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居安思危苏共亡党的历史教训序 言20 世纪九十年代初,在人类历史上,发生了这样一件震惊世界的重大事件:苏联,这个有着 2400 多万平方公里的横跨欧亚两洲庞大疆域的大国、强国,在没有外敌入侵和特大自然变故的情况下,顷刻之间解体覆亡。 震惊之余,世界各国及政党、相关国际组织、各类学术团体乃至不少个体,都在纷纷思考“苏联解体”这一前所未见的巨大谜团,力图借鉴这份不可多得的历史遗产。 英国著名的历史学家汤因比曾说:“从文明衰落所造成的痛苦中学得的知识可能是进步的最有效的工具。 ”(1)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和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党中央高度重视对“苏联解体”原因的研究。毫无疑
2、问,认真研究、正确认识这一重大问题,对于进一步加强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建设,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宏伟大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各种不同的研究观点试图向世人解读 “苏联解体”的原因:“经济没有搞好说” 、“斯大林模式僵化说” 、 “民族矛盾决定说” 、 “军备竞赛拖垮说” 、 “戈氏叛徒葬送说” 、 “外部因素决定说” ,等等,等等。我们看见不同的人得出的不同甚至完全相反的结论。但其中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呢?毛泽东同志告诉我们:“任何过程如果有多数矛盾的话,其中必定有一种是主要的,起着领导的、决定的作用” 。 (2) 邓小平同志在其 1992 年那个著名的南方谈话中明确指出“要出问题,还是出在
3、共产党内部” 。 (3) 1991 年 12 月,江泽民同志指出:苏联东欧的变化,并不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失败,而是放弃社会主义道路的结果。 2000 年 12 月,胡锦涛同志也指出:苏联解体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从赫鲁晓夫丢掉斯大林这把刀子,到戈尔巴乔夫公开背叛马克思列宁主义。本片从以下八个方面对苏共内部问题的产生、发展和变化展开剖析: (1)西方思想宝库 ,吉林人民出版社,1988 年版,第 1166 页。 (2) 毛泽东选集第 1 卷,人民出版社,1991 年版,第 322 页。 (3) 邓小平文选第 3 卷,第 380 页。第一集 苏共兴衰的历史轨迹“亲爱的朋友,我们都爱列
4、宁山 让我们迎接黎明的曙光 从高高山上我们遥望四方 莫斯科的风光多明亮 工厂的烟囱高高插入云霄 克里姆林宫顶红星照耀 世界的希望,俄罗斯的心脏 我们的首都,莫斯科” 凡是上了年纪的中国人,都会熟悉这首令人怀想而又憧憬的旋律,也会熟悉这座曾经深刻影响过中俄两国乃至整个世界的标志性建筑。这里,是列宁和十月革命的故乡,也曾经是我们无数革命先辈浴血奋斗建立新社会的榜样。 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进程中,尽管中苏两党之间曾经有过严重分歧,甚至发生过激烈的争论,但是,在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的心中,都始终牵埋着对列宁和十月革命故乡深深的情结。 苏联共产党是一个具有光荣历史传统的无产阶级政党,创建于世界资本主
5、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的历史转折时期。 1898年 3 月,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在明斯克秘密召开。代表大会宣告了党的成立,这具有很大的政治意义和革命宣传的作用。但这次大会没有制定党纲,被选出的三名中央委员中的二名不久即被逮捕,实际上党并没有真正建立起来。 (1) 为了创建无产阶级的新型革命政党,列宁和普列汉诺夫等人于 1900 年创办了火星报 ,为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制定了一份纲领草案。 1903 年 78 月,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先后在布鲁塞尔和伦敦举行,会上出现了激烈的争论。列宁用多达上百次的发言,阐述和捍卫马克思主义的建党学说。在选举党的领导机构时,列宁及其支持者取得了多数。
6、于是拥护列宁主张的人便被称为“多数派” ,俄文为“布尔什维克” ;而反对列宁主张的人则被称为“少数派” ,俄文为“孟什维克” 。 党的二大通过了体现马克思主义革命路线的党纲,明确提出了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任务,选出了以列宁为首的执行革命路线的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中央领导机构,从而揭开了俄国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历史上崭新的一页。 列宁是这一新型革命政党的主要缔造者。 1917 年 2 月,俄国爆发了二月革命。在布尔什维克党组织的积极参与和领导下,俄国人民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但是,革命的果实却落到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手中。 这,就是第二届临时联合政府总理克伦斯基。由于这个政府对外坚持参与帝国主义战争、对内继续
