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岳嶽、 ,读音作 yu()“岳”古体汉字 “”一.姓氏用字:二.姓氏渊源:第一个渊源:源于姜姓,出自远古颛顼帝之臣伯夷的后代,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据史籍姓氏考略、元和姓纂及史记、姓苑等记载,上古时期,有一种官职称作“四岳”,专门职管祭祀三山五岳。古代人认为,山是一种神灵,需要极端崇敬,所以“四岳”就成为一种很重要的官职,而掌管四岳的总领即称太岳。相传,颛顼帝属下之臣伯夷,亦称伯益,是炎帝神农氏之裔共工氏的侄孙,曾担任过颛顼帝的大祭司,后因祭祀天神的缘故,产生了太岳这一官职,伯夷为第一任太岳。太岳即华山,因炎帝之裔崇拜天神,以为山高接天能通天神,而华山在其眼中为第一高峰,故称之为太岳。此后,伯夷
2、所统领的东夷部落就称太岳部。他们每迁一地,都不忘崇拜山岳的传统,于是以其四子以太岳部落为中心,分别掌管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山峦,称四岳,负责四方神山的祭祀,以后演变成为官职,由部落首领担任,掌管四方诸侯。四岳都是伯夷的子孙,他们协助尧帝治理部落联盟,很有政绩,并拒绝了尧帝的美意,不肯接受帝位的禅让,而是让位给了舜。后来在舜帝执政时期任秩宗,主次尊卑及郊庙祭典,典三礼,还积极帮助大禹治水,功绩卓著,在原始的禅让制度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伯夷的后裔子孙中,多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岳氏,世代相传至今,是非常古早的姓氏之一。岳氏族人大多尊奉伯夷为得姓始祖。第二个渊源: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
3、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记载,.蒙古族沙岳特氏,蒙语为,世居乌鲁特(今内蒙古东南部兴安盟地区)。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 Sayot Hala。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岳氏、沙氏等。.蒙古族齐岳噶穆特氏,亦称乔噶穆特氏,蒙语为,世居喀喇沁(今内蒙古赤峰喀喇沁旗)。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Ciyogamut Hala。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岳氏、齐氏等。.蒙古族岳罗沁氏,亦称亦赫君氏,蒙语为,世居克什克腾(今内蒙古克什克腾旗)。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 Yolocin Hala。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岳氏、孟氏等。.蒙古族岳诺特氏,亦称岳诺托氏、亦日呼德氏、闫忽德氏,蒙语为,世居扎鲁特(今
4、内蒙古扎鲁特旗)。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Yonot Hala。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岳氏、伊氏、阎氏、门氏等。.蒙古族巴岳特氏,亦称巴乐特氏,源出元朝时期蒙古七十二姓之一的伯要歹氏,以地为氏,蒙语为,世居巴岳特(今山西天镇、阳高边外地区)、阿巴噶(今内蒙古锡林郭勒阿巴噶镇)、西拉木兰(今河北承德围场)等地。后有满族、鄂温克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 Bayot Hala。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巴氏、白氏、丰氏、陈氏、联氏、高氏、岳氏、包氏、罗氏等。第三个渊源:源于维吾尔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维吾尔族,宋、元时期称“畏兀儿”,亦称回鹘、畏吾、畏兀等。公元十三世纪初,成吉思汗率蒙古大军西征,世界上许
