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新安山水画廊景点 看不完的绵潭戏绵潭村历史一、地理位置、风水朝向、村落布局和村名、历史区划沿革。绵潭位于秀丽的新安江上游 , 上距薛阳镇 ( 今坑口乡址 ), 下距深渡镇均为 15 华里。居江之北岸 , 为教高沿江村落三个半阳宅之一 , ( 其中以雄村、绵潭、深渡最为出名 )。 发源于大天寺 ( 原名玉姬寺 ) 之主脉在群山中蜿蜒奔腾 , 临江后转向东南 , 耸立而成村后之天然屏障 一 长廖兴 , 直达江边。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 , 各支脉如扇骨 , 南向随地势作扇形向江边延伸。上村临江之坡岭趋于平缓 , 改向东南。村之中下部除中村之牛岭和下村大菜园地形稍高外 , 更为平展开阔 , 直抵长廖兴
2、山脚。石岭龙盘于东 , 漳岭寺虎踞于西 , 各踞南北两岸 , 迫使江水宽转 , 以防江风直袭。 江南岸有龟山、象山、大小青山 , 列一道长长的绿色屏风 , 与村对望 , 粼粼碧水南向呈弧形绕村流过 , 与青山相辉映。江南岸诸峰拱卫 , 仁源、大小源源深数里 , 诚万代之基。绵潭始建于公元前 38 年 , ( 汉武帝年间 ) 距今二千余年 , 曾有 “ 朱、杨、林、汤、范 ” 等姓氏先民在此生活过。公元 257 年 ,( 三国时期 ), “胡、王 ” 两姓和公元 1225 年南宋理宗年间汪氏 ,均从江西婪源大畔前后迁来绵潭定居 , 庄氏于明初洪武年间迁入 , 以村后高山长廖兴为村名。汪氏元五公曾
3、孙汪大力随朱元璋起义 , 功勋卓著 , 升为将军 , 入京朝见 , 为奸臣所害。明太祖嘉其功德 , 御赐祠堂匾额 , 文曰 . “武镇明朝”; 建 “四脚牌坊 ” 于下村江边 ;用青石铺建长 50 米的码头。 50 余步阶梯上至大路 , 码头名曰“将军埠 ”。此时, “长廖兴” 村更名为“ 牌楼前 ”。新安江流经绵潭此段水流绵长平稳 , 称绵水;潭深叵测 , 为徽州十八名潭之一。清代汪氏元六公之裔孙汪启淑在朝任职 , 提议以此名潭为村名。至此 , 绵潭村名一直沿用至今。唐宋至明清之间 , 绵潭 隶属二十六部一一瞎图歙南孝女乡。村设绵水、廖山二保。民国年间 , 属安定乡村增设吟坦保 , 即今之绵
4、潭上中下三村名。解放初 , 属薛阳区,改为绵潭乡 , 本村汪冬贵同志为第一任乡长 。 仍分上中下三村,58 年改属深渡区 , 先为漳潭大公社 , 后为漳潭乡 , 随转为漳潭人民公社 , 2005 年撤乡并入深渡镇。绵潭是歙南新安江两岸之大村落 。居民从村头郑坑沿江至村脚王家井 ( 王氏聚居之地 ), 长近 2 公里,依地势和坡岭走向,上村为庄氏所居 。 从村头至庄氏宗祠 , 中经新桃、别坑、宗三庙丘等坞口 , 各依沿平坡或水口处建房 ; 别坑坞口后坡为胡氏聚居之胡家岭 , 潘氏亦居其间。上村呈长蛇之势,逶迤不断 , 民居星罗棋布。中下村为汪氏所居 , 房屋鳞次栉比,甲第连云 , 纵深达六七百米
5、。地势北高南低 , 民居呈棋盘格局,村巷南北走向 , 东西依民居前后交错相通。中下村各有两条长巷。 中村庄氏宗祠上方之上巷为汪庄两姓杂居 , 并以此上、中村分界 , 北向途中依坡稍向西拐 , 直达长寥尖山脚之石宅坞 (吴氏所居 ), 南北纵深达 1000 余米。石宅坞坑水南下途中东转,有古井 , 称井边 ( 亦有荷塘一处 ), 与东园 ( 翁、孙两姓所居之 水汇合为村之腹地 , 称坑边 ( 游氏亦居此 ),南向经杨树巷出口。 杨树巷里侧上方路边有池塘一处称塘边 , 杨树巷沿江下方社屋头属中村。大菜园高坡以东至村脚为下村。下汪宗祠左右两条巷北伸,不甚规整,村脚王家井上方亦有道路出口。 二十年代
6、, 从庄氏宗祠上方,经下汪宗祠至村脚沿岸为繁华商业区。杨树巷(此杨树生长大道外侧,临江挺立,占地数亩 , 树冠高达四丈多 )的最热闹的文化和商业中心。商店夹道林立,肉店、豆腐店、南北杂货、馄饨小吃、布店、铁器铺 , 还有药店 , 各色店铺 , 应有尽有。新安江电站建成后 , 58 年开始第一批移民和后靠。由村统一规划, 平坟 ( 狮形降),平坡 ( 中村牛苓和下村大菜园平为公地),民居由水口和低洼处往村后靠 , 南深公路 ( 南源口至深渡 ) 开通后,民居一直北向延伸到公路两侧 , 中村路北整个牛岭 , 包括北侧紧凹儿头阳侧建房,与石宅坞相连。村落民居面积约扩增一倍,由原来近 2 平方公里达到