7、镇压革命群众,从而很快陷入了严重的危机。 列宁对形势作出了准确判断,及时提出了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号召,并领导布尔什维克党果断地发动了震惊世界的彼得格勒十月武装起义。 20 万工人赤卫队员和革命士兵参加了起义。 列宁在起义者的欢呼声中走向全俄苏维埃代表大会主席台,宣告十月革命的伟大胜利。 世界上第一个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在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下诞生了。 面对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国内外反动势力发动了武装进攻,企图把它扼杀在摇篮里。 在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下,英勇的苏俄人民和刚刚组建的红军粉碎了资产阶级和地主的疯狂反扑,击败了高尔察克和邓尼金的武装叛乱,击退了英国、美国
8、、法国、日本等 14 个帝国主义国家联合的武装干涉,捍卫了无产阶级的革命成果和新生的苏维埃政权。1922 年底正式成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简称苏联。 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领导布尔什维克党先后实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对如何在俄国这样的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问题进行了艰辛的探索。 在创立无产阶级政权的艰苦岁月中,列宁积劳成疾,特别是加上国内反动势力行刺的枪伤,1924 年 1 月 21 日,这位年仅 54 岁的伟大领袖,在开始探索如何巩固红色政权和建设社会主义的关键时刻,过早地离开了他无限热爱的人民和土地。 斯大林接过了继续探索巩固新生政权和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历史重任。 苏联共产党
9、和斯大林领导苏联人民,创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社会主义制度极大地解放了社会生产力:19291937 年,苏联工业以平均每年 20%的速度向前发展,苏联 1937 年的工业总产值比 1913 年增长了 7倍,而同期资本主义国家只增长了 03%。通过第一、第二两个五年计划,苏联工业总产值从欧洲的第四位,一跃成为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苏联,由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在短时期内奇迹般地变成了举世公认、雄视世界的社会主义工业强国。 1939 年,希特勒点燃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火。 1941 年 6 月 22 日,法西斯德国悍然向苏联发动了进攻。在战争初期,苏军遭受了重大损失。 但是,苏联人民在苏
10、共和斯大林的坚强领导下,依靠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迅速转入战时体制,调动和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同德国法西斯展开了英勇顽强的斗争。 1941 年 10 月 14 日,德军突进到距莫斯科仅几十公里的地方。在首都面临威胁的最危急、最严峻的时刻,斯大林和国防委员会仍然坚守在莫斯科。1941 年11 月 7 日,是十月革命 24 周年;冒着敌机轮番狂轰的危险,盛大的节日庆典和红场的阅兵式照常在莫斯科举行。这一切,极大地鼓舞了首都居民和苏联人民,他们一致发出了“誓与祖国共存亡”的誓言。 苏联红军的后备师一边整编,一边进行阅兵训练,在通过红场检阅后,这些威武之师以视死如归的英姿和无坚不摧的信念,直接开赴前线!
11、 在整个卫国战争中,先后累计有 300 多万名苏共党员前仆后继,在战斗中光荣牺牲,或在战争年代的艰难环境中献身。 1945 年 4 月,苏军攻入德国,5 月 2 日攻克柏林,终于取得了反法西斯卫国战争的最后胜利。 苏联的国民经济在战争期间遭到了严重的破坏。 在战争中,德军破坏了 1700 多座城镇和 7 万多个村庄,摧毁了 32000 座工厂,65000 公里铁路,1135 口矿井,2700 万军民死于战争。 (2) 战争胜利后,苏联共产党立即领导苏联人民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 1946 年,苏联开始实施发展国民经济的第四个五年计划。 1949 年,苏联成功地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 到 1950
12、年,苏联工业已恢复和超过了战前的水平。这一年苏联的工农业总产值比战前增长 73%。 (3) 1953 年 3 月 5 日,斯大林逝世,享年 74 岁。毛泽东亲自到苏联驻华使馆吊唁,并失声痛哭。 从 1923 年 4 月到 1953 年 3 月,斯大林担任苏共总书记和国家主要领导职务长达 30 年。这是苏联共产党和苏维埃国家历史进程中一个欣欣向荣、蓬勃发展的时期。在这一时期,苏联经济、社会发展和综合国力增长的速度,大大超过当时的资本主义国家。1953 年与 1913 年相比,苏联的国民收入增加了1267 倍,而同期美国只增加了 203 倍,英国增加了 071 倍,法国增加了 054 倍。斯大林时