5、多国家和地区为此而经历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巨变。南宋嘉定二年(大蒙古国成吉思汗孛尔只斤铁木真四年,公元 1209 年),原属西辽王朝的高昌国畏兀儿亦都护政权归顺蒙古,使蒙古统治得以在天山南北迅速建立起来。由于当地统治者未对蒙古实行抵抗而免遭蒙古征服者的洗劫和破坏;又由于亦都护政权曾帮助成吉思汗进行过对中亚、伊朗、西夏的征服,立有战功,因此长期受到成吉思汗及其后继者的优遇。当时,大批畏兀儿人由此入居中原地区和蒙古高原,以仅次于蒙古人的色目人身份,或出任元朝政权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官吏,或从事宗教文化活动。蒙古(包括元与察合台汗国)对新疆地区的统治持续了三个多世纪,对维吾尔族社会历史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6、。按照成吉思汗的命令,所有被征服民族都要派出军队随蒙古军出征,畏兀儿自然包括在内。当成吉思汗讨伐西辽屈出律时,亦都护奉命率军出征。后来,成吉思汗进攻算端摩诃末的国土,亦都护再次奉命出征。察合台和窝阔台向讹答剌发动进攻时,亦都护也参与其中,后来又出征阿姆河等地。当成吉思汗进攻西夏时,他又从别失八里率军与成吉思汗汇合。汉文史料记载说,该亦都护曾“与者必那演征罕勉力、锁潭、回回诸国,将部曲万人以先。纪律严明,所向克捷。又从帝征你沙卜里,征河西,皆有大功”。其后人马木剌的斤也曾“将探马军万人,从宪宗伐宋合州,攻钓鱼山有功”。除了亦都护外,还有一些畏兀儿地方头目也各带本部兵加入了蒙古远征军的行列。元史昔
7、班传载昔班父阙里别斡赤,“身长八尺,智勇过人,闻太祖北征,领兵来归。从征回回国,数立功”。在呼罗珊大战中,成吉思汗的部队中有除了高昌畏兀儿人之外,尚有可失哈耳人和苦叉人。同时,还有畏兀儿的一些其他地方头人,如阿里巴黑失等,也都统领本部兵参与了蒙古人所发动的一系列战争。在亦都护归顺蒙古之前,畏兀儿人镇海、塔塔统阿等即已在蒙古军中效力,之后,蒙古贵族更是广泛网罗畏兀儿人才,于是大批畏兀儿人入居汉地和蒙古高原,出任元政权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官吏。在史籍新元史氏族表中列出入仕元朝的畏兀儿大族有二十九家之多,如高昌王亦都护、孟速思、岳璘帖穆尔、洁实弥尔、小云石脱忽怜、贯氏、廉氏、全氏、鲁氏、大乘都、小乘都
8、等。他们中间有很多人后来还充当蒙古皇帝、皇室贵族的老师,有典型代表性的就是岳璘帖穆尔,他“精伟兀书(畏兀儿文),慷慨以功名自许皇弟斡真奏求师傅。上命公。公训导诸王子,以孝弟敦睦、仁厚不杀为第一义。上闻嘉之”。岳璘帖穆尔就职于蒙古宫廷,是名重一时的翻译家,所译语种很多,除了畏兀儿文译蒙古文,还有藏、梵译蒙古语等。除此之外,更有大量的畏兀儿人在蒙古宫廷或地方政权中担任各种官职,大凡“有一材一艺者毕效于朝”,为蒙古帝国的统一、元朝的建立、巩固与发展,贡献颇多,尤其在文化方面的作用尤为突出。在元朝时期,岳璘帖穆尔的后裔子孙中即有重臣阿鲁浑萨理,他扶持元成宗孛儿只斤铁穆耳即位,后在元延祐四年(公元 13
9、17 年),受赠推忠佐理翊亮功臣、太师、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追封赵国公。阿鲁浑萨理的长子叫岳柱,后来是元仁宗孛儿只斤爱育黎拔力八达执政时期的著名大臣、中书省平章政事、学者,其子有四,都以父亲的名字为汉化姓氏,称单姓岳氏:长子岳普达,同佥行宣政院事;次子岳安僧,为久住后章佩监丞;三子岳仁寿,中宪大夫兼长秋寺卿;四子无考。其后代皆沿袭岳氏,大部分人融入汉族,世代相传至今。第四个渊源: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满族弼尔雅氏,满语为 Birya Hala,世居瑷珲(今黑龙江黑河瑷珲镇),清朝中叶以后所冠汉姓即为岳氏。.满族赖布氏,亦称赖卜氏、来布氏,满语为 L
10、aibu Hala,世居扎库木(今辽宁新宾伊勒登河西岸)、佛阿拉(今辽宁新宾永陵镇二道村)、董鄂(今辽宁桓仁、宽甸一带)等地,后多冠汉姓为岳氏、栾氏等。该支满族岳氏鼻祖为赖布岳干,满洲正黄旗人,满清初期世袭云骑尉,随同皇太极征明,功加一等轻车都尉,其后裔子孙在清乾隆年间有冠汉姓为岳氏者,世代相传至今。.满族罗岳氏,满语为 Loyo Hala,世居叶赫(今吉林梨树叶赫乡南部),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罗氏、岳氏等。.满族沃岳氏,亦称乌裕氏,满语为 Uyu Hala,汉义“绿松石”,世居乌喇(今吉林永吉),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岳氏、沃氏、乌氏等。.满族岳佳氏,亦称耀佳氏,祖先原为汉族,东汉末期被辽