7、约 3 平方公里。民居后靠后 , 村落整体布局未变 , 且更为规整。除公路和主村苍道及坡之北侧 , 民居座向不一外 , 大部分民居仍座北朝向相协调。为沿江居民生产生活需要 , 水道船只停靠便利 , 除别坑渡口通上瑶 , 下村渡口通仁源直至小洲源 ,中村杨树巷 ( 现村委大楼) 中心地段设三大埠头外 , 在各水口和民居山脚外均建埠头,共计九处 , 埠头间 , 从村头至村脚都有石砌护江堤磅,江滩广植杨柳。现今村委已新改造上下渡口 , 村办公楼前等六处水埠。沿江大道加宽,重砌护江堤 , 大道外侧植杨榜 ,美化村容。二、姓氏考源和分宗立派迁涉分部及历代人口数量变化绵潭姓为 “ 汪、庄、胡、王”。胡氏迁
8、入早 , 汪、庄两姓数百年 , 历经数代经营而人丁不旺 , 故流传有民谣 “ 胡氏不开仓,饿死两汪、庄”,胡、王两姓在绵潭均繁衍有 38代,至今有 200 余人口 , 其中胡氏较繁盛 , 王氏衰微。客姓有“周、姚、方、游、潘、吴、翁 ” 等先后入居绵潭。汪氏始祖念一公艺精青囊 , 观绵潭山水环聚 , 志怀万代之基。迁入安居后 , 恐后人忘都先人来脉 , 嘱儿孙建祠进主时 , 忽忘先祖。遂祖遗训 , 念一公二子元五、元六两分在中下村交界之东园联合建祠 , 分上下门。长子元五居下门 , 曰 :“ 承惠祠 ”;, 次子元六居上门 , 曰:“叙伦祠 ” 。分居后 , 元五居下村 , 俗称下汪 , 六居
9、中村 , 俗称上汪。约在明代早期 , 后人分建上汪、下汪宗祠。明初洪武年间 , 元六分玄孙国祥公将长女彰姑赘庄氏复初公为婿 , 生子二人 , 长日绩德 , 次曰积庆。复初公原系坑口杨源湖田村人 , 为汪氏门下长工。彰姑早卒 , 国祥公念其忠诚可靠 ,复将次女胜姑嫁于复初公。后国祥公生子山面 , 自北 , 复初公为绵潭庄氏始祖 , 居子上村。明洪武己未年春正月 , 复初公代岳父国祥公解粮至金陵 ( 今南京 ), 因延误期限 , 于二月初三在南京处以极刑。国祥公感其德 , 遗命汪庄世代为一家。故上汪汪氏宗祠与庄氏宗祠在一处同时建造 , 祠后进两相依靠 , 两柱同竖一石基托,开后侧门相通 , 以示永
10、结盟好。庄氏宗祠曰“德庆祠” 祠堂大门匾额曰“ 庄氏家庙 ”。辈分序谱为:“ 积、渠、道、永、志、元、明、正、自、光 ; 其、德、兆、华、美 ; 兴、隆、百、世、昌 ;勤、俭、身、之、宝 ;宽、仁、继、乃、长;全、家、唯、孝、友;极、国、在、文、章”,计四十字。从十世始祖初公始,至按谱序排列到现今“俭”自字辈止,已历 23 代。上汪汪氏宗祠曰“叙伦祠”,祠堂大门匾额为“ 平阳家庙 ”。辈分序谱为:“ 玄、云、明、德、之;光、启、绳、其、元;存、立、自、绍、延;邦、正、昌、时、济;嘉、北、可、由、先”计 25 字。从六十六世念一公起 , 至按谱许序九十三世 “ 正 ”字辈上 , 已历 28 代。
11、下汪汪氏宗祠为“承恩祠”祠堂大门匾额为“ 汪氏宗祠 ”。辈分序谱为“ 国、首、时、财、李;烈、泽、铭、甫、根;忠、义、照、宏、绪;荣、华、茂、大、恩”,计 20 字。从六十六世念一公始,至按序谱九十二世“绪”字辈止,已历 27 代。庄氏、汪氏数代衍支发脉 , 约于明代末期 , 上村庄氏形成三大房派 : 长房最兴旺 , 居村头至别坑坞口及沿江一带 ; 二房居上店至三亩丘坞口两侧及沿江一带 ;三房居庄氏宗祠上方石坦 , ( 周氏亦居其间 ) 和上巷一带。据传 , 清初二房之一支迁浙江富阳 ,现繁衍约有一、二千人口 ;后来 , 长房一支由村头迁至二、三房处。下村汪氏亦分三大房派 : 里磨坊和宗祠上方
12、之为上房 , 宗祠下可之为外房。中村汪氏分里外两大房派 , 里房居中村腹地坑边 , 井过一带 ;外房居沿江和杨村巷塘边 , 上巷一带。里外房派又各分为三房四份。汪氏很看重长孙 , 把长孙另立一房称四份。各房下皆立支堂 , 为外长房之 “诛振堂 ”, 二房之 “ 存雅堂 ”、 “ 清辉堂 ”,里外三房之 “ 荣寿堂 ”、 “ 荣禧堂” ; 外四份之 “荆菊堂 ”;里长房之“存耕堂 ”; 扩建后另立之 “ 大夫第 ”、 “一经堂 ”、 “是政堂”, 里二房之“利义堂”等等。中村汪氏从明初起,历代各有房支外迁, 外明初敏公一支迁湖北襄阳 , 明代中期 , 德字辈数支迁安东、苏州、雁安清江浦、徐州、无
13、锡、六安、汴梁、锡山等地。汪、庄两姓迁入绵潭虽比 “ 胡、王”两姓晚 , 但人丁兴旺 ,繁衍较快。据村人口统计表明 , 汪、庄两姓占全村总人口百分之九十以上 , 客观上形成 “汪、庄 ”为绵潭两大主姓。绵潭自明清以降 , 至于民国 , 素有千灶万丁之称。解放前夕 , 虽有国民党抓壮丁 , 派捐逼税 ; 国民党讨伐队因大刀会事件 , 火烧大脉坞、危及绵潭等风险 , 但对村庄本身危害不深 , 村居达 700 余卢 , 人口 2300 人左右。新安江库区 59 年第一次移民 , 大部分迁至距岩寺四公里左右 , 岩寺至潜口公路两侧村庄 , 如坦、信山、余家山、板塘、里庄一带 , 计 137 户 , 5