13、期的苏联就是这样向全世界宣示了社会主义制度这一新生事物的无比优越性和强大生命力的。 英国首相丘吉尔,这个斯大林的合作者也曾是对手,以这样敬畏的口吻评价着斯大林:当他接过俄国时,俄国只是手扶木犁的国家;而当他撒手人寰时,俄国已经拥有了核武器。 (4)亲身经历过斯大林时期的苏联人民,充分肯定着斯大林伟大的历史功勋,但也亲身感受了他在肃反扩大化,以及他在工作作风方面不够民主甚至作风粗暴所犯错误而造成的苦果。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拂去历史的尘土,人们更加感到,斯大林的错误,绝不应当影响他作为一位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和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历史地位。 斯大林逝世后,赫鲁晓夫逐渐掌握了苏联党、政、军大权。 195
14、6 年 2 月14 日,苏共二十大在莫斯科召开。会议闭幕的当天深夜,代表们却又被突然召集到克里姆林宫,苏共中央第一书记赫鲁晓夫作了题为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的秘密报告。 在秘密报告中,赫鲁晓夫将斯大林的错误无限扩大化,开展了对斯大林的尖锐批判。 苏共二十大后,苏联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一场批判斯大林的运动。 赫鲁晓夫在 1961 年召开的苏共二十二大上再次掀起批判斯大林的高潮。大会决定将斯大林的遗体迁出列宁墓。全苏各地都出现了拆毁斯大林的纪念碑和纪念像的不正常情况。 在赫鲁晓夫执政的 11 年中,大反斯大林导致否定斯大林时期党和国家的历史,导致否定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一些基本原理和原则,这就必然带
15、来了一系列严重后果。 正如毛泽东所说,从此苏共丢掉了斯大林这把刀子。 苏共党内一批不熟悉党的革命传统、对社会主义缺乏坚定信念的青年人,正是在苏共二十大和赫鲁晓夫全盘否定斯大林的思想影响下开始成长起来。他们后来被称作“二十大的产儿”。正是这其中的一些人,成了 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以后瓦解苏共、埋葬苏联社会主义制度的骨干。 1964 年 10 月,以勃列日涅夫为首的苏共大部分主席团成员密谋推翻了赫鲁晓夫。它标志着赫鲁晓夫执政时期的完结和长达 18 年之久的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的开始。 勃列日涅夫执政以后,苏共调整了某些政策,纠正了赫鲁晓夫时期一些草率改革的措施,同时也采取了一系列符合当时苏联国
16、情的正确改革举措,使苏联在世界成了可以与美国相匹敌的工业、科技、军事超级大国。 但是,这时的苏共领导人也因袭着赫鲁晓夫时期的一些原则错误,并因所取得的一些重大成就而自满自大起来。他们对内维持现状,对外扩张争霸。这种情况在 70 年代中期以后显得尤为突出。这也使得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进一步陷于僵化和停滞。 1982 年 11 月勃列日涅夫病逝。 此后的苏共两任总书记安德罗波夫和契尔年科,在总共不到三年的时间里相继去世。 1985 年 3 月,戈尔巴乔夫当选为苏共中央总书记。 1986 年 2 月,苏共召开第二十七次代表大会。这是戈尔巴乔夫上台后召开的第一次党代表大会。此后不久,戈尔巴乔夫
17、即正式提出了“民主化”、“公开性”和“舆论多元化”的口号,并以此作为其“打开改革阻碍机制的突破口”。 当时,人民希望改革,摆脱停滞,但是还没有弄清楚甚至尚未来得及思考戈尔巴乔夫在改革的名义下提出这些口号的真正含义。 1988 年 6 月,苏共举行第十九次全国代表会议。 戈尔巴乔夫在报告中有这样一段自白,他说:苏联政治体制改革的主要方针不仅是倡导“民主化”、“公开性”和“舆论多元化”的问题,而是要放弃苏共是苏联政治体制核心的问题,是要把国家权力中心从共产党手中向苏维埃转移的问题。 1990 年 7 月,苏共举行第二十八次代表大会。这是苏联解体前苏共历史上最后一次代表大会。大会通过了走向人道的民主
18、的社会主义的纲领性声明和其他一些决议。 从此,多党制和议会民主制以及意识形态多元化也正式成为党的指导方针。 各种反共组织乘机大批建立和发展壮大,用各种方式向苏共展开斗争。 据俄共中央副主席库普佐夫在 1991 年 2 月 28 日说,修改宪法仅仅一年,联盟一级的政党就有约 20 个,共和国一级的政党就有 500 多个。其中绝大多数,成为最终促使苏共下台和解散的政治力量。 在戈尔巴乔夫“民主化”、“公开性”和多党制方针的鼓动下,苏联各加盟共和国的地方民族主义情绪不断高涨,狭隘民族离心倾向日趋严重,各加盟共和国党组织也日益脱离中央。 从 1989 年开始,拉脱维亚、立陶宛、爱沙尼亚等一些加盟共和国
19、的共产党提出脱离或独立于苏共的要求。立陶宛共产党不顾苏共的劝阻和反对,于 1989 年 12 月 20 日在立陶宛共产党二十大上通过了立陶宛共产党宣言和关于立陶宛共产党地位的决定,宣布立陶宛共产党脱离苏共,与苏共保持“平等的伙伴关系”。戈尔巴乔夫对此节节退让,苏共出现联邦化倾向。 党内所谓“民主派”利用这一形势,与党外民族分离主义相互呼应、紧密配合,进行分裂苏共、解体苏联的活动。 1991 年 3 月 17 日,苏联举行了全苏人民公决。其中赞成保留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的票数占 76.4,反对的占 21.7。但格鲁吉亚、立陶宛、摩尔达维亚、拉脱维亚、亚美尼亚和爱沙尼亚 6 个加盟共和国拒绝进