11、东鲜卑乌桓部虏携后融入鲜卑族,后逐渐演化为辽东女真,满语为 Yaogiya Hala,世居叶赫(今吉林梨树叶赫乡南部),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岳氏、姚氏等。.满族伊拉哩氏,亦称伊里氏、伊拉礼氏、伊喇立氏,族人众多,满语为Ilari Hala,汉义“开”,世居乌喇(今吉林永吉)、叶赫(今吉林梨树叶赫乡南部)、蜚优城(今吉林珲春三家子乡高丽城村)、伊罕阿林城(今吉林市东北十五公里处)、松花江两岸等地,后有锡伯族引为有姓氏。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岳氏、伊氏、何氏、赵氏、尼氏、潘氏、苏氏、许氏、禹氏、仉氏、柏氏、樊氏、郝氏、靳氏、李氏等。.满族岳察氏,亦称伊察氏、绕缠氏,满语为 Yoca Hala,汉
12、义“痒”,世居胡什塔(今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南部),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岳氏、伊氏、饶氏等。第五个渊源:源于景颇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景颇族岳氏,源出景颇族中的数个部落,主要是重原恩昆氏、木孔氏、恩孔氏这三个古老的氏族部落,在元、明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岳氏,世代相传至今。第六个渊源: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今土家族、台湾土著、朝鲜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岳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岳氏,世代相传至今。详实情况,待本书笔者进一步考证之后,再予以补充刊载。得姓始祖:伯夷、岳璘帖穆尔、岳柱
13、。三.各支始祖:资料有待补充。四.迁徙分布:总体分布:岳氏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体,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一百二十七位,在台湾省则名列第一百八十六位,人口约一百六十六万一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 0.1038左右。宋朝以前,史书中鲜见岳氏族人的记载。据史籍郡望百家姓等记载,这个源远流长的岳氏家族,在秦、汉以前,主要是以山阳地区为繁衍中心。山阳是汉朝所置的一个郡,位于今山东金乡西北。目前遍布于全国每一个角落的岳氏族人,老家大多在今山东,所以长久以来,他们始终相袭着山阳的堂名。金乡地处鲁南,与河南、江苏、安徽相比邻,魏晋南北朝时期,岳氏族人除继续繁衍于山阳一带,并最终昌盛为岳氏山阳郡望
14、外,亦播迁于上述诸省,并在今河南安阳一带形成了岳氏邺郡郡望。到了两宋之交,民族英雄岳飞横空出世,光芒四射,使得姓时间漫长、沉寂时间亦漫长的岳氏族人为之一振,自此以后,岳氏名人当仁不让,纷纷在史籍之上描绘壮丽人生。随着宋高宗赵构偏安于江南,原昌盛于北方之岳氏族人开始取道安徽,跨过长江,进入今江苏、浙江、江西等地,或由河南徙奔两湖,或取道陕西,越过秦岭,进入四川。其中,岳飞后裔有落籍江苏宜兴者。元朝初期,元兵大举南侵,宋王室蒙尘,辗转亡命,最后在广东之孤岛覆灭。宋王室逃亡于何地,则蒙古铁骑纷至沓来,南宋遗民畏之如虎,于是岳氏族人在南方各地散居开来。在这个历史时期,有不少少数民族人士汉化称岳氏,如蒙
15、古族、维吾尔族等,成为岳氏家族的新成员明朝初期,山西岳氏族人作为明朝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山东、河南、河北、江苏、陕西等地。明中叶以后,有沿海之岳氏族人赴台,或迁居东南亚。明朝末年,张献忠大肆屠川,四川之岳氏族人有避居云贵高原一带者。不久的湖广填四川,则两湖之岳氏族人有定居四川者。清朝以后,岳氏族人分布地更广,并有河南、山东、河北一带的岳氏闯关东进入东三省。由于岳氏族人中出了一个千秋万世共敬共仰的民族英雄岳飞,使岳氏族人在中国历史上大放光芒。因此在康乾年间,满清政府大力吹捧精忠报国的英雄精神,期间就有很多满族氏族便纷纷将姓氏改为汉姓岳氏。如今,岳氏族人在全国分布较广,并在世界各地均有
16、分布,国内则尤以四川、河南两省为多,这两二省岳氏人口约占全国岳氏人口的 52以上。但目前在新加坡的华人宗亲团体名单中,却没有岳氏公会或岳氏总会的名字,说明在新加坡的岳氏宗亲人数不多。岳飞后代分布:岳云:长子岳甫,女儿岳大娘,三子岳申。 岳甫字葆真, 南宋高宗绍兴七年(1137 年)六月二十八日生,理亲嘉泰四年(1204 年)九月二十四日卒,寿年六十七岁,葬西湖上。岳云遇害时,岳甫才四岁,随母巩氏及祖母李氏、叔岳雷流放岑南。一一六二年孝宗皇帝恤录时,岳甫二十五岁,从岑南回,初居潭州(今长沙市)北裹厢, 同年十月十八日, 圣旨补岳甫岳申承信郎。岳甫受寅教郎,宗正卿,供职吏部郎中。初居杭州钱塘奠厥古
