,岁漕百万,由沪至天氏亦借沙船,官商称便。自汽船盛行后,搭客运货,更为便利而沙船之业遂衰,即海运亦归招商局承办。今之沙船,寥落如晨星矣。黄苇、夏林根编近代上海地方志经济史料选辑材料二 “黄包车”之于上海或许有着特别的典型意义,他在黄浦江边无奈地转动了 82 年,如一位风霜尽染的老人,于 1956 年安然退进博物馆
30、。摘自新华网材料三 20 世纪 80 年代呼啦啦驶出的出租轿车,车轮声声,碾出了半个世纪来社会生活的沧桑变化。请回答:(1)依据材料一,说出材科反映的生活景象是什么?(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交通工具发生变革的原因有哪些?(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是如何改变交通落后状况的。答案 (1)汽船被广泛接受后,传统的沙船航运日渐衰败。(2)西方列强侵略的客观影响;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活动中,自觉接受交通工具的革新。(3)国家投入巨额资金大规模兴建铁路、公路;改革机车、铁路技术;发展民航运输等。知能提升突破1. 1865 年,两广总督毛鸿宾致总署函:“此(铁)路一开,
31、遂为外国火车独行之路,中国马车既难与之并驾齐驱,更不堪其横冲直撞,势将断绝往来,商民交割。且内地股匪未靖必乘机煽动,作梗生端,即外国人在中国者,亦不能平安无事。”此函隐含的历史信息是( )。测试要点 1、4 天津质检题A毛鸿宾属于洋务派的代表人物 B当时修铁路受到守旧势力的阻碍C因列强的干涉中国当时不能自主修铁路 D太平天国运动威胁到筑路安全答案 B 【解析】从材料信息可以看出,两广总督毛鸿宾找出种种理由阻挠铁路的修建,说明当时修铁路受到守旧势力的阻碍,故 B 项是对材料信息的准确描述;洋务派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包括修建铁路,毛鸿宾不可能是洋务派代表人物,故 A 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 C、D
32、 两项的内容。2“盖天津(城)市发展之趋势,其初围绕旧城,继则沿河流,复次则沿铁道线,自有电气事业则沿电车道而发展。”这反映出近代天津城市化进程的显著特点是( ) 。 测试要点 1、3 福州模拟题A以老城区为中心不断扩展 B伴随交通方式的变化而发展C由城市周边的不断开发而发展 D伴随工商业的发展而发展答案 B 【解析】解答此题时要注意抓住材料中的“旧城“河流”“铁道线”“电车道”等关键信息,这里很明显反映的是陆路一水路一铁路一电气化的交通方式的变化,而天津城市发展趋势如此变化,反映的是其城市化进程伴随交通方式的变化而发展的特点。3“中国自仿西法以来,不仅邮政、机器之啧有烦言,若轮舟,若铁路,其
33、兴办之始,士民皆心惊目骇而指为不祥,臣工且笔秃唇焦而言其不便。今轮舟、铁路明效彰彰矣。”此段材料不能说明( )。测试要点 1、3、4 重庆检测题A.轮船与铁路开始出现时许多中国人不能接受 B洋务运动遇到极大的阻力C轮船与铁路的优越性逐渐改变了国人的态度 D近代机器工业不适合中国国情答案 D 【解析】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 “今轮舟、铁路明效彰彰矣”及所学史实可知,中国人对待学习西方技术的态度由开始的敌视变为逐渐接受,客观上反映了世界近代发展的潮流,故 D 项符合题意。4鲁迅说,近代中国“简直是将几十世纪缩在一时:自松油片以至电灯,自独轮车以至飞机,自标枪以至机关枪都摩肩挨背的存在”。上述现象反映的
34、实质问题是( ) 。测试要点 4 黄冈调研题A传统风俗习惯根深蒂固 B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变C新旧风俗杂陈 D西方文化对中国影响广泛答案 B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可知,鸦片战争后,随着外来侵略的加深,西方的先进事物也随之传到中国,使中国由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变。5中国茶和茶文化历史悠久,享誉全球。“一个地球,一个联合国,一杯中国茶”成为 2010 年上海世博会上彰显中国茶文化魅力的流行语。上海是近代中国茶叶的一个外销中心。1884 年,福建茶叶市场出现了茶叶收购价格与上海出口价格同步变动的现象。与这一现象直接相关的近代事业是( )。测试要点 2、3 例题 2 上海模拟题A电报业 B大众报业C铁
35、路交通业 D轮船航运业答案 A 【解析】从材料中获取信息: 1884 年,福建茶叶收购价与上海出口价同 步变动,这反映信息交流快捷,故 A 项 正确。6. 1881 年 1 2 月花图新报载:“中国之设电线(电报线)也,始于同治十二年,由上海达吴淞,长三十余里,接连海底电线至中国自设之电线,则于同治十三年,由福州城内通至制造局,长三十六里。其经费出自中国,操持仍属西国。后因台湾有事,力筹防御,电线公司请于闽督光绪七年,将造电之物料,运至台湾。自台湾府城直达大高(地名),约百里,皆电报局学生经办,无西人襄助。”从上述史料中,可得出的正确历史信息有( )。测试要点 2、3 广州检测题中国最早传入有
