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病毒的致病机理从分子生物学水平分析,病毒致病特征与其他微生物的差异很大;但从整个机体或群体上研究,发现病毒感染的流行病学和发病机理与细菌感染有很多相似之处。病毒侵入机体是否引起发病,取决于病毒的毒力和宿主的抵抗力(包括特异性和非特异性免疫因素),而且二者的相互作用受到外界各种因素的影响。第一节 病毒感染病毒感染:指病毒侵入体内并在靶器官细胞中增殖,与机体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病毒性疾病:指感染后常因病毒种类、宿主状态不同而发生轻重不一的具有临床表现的疾病。有时虽发生病毒感染,但并不形成损伤或疾病。一、病毒侵入机体的途径二、病毒感染的类型1、按有无临床症状,分为:(1)隐性感染病毒进入机体后不引起
2、临床症状的感染,对组织和细胞的损伤不明显。相关因素:病毒的性质、病毒的毒力弱、机体防御能力强隐性感染虽不出现临床症状,但病毒仍可在体内增殖并向外界播散病毒,成为重要的传染源。(2)显性感染某些病毒(如新城疫病毒、犬细小病毒等 )进入机体,可在宿主细胞内大量增殖,造成组织和细胞损伤,机体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2、依病毒在机体内滞留时间的长短,分为:(1)急性感染病毒侵入机体后,在细胞内增殖,经数日以至数周的潜伏期后突然发病。在潜伏期内,病毒增殖到一定水平,造成靶细胞损伤,甚至死亡,从而导致组织器官的损伤和功能障碍,出现临床症状。宿主动员非特异性和特异性免疫因素清除病毒。特点是潜伏期短、发病急、病程
3、数日至数周;病后常获得特异性免疫(因此,特异性抗体可作为受过感染的证据)(2)持续性感染病毒可长期持续存在于感染动物体内数月、数年,甚至数十年,一般不显示临床症状;或存在于体外培养的细胞中而不显示细胞病变。持续性病毒感染有病毒和机体两方面的因素:机体免疫功能低下,无力完全清除病毒;病毒在免疫因子不能到达的部位生长;有些病毒可产生缺损型干扰颗粒(DIP);某些病毒基因可整合道宿主细胞的基因组中;某些病毒无免疫原性(如朊病毒),不产生免疫应答;某些病毒对免疫细胞亲嗜,使免疫功能发生障碍或消失。持续性感染有下述4种类型: 潜伏感染经急性或隐性感染后,病毒基因组存在于一定组织或细胞内,但并不能产生感染
4、性的病毒子。在某些条件下病毒可被激活而急性发作,病毒仅在临床出现间歇性急性发作时才被检出。在非发作期,用一般常规方法不能分离出病毒。 慢性感染经显性或隐性感染后,病毒并未完全清除,可继续感染少部分细胞,也能使细胞死亡,但释放出的病毒只感染另一小部分细胞,因此不表现病症;病毒可持续存在于血液或组织中并不断排出体外,病程长达数月至数十年。 慢发感染病毒感染后潜伏期很长可达数月、数年甚至数十年之久。平时机体无症状,也分离不出病毒。一旦发病出现慢性进行性疾病,最终常为致死性感染。 急性感染的迟发并发症可在急性感染后1年或数年,发生致死性的疾病。如:犬瘟热脑炎、猫全白细胞减少症小脑综合征兽医临床常见的具
5、有持续性感染特性的病毒疾病名称 病毒分类 持续感染方式 持续部位口蹄疫 小 RNA 病毒科口蹄疫病毒属 短期循环 动物咽部猪水疱病 小 RNA 病毒科肠道病毒属 短期循环抵抗力强的病毒 动物咽部牛瘟、犬瘟热、新城疫 副粘病毒科 短期循环 动物咽部蓝舌病 呼肠孤病毒科 中间宿主,持续感染,先天性 造血系统环状病毒属 感染牛白血病 反录病毒科肿瘤病毒属 持续感染 造血系统猪瘟 披膜病毒科瘟病毒属 短期循环,持续感染,先天性感染 造血系统水疱性口膜炎狂犬病弹状病毒科水疱病毒属狂犬病毒属未知 造血系统传染性鼻气管炎伪狂犬病马立克氏病疱疹病毒科 短期循环,持续感染 神经节绵羊痘、山羊痘、疙瘩皮肤病 痘病
6、毒科山羊痘病毒属 短期循环,抵抗力强 神经节非洲猪瘟 非洲猪瘟病毒科非洲猪瘟病毒属 短期循环,持续感染,中间宿主 造血系统第二节 病毒的致病机制一、病毒感染引起细胞的变化病毒对细胞的致病作用包括来自病毒的直接损伤和机体免疫病理应答两个方面。敏感的宿主细胞被病毒感染后,两者相互作用下可表现为: 杀细胞性感染 稳定状态感染 细胞凋亡 包涵体的形成 病毒基因的整合与细胞的转化1、病毒感染后的细胞变化(1)杀细胞性感染病毒在宿主易感细胞内增殖造成细胞损伤与死亡,这种感染称为杀细胞性感染。(2)稳定状态感染某些不具有杀细胞效应的病毒(多为有囊膜病毒)所引起的感染,称为稳定状态感染。病毒对感染细胞的代谢以