17、守岳飞岳云墓。袭神武后军统制。隆兴初元(1 1 6 8 年)七月十九日,岳甫承务淮西时,向孝宗皇帘请复江州(九江)田宅,孝宗皇帝准奏发还。后岳甫刺使宁波。晚年归居杭州,相与置田,崇奉王祠,作中兴小历,善书法。历任朝请大夫,吏部尚书,赠中奉大夫。岳大娘适张宗本,授武进校尉。岳申授保义郎,官真州防御使。岳甫生子七:岳觐、岳觌、岳岘,岳规、岳靓、岳 冫见 、岳观。岳甫后裔初居苏杭,后散居各地。现初步考证,有二支的去向如下:岳甫长子岳觐湖南益阳一支,岳甫次子岳觌浙江杭州一支。 岳雷:绍兴三十二年(1162 年)十月十八日, 岳雷四个儿子岳经、岳纬、岳纲、岳纪,圣旨封承信郎。二个女儿岳二娘、岳三娘,景定
18、二年(1261 年)婿俱补进武校尉。后岳雷长子岳经于宋理宗景定二年(1261 年)授承事郎,监贺州银场,其后裔居福建漳南;岳雷二子岳纬于景定二年授将士郎,任夔州将领,岳纬长子岳间见于景定二年授承信郎,后裔多居临安;岳雷三子岳纲于景定二年授武德郎,任江西副总领,封尚书,初居九江,后迁临安。岳雷后裔多由临安散居金坛金沙、白塔桥、溧阳城、青安桥、龙庄、汰塘等地。岳雷四子岳纪于景定二年授修武郎,任镇江提典医学,其后裔多居临安、常州现考证岳雷后裔从常州迁出后,有两支的去向如下:一支迁居河南安邱县解护庄,一支经湖广荆州转云南镇雄县太坪坝,后散居云、贵、川三省。 岳霖:岳飞冤案昭雪后,岳霖由江州来宜兴,邑人
19、感岳飞之德,争相奉迎,并置田宅于邑之东北四十里之唐门村留岳霖定居。以后岳霖虽历官在外,但总是以唐门为家, 于隆兴元年(1163 年)将父亲的衣冠安葬在唐门桥后的一个天然的金钩钓月地上,这就是唐门村有名的历史古迹 岳飞衣冠冢。岳霖卒后也伴葬岳飞衣冠冢之北,即是唐门有名的缵忠侯霖公之墓 。岳霖留居宜兴的后裔,是长子岳琮之后,岳琮又名岳璞,赐名岳旗,授承信郎,致仕封尚书,居宜兴县,六传至岳浚(岳飞九世孙),博学好义,官百门尉,积书万卷,一时名士,卒于明洪武十年(1398 年),寿年八十二岁 岳浚子三:长子岳岱,为万石支祖;二子岳岩,为湛渎支祖;三子岳崧,生子二:长子岳文升、迁居汤阴,次子岳文景, 为
20、长沟、汤堰、唐门支祖。 岳文景三传至岳洵 (岳飞十三世孙)由长沟迁居知义庄,传今巳有叫十七户,六十余人。今宜兴唐门智义庄二十七世孙岳宗雷,为宜兴县先进教师,二十八孙岳锦堂,一九二七年参加过毛泽东同志领导的秋收起义,还有岳祖德迁居北京 1070 信箱;有岳柏荣迁居武汉市航空路青年大街四十三号,有岳风麟迁居北京大学任教,有岳呜嗥迁居上海市武进路 247 号;他们都是一九四九年后从宜兴唐门智义庄迁出外地工作的岳霖后裔。 岳霆:安徽省颍上县迪沟镇孙岗村岳飞后裔由凤台县岳张集支系于清朝迁移至此耕作生活。本村岳姓人家为第一大姓,作为武穆王岳飞(霆系)后裔,他们继承祖辈勤劳的家风。岳玺为岳飞五子岳霆之后,武
21、穆王岳飞十五世孙,明万历年间,立军功,授职总兵,镇守颍州。当年携有圣祖岳飞之画像、“忠武谥书”、家谱、行状、御札、家集诸件文物。岳玺公生三子,称大公、二公、三公。大公住阜阳西岳老庄、西岳湖口、岳新庄,有老祖坟一座;二公后裔迁城东岳湖口、岳老庄、岳寨、岳营,有老祖坟四座;三公后裔迁至安徽凤台县岳大塘沿、岳张集,有老祖坟一座。岳飞后裔安徽凤台岳张集支系,在使用乾隆皇帝钦赐 32 派字的同时,还自定派字“正学传千古,人文粹一家,承先多世泽,继贤广良才”20 字,从 22 世至 41 世使用;而阜阳支系自定派字“崇德敬祖,福禄寿康,文显皖颍,忠衍豫汤,恭俭传世,孝信永芳,景行维端,善心循良”32 字,
22、从 30 世至 61 世使用。现已广泛流传于族人口中,起到继绝嗣兴存亡之作用。五.郡望堂号:1.郡望:山阳郡:古代山阳郡有二:汉景帝中元六年(丁酉,公元前 144 年)将梁国分置为山阴国,不久以后的汉武帝建元年间(公元前 140135 年),又将其改为山阳郡,其时辖地在今山东省独山湖周围金乡县一带地区。东晋朝义熙年间(公元 405418 年),晋安帝将广陵郡分置山阳郡,治理山阳附近的地区,其时辖地在今在今江苏省清江、淮安一带。至隋朝初年(辛丑,公元 581 年),隋文帝又移其治所到今江苏省淮安市一带地区。冯翊郡:秦朝时期置郡,汉武帝太初元年(丁丑,公元前 104 年)设置同名行政区左冯翊,与右
23、扶风和京兆伊合称“京畿三辅”,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省大荔县一带。三国时期曹魏国改左冯翊置郡,治所在临晋(今陕西大荔),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省韩城县以南、白水以东、渭水以北大荔县一带地区。北魏时期移治到高陆(今陕西高陵)。邺 郡:南北朝时期北魏分冀州置相州,治所在邺邑(今河北临漳)。东魏时期将都城建于邺邑,以相州为司州。北周时期再为相州。北周末期,杨坚摧毁了邺城,迁州治于安阳,本在今安阳南,隋朝时期移今安阳市。自此安阳亦有邺城之称。唐朝时期改相州置郡,治所在安阳,其时辖地在今河北、河南、山东间地。金国时期时期为彰德府。2.堂号:山阳堂:岳氏族人的祖先既然掌管四方诸侯,可见他们出身显赫,源远流长。秦汉以后
