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李鸿章(18231901),安徽合肥 人,世人多尊称李中堂,亦称李合肥,本名章桐,字渐甫或子黻,号少荃(泉),晚年自号仪叟,别号省心,谥文忠。作为淮军创始人和统帅、 洋务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之一、晚清重臣,他官至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授 文华殿大学士,曾 经代表清政府签订了越南条约马关条约中法简明条约等。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视其为 “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 ”著有李文忠公全集。 简 介1845 年(道光 25 年) 23 岁 入京会试,以年家子身份受业曾国藩门 下1847 年(道光 27 年) 25 岁 中进士,列二甲第 13 名,朝考后改翰林院庶吉士1850 年(道光 3
2、0 年) 28 岁 授翰林院编修,充武英殿编修1853 年(咸丰 3 年) 31 岁 随同侍郎吕贤基回籍办团练,5 月首次与太平军交战于和州裕溪口1856 年(咸丰 6 年) 34 岁 9 月,随同福济等先后攻克巢县、和州等地,后叙功赏加按察使衔。1858 年(咸丰 8 年) 36 岁 12 月赴江西建昌,入曾国藩幕府1862 年(同治元年) 40 岁 李鸿章率 13 营淮军抵达上海;3 月署江苏巡抚,12 月改为实授。1863 年(同治 2 年) 41 岁 正月兼署五口通商大臣。奏设外国语言文学学馆于上海,是其 创办洋务之始1864 年(同治 3 年) 42 年 率领淮军各部攻入常州,大肆
3、杀戮太平 军 。清廷 赏骑都尉世职1867 年(同治 6 年) 45 岁 授李鸿章为湖广总督,仍在 军营督办剿捻事宜1869 年(同治 8 年) 47 岁 二月兼署湖北巡抚,12 月被任命赴贵州督办苗乱军务。1870 年(同治 9 年) 48 岁 七月开始办理天津教案,八月调任直隶 总 督,后又兼任北洋通商大臣1871 年(同治 10 年) 49 岁 七月与曾国藩会奏陈兰彬选聪颖子弟赴美国留学1872 年(同治 11 年) 50 岁 六月授武英殿大学士,11 月设轮船招商局1874 年(同治 13 年) 52 岁 10 月与日本签订北京专条,结束日本出兵台湾的事件。12 月调文华殿大学士187
4、6 年(光绪 2 年) 54 岁 6 月被任命为全权大臣赴烟台谈判;11 月派福州船政学堂学生出洋学习1879 年(光绪 5 年) 57 岁 就琉球事件,与美国前总统格兰特会晤1880 年(光绪 6 年) 58 岁 开始创设海军;设立天津水师学堂1882 年(光绪 8 年) 60 岁 奏报试办上海机器织布局;派马建忠与法使宝海商定越南办法三条1885 年(光绪 11 年) 63 岁 奏请设立天津武备学堂,四月与法国 签订中法新约1886 年(光绪 12 年) 64 岁 与奕儇等人自大沽赴旅顺巡查海防1889 年(光绪 15 年) 67 岁 致函奕儇,详陈创建铁路本末,并提 议兴建芦汉铁路189
5、1 年(光绪 17 年) 69 岁 二月校阅北洋海军;奏请筹办关东铁路1894 年(光绪 20 年) 72 岁 被赏戴了三眼花翎,因为黄海战败,又被拔去了三眼花翎1895 年(光绪 21 年) 73 岁 被授予全权大臣赴日议和, 签订了马关条约1896 年(光绪 22 年) 74 岁 赴俄参加沙皇的加冕典礼,并顺带周游欧美列国。6 月与俄国签订中俄密约1898 年(光绪 24 年) 76 岁 分别与德国、俄国签订胶州湾租借条约和旅顺、大连租借条约。1901 年(光绪 27 年) 79 岁 与八国签订辛丑条约,同年病逝于北京,诏赠太傅,予谥文忠,晋封一等侯爵 平 生 事 迹李鸿章一生共签下 30
6、 多个条约,大多为不平等条约。近来随着越来越多的史料出现,对这位清末重臣也逐渐评价多元化。他与曾国藩等人主导洋务运动是其进步的表现。他也有外交上维护中国的事迹,如在八国联军攻占北京后独自前往谈判,最终以义和团叛乱挟持清廷为外交借口,不割地而平息事件。英国及美国对李鸿章最为著名的评价:不仅是中国在当代所孕育的最伟大的人物,而且综合各方面的才能来说,他是全世界在上一世纪中最为独特的人物。以文人来说,他是卓越的;以军人来说,他在重要的战役中为国家做出了有价值的服务;以从政三十年的政治家来说,他为这个地球上最古老的人口最繁盛的国家的人民提供了公认的优良设施;以一个外交家来说,他的成就使其成为外交史上名
7、列前茅的人。日本人对李鸿章的评价是:知西来大势,识外国文明,想效法自强,有卓越的眼光和敏捷的手腕。 清史稿李鸿章传评价说:“中兴名臣,与兵事相终始,其勋业往往为武功所掩。鸿章既平大难,独主国事数十年,内政外交,常以一身当其冲,国家倚为重轻,名满全球,中外震仰,近世所未有也。生平以天下为己任,忍辱负重,庶不愧社稷之臣;惟才气自喜,好以利禄驱众,志节之士多不乐为用,缓急莫恃,卒致败误。疑谤之起,抑岂无因哉?”梁启超李鸿章传对其评价是:“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 ”“吾欲以两言论之,曰:不学无术、不敢破格,是其所短也;不避劳苦、不畏谤言,是其所长也。”孙中山上书李鸿章时,这样
8、说李鸿章:“我中堂佐治以来,无利不兴,无弊不革,艰难险阻,尤所不辞。如筹海军、铁路之难,尚毅然而成立,况于农桑之大政,为民生命脉之所关,且无行之难,又有行之人,岂尚有不为者乎?”近代史学家唐德刚(安徽合肥人,李鸿章同乡)认为其“内悦昏君,外御列强”,是自有近代外交以来,中国出了“两个半” 外交家的其中一个,(另外周恩来是一个,顾维钧是半个。)李鸿章对自己作出以下的总结:“我办了一辈子的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何尝能实在放手办理,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不揭破,犹可敷衍一时。如一间破屋,由裱糊匠东补西贴,居然成一间净室,虽明知为纸片糊裱,然究竟决不定里面是何等材料。即有小小风雨,打成几个窟窿,随时补葺,亦可支吾对付。乃必欲爽手扯破,又未预备何种修葺材料,何种改造方式,自然真相破露,不可收拾,但裱糊匠又何术能负其责?”人 物 评 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