14、74 人。随后 , 正直连亲三年自然灾害 , 国家困难时期 , 虽迁出户有些返回 , 但人口增长速度慢。 71 年第二次移民 , 计 74 户。 327 人 , 迁往旌德县白地 , 庙前、丰溪等村庄。全村人口减至 400 余户 , 1200 人左右。两次库区移民在安置点村庄人口形成发展趋势 , 村民生活水平提高较快 , 许多村民成了村及乡的骨干。其中岩寺区庄百发在上世纪 70-90 年代 , 任许村区委秘书 , 副区委书记 , 岩寺区副书记 ,人大主任、市政府咨询委咨询委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 ,国家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 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解放了生产力 , 村民生活水平大
15、大提高 , 人口数量逐步增多。 截止 2005 年止 , 据全村人口粗略统计 ( 包括红泥岭、卜下坑、竹篱自然村 ), 人口增至 650 余户 , 2200 余人 , 基本达到解放前人口最高水平。男女两性比例 , 老年人女多于男 , 年青人男稍多于女 , 两相基本持平。三、敬祖礼佛活动与戏曲传统风俗的形成与发展 绵潭民风淳朴 , 敬祖礼佛向善。演戏与菩萨开光 , 接观音为两项重大传统性民俗活动。上汪与下汪建汪氏社屋各一 , 上汪社屋较为宏丽 , 座落于杨树巷后方 , 杨树巷道东边磅上 , 为全村百姓所祭奉。社屋前建戏台称 “呆台”,社屋和戏台及看场有 700 平方米,文革时拆除 , 今改建为村
16、办公楼 , 内设戏台 , 兼会堂。绵潭汪氏系唐初歙县汪氏始祖 , 越国分汪华七子爽公之后裔 , 故社屋供奉汪公大帝。太子及诸子 ( 称老爷敬为菩萨 ) 神像 , 祈求保佑。菩萨神像每隔九年 , 在上汪宗祠开光一次 , 重塑金身。每年春节 , 下汪初六 , 上汪十五 , 用菩萨轿抬神像于村内各宗祠前巡游。上汪正月十七晚上组织村民手擎灯笼至棉溪迥庙而回 , 称嬉灯笼。正月十八 , 在社屋前开锣演戏数日夜。菩萨开光后接观音,亦每隔九年一次大接 , 并在上汪宗祠内坐镇三年 , 这三年内每年到漳岭寺北如岩小接一次。规模不大。观音大士送归后 , 连续演三年目莲戏。接观音与菩萨开光两相交替 , 这样 , 绵
17、潭演戏是年年不断 , 时间均在七、八月间。观音大士是用竹和纸缚扎成素衣神像 , 立于莲花之上 , 手持杨柳、净瓶、慈祥地注视众生 ,栩栩如生。大接观音需数人于前一夜出发 , 从岩寺镇之潜口接回。菩萨开光与接观音是歙南远近闻名的敬神礼佛活动 , 其规模之大 , 盛况之空前, 非他村所能及。开光用娱蛤幡 , 接观音用观音幡 , 各 20 面 ;五彩旗幡 : 下汪代表东方甲乙木 , 出青龙旗 , 庄氏代表西方庚辛金 , 出白尾旗 , 上汪代表南方丙丁火 , 北方壬癸水 , 中央戊己土 , 出朱雀、玄武、杏黄三旗 , 每方各 20 面; 平天铳按锅灶数出 , 故又名 “锅头铳”,全村数百厨灶,出铳数百
18、把;仁源三村和棉溪口亦邀请参加,出旗出铳 , 各方各村锣鼓数付 , 有高跷、地戏、玩钢叉、木鸽之类 , 尽量献出 ; 还需用社屋内之大锣大鼓 , 全付銮驾 : 刀、枪、剑、戟、斧、钺 .十八对。 开光或接观音当日响午时分 ,菩萨或观音神像从村头进村 , 村组织迎接队伍出村头迎接。前面四人抬着两面双匡大锣开道,“严 肃 ”、 “ 迥避 ” 牌队伍随后 , 接着观音幡或蜈蚣幡引导 , 大锣大鼓随进, 凉伞之后 , 菩萨坐菩萨轿; 接观音将神像缚扎于木杠上 ,四人抬着行进 , 接着全副銮驾 , 五彩旗幡 , 各方锣鼓随各方旗幡之后 , 外村队伍后的高跷地戏 , 扮各种戏文人物 , 边行边演 , 放鞭
19、炮人员在各方各村之间。迎接队伍长达数里 , 旗幡遮日 , 锣鼓喧天 , 鞭炮声连续不断。当观音神像接进上汪宗祠 , 或菩萨接进社屋时 , 热闹气氛达到高潮。上汪与下汪宗祠前竖桅杆炮 , 沿江大道外侧列栏杆炮 , 即鞭炮从桅杆顶上下垂于地 ;上村从庄氏宗祠到上汪宗祠下十来丈天灯止,将鞭炮地横挂于竹竿上,象长长栏杆总长数十丈。下汪宗祠亦然。社屋前鞭炮垂挂于“呆台” 台柱;社屋左侧,大菜园高坡上下为锣鼓鞭炮鸣放之地。同时,锣鼓齐奏,万炮齐鸣,惊天动地,声闻数里。各方亲友和合家老少都出门看热闹;下村沿江两岸站满了人。沿河船只无数,各地游客齐聚,全村轰动,万人空巷。演目莲戏是秋八月,在下汪河滩上搭临时戏