20、行公投。 1991 年 4 月 23 日,戈尔巴乔夫绕过苏共中央和最高苏维埃,与俄罗斯联邦、乌克兰、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等九个加盟共和国的领导人举行会晤,发表了“9+1” 声明,提出要尽快签订新的联盟条约,新建的联盟将把“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更名为“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取消了“社会主义”几个字样,但这就从法律上破坏了国家统一,特别是改变了国家的社会主义性质和发展的方向。 此时,作为联盟中最大的俄罗斯联邦最高苏维埃主席的叶利钦,为夺取最高权力,已不惜瓦解苏联了。 8 月 20 日,是苏联新的联盟条约签署的日子。以副总统亚纳耶夫为首的一批苏联党政军高级领导人,为了保留社会主义苏联,同时阻
21、止所谓的“民主派”上台,于 8 月 19 日,宣布在国内一些地方实行为期六个月的 “紧急状态”,并成立以副总统亚纳耶夫为首的“紧急状态委员会”,这就是震惊苏联国内外的“819”事件。这是苏共内部一些力图挽救社会主义苏联的领导人,为避免国家走向灾难深渊所作的最后尝试。但他们既没有明确而又坚定的社会主义信念,在实际斗争中又缺乏坚强的政治意志,这是导致其失败的根本缘由。在外地休假的戈尔巴乔夫对这一行动,采取的先是骑墙、后是背叛的态度,也加快了这一事件的失败进程。 “819”事件以失败而告终。苏共中央在戈尔巴乔夫的逼迫下自行解散。苏共的 4228 座办公大楼、180 个社会政治中心、16个社会政治研究
22、所等设施都被俄罗斯当局查封和没收。 覆巢之下,岂有完卵。 俄罗斯各地区的共产党组织和苏联各加盟共和国的共产党组织,很快被解散,或被禁止活动。 一个有着将近 2000 万党员的大党,就这样在执政 74 年之后丢掉了执政地位,整个党也随之溃散。迄今为止,无论是在中央还是地方的历史档案中,人们都没有发现在敌对势力取缔共产党时遇到来自党的各级组织进行抵抗的记载;没有发现苏共党员们有组织地集合起来为保卫自己的区委、市委或州委而举行任何大规模抗议活动的记载;也没有发现人民群众为支持、声援苏共而采取任何有组织行动的记载。当然,在饱尝了苏联解体十多年悲剧性的苦果之后,他们中的不少人对此开始了反思。 亡党必然亡
23、国。 1991 年 12 月 25 日,戈尔巴乔夫作为苏联总统的最后一天,也是苏联存在的最后一天。 上午 10 时,戈尔巴乔夫来到克里姆林宫总统府,“精心”准备他将于当晚宣读的辞职书。 晚 19 时,戈尔巴乔夫通过架在总统办公室的苏联中央电视台和美国有线新闻电视台的摄像机,同时向苏联全国和全世界发表了告人民书。戈尔巴乔夫宣布,他怀着“不安的心情辞职”,并“停止自己作为苏联总统职务的活动”。 19 时 32 分,克里姆林宫顶上那面为苏联几代人,乃至全世界人民都怀有深情的镰刀铁锤图案的苏联国旗,在寒风中悄然下落 19 时 45 分,一面俄罗斯联邦的三色旗取而代之。 1991 年 12 月26 日上
24、午,苏联最高苏维埃共和国院举行最后一次会议,会场空空荡荡,冷冷清清。主席台上只有共和国院主席阿利姆扎诺夫一人。代表们以举手表决的方式通过一项宣言,宣布苏联停止存在。 从此,苏联共产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这两个曾经辉煌了几十年的名字,就这样黯然退出了历史舞台。 苏联解体后的俄罗斯按照美国人设计的“休克疗法”,在经济领域强制实行私有化改革,结果,很快导致严重的经济萧条和衰退。 国家急剧贫困,社会陷于混乱,犯罪大量涌现。据俄罗斯内务部的材料:全国出现了 8000 多个有组织的大型犯罪团伙。叶利钦在他 1996 年的国情咨文中也承认:现今的俄罗斯已超过了意大利,成为国际社会最大的黑手党王国。 从
25、 1991 年苏联解体,到 20 世纪末,俄罗斯国内生产总值比 1990 年下降了 52%,而 1941 年至 1945 年战争期间仅仅下降了 22%;同期工业生产减少了 64.5%,农业生产减少了 60.4%,卢布贬值,物价飞涨五千多倍。从 1992年起,俄罗斯人口一直呈下降趋势。1990 年全俄罗斯人均预期寿命为 69.2 岁,而 2001 年为 65.3 岁,几乎下降了 4 岁,甚至一些地区男性人均寿命降低了整整 10 岁。(5) 苏共亡党、苏联解体,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的灾难性后果,远远不是这些数字和情况所能表达的!2005 年,俄罗斯总统普京发表年度国情咨文时,痛心地慨叹:“苏联的解体,
26、是 20 世纪最严重的地缘政治灾难;对于俄罗斯人民来讲,它是一场真正的悲剧。”(6) 很多俄罗斯学者也得出这样的结论:苏共垮台、苏联解体,使俄罗斯经济、社会发展倒退了几十年。一个由列宁亲手创建的党;一个曾经领导俄国工人阶级推翻沙俄反动统治,成功地建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党;一个抵御了十四国武装干涉,胜利地捍卫了革命成果的党;一个在伟大卫国战争中战胜了德国法西斯,并为取得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作出巨大贡献的党;一个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辉煌成就,并率先把人造卫星送上天的党,为什么在执政的 74 年之后竟丧失了执政地位? 苏联共产党在拥有 20 万多名党员的时候,领导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专