24、,岳氏族人主要以山阳地区为繁衍中心。山阳是山东省金乡县的西北,岳氏人家的老家都是山东,随着历史的变迁,两千多年来,岳氏族人陆续移居各地。不过,他们始终沿用“山阳”的堂名。冯翊堂:岳氏系出神农后裔,神农生姜水,即以姜为姓,称帝名用火德王,故号炎帝,都城迁曲埠,传七世生节茎,不在帝位。节茎又传七世生垂。垂于尧时作共工水官,生伯夷,伯夷为秩宗,昨“四岳”。又因佐禹治水功高,禹封其为吕侯,侯河南汲郡伯。吕侯功高如山岳,旨为“太岳”官,其后裔长子袭父封,逐以国为吕氏;仲子宫“太岳”,赐“冯翊”后即以官命岳氏,此得岳氏“冯翊堂”之来由也。临漳堂:以望立堂,即邺邑堂,亦称彰德堂。兰雪堂:资料有待补充。赐葛堂
25、:资料有待补充。纯孝堂:资料有待补充。精忠堂:资料有待补充。报本堂:资料有待补充。全伦堂:资料有待补充。六.家谱文献:1.武忠王岳飞年谱:北宋徽宗赵佶崇宁二年(辽天祚帝耶律延禧乾统三年,公元 1103 年 3 月24 日),农历 2 月 15 日生。北宋重和元年(辽乾统十六年,金太祖完颜旻天辅二年,公元 1118 年),十六岁,娶夫人李氏。北宋重和二年(宋宣和元年,辽乾统十七年,金天辅三年,公元 1119 年),十七岁。北宋宣和二年(辽乾统十八年,金天辅四年,公元 1120 年),十八岁。北宋宣和三年(辽保大元年,金天辅五年,公元 1121 年),十九岁,应真定抚募从军,后父卒,返还汤阴。北宋
26、宣和四年(辽保大二年,金天辅六年,公元 1122 年),二十岁守制。北宋宣和五年(辽保大三年,金太宗完颜晟天会元年,公元 1123 年),二十一岁,率军保护魏王家墅。北宋宣和六年(辽保大四年,金天会二年,公元 1124 年),二十二岁。北宋宣和七年(辽保大五年,金天会三年,公元 1125 年),二十三岁,宋、金联手灭辽国。北宋钦宗赵桓靖康元年(金天会四年,公元 1126 年),二十四岁,见康王赵构于相州,补承信郎,转秉义郎,隶宗。留守。北宋靖康二年(南宋高宗赵构建炎元年,金天会五年,公元 1127 年),二十五岁,历转武翼郎。金灭北宋,康王即南宋帝位于南京,上书忤汪黄夺官,诣张招抚充中军统领,
27、借补武经郎,从王彦渡河,独进兵至太行山,复归宗留守,为统制。南宋建炎二年(金天会六年,公元 1128 年),二十六岁,从闾勍护陵寝,隶杜充,以奇功转武功郎。南宋建炎三年(金天会七年,公元 1129 年),二十七岁,累迁武德大夫,英州刺史,杜充还建康与俱归,独领所部驻广德境中。南宋建炎四年(金天会八年,公元 1130 年),二十八岁,屯宜兴,赴建康,迁武功大夫,昌州防御使,通泰州镇抚使。南宋绍兴元年(金天会九年,公元 1131 年),二十九讨李成,江淮平,加神武副军统制,留洪州授亲卫大夫,建州观察使。南宋绍兴二年(金天会十年,公元 1132 年),三十岁,权荆湖东路安抚都总管,讨曹成,岭表悉平,
28、授中卫大夫,武安军承宣使,屯江州。南宋绍兴三年(金天会十一年,公元 1133 年),三十一岁,平虏吉诸郡盗,授镇南军承宣使,充江南西路沿江制置使。南宋绍兴四年(金天会十二年,公元 1134 年),三十二岁,兼荆南制置使,复襄汉六郡,移屯鄂州行营,因除清远军节度使,兼湖北制置使,封武昌县开国子监,解卢州围。南宋绍兴五年(金天会十三年,公元 1135 年),三十三岁,入觐,授镇宁崇信军节度使,进封武昌郡候,升都统制平扬公加检校少保,公还军鄂州,除荆湖襄阳路招讨使。南宋绍兴六年(金熙宗完颜亶沿用金天会十四年,公元 1136 年),三十四岁,入觐,移军襄阳以图中原,改武胜定国军节度使,除宣抚副使,居母
29、忧,抚榇葬庐山,起,复宣抚湖北京西,节制河北路,复西京州县。南宋绍兴七年(金天会十五年,公元 1137 年),三十五岁,入觐,拜太尉,除宣抚使,兼营田大使扈,从幸建康,奏乞解兵柄,终丧服归庐母墓,侧诏还职,以舟师驻江州。南宋绍兴八年(金天会十六年,公元 1138 年),三十六岁,还鄂州,赴行宫见皇太子。南宋绍兴九年(金天会十七年,公元 1139 年),三十七岁,授开封府。南宋绍兴十年(金天会十八年,公元 1140 年),三十八岁,授少保,河南北诸路招讨使,收复河南郡县,分遣将佐,并复西京河北诸州,进军朱仙镇,葺治诸陵寝,奉十二道金字牌班师。南宋绍兴十一年(金天会十九年,公元 1141 年),三
30、十九岁,除枢密副使,充万寿观使,农历 12 月 29 日(公元 1142 年 1 月 27 日)被赵构、秦桧、张俊、万候卨等合伙害死。2.四川忠县岳飞之子岳震后裔:岳必见,字念四,据汤阴岳瓜庙志大城县世系记载:岳必见,又名岳珍,为岳飞之孙,岳震四子。南宋景定二年(公元 1261 年),宋理宗皇帝赵昀追封岳飞之三代及部下六将时封他为迪功郎。长子岳必见,封为承直郎,次子岳觉,封为迪功郎。岳必见之子岳遒生三子:长子岳之远,清顺治年间三原县岳映斗,号朋海,为岳之远后裔,官翰林院学士。三子岳之化,未仕,隐居麻城。二子岳之正,宋理宗时贡士,授官四川蓬州判官,升南江知县,在任九年,元兵起不能归,留居南江,为