20、台 , 台口朝西。戏台对面远处搭小台 , 祈请村脚之五昌菩萨坐镇 , 驱逐邪魔。各家亲友闻风而至 , 安置戏凳子台前。 戏凳特置 , 长可坐 4-6 人 , 分高低而座。目莲戏班来自休宁或江西婺源上饶。下村观音庙殿后车库 , 专供接待安置外地戏班。目莲戏班日夜连演 7 天 , 白天演阳 , 夜晚演阴 , 演目莲阴曹地府救母故事。演目莲戏是传统民俗活动 , 故外地戏班趁时而至 , 就临时戏台接演。如果戏班多 , 另搭戏台唱对台戏 , 全村热闹非凡,时间长达近月。自明清以来 , 特别是清末及于民国京剧已臻成熟 , 地方如越剧尚在演进阶段 , 民间戏班特别多 , 如浙江大小绍兴戏班 “的班” 或各地
21、昆曲京剧戏班 , 只要有戏班来绵潭 ,绝不使其空返。由于交通便利 , 社会安定 , 市场繁荣 , 文化鼎盛,绵潭人在戏曲氛围的影响下 , 为抒发胸臆 , 特别喜欢看戏 , 听戏和唱戏 , 绵潭便成了各方戏班汇聚之地 , 促成了绵潭戏曲的繁荣。绵潭在民国初年 , 已有自己的戏班 , 现剧团戏桌台布上题 “ 莊公复初 , 民国五年 ” 字样可资佐证。 1940 年 , 绵潭戏班正式成立 , 后改剧团。其中 , 京剧爱好者庄世恩 ( 现年 83 岁 ) 是承前启后人物。他年青时延师在家 , 专学京剧及文武场 , 早年在戏班演出 , 后来成了村剧团离不开的表演、化装、文武场导师 , 并培养有各方面弟子
22、。1940-1950 年演出以京剧为主 , 为“ 睦春园 ”、 “ 武家坡 ” “ 独木关 ” 等主要演员有庄则忠 , 庄有祥、庄桂寿、庄维夫、汪自成、 胡铭等。 1950 年后 , 以绍兴戏和越剧为主 , 如 “ 花亭会 ”、 “白毛女 ” “ 梁山伯与祝英台 ” 等主要演员有 : 庄世恩、庄金悦、庄凤宝、庄森有、庄海仁、庄桂美、庄昌铭等。 60-70 年代 , 以现代京剧为主 , 如 “红灯记 ”、 “智取威虎山 ”、 “沙家浜 ”等 , 主要演员有 : 庄瑞成、胡冰、汪昭荣、庄百达、庄有根、庄家炳等。 80 年代至今 , 以黄梅戏为主,为 “孟丽君 ”、 “ 杨家将 ”、 “ 状元打更
23、” “ 花烛夜 ”、 “ 罗帕记” 等 , 主要演员有 : 庄大洪、汪一霞、庄荣姊、庄千金、姚玉芳等 , 文武场及司乐有 : 鲍明旺、庄志祥、汪华春、庄桂胜等。解放前小学师生演现代文明小戏 , 解放初小学师生有秧歌队 , 腰鼓队 , 上世纪六十年代演出大型歌剧江姐 。如今绵潭戏虽没有解放前之频繁 , 但演出剧种之广 ( 如京剧、越剧、黄梅戏、含古装传统与现代戏 , 还有歌曲、舞蹈、曲艺等 ), 演出方式之多 ( 如戏曲专演、文艺晚会、或剧团出村演出或邀请本市、县和邻县剧团及文艺团体来村演出 )演出时间安排之主动灵活 ( 或 “三八 ” 国际劳动妇女节 , 或国庆、元旦等 ) 是解放前所无法比拟
24、的。还有市、县新闻媒体、及报社、广播站 , 电视台。来村摄制、组稿、报导 , 促进村戏曲文艺的发展。 “ 文化古村梨园情系延百世 ”( 戏台橙联上联语 ) “ 看不完绵潭戏 ”的传统得到继承和发扬。绵潭原来民俗活动还有春节期间舞狮 , 中秋佳节晚上舞草龙 , 即用稻草扎成龙身 , 全身插香 , 扎于棍上 , 数人持之 , 上中下三村各出龙共舞。现今仍保持三十帖春联习惯。四、历代村民经济活动和枇杷传统果业的发展及人居环境改善。汗献帝时,古黟歙之地虽羁属会稽郡。三国时汪文和破黄巾军 , 为龙骧将军。后群雄并起 , 中原大乱 , 文和南渡江 , 孙策表授会稽令 , 封淮安侯。吴侯孙权设始新郡 , 郡
25、治严州即今之淳安( 现为排岭 ), 文和公遂家子是始新 , 为新安汪氏始祖 , 古黟歙之地隶属之。自古 , 新安江是徽歙通往浙江之黄金古水道 , 吏、胥、商人、学者及货运往来皆经此道 , 徽浙关系密切 , 新安沿江之古村落互相联系 , 互为影响。这一地理特点 , 促进了绵潭文化的发展和商业的繁荣。依文化程度 , 职业有所变化。解放以前庄氏以农业为主 , 有从事水途运输者 , 中村汪氏重仕途与经商 , 水运次之 ;下村汪氏重视经商 , 水运次之 , 其余村民特别年长者和妇女皆经营农业。新安江建电站前 , 货运从歙渔梁至新安江坝下白沙 ( 今浙江建德市 ), 上村汪氏经商主要是浙江淳安、衢州、金华