27、制统治;在拥有 35 万多名万名党员的时候,取得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并执掌了全国政权;在拥有 554 万多名党员的时候,领导人民打败了不可一世的德国法西斯,为结束第二次世界大战立下了不朽功勋。而在拥有近 2000 万名党员的时候,却丧失了执政地位,亡党亡国。 问题究竟出在哪里呢? 就出在苏联共产党党内。 1 波诺马辽夫主编:苏联共产党历史,莫斯科 1960 年版,第 41 页;波斯别洛夫主编:苏联共产党历史,第一册,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3 年版,第 339 页。 (2) 参见苏谢拉耶夫主编苏联通史,第 3 卷,莫斯科 1983 年版,第 361 页。 (3) 参见苏萨姆松诺夫主编苏联简史
28、,第 2 卷,莫斯科 1972 年版,第 541 页。 (4)俄卡尔波夫大元帅斯大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年版,第 792 页。 (5)(6) 参见李慎明主编:2005 年:世界社会主义跟踪研究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6 年版,第 67 页。 第二集 苏共的基本理论及指导方针世纪之交,在资本主义的故乡,接连爆出四则震惊世界的新闻: 一是 1999 年,由英国剑桥大学发起,评选“千年第一思想家”,结果是马克思位居第一,而似乎早已被习惯公认为第一的大科学家爱因斯坦却屈居第二。 二是紧随其后,英国 BBC 广播公司又以同一命题,在全球互联网上公开投票,结果仍然是马克思第一,爱因斯坦
29、第二。 三是 2002 年,英国路透社又邀请政界、商界、艺术和学术领域的名人评选“千年伟人”,结果是马克思以一分之差略逊于爱因斯坦。但这并不影响马克思作为“千年伟人”的地位。 四是 2005年 7 月 14 日,英国广播公司(BBC)广播第四频道以古今最伟大的哲学家为题,调查了三万多名听众,结果是:共产主义理论奠基人卡尔马克思以 27.93%的得票率荣登榜首,居于第二位的苏格兰哲学家大卫休谟得票率仅为 12.6%,远远落在其后。西方著名的思想家柏拉图、康德、苏格拉底、亚里斯多德等更是望尘莫及,黑格尔甚至没进入前 20 名。 这充分表明,在当今世界上有许多人坚持认为,我们这个时代仍然需要马克思的
30、理论,就像自然科学需要爱因斯坦的理论一样。 只要不带任何偏见,人们都会作出这样的结论:马克思是一位为人类社会和精神的发展作出了不朽贡献的历史伟人! 以马克思和列宁的名字命名的马克思列宁主义,一直是工人阶级政党指导思想的理论基础。1848 年,当共产主义还被比喻为是一个徘徊在欧洲的“幽灵”时,马克思和恩格斯就为当时德国工人的秘密组织、后来成为国际工人政党的共产主义者同盟,起草了第一个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实践的纲领共产党宣言。宣言中始终贯穿着这样一个基本思想:每一时代主要的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精神和历史的基础;因此,从原始社会解体以来的全部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
31、史,而这个斗争现在已经达到这样一个阶段,被剥削、被压迫的无产阶级,如果不同时使整个社会永远摆脱剥削和压迫,就不能再使自己从剥削它、压迫它的那个资产阶级的控制下解放出来。马克思和恩格斯,这两位伟大的思想家,第一次揭示出工人阶级和整个人类获得解放的真实条件,并且宣告了如下真理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人坚定地遵循马克思、恩格斯的基本原理,结合当时国际、国内面临的一系列新形势,极大地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列宁科学地剖析了帝国主义的经济基础、深刻的矛盾和危机,揭示了帝国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的规律,提出了社会主义革命可能首先在一国或数国取得胜利的新论
32、断。他还对帝国主义时代的民族与殖民地的特殊地位作了精辟阐述,指明了民族解放运动的方向。他及时总结十月革命前后阶级斗争的经验,继承、捍卫并大大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和国家学说。他深刻阐述了无产阶级专政的必然性及其形式、无产阶级专政的实质和任务、无产阶级的领导力量和工农联盟的基础、必须彻底发展民主和强化人民监督等重大问题。他明确指出,要进行无产阶级革命,实现和巩固无产阶级专政,头等重要的是无产阶级要建立自己真正革命的政党,即共产党。这个政党,是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起来的党。他还指出:由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还存在,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斗争将是持久的,它将包括整个历史时代。社会主义国家随