36、线电报的地区是上海 中国最初架设电报线时主要依赖外国的技术中国自主创办的有线电报最早出现在台湾 台湾架设电报线最早是出于军事目的A. B. C. D.答案 A 【解析】“中国之设电线(电报线)也,始于同治十二年,由上海达吴淞”说明正确;“操持仍属西国”说明正确;“自台湾府城直达大高(地名),约百里,皆电报局学生经办,无西人襄助”说明正确。7阅读下列材料:测试要点 1、3、4 长沙检测题材料一 格致汇编互相问答摘要提问人 籍贯 提问内容 回答要点某君 广州 请问照相新法 详细介绍某君 烟台 西人饮苦酒(啤酒),言能补身,不知用何料何法制成,能否多饮发表专文详细介绍友人 金华 两国如何治疗烧伤、烫
37、伤 介绍具体方法友人 上海 美国近有人以电线传声,数十里之远能闻知何人言语,此事甚奇而不可解,何理?中国人能造否传声电器,新发明不久之新法,介绍原理材料二材料三 早在 1 9 世纪末,随着西方商品对民众生活模式的冲击,趋洋附西的倾向就在时势的流变中推动着生活习俗的演变。“凡物之极贵重者,皆谓之洋。重楼曰洋楼,彩轿曰洋轿,挂灯曰洋灯,火锅曰洋锅大江南北,莫不以洋为尚”张岂之中国历史晚清民国卷请回答:(l)依据上述材料,概括晚清到民国初年社会生活中所反映出来的历史现象。(不得照抄原文)(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些现象的经济、思想、文化原因。(3)你如何看待晚清到民国初年社会生活中的这些变化?答
38、案 (1)人们开始认识日常生活中的科学知识,西方近代科学技术在生活中逐渐推广;生活习俗受西方影响,旧的生活陋俗逐步革除;中国兴办铁路事业;崇洋风气浓厚。(2)资本主义的发展;先进的中国人积极向国人介绍西方科技;不断传播民主、自由、平等思想。(3)是中国社会近代化的重要表现;是历史的进步(或符合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解析】本题以近代中国社会生活为切入点,考查了。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深层原因和对此形成的认识。题目 难度不大,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即可。第 1 6 课 大众传媒的变迁名题诠释例题 1 中难题2014太原检测题在下列文献中,反映 20 世纪第一个十年中国历史发展方向的是( )。【解
39、析】20 世纪第一个十年中国历史发展的方向是进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A 项是太平天国农民政权的革命纲领;B 项是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报纸; C 项是中国同盟会的机关报;D 项是激进民主主义者在新文化运动中创办的刊物。因此 C 项符合题意。【答案】C【点评】不同文献往往是不同历史时期时代内容的缩影,它们起着舆论宣传、政治导向的作用。因此要注意掌握主要历史文献的内容、特点和代表的时代精神。例题 2 中难题2014杭州模拟题据 1927 年出版的中华影业年鉴统计,1925 年前后华商共投资开设 175家电影公司,其中有 141 家在上海。这一现象说明( )。A国内政局的相对稳定B文化产业投资推动了上海电影
40、业的出现C观看电影成为市民的主要娱乐方式D上海已成为中外经济文化交汇中心【解析】从材料提取有效历史信息,1925 年前后,华商投资 175 家电影公司,上海占绝大多数,且电影是文化经济发展的体现,因此选 D 项。 1925 年国内军阀混战,排除 A 项;材料所涉内容是电影的发展,不是电影业的出现,排除B 项;题干没有谈到市民对电影的态度,排除 C 项。【答案】D例题 3 中难题2014郑州模拟题下列来源于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CNNIC)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的数据,其中体现出的社会变化不包括( )。A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日益密切B信息技术在中国得到迅速发展C互联网取代了其他信息传媒D高新
41、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解析】互联网不可能取代报纸等信息传媒,而且数据中并没有体现出其他传媒方式的发展状况。该题易错选 B 项,数据反映了中国互联网事业的快速发展状况,所以 B 项的说法是正确的。【答案】C例题 4 中难题2014南昌检测题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中国大众传媒发展情况表(19852000 年)年份 1985 年 1990 年 1995 年 1999 年 2000 年报纸总印数(亿份)246.8 211.3 263.3 318.4 329.3广播节目制作时间(小时)280799 647762 2332164 2931682 3381466电视节目制作时间(小时)38056 915
42、72 383513 526483 585007互联网用户(户) 7213 3014518 9021717材料二 互联网是魔幻的第七大洲,在这里,每个人只需敲几下键盘就可以了解到世界上的所有知识。肖恩马洛尼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分析表中四种传媒的发展速度,哪种最快?这说明了什么问题?请根据材料分析互联网的普及是否影响了其他媒介的地位?(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肖恩马洛尼为什么把互联网称为“魔幻的第七大洲”?【解析】(1)问通过分析材料一可知,互联网发展速度最快,然后再根据所学知识,分析说明的问题及互联网与其他媒介的关系。(2)问可从互联网的优势分析肖恩马洛尼的结论。【答案】(1)互联网发