26、、龙游一带 ;下村汪氏则由则浙江入江苏、上海、苏州等地。 古民谣云 :“ 到了深渡 , 忘了家务; 到了街口 , 丢了家口 ” 。说明外出经商者常年不归 , 以至在外成家。渔业多为改善生活。绵潭沿江商店多数为中下村汪氏所开 , 庄氏有屠宰、豆腐、粮食加工等业。解放后 , 由于土地改革 , 互助合作而高级社、人民公社化 ,全村开始注重农业。绵潭地理位置优越 , 日照长 , 防寒冻 , 形成独特的新安江小气候。 2005 年 , 全县各地枇杷产地产量极低 , 独绵潭村界内枇杷较熟 , 可以说明其独特性。当前村民科技管理的作用亦不容忽视。村后诸山岭间 , 坑水流淌 , 岭高则水源长 , 山坞深。上村
27、之郑坑、别坑 , 下村之鸡扒坞 , 坞深约 2 公里 , 山里藏山 , 山水欢聚,适宜种植农作物,尤适宜种植枇杷。解放前至解放初期 , 传统农作物多实行套种。冬播小麦 , 春播黄豆 , 初夏种小米和玉米 , 地边种枇杷树和茶叶。沿江村民饮用江水 , 村中村后饮用井水 , 全村有古水井九处 , 其中以王家井最出名 , 冬暖夏凉 , 水甜净。村头村脚均有水礁磨船 , 下村榨油两处 , 上、中、 下村有牛拉磨坊 , 典型的自给自足小农经济。枇杷受四季雨露 , 秋蕾冬花 , 春果 , 夏初成熟。营养丰富 ,具有清热、润肺、和胃之医疗功效。绵潭早在公元 1705 年开始种植批把 , 有 300 多年栽培
28、历史。解放前 , 歙县仅新安江之 “三 潭 ” ( 漳潭、 绵潭 ) 所独有。 1872 年 , 绵潭果农汪长才在实生苗中发现大红袍品种 , 当时称“ 大红花 ”。其子汪大义又将品种进行人工嫁接、无性繁殖 , 数量有较大发展。上世纪 50 年代末 ,60 年代初 , 公社化时期 , 开始成片大量发展枇杷及茶叶。歙县外贸公司开始使用 “ 大红袍 ” 枇杷品牌 ( 未注册 ), 在香港和外省市畅销。农作物种植面积显著减少。上世纪 70 年代末 80 年代初 ,因枇杷外销运输仅靠水道 , 上运至南源口 , 下运至深渡 , 然后转公路运输外销 , 枇杷年总产量 50 一 60 万斤 , 价格低 , 市
29、场不畅。南深 ( 南源口 一 深渡 ) 公路开通后 , 枇杷可直接外销 , 市场面貌大为改观。马鞍山钢铁公司开长途购运枇杷之先河 , 后浙江黄岩、开化各大枇杷罐头厂商进入 , 随着黄山等各地旅游热线开通 , 短途贩运、小商贩亦增多 , 枇杷价格和数量提高很快 , 全村种植枇杷积极性高涨。施肥、防虫害、疏果、水土保持一系列措施跟上 , 各户在原有基础上修理并建蓄水池 , 科技含量也越来越高。多年来 , 绵潭村委邀请市、县农技部门领导和专家、技术员举办讲座和培训班 , 以科技兴旺枇杷事业。今年又加入深渡镇特优绿色枇杷协会。 “ 大红袍” 枇杷果大、汁多 , 味甜 , 品位高、易保鲜。现在村民致力于
30、优良品种改界。绵潭枇杷无论数量和质量均属歙县各枇杷产地之首 , 年产量已达 300-400 万斤。村委办公楼前沿江地段和南深公路两侧是两大枇杷销售市场 , 上至大脉坞,对河至上瑶、仁源 , 下至棉溪口、杨村、九砂 , 均有枇杷销售,绵潭已成为歙县农村最大的枇杷销售市场。 “水乡新枇杷美誉播四方” ( 戏台易楹联下联 ), 戏剧与枇杷 , 精炼地概括了国家及名胜风景区新安江山水画廊文化古村绵潭的旅游热点。今年秋,村委下决心修建郑坑与别坑进坞沿坑大道 , 为 绵潭枇杷仓库生色争光。村民为增加收入 , 传统农业让位。小麦改种油菜 , 以免与采摘枇杷冲突 ; 六月黄豆改种八月黄豆 ; 为保护国家二级保
31、护动物野猪, 玉米和山芋在近村居处少量种植。不少村民在近几年开始种植菊花 , 有扩大之势。制茶品位大有提高。仅枇杷收入一项 , 大部分农户均有数千至万元以上 , 不少农户达 2-3 万元。上世纪 80-90 年代,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市场经济的建立为广大农村剩余劳动力转向城市逐步形成打工浪潮,并遍及多数农户。手艺者、技校学生、自谋职业和季节性短工为家庭增加不少收入,再加上一些农户经商、运输和副业,村民家庭经济收入提高很快。现在绵潭村民人均收入极少数仅数百元,高者达万元以上,村人均收入三千元左右。绵潭系新安江库区,沿江大部分民居在水位线或回水线内,基本上属重建村,加上旧房重