33、时都应当警惕帝国主义侵袭的危险,并竭尽全力来防止这种危险。在列宁的领导下,俄国工人阶级和布尔什维克党,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取得了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建立起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政权,第一次把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通过革命实践变成了现实。列宁主义认为,在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整个历史时期,必须坚持无产阶级专政,同时无产阶级政党要根据实践和形势的变化适时调整自己任务和发展战略。十月革命胜利之初,列宁清醒地看到,俄国无产阶级的中心任务已由“夺取俄国”转变为“管理俄国”(1)。苏维埃政权的主要任务不是“继续用赤卫队进攻资本”,不是继续进行国有化,而是大力发展国家资本主义。(2)与此同时,还要建立对产品生产和分配
34、的全民计算和监督。这是布尔什维克党在十月革命后不久,从本国国情出发对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初步探索。然而,这一计划刚刚开始付诸实施,苏俄国内外敌对势力就发动了国内战争。战争中,国内粮食极为短缺,城市饥荒严重,奸商哄抬粮价,投机倒把、大发横财,严重扰乱了市场,威胁着新生的革命政权。由于在战争环境下物资奇缺,布尔什维克党适时采取了后来被称为“战时共产主义”的一系列的政治、经济政策。比如,强行征集农民粮食,甚至包括生活必需的所有粮食,以“供给军队和养活工人”;在城市扩大国家所有制;甚至在流通领域试图取消货币,实行实物分配制等。“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对粉碎外国武装干涉、保卫十月革命的胜利成果发挥了重大作用,因
35、而被列宁称作“是一种功劳”(3)。但是,这一政策也暴露出严重的弊端:它引发了不少农民和工人的强烈不满,甚至激发了一些部队的哗变。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再次面临着严重的危机。1921 年 3 月,俄共(布)及时召开第十次代表大会。列宁在政治报告中总结了党在领导国家从战争向和平建设过渡中出现的错误和教训。他坦然承认,现实生活说明以前我们错了,“我们现在正在用新经济政策来纠正我们的许多错误,我们正在学习怎样在一个小农国家里进一步建设社会主义的大厦而不犯这些错误”。(4)1921 年,俄共(布)开始实行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允许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实行租让制、租赁制等为主要内容的新经济政策,苏联经济很快取得
36、了明显的恢复和发展。这无疑是俄共(布)从实际出发,对在当时俄国建设社会主义的成功探索,也是列宁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贡献。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新经济政策的转变绝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政策转变,而是列宁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战略思维的转变。列宁在实行新经济政策时实际上已经将社会主义建设问题与如何实行利用市场作用的问题结合在一起加以探寻。列宁逝世后,斯大林继任苏联党和国家的主要领导人,他创造性地运用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当新经济政策有助于消除国内战争造成的破坏状态时,全国劳动者都感到满意。新经济政策也有力地促进了苏联农业的发展,带来商业和市场的繁荣,农民生活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但后来一些人屯集居奇,并恶意
37、抬高粮食收购价格。1927 年初,全国粮食收购量为四亿两千八百万普特,而 1928 年初则猛降到三亿普特。从 1927 年后,苏联许多城市粮食供应紧张,城镇居民餐桌上经常没有面包;1928 年,不得不在城市实行食品凭票供应的“购货本”。这很快导致工人阶级和城镇居民不满情绪的增长。苏联党和人民开始了新的探索。(5)革命胜利和内战结束后,托洛茨基认为,在“落后的俄国” 是不可能建设社会主义的;只有西方进行革命才能够挽救俄国革命,应该用尽全力去促进、点燃西方革命。斯大林认为这种理论的真正本质是鄙视俄国人民,“不相信俄国无产阶级的力量和能力”。他说,取得胜利的俄国无产阶级不能踏步不前,不能坐等胜利和来
38、自西方无产阶级的帮助而无所作为。斯大林斩钉截铁地说:“我们比先进国家落后 50100 年。我们必须在 10 年内缩小这个距离,或者我们做到这一点,或者被人家击溃。”(6) 他又说:“我们还是一个被资本主义国家包围的唯一的无产阶级专政国家,而许多资本主义国家在技术和经济方面远远走在我们的前面”;(7) “不为国防建立足够的工业基础,就不可能保卫住我们国家的独立。”(8)关于发展工业的方针,斯大林认为:必须使苏联从一个输入机器和设备的国家变成生产机器和设备的国家,要不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附庸,就要实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坚持重工业优先发展的原则。在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方面,斯大林提出了生产资料公有制