31、南江县岳氏始祖。后传到十九世孙岳贞,字石齐,封朝议大夫,生八子:长子岳越、封中宪大夫,次子岳广,字平公,考授同知,三子岳康,字伯和,太学生,四子岳度,字伯宪,号文江,进士出身,授翰林院学士,五子岳纶,字仲方,号山公,科举人。六子岳兆元、七子岳维、八子岳经,均为国学。清顺治年间,二十世孙岳伯岱、岳伯聚兄弟,迁居川东地区忠县白石乡,现散居忠县两河、三江、里仁、高洞、倒关、凌云等四十五个乡,占全县的一大半数乡均有岳震后裔约三千人。还有散居在邻近的石柱乡的,也有二千余人,均为岳震后裔。四川忠县八德乡党委书记岳宁汉为岳飞二十八世孙,现年五十一岁,家居忠县倒关乡柳塘村七组。3.家谱:江苏宜兴唐门岳氏宗谱二
32、十四卷,首一卷,始修于明洪武十五年(公元 1382年),(清)岳肇鹏续修,清光绪二十二年(公元 1896 年)全伦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十五册。现被收藏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河南汤阴宋岳忠武穆王世谱一卷,明朝时期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图书馆。注:卷端作岳氏世谱。湖乡资沩岳氏族谱,(清)岳青炳修,岳最傑纂,清嘉庆二十五年(公元 1820年)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第一卷。现被收藏在湖南省图书馆。浙江嘉禾岳氏宗谱四卷,首一卷,附庆馀录一卷,(清)岳鸿逵等修,清道光二十七年(公元 1847 年)敦伦堂木刻活字印本八册。现被收藏在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浙江嘉禾岳氏宗谱六卷,首一卷,附金陀祠
33、事录八卷,(清)岳鸿逵等续修,清道光二十七年(公元 1847 年)敦伦堂木刻活字印本八册。现被收藏在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河南岳氏家谱二卷,首一卷,(清)岳喜德修,清光绪三十二年(公元 1906 年)木刻活字印本四册。现被收藏在中国科学院图书馆。湖北广济岳氏宗谱十四卷,民国九年(公元 1920 年)忠孝堂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湖北省广济县文物管理局、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图书馆。江苏丹阳曲阿培棠岳氏宗谱二十八卷,首四卷,首修于明朝末期,(民国)岳信渭主修,民国十七年(公元 1928 年)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卷首第一四册。现被收藏在江苏省丹阳市文物管理局。浙江兰溪岳氏宗谱三卷,
34、民国三十四年(公元 1945 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兰溪县水阁乡塘边贾里村。岳氏族谱,始撰于康熙二十五年(公元 1686 年),1981 年十九世孙岳祥生、二十二世孙岳启俊等续修,铅印本,分统谱和族谱。现被收藏在河南省郑州市档案馆。岳氏族系大典,(现代)岳占州主编,正在征集编纂中。原稿汇集地在河南省登封市岳窑村岳飞第三十二代传人岳占州处,地址在河南省登封市嵩阳商场东一街 6 号,电邮为:。4.家谱简介:序:考诸人文蔚起之家,必钟山灵之气,福寿绵延之族,端赖德教之光,文武栋梁之才,须俱天赋之资,今昔昭然,历历不爽是以天道无亲,惟善是辅,积德者流自长,实至者名必归,成功者望自高,得人者
35、事竟成,即能光于前,复克裕于后者,斯人不多得焉。盖闻,树高千丈不离其本,水流万里不离其源,水源远者其流自长,树根深者其叶自茂,积德厚者子孙必昌,乡邻和者其品自高为人子者当思木本水源,须尽慎终追远,追远溯始尤以设谱为最佳。家谱之设,原以追溯本源,明晰宗支,有谱牒以论世知人,分亲疏,识支脉,辨善恶,明是非,晓功过,详得失,承其美志景仰,增梓里之辉,补史乘之阙,赢合族愿,博得孝心,非独缨簪科甲之盛,赖以昭垂于来兹,而列祖列宗之积累,无不发潜德幽光于奕叶者,亦与之琨耀人间。家之有谱,犹国之有史,国无史则无以考治世,家无谱则无以方兴家此风化之所关,人伦之所系也,族之有谱所以收族,收族则敦宗,敦宗则敬祖,
36、敬祖则木本水源之恩与世俱长,与日增辉,然子孙缉缉,瓜瓞绵绵之志由然不能已者,虽济济门子,遥遥荜胄受宗族高祖矩镬,而昧昭穆之次序,实属甚憾,省世有言曰,培其根者枝必茂,善其源者流自长,所以人之有祖宗,若树之有根,水之有源也。古往今来,凡国臣人子,无一不追溯其始,但沧桑变迁,今昔殊致,谈何容易,虽先祖德泽广隆功显国史,而留传史料寥若星辰,其珍贵章节,渺难再得,仅此数年之积,心血之晶,分条缕析,汇集成谱,可崇祀典慰先灵,倡功德,兴家业,以启昭彰后世。后嗣名讳:承祖宗之教诲,遁五行之推理,经族中之研讨,因姓选字,从其本意,寓意,广意,引伸意占辈,以辈份定位,今将岳氏门中世系名讳开列于后,以启世代遵从:
37、“山川鸣锺培树奇含颖信怀鼎甲志鑫煜珍卓启宏寰宝兆春晓焕广宇“据,永泰廿世裔升龙诠,和景泰县,永泰岳氏古谱排序,其昭穆次序为:二十四世,单字;二十五世,山;二十六世,川;二十七世,鸣;二十八世,锺;二十九世,培;三十世,树;三十一世,奇;三十二世,含;三十三世,颖;三十四世,信;三十五世,怀;三十六世,鼎;三十七世,甲;三十八世,志;三十九世,鑫;四十世,煜;四十一世,珍;四十二世,卓;四十三世,启;四十四世,宏;四十五世,寰;四十六世,宝;四十七世,兆;四十八世,春;四十九世,晓;五十世,焕;五十一世,广;五十二世,宇。岳氏受姓說:神农:岳氏一姓,盖神农氏之后,神农生于姜水即以姜姓,以火德王,
38、故号炎帝都城迁曲阜,傅七世至节茎不在帝位,又七世而生垂,垂于尧时共工水官生伯益。伯益:伯益在虞舜时,为秩宗,作四岳,又佐禹治水有功,舜封为吕侯,河南汲郡伯子遂以国为吕氏,仲子官太岳,即以岳为氏,生子先龙。先龙:先龙生玄氏,玄氏历傅至休,休生彦真,世居东之,东昌府云。神农姜姓:神农七世生节茎,又七世生垂,垂生伯夷,伯夷易吕。伯夷作四岳封吕,伯子以国为吕氏,仲子官太岳,随以岳为氏,生先龙,先龙从岳。先龙生玄氏,玄氏历傅至休,休生彦真,始居东昌聊城县。山東聊城世系:休生彥真生海生,孟林生,鉉生渙仕采令史遷河南湯陰生,成龍生滔,德鏜生洋。注:纊生汛,鎮生濡,仲德生,金生涪,季仁生,銓生湍。河南汤阴世系
39、:成立和飞云雷焕霖震霆臬睦德庆度庶广飞封鄂王,谥忠武,后南渡迁杭。南渡世系说:南渡之后,王受命镇浔,是时太夫人姚氏亦以迎养浔江,王卒葬于西湖,从此子孙流寓,占籍不一,故先立一王五候总图,于五候之下分为五支,庶查者不致繁文,而观者一目然矣,后世依支续入,庶不紊乱,至一脉相承。鉴图释支。忠武王飞字鹏举宋少保武胜定国军节度使武昌郡,云封继忠侯。开国公赠太师谥武穆封鄂王复镒忠武配,雷封绍忠侯。李氏赠楚国夫人生五子一女,霖封续忠侯。震封缉忠侯。霆封缵忠侯。女孝娥。永泰廿世裔升龙诠载。岳氏后裔分布:据宗谱之陈,续修族谱之始祖自萧邑迁灵邑铜山凤阳,讳山字灵华等兄弟八人,为武穆王十三代孙,即续忠候之支脉也。此
40、谱修定于清康熙年间,由岱祖着,始奉于陕西渭南,桃山岳氏宗祠,后由武穆王二十六代孙永华,二十七代孙佐兴续修,今将此谱所载岳氏后嗣以当时居地分世系,概缩疏理,陈其要,明出处。山东聊城世系:从岳休至岳涣等共六代人。河南汤阴世系:从岳涣至岳云等共六代人。抗州长支世系:从岳云至岳光祖,岳起英等共十七代人。苏州长支世系:从岳淙,十六世,至岳守信等共四代人。二支世系:从岳雷至岳崧,岳峤等共五代人。三支世系:从岳霖至岳贵一,岳贤一等共八代人。三支自淅分派:从岳坚一,九世,至岳宽,岳山等共五代人。安徽萧县黄柏口岳家湾:从岳宽,十三世,至岳高,岳宗,岳访等共四代人。安徽萧县长房长支:从岳铨,岳镇,岳泰,十六世,至
41、岳熹,岳奇全,岳奇寅等共九代人。淮北王家座世系:从岳守信,廿世,至岳佐邦,岳佐瑞等共八代人。安徽岗上集北海子:从岳朴,十九世,至岳佐朝,岳佐岱等共八代人。河北驿安世系:从岳冲儒,廿世至岳佐诺等共八代人。河北大涨世系:从岳再,九世,至岳佐春,岳佐成等共十八代人。陕西渭南桃山世系:从岳宗,岳访,十六世,至岳佐鲁,岳佐栋等共十二代人。安徽砀山县世系:从岳碧,廿世,至岳朝凤,岳朝仪等共八代人。安徽砀山西谢家集:从岳奇点,廿四世,至岳振西,岳振东等共四代人。江苏丰县黄甫楼世系:从岳尚丰,廿世,至岳邦宁,岳邦安等共十代人。安徽萧县城南许家集:从岳奇点,廿四世,至岳佐清等共四代人。江苏丰县午沟世系:从岳一登
42、,十九世,至岳朝举,岳朝重等共十代人。甘肃庄浪永泰世系:从岳大舟,十六世,至岳锺英,岳锺杰等共六代人。山西祁县平阳世系:从岳高,十六世,至岳曾光,岳曾明等共七代人。江苏丰县北顺河集世系:从岳宾,十三世,至岳义等共五代人。三房安徽萧县世系:从岳安,十三世,至岳朝栋,岳朝梁等共十六代人。四房陕西灵邑潼山凤阳籍世系:从岳山,十三世,至岳邦彦等共十七代人。安徽灵壁县东南岳家河世系:从岳大用,十九世,至岳德军等共十二代人。青海西宁世系:从岳跃龙,廿世,至岳锺英,岳锺杰等共三代人。甘肃秦州世系:从岳宾龙,岳熊龙,廿十世,至岳锺,等共三代人。甘肃兰州古浪景泰永昌世系:从陕西渭南迁徙而来的岳维宁,岳维准等,廿
43、二世,从庄浪永泰随军迁徙而来的岳中璋,廿一世,之子岳维秀,岳维宗,廿二世,至岳树华,岳树平,岳树清等共十一代人。5.乾隆大帝亲谕祭文:维乾隆十五年寅午九月庚子朔越十八日丁巳,皇帝遣吏部右侍郎彭启丰致祭于宋臣岳飞之庙曰:“惟尔公忠,秉性智勇,超伦研经,旨于春秋,兼括孙吴之术,报师恩于朔望,常弯左右之弓,背刺精忠,跃马而江淮电扫,旗张岳字,举鞭而霄汉尘清,辛勤十载之功,方见焚香遮道,愤惋十年之绩,顿闻奉诏班师,夙志未伸,竟受一朝之诬陷,英风犹在,宜崇奕骥之明禋,朕遵典巡行,道经汤邑,缅威灵之赫濯,祠宇当新,饬过豆之必芬,官司特遣,尚其昭鉴,来格来歆。”6.家规祖训:凡岳氏子孙者,毋别男女,须立做人