32、改,全是新房,南深公路开通后,村南北向主巷道又统一规划调整加宽或修治。最近几年村中通公路直达码头 , 村实行合作医疗保险 , 建有卫生院和医疗站 , 1994 饮用水已使用自来水 , 村砖木结构人居环境大为改善。第一批移民后靠房大多是品字或箍桶格式 , 砖木结构房步小 , 后建房大多钢筋水泥结构。人均居住面积达到 20 平方米。随着村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 不同年代有不同的要求 , 家俱由老式转新式 , 越来越追求时尚。村村通电话 , 户户有彩电、电风扇 , 百分之六十以上中青年均有手机 , 厨房炊事类使用煤炉、煤气和电气已较普遍,约四分之一家庭使用太阳能热水器装置洗澡间 , 少数家庭有空调
33、。五、教育文化事业的繁荣和人文盛况及庙会活动 绵潭是歙南文化古村之一,文化底蕴深厚。唐越国公汪华七爽公后四世曰凤思,任歙县令,由绩溪迁歙县慈菰,八世道安公以兵马使镇守婺源,道安公之孙中元为婺源大阪始祖。绵潭汪氏将祖念一公曾祖佑,字子传,号饭上大人,尝闢文学,构四友堂,两序六斋,以延四方之士,祖父存,字公择,授西京文学,所著有表、启、诗、文、词、赋各一集,号四友先生,朱文公(宋理学家朱熹)有记,以学行乡贤祭祀,父企公,敏而好学,仁德乡里。念一公幼习举子业,家教甚严,可谓家学渊源。在古徽文化的影响下,居于新安古水道,优越地位位置的绵潭必然倡行教育文化之风。文化是基础,仕途、经商、学艺都离不开文化。
34、一般民众心理,算盘字文少不得。因绵潭属新安江库区,文革又遭破四旧,祠堂庙宇古迹俱损,但按迹偱踪,唤起老年人记忆。明清以及民国人士之盛,尚可追忆一鳞半爪。明洪武年间,下村汪氏大力将军,御赐建“四角牌坊”、 “将军埠”。上汪宗祠上堂正梁上竖悬“吟坛名宿” 匾额,照壁左右方偏梁悬挂“ 探花”、 “进士”匾额各一,用以昭示殊荣。明嘉靖年间,炅公任守备,约万历年间,硕昼公总督江楚,硕献公官至副兵,硕德公任水师提督,两挂将军印, (上皆“明”字辈) 。崇祯时,德美公官至守备,阵亡。据推测,中村汪氏启淑公,乾隆年间曾中过探花,任兵部侍郎,督管盐务,参与四库全书修撰,乾隆帝御赐书一部,于村脚观音庙西北角,王家
35、井东,建御书楼珍藏。楼上分两间,一间专供御书,并藏历代经书古籍。启淑公之玄孙汪侵谷(“存”字辈) ,清光绪年间进士及第,任苏州知府、杭州知府,绵潭故居门前悬挂“钦用知府”匾额。受谷公之子汪仲萱,清末秀才,私塾鸿儒。上汪和庄氏宗祠间之祠堂锲屋主胡善宝(由绩溪迁入)之祖父亦清末秀才。汪仲萱之堂兄弟汪立伟(属里四份) ,黄埔军校末期毕业,曾在国民党第三战区司令长官顾祝国办公室任职,山东省青岛宪兵教官。因抗战时期,反对内战,弃官四籍,七一年,迁至旌德县庙首镇。清季,已有廖山文会,文人会文、喝酬、讨论之所。清至民国,有私塾 5个。为备科举考试,明清时,专习四书五经。民国八年创办廖山公学,1934 年改为
36、私立完小含益小学。1919 年五四运动,中国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新文化运动。学校除继续学习启蒙读物,为三字经 、 百家姓 、 千字文 、 幼学琼林等书外,已经转向通俗国文、算术、史地等教科书。解放前夕,全部使用通俗白话教材。学生讲求练毛笔字,先盖描红,续之临帖,算盘亦在学习之列。中村汪氏启淑之“一经堂”取三字经中“唯一经”之句义,不需家财千万金,唯“一经” 足也,意即“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 “一经堂”内有藏经室,藏经史子集和佛学经典,藏量丰富,并有诵经堂,后被火焚不存。侵谷公父子系名儒,藏书之多,亦可想见。外长房汪振堂为世代书香,汪自信善书画,解放前为祠堂鱼宫灯和“呆台” 布景,其
37、子汪绍焜以算盘、书画,名重一时,文革时,明清木刻本书箱四木箱付之一炬。解放前夕,上下村汪氏从教者亦不少。从古董商处得知,不少人家藏有各式烤篮,显见明清时考风之盛。新中国成立后 , 文风为一变 ,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旧意识被破除 , 小学生达百余人 , 杨树巷塘边之学校已容纳不下 , 一部分学生迁上汪宗祠授课。夜晚 , 不识字的男女老少进冬学民校扫盲。汪延塘 53 年考入浙江大学 , 汪菊花、汪炳姣、胡喜翠为女子中早期之姣姣者。上世纪五六十年代 , 全村初、高中毕业生数十余人 , 大学生数人。文革后 , 文化教育事业进入新高潮。绵潭中小学设初中班 , 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 , 高中、大学毕业人数显 著