39、、计划经济、农业合作社等构成了苏联社会主义国民经济的基础;提出了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是“用在高度技术基础上使社会主义生产不断增长和不断完善的办法来保证最大限度的满足整个社会经常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的需求”。 (9)由于这些理论和指导方针紧密结合了当时国内外的发展变化的实际,苏联共产党和斯大林带领党与人很快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使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苏联确立起来,并为在反法西斯战争中赢得胜利和后来实现经济腾飞奠定了雄厚的基础。在取得一个个胜利的同时,由于时代的局限和把个人作用夸大到不适当的地步等诸多原因,斯大林的思想方法在一些问题上,离开了辩证唯物主义,陷入了形而上学和主观主义,因而有时脱
40、离了实际情况,脱离了群众,也使自己的一些思想和行为偏离了马列主义的某些基本观点。比如,在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理论上,他曾否认社会主义社会还存在矛盾和阶级斗争,过早提出社会主义“已经取得完全胜利”;在商品关系理论方面,一方面他首次承认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存在商品生产”,从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但却又提出“一步一步地缩小商品流通的活动范围,而扩大产品交换的活动范围”,不顾当时社会生产力发展状况,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和单一的分配方式;他忽视轻工业特别是农业的发展;在有的时候和有的问题上,他还严重混淆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等。斯大林去世后,赫鲁晓夫全盘否定斯大林,并进而否定列宁,逐渐脱离、背离乃至最终背叛了马列主义
41、的一系列最基本的理论。在 1961 年 10 月举行的苏共第二十二次代表大会上,他提出了一整套违背马列主义无产阶级革命、无产阶级专政和无产阶级政党等学说的所谓新的理论。这套鼓吹“全民国家”和“全民党”的理论,集中体现在这次大会通过的新的苏共纲领中。 (10) 这个纲领说:“无产阶级专政在苏联已经不再是必要的了。作为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而产生的国家,在新的阶段即现阶段上已变为全民的国家。”(11)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是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列宁指出,“国家的特征,就是存在着把权力集中在自己手中的特殊阶级”(12)。 任何国家只要存在阶级对立或在一定范围内存在敌对势力与阶级斗争,
42、那么这个国家就不可能是超阶级的、全民的国家。赫鲁晓夫的“全民国家”和“全民党”理论的一些消极后果是,它导致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误以为苏联社会已不存在反共、反社会主义势力,不再存在阶级斗争,因而失去了对资本主义复辟应有的警惕性。在政治上全盘否定斯大林的赫鲁晓夫,在经济上虽然试图进行某些有利于发展生产力的政策调整,但在具体做法上却仍然完全因袭过去的办法,不顾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比如,不顾二战结束的现实,依然是坚持优先发展重工业,尤其是军事工业,而忽视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没有对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进行及时而有效改革,反而对这一体制进一步强化亦即僵化,结果使生产效率低下、浪费惊人,严重地影响了人民
43、群众的生活。1961 年,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二大上宣布:苏联已进入“全面展开共产主义建设的时期”,要在“20 年基本建成共产主义社会”。赫鲁晓夫所说的“共产主义”根本不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设想,而且完全脱离了苏联当时的国情。直到赫鲁晓夫下台,他的所谓“共产主义”,依然是虚无缥缈的“仙山琼阁”。勃列日涅夫执政以后,对赫鲁晓夫的一些错误理论和实践作了修补。1967 年 6 月,苏共中央通过了伟大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五十周年提纲,强调“全民国家”仍然具有阶级性,它将“继续无产阶级专政的事业”。同时,勃列日涅夫对“全民党”理论也作了修补。1976 年 2 月,勃列日涅夫在苏共二十五大上强调:“在发达社会主
44、义的条件下,在共产党已成为全民党的时候,它决没有失去自己的阶级性。就其性质而言,苏共过去是,现在仍然是工人阶级的政党。”(13)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理论问题上,勃列日涅夫把赫鲁晓夫的“共产主义”调整为“发达社会主义”,但他仍死抱着马列主义的个别的具体结论不放,不能一切从实际出发,在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等重大理论上依然固守僵化的思想,固守战时形成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在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在军事力量上达到与美国平起平坐的地位,勃列日涅夫据此在对外政策上提出了“勃列日涅夫主义”。尽管这一主义其中也有抵御美国争霸世界的因素,但其中所包含更多的是要与美国争霸,对社会主义国家实行大