44、准绳。男则克尊干道,约法十字为限:忠、孝、节、爱、仁、义、礼、智、信,谨执纲常为志。女则慎守坤箴,效范八字为准:贤、敏、淑、慎、温、恭、素、雅,秉承从德为赋。励倡子孙须尽全力,勤奋、志学、求实、精业,言行兼优。禁忌十六字行为:淫、浪、赌、毒、坑、蒙、拐、骗、奸、邪、佞、霸、骄、逸、奢、叛!须知行成于思,毁于随,必守正不挠,从善如登。若存悖祖训千大法者,可为不志;养子窃姓者,可为不志;教唆廉隅者,严为不志;此每代必三复斯言,一言九鼎,严不夷不惠。嫡系五代之中,支脉三代之中,若重名字号者可视异类也。凡出人头地者,创宏伟业者,可为岳氏门中不祧之祖,当立为后世楷模,颂扬百世。此训不可悖!八.楹联典故:
45、1.岳王匾额:还我河山:岳飞述志手迹,今河南省汤阴岳飞庙内殿岳飞像上方贴金巨匾。百战神威:清德宗光绪皇帝爱新觉罗载湉题河南省汤阴岳飞庙匾额。忠灵未泯:清西太后叶赫那拉氏慈禧题河南省汤阴岳飞庙匾额。2.四言通用联:黄龙饮恨;青海荡平:上联典指宋朝时期的于秦桧“莫须有”三字。“扫平胡虏,痛饮黄龙”之志难申。下联典指清朝时期的为四川提督,率五千兵征青海,斩敌八万有余。一门忠孝;万世纲常:浙江省杭州市岳武穆(岳飞)祠联。忠贯日月;义勇风雷:浙江省杭州市岳武穆(岳飞)祠联。崇修喜彩;忠耀远贤:此联为清乾隆皇帝爱新觉罗弘历谒岳武穆墓时面赐谱号联。凛凛生气;悠悠苍天:清朝时期张汉题河南省汤阴岳飞庙联。神威永
46、震;浩气长存:沈重题河南省汤阴岳飞庙联。一门忠孝;万世纲常:颂咏岳飞联。忠贯日月;义奋风云:颂咏岳飞联。文章华国;诗礼传家:岳飞题江苏省苏州寒山寺碑廊。3.五言通用联:丘陵翻绿浪;山峦展画屏:此联为以鹤顶格镶嵌岳氏“岳”字的析字联。久传类博稿;常吟棠湖诗:上联典指明朝正统进士、成化兴化府知府岳正,有类博杂言、类博稿等著作。下联典指南宋学者岳珂,字肃之,有棠湖诗稿等传世。世泽汤阴远;家声颍水长:此联为安徽省阜阳县岳老庄岳氏宗祠联。上联典指本支岳氏系南宋抗金名将岳飞后代分支;下联典指本支岳氏世代居住在颍河岸边。遗烈照青史;孤忠托哀衣:上联典指宋朝时期的岳飞。下联典指岳飞后裔。湖光穿户入;山色渡江来
47、:伊秉绶题江苏省泰州岳武穆庙联。天留宋朝土;人说兵家军:伊秉绶再题江苏省泰州岳武穆庙联。山川戎马异;涕泪古今同:张书范题河南省汤阴岳飞庙联。丹心昭日月;正气振古今:赵士恒题河南省汤阴岳飞庙联。气撼黄龙府;心伤金字牌:朱焰题河南省汤阴岳飞庙联。两河风义重;三字大冤蒙:李国瑜题湖南省汤阴岳飞庙联。河山忧半壁;壮烈耀千秋:张旭题河南省汤阴岳飞庙联。威扫朱仙镇;志吟满江红:邢衍题河南省汤阴岳飞庙联。桑梓留遗爱;风云激壮怀:余质题河南省汤阴岳飞庙联。冤沉三字狱;泪洒十年功:曹大沧题河南省汤阴岳飞庙联。精忠贯日月;正气壮河山:沈延毅题河南省汤阴岳飞庙联。精忠留古柏;正气领雄军:李铎题河南省汤阴岳飞庙联。精
48、忠悬日月;英烈震乾坤:娄正纲题河南省汤阴岳飞庙联。风霜留桧柏;阴雨见旌旗:颂咏岳飞联。精忠贯日月;壮志垂山河:钟寿恺题浙江省杭州岳飞墓联。风霜留桧柏;阴雨见旌旗:浙江省杭州岳飞墓联。天留宋朝土;人说岳家军:伊秉绶题山东省泰山岳开穆庙岳墩联(泰山岳墩传说为岳家军所垒)。皆因洪水猛;更显齐山奇:岳飞题安徽省池州齐山。宋高宗绍兴十一年(公元 1141 年),岳飞由武昌北上抗金。途以池州今安徽省贵池时,登临城南齐山翟微亭,面对齐山秀丽景色,曾满怀豪情地写下了千古传场的诗篇登池州翠微亭诗,抒发他那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真情挚意。当时池州正值汛期,江洪泛滥,把齐山脚下的白沙湖、齐山湖连成一片,齐山几乎成了水上
49、孤岛。岳飞在当地郡守的陪同下,登上南门城楼,纵览水中齐山,豪兴大发,意欲前往。郡守却委婉地劝阻说:“将军,洪水势猛,登齐山必须绕道,路程太远,是否”岳飞只是微微一笑,自言自语地口吟出此联。4.六言通用联:只为报国雪耻;不图拜将封侯:熊彬祥题河南省汤阴岳飞庙联。5.七言通用联:守土君拔垂钓手;抗金天鉴赤忠心:上联典指清岳钟琪事典。下联典指宋岳飞事典。人生自古谁无死;第一功名不爱钱:河南省汤阴岳飞庙联。壮志思餐胡虏肉;威声难撼岳家军:萧劳题河南省汤阴岳飞庙联。三字沉冤摧国器;千秋遗恨在风波:刘夜烽题河南省汤阴岳飞庙联。千秋碧血沃原野;一片丹心映上穹:羊春秋题河南省汤阴岳飞庙联。千秋冤案莫须有;百战忠魂归去来:吴云樵题河南省汤阴岳飞庙联。无计回天收夏鼎;有孙翻案述金陀:华钟彦题河南省汤阴岳飞庙联。两言准则昭中外;三字奇冤悲古今:李悦民题河南省汤阴岳飞庙联。武略文才陷冤狱;忠肝义胆付瑶琴:霍松林题河南省汤阴岳飞庙联。篆未草楷遍四海;诗词歌赋吟九天:魏传统题河南省汤阴岳飞庙联。百战妙一心运用;两言决千古太平:颂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