38、增加 , 其中出类拔萃者有 : 汪鹏程 , 中国科技大学毕业 , 中国科学院任职 , 现居北京。胡富宝 , 解放军第二炮兵部队总部工作 ,现居北京。汪屹华、汪异明兄弟博士,汪屹华,南京大学毕业,中国科学院博士,南京大学博士后,讲师,副教授。后移居加拿大,曾任加拿大 CAE 航空器公司软件工程师,现居美国,现任美国 OPENWAVE 科技咨询公司计算机软件高级工程师。汪异明 , 厦门大学博士后毕业 , 历任国家财政部研究所研究员 , 国家国有资产管理局办公室、 国家审计署上海申市证券交易所常务副总裁 , 与其导师邓子基先生提出税务固地税分家理论 , 为国家采用。胡铭 , 解放前参加皖南游击队 ,
39、 新中国成立后 , 历任深渡区委书记 , 岩寺大公社书记 , 歙县农工部部长 ( 已故 ) 。汪学文 , 参加解放战争 , 后参加抗美援朝 , 为军医 , 现离休在家。汪冬贵 , 绵潭乡第一任乡长 , 全心全意为人民 , 廉洁奉公 , 毫无利己之心 , 病逝后 , 县、区、乡领导 , 亲临吊唁送葬 , 乡里敬之 , 安徽省报专题报道其先进事迹。现代知名画家有 : 汪更新 , 有“ 二王 ”( 画虎和鱼 ) 之称 , 海内知名 , 现居上海。庄家汉 , 现代新安画派 , 原黄山市美协主席 , 已故。庄家宝 , 现代新安画派画家 , 新安书画家协会主席 , 徽州师范任教。庄家炳,现代农民画家(徽派
40、建筑师) 。庄达成 , 现代农民画家。绵潭宗族 , 历来重视祷告天地 , 祭祀祖先 , 描绘活动与佛学结缘。村民把汪氏始祖奉为神 , 除十年一次菩萨开光和接观音重大活动外 , 汪氏社屋有春秋二祭 , 用猪、羊、鸡三牲敬奉 , 春节前夕 , 在社屋前看场宰牲血祭。社屋内有客姓主持 , 四季香火不断。汪公大帝七子爽公称 “七老爷”,最为神灵,许愿还愿,以致家常遗失物件,多在七老爷神前求签问卡。宗祠内祭祀祖先亦用春秋二祭。春社、秋社 , 族内用礼生九人 , 穿礼衣 , 戴礼帽 ,其中一人前导主祭 , 八人分左右 , 庇廊升阶登堂 , 在后进祖先牌位前祭拜。进主或重大祭祀活动 , 上下堂和两廊悬挂宫灯
41、 , 祠内装饰焕然一新。用礼生 21 人 , 祭拜时 , 有礼赞 , 行三跪九叩大礼 , 朗读祭文 , 气氛庄严肃穆。全过程 , 用礼乐 , 鼓蕭吹笙。各家新婚新人 , 春节亦进祠祭祖 , 大家媳妇要戴凤冠 , 披霞披。各家祭祖 , 清明上坟挂纸 , 中元节 ( 农历七月半 ) 入祠堂祭祖 ,在左右香纸炉前焚香纸。近日村民祭祖活动改为清明、七月半、除夕皆上坟祭拜 , 除夕称拜坟年。腊月二十四 , 在家门口祭拜天地和过往神。除夕夜 , 家家庭前摆祭桌 , 堂前挂茶 , ( 即历代祖先画像或牌位画图 ), 午夜 , 放鞭炮、接天地。今人称守岁。正月十五送天地 , 此外 , 有春节前后接送灶君菩萨,
42、“上天言好事 ,下界保平安 ”。上世纪四十年代 , 前后各有一次蝗灾、旱灾 , 依旧俗 , 族内组织 , 从长廖尖登山大道之倒龙庙 , 拖猪接龙至社屋 , 祈求龙神降雨。汪公大帝九子献帝最为神灵 , 村人到街口接九老爷灭蝗。大户人家遇老人丧事 , 请下村观音庙内主持至家做法事 , 效目莲救母故事 , 破血湖 , 破地狱 , 还有拜梁王等等 , 超度亡灵。上村郑坑坞头建有尼庵一座。村人年长妇女 , 有自行邀集拜佛 ,“朝齐云” 、 “朝九”,指步行到齐云山、九华山烧香拜佛还愿。六、宗祠庙宇和古民居特色据族谱房支藩衍情况 , 庄氏和上、下汪氏宗祠 , 当在明嘉靖万历成化年间同一时期所造 , 社屋和
43、村脚观音庙、关帝庙则更早 , 元或明初年间 。 三个宗祠构建宏伟 , 宽五、六大 , 入深达十数丈 ,均为前后二进 , 上下对堂。有名堂天井 , 采用“ 四水归名堂”格式 , 即北面上堂之水;注入两边庇廊 , 用水澗接通东、西、南三面之水 , 由下堂左右两角装竖水澗 , 注入明堂 , 排入地下。前进明堂分左右两堂 , 中间生堂大道 , 靠下堂留水漕接通左右明堂之水。两边庑廊和下堂全用方形青石柱。下堂登上堂需升阶。上堂更为高敞 , 又分高低两进 , 用梁柱隔为三间。梁柱粗大 , 木柱为圆柱 , 上堂前堂之柱挂木制油漆楹联。上汪宗祠开光、接观音时 , 中央木柱 , 上盘全龙 , 似若飞天。后进由前
44、进上堂照壁左右对开边门进入 , 后进明堂狭长 , 由两边登长阶上。后进上堂为两层楼房 , 后壁装神厨 , 为历代祖先牌位安置处 , 楼上亦然 , 楼前留行道。宗祠大门两边用大青石雕刻装饰为底座 , 上竖石狮或圆石镜面 ,光洁如玉。庄氏与汪氏宗祠大门外另建木栅栏门套。上汪氏宗祠后进又依山续楼第三进 , 为“ 汪墓祠 ”, 祠后壁建 5 个空廊 , 上装神座 , 奉祀江西婺源大阪上五代先祖 : 高高祖惟厚公 , 高祖文吕公 , 曾组绍公 , 祖存公 , 考企公 , 慎终追远。念一公与原配安人张氏和墓在庄氏宗祠上方之石坦内向 ( 今存 ) 。据传 , 村中古墓一座 , 系庄世始祖复初公之墓 , 尸体