45、国主义和大党主义,并不惜粗暴地武装干涉别国内政,这同样违背甚至是背叛了马列主义的根本原则。在 20 世纪 60-70 年代,资本主义世界的电子、信息、生物等高科技有很大发展,但苏联对世界科技革命的发展缺乏及时了解,始终重视不够,因而应对乏力。这同样是造成苏联经济逐步走向停滞的十分重要的原因。由于上述基本理论及其指导方针的错误,由此带来了政治、经济生活中的消极现象日趋严重,苏联国民收入增长速度从 19711975 年的年均 58%跌至为 1985 年的16%。为更好地适应当时国际国内出现的新形势,果断地改革包括斯大林的继任者们所固守的曾在斯大林时期发挥过十分重要作用的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等积弊
46、势在必行。但是,改革的目的,必须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前提下,不断健全和完善苏联社会主义经济、政治体制,不断提高苏共自身的执政能力,巩固执政地位,进而不断提高苏联社会主义的综合国力,不断改善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如果执政的共产党能够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路线,适时正确地解决积累的问题和面临的矛盾,勇于纠正错误,那么,就有可能使苏联党和国家转危为安,把社会主义事业继续推向前进。1985 年戈尔巴乔夫就任总书记后,即提出了加速社会经济发展的任务。由于耗费巨资包括大量外汇加大机械制造行业投入等原因,19861988 年期间,苏联经济略有增长,但 1988年全国农业便开始下降,随即工业生产也开
47、始下滑。面对改革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戈尔巴乔夫不是从自身政策的失误寻找原因,完善措施,深化改革,而是归咎于所谓政治体制的“阻碍”,实质是把矛头指向了共产党、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和社会主义根本制度。1988 年苏共第 19 次代表会议决定开始以革新苏共为核心内容的根本政治体制变革,实则是对苏联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颠覆。戈尔巴乔夫在背离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问题上,走得比赫鲁晓夫更为遥远。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我们决不能把戈尔巴夫的这一行为,简单地归咎为个人的罪孽。从一定意义上讲,这是一个时代的产物,是一个特定的阶层甚至是一个特定的阶级意志的产物。同时也是戈尔巴乔夫个人理论素养和政治信仰的表现。在其世
48、界观的演变中,戈尔巴乔夫逐渐接受了一整套资产阶级的思想观念,这导致他最终倒向资本主义,背叛了马克思主义,成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彻头彻尾的叛徒。戈尔巴乔夫,这位当初能成段地引用列宁著作、号称为马列主义的理论专家,在苏联解体、苏共垮台后却是这样评价马克思主义的,他说:“共产主义是一种空想社会改良说。也就是说,那是一种几乎不可能实现的口号。”他还说:“实质上,马克思据以建立其科学社会主义世界观大厦的全部具体经济结论中没有一个是在实践中得到证实的”。(14) 1987 年 11 月,戈尔巴乔夫正式出版了他的新著改革与新思维 ,书中以“公开性” 、 “民主化” 、 “多元化”和“全人类的价值高于一切”等
49、所谓“新观点”取代了马克思主义的一系列基本原理。1988 年 6 月,他在苏共第十九次全国代表会议上第一次明确提出改革的目标是要建立一个与现实的社会主义制度(他称之为“极权社会主义”)根本不同的“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社会。这一理论,正是其“民主化” 、 “公开性” 、 “多元化”和“全人类的价值高于一切”的理论基础。 (15)他的“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究竟是一套什么样的理论呢?按照“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理论来改造党的指导思想,就是用西方社会民主党的那一套旧理论来替代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1988 年 6 月,戈尔巴乔夫在苏共第十九次全国代表会议上作报告,充分肯定赫鲁晓夫的“全民国家”理论。1990 年 2 月,苏共中央全会在向二十八大提出的“行动纲领草案”中进一步强调:“全民的法制国家排除任何一个阶级的专政” ,其实质是特指要“排除”无产阶级的专政。 1990 年 7 月 2 日,戈尔巴乔夫在苏共二十八大的政治报告中说,要考虑“一切理论的局限性” ,其实质是说,要考虑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局限性” 。1991 年 7 月 25 日,戈尔巴乔夫在苏共中央全会上强调:“过去,党只承认马克思列宁主义是鼓舞自己的源泉” , “现在,必须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