43、展的速度最快。说明了我国改革开故以来电信事业的快速发展。互联网的普及不但没有削弱其他媒介的地位,反而同时出现了向上发展的趋势,实际上传统的媒介纷纷通过网络来获得读者和观众,各个有实力的传统媒介机构都建有自己的网站,争夺网络媒介的一席之地。(2)互联网被称为“魔幻的第七大洲”是因为:它集其他三种媒介的优势于一体。费用低廉。互联网可以高度互动,双向传受。通过互联网,人们可以更主动、更便捷和最大限度地获取信息。例题 5 中难题2014烟台质检题1982 年,美国时代杂志把“个人电脑”选为当年的“年度风云人物”,并预言“家庭电脑有朝一日会像电视和洗碗机一样普及。在 20 年后,将会有60%的美国人上网
44、”。2006 年时代杂志又把“YOU(你,指所有网民)”选为“年度风云人物”,其封面注释说:“是的,就是你。你控制着这个信息时代,欢迎来到你的世界。”这反映了( )。A时代的预言非常准确B信息技术发展迅速,影响深远C计算机技术由个人电脑时代进入网络时代D网络技术已十分普及【解析】本题考查识图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由时代杂志封面的变化,可知信息技术发展迅速,影响深远。【答案】B整体训练方法4.能力题型设计速效基础演练1创刊于 1861 年的上海新报称:“因上海地方五方杂处,名商贾者或以言语莫辨,或以音信无闻,以致买卖常有阻滞。”出版报纸“贵乎信息流通”,“可免经手辗转宕延,以及架买空盘之误。”可见上
45、海新报创办的目的是( )。测试要点 1 南京模拟题A报道国内外大事 B娱乐大众C宣传政治主张 D传播商业信息答案 D 【解析】本题考查从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根据题干中“贵乎信息流通”等信息说明,其目的是传播商业信息。2随着现代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变迁,一些新词不断涌现,如“达人”“杯具”“捧车族”“快闪族”“抢沙发”“轻小说”等,把这些新词集结起来就形成了“潮词语录”(如下图),这也被媒体称为“新新文明现象”。与此现象关联密切的是( ) 。测试要点 3 郑州检测题A汽车的应用 B网络的普及C广播电视的推广 D报纸的影响答案 B 【解析】网络的普及在很大程度上改变着人们的工作、学习、生活与交
46、往方式。互联网也催生着当代中国经济生活的新观念和新模式。“潮词语录”就是经济生活新观念和新模式的体现与反映。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测试要点 1、2、4 例题 4 哈尔滨模拟题材料一 时务报,清末维新派的报刊、旬刊。上海强学会被封禁后,会员黄宗宪、汪康年等倡议以学会余款创办报馆,以继续宣传维新变法,于 1896 年 8月 9 日在上海出版时务报。该报以变法图存为宗旨,设论说、谕折、京外进事、中西报译等栏目,梁启超连续发表变法通议等重要文章。其他维新人士也纷纷撰稿,揭示日益深重的民族危机,倡言变法,抨击顽固守旧势力,颇受读者欢迎。材料二 改革开放之初,小屏幕的黑白电视机是许多普通家庭最高档的消
47、费品。材料三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每百户拥有彩电统计(台百户)年份 1985 年 1990 年 1995 年 1998 年 2000 年彩电 17.21 59.04 89.79 105.43 116.65材料四 2008 年 9 月 22 日,很多中国观众通过中央电视台知道了“国家质检总局撤销蒙牛、伊利、光明液态奶中国名牌产品称号”“麻生太郎当选为新一任首相”等时事信息。(1)时务报 创办的目的、宗旨分别是什么?材料一反映出当时报刊的主要作用是什么?(2)材料三与材料二相比有何不同?这一现象出现的重要原因是什么?(3)结合材料四回答为什么人们如此青睐电视?答案 (l)目的是宣传维新变法,宗旨是变法
48、图存。当时报刊的主要作用是成为宣传改良的武器,发挥着制造舆论、唤醒民众的重大启蒙作用。(2)由黑白电视机是许多普通家庭最高档的消费品变为彩电的普及甚至一家拥有多台,这一现象出现的重要原 因是科学技术的进步特别是卫星传送技术的应用。(3)人们之所以如此青睐电视,是因为:电视节目越来越丰富;各电视台在节目中推陈出新;使节目内容更加充实,质量大为提高;一些新闻类报道节目、一些重大事件和体育比赛 的现场直播,广受人们欢迎。【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图表和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第(l)题考查报刊在不同时期的作用,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回答。第(2)题考查电视的发展。第(3)题可从电视节目质量的提高以及电视节目的丰富及实用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