45、无头 , 族人铸金头安之 , 为避盗墓者 , 共建十八坟以乱之 , 坟碑仍在。村脚水口 ( 王家井 ) 下方 , 有路亭,跨路而建 , 系二层楼,曰“ 五昌庙”内奉五昌菩萨,以驱逐邪魔恶鬼,已护村坊。庙北有关帝庙和观音庙。关帝为汉末桃园结义之关公,字云长。因其忠义 , 世人祭上 , 敬以为神。观音庙为宏大建筑 , 占地以亩计 , 砖木结构 , 大殿宽敞。庙前安如来佛石柱。进山门 , 印面为玄坛菩萨镇守。转入大殿 , 诸佛设神帐 , 前坐地藏王菩萨 , 身前卧谛听 , 总察阴阳 , 北面南向尘如来佛祖 , 左面坐观世音菩萨 , 两边列十八罗汉。神前有供桌 , 上摆神籖筒 , 内装神籖;有木制卜告
46、 , 地摆跪拜蒲团。解放前 , 有主持 , 庙内终日香烟缭绕 , 香火不断。善男信女 , 求签问卜,络绎不绝。观音庙西北为御书楼。夹道和圣地周围有百年棒树、柏树 , 阴蔽日 , 亭庙楼书 , 倒映江水 , 巍峨壮观。官员府邸和特色民宅 , 基本上始建于康熙年间 , 其中以中村坑边之 “大夫第”“一经堂”为最知名。汪氏里长房之礼公原配安人生长子、次子、三子;继配安人生四、五、六子 , 约清顺治年间 , 为六子各建房一栋于坑边 , 皆上下对堂 , 有明堂天井 , 各书堂第。长房“综铃堂”, 二房“一经堂”, 三房“存耕堂”, 四房“是政堂”, 五房“荷花堂”,六堂“玉麟堂” 。启淑公属二房之礼公之
47、孙,清乾隆年间 , 官拜兵部侍郎 , 荣宗耀祖 , 故伯叔兄弟皆沐其荣 , 所居之房第统称“大夫第”, 长房门楼上书之。启淑公 “一经堂” 约乾隆年间扩建,占地五亩,内设大厅。三房“存耕堂” ,后再仿建房屋一栋。之礼公居四、五、六房。受谷公属四房 , 光绪年间任知府 , 府邸亦经扩建 , 占地四亩 , 房后有亩许大荷花塘 , 内设大厅 , 后为私塾教馆。 “大夫第” ( 现已改建 )“存耕堂” 各占地半亩 , 上下对堂 , 砖木结构 , 雕刻精细 , 子孙皆务农。四、五、六房子孙移民旌德 , 其房址现建为村粮食加工厂和乡卫生院。明清大宅多为“四水归明堂” 建筑格式 , 上堂建厅 , 下堂建房或
48、上下对堂;大宅另一特色是重门第。门楼要高 , 雕工要精细 , 或雕人物 , 或雕龙风、花草 , 今存之“ 存耕堂”可以为例 。 绵潭大宅尚有多处,如杨树巷塘边之“清辉堂”( 已毁 ), 五街之“存雅堂”, (前改为药店,后为食品组,今存) 。 “存雅堂”之子孙一支,从清末“ 存”字辈起 , 经营豆腐坊 , 至汪自勃 ( 现年 82 岁 , 外号猫嫩 ) 之子已历四世 , 所产之香干 , 讲究配料 ,创出了品牌 , 名闻遐迩 , 已享誉百年 , 是绵潭饮食业一大特产。七、文化古村落游踪绵潭藏天地之灵气 , 集山川之精华 , 形成天然秀丽风貌 , 哺育着一方俊逸人才 , 胜迹、景点颇多。因新安江库
49、区移民后靠中拆毁;文革中横遭破坏;庄氏和上汪宗祠焚于火 , 名人赞颂山川、文物、人物之诗、词、文、赋不留丁点痕迹。然可喜者 , 大部分古迹遗址尚存 , 可以从追忆中以文修复之。枇杷百年种植史 , 今天加以改写;“看不完绵潭戏”的传统民俗 , 今天得到继承和发扬。 “可歌可泣 , 戏剧人生 , 如诗如画 , 枇杷事业。 ”文化古村绵潭以戏剧和枇杷的丰硕果实进入国家级旅游热线。从村委会大楼前登岸 , 追忆古杨树下昔日繁华 , 在古设屋、戏台基址上建成的新剧场看戏 , 沿杨树巷古道改建的通车大道奔坑边 , 井边参观“大夫第”、 “一经堂” 遗址和古民居。一路可以沿公路至别炕 ( 或郑坑 ) 欣赏枇杷仓库 , 一路出戏院循沿江大道至村脚流连观音庙、御书楼、关帝庙等遗址进枇杷园。绵潭山光水色尽收眼底 , 谨以此志之。志后余言1 、有传说 , 绵潭村之“绵” 字应为“棉”字 , 因村中有木棉树 , 故名。其实 , 解放前后 , 村中虽有零星木棉树 , 但并非代表性树种。棉溪用“棉”字 , 因棉溪、杨村历来用木棉树作造纸原料 , 谓之绵纸 , 曾制出上等书画“澄心堂”纸 , 村人广泛种植木棉树。绵潭村地域范围 , 上至大石斐 , 江中有滩;下至棉溪口上之绵滩 , 绕村这段水流 , 鳞波细细 , 鱼翔浅底 , 水脉绵长 ,无险滩 , 故谓之绵水; 潭面积不大而水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