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的习惯.doc

上传人:HR专家 文档编号:5310000 上传时间:2019-02-20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4.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的习惯.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的习惯.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的习惯.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的习惯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既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也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而学生思考习惯的培养又是思维能力形成的关键,因而,在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调动起学生动脑筋、想问题的热情,让学生逐步养成思考的习惯。一、 创设情境,诱发思考“学起于思,思起于疑” 。学生积极思考往往是从疑问开始的。因此,教学时,教师应有目的地创设问题情境,调动起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如:在教学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折一折 做一做”时,教师引入小魔术,将一张白纸对折,将对折后的白纸放在实物投影仪上,现场作画,沿着折痕的一边画上图案,猜一猜老师画的是什么?把白纸沿原来的折痕对折,并用力按一按,使这个

2、图案印到白纸的另一边上。 看这和你猜的图案一样吗?让学生思考,说说这图案有什么特点? 此时,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探究欲望更为强烈,并充分做好了接受知识的心理准备。二、 适当引导,促进思考教学中,教师应为学生提供思考的线索,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去思考,从而避免学生因盲目思考而导致思考低效。如:在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加与减同步练习中有这样一道题:二年级有 89 人,比一年级少 57 人,一年级有多少人?学生由于受思维定势的影响,见“多”就加,见“少”就减,这时教师的引导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可以这样引导:一年级和二年级相比,那个年级的人多?是求大数还是求小数?学生回答求大数。学生顺着教师

3、的引导积极思考,就会很快找出数量关系式:大数=小数+相差数,此题在教学中对学生“扶”其所弱, “帮”其所难,因势利导,学生就会逐步学会思考。三、 留给时间,充分思考学生愿意思考,学会思考,没有适量的思考时间,思考也会流于形式,达不到预期的目的。为了使全班学生都积极思考,教师提出问题后,要留给学生适当的思考时间和空间。同时,为了让全体学生都有所发展,教师在备课时不仅备教材,还要备学生,同时还要遵循学生学习的规律,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并把学习内容的关键之处和学生不易领会处,精心设计为带有启发性的问题,并将这些问题分层设置。如,在教学“圆的面积公式推导”时,先将本班学生分为甲、乙两组:甲组由中等及以

4、上的学生组成,乙组由学困生组成。课堂上,让甲组学生按“操作比较推导”的步骤,采用独立思考与小组讨论相结合的学习方法,进行探究学习。乙组学生在教师直接指导下进行剪拼操作,然后引导乙组学生思考:剪拼成的近似长方形的长与圆的周长有什么关系?近似长方形的宽与圆的半径有什么关系?最后启发学生推导圆的面积公式。这样,甲组学生在独立思考、自主探究的过程的过程中获取了知识,提高了能力。乙组学生在教师的直接指导和低难度的提问、启发下掌握了知识。这样教学,让每个学生都能充分思考,能有效地解决在统一教学中优等生“吃不饱”学困生“吃不了”的问题。四、 组织讨论,深入思考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是群体活动与个体活动相结合的过程。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抓住契机,组织讨论,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使学生通过交流不断完善自己的想法,使学生的思维更灵活。语言是思维的外壳,要说就得先想,有了想法,学生必定会产生交流的欲望,这是组织讨论的有利时机。如:教学“认识角”时,为突破难点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教师先播放一段动漫“红角和蓝角” ,引发学生的思考。再让学生操作做活动角,启发学生思考、探究的欲望。经过小组合作,学生都产生了想说的欲望。教师以此为契机,组织学生深入讨论、交流,各抒己见,之后教师再加以归纳、总结。实践证明,这样教学,不仅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概括能力,还增强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职业教育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