7、及溶酶体影响不是很大;成熟的病毒多以出芽方式释放,病程缓慢、病变轻微,细胞短时间内不会裂解和死亡;但细胞膜的受体可被破坏,并出现细胞融合及细胞表面产生新的抗原等。 细胞融合:感染细胞与未感染细胞的胞浆膜发生融合,形成多核的巨细胞;可以使病毒从感染的细胞直接进入相邻的正常细胞,有利于病毒在细胞间的扩散。 细胞膜出现新抗原:病毒在细胞内增殖过程中,将病毒基因编码的蛋白质插入细胞膜表面,导致细胞膜表面抗原的改变。有利于免疫细胞对感染细胞的识别,以及有利于进行病毒感染的诊断。(3)细胞凋亡(cell apoptosis)由于病毒感染,细胞通过自身的指令启动“自杀” 的一种生物学过程;也称为“程序性死亡
8、” 。总是在病毒子代产出之前自行死亡,是宿主细胞的重要防御机制;而由于病毒的杀细胞感染导致的死亡,总是发生在病毒复制完成之后。(4)包涵体的形成某些病毒感染细胞中,在普通光学显微镜下可见胞浆或胞核内出现嗜酸或嗜碱性染色、大小不同和数量不等的圆形或不规则的团块结构,称为“包涵体” ,又称为“内基氏小体”(Negri body)。包涵体的本质:可能是病毒颗粒的聚集体;也可能是病毒增殖留下的痕迹;也可能病毒感染引起的细胞反应物。(5)病毒基因组的整合与细胞的转化 某些 DNA 病毒的全部或部分核酸,或 RNA 病毒基因组经反转录后产生的 DNA,结合至细胞染色体中,称为整合。 整合作用可使细胞遗传性
9、状发生改变,即转化。转化的细胞可发生生长、分裂失控,导致肿瘤的发生。2、细胞病变效应病毒在细胞内增殖引起细胞变性、死亡裂解等细胞损伤,称为病毒的细胞病变效应(Cytopathic Effect,CPE)。对某种病毒来讲,其 CPE 特征常比较稳定;即使在不同的细胞,CPE 也很相似。并不是所有的病毒都产生 CPE。病毒如能产生 CPE,则产生 CPE 的能力与病毒毒力相关。(1)常见的 CPE 细胞折光性,变圆,局部全层,死亡脱落,如:肠道病毒。 细胞聚集成丛,似葡萄串状,细胞间常有细丝状间桥连接,细胞变圆或膨大,如:腺病毒。 细胞融合形成多核的巨细胞,称为“合胞体” ,如副粘、牛白血病病毒等
10、。胞浆内有空泡形成,如:猴病毒 SV40、呼肠孤病毒等。(2)产生 CPE 的机制 病毒的早期蛋白影响宿主细胞大分子的合成; 病毒蛋白(如衣壳蛋白)的毒性作用; 引起细胞内溶酶体膜破裂,导致细胞自溶; 病毒对细胞器造成损伤; 某些病毒的溶血素引起细胞溶解; 免疫病理损伤。二、病毒感染引起的机体变化1、组织器官的损伤及组织器官的亲嗜性在大多数情况下,病毒对细胞的杀伤作用可导致组织和器官的损伤和功能障碍。病毒对机体组织的致病作用是有选择性的。例如:流感病毒和鼻病毒对呼吸道粘膜有亲嗜性;天花病毒和疱疹病毒对皮肤粘膜细胞有亲嗜性;脑炎病毒和脊髓灰质炎病毒则对神经组织具有亲嗜性。2、免疫病理损伤(1)体
11、液免疫病理作用许多病毒(如狂犬病病毒、流感病毒等有囊膜病毒)侵入细胞后,能诱发细胞表面出现新抗原。这种抗原与特异性抗体结合后,在补体参与下可引起细胞的破坏。(2)细胞免疫病理作用细胞免疫在抗病毒感染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但是特异性 Tc 细胞可同时损伤因病毒感染而出现新抗原的靶细胞;病毒蛋白也可因与宿主细胞的某些蛋白间存在共同抗原性而导致自身免疫应答。(3)综上所述,病毒感染早期所致细胞损伤主要是病毒引起,病毒感染后期的机体炎症和损伤则由复杂的免疫病理反应引起。因此,对于可引起免疫病理损伤的病毒,在临床上一般不宜使用免疫功能增强剂治疗这类疾病。3、病毒感染对免疫系统的影响(1)引起的免疫抑制,如禽
12、白血病病毒、马立克氏病病毒、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传染性贫血病毒。(2)对免疫活性细胞的杀伤,如 HIV 对 Th 细胞具有强的亲和性和杀伤性。(3)引起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是细胞内隐蔽抗原暴露或病毒感染细胞出现新抗原,这些细胞可成为靶细胞而受到免疫细胞和免疫因子的作用,从而发生自身免疫性疾病。中药抗病毒的作用机理病毒以其特殊的生物学特性和致病机理,致使许多病毒性疾病至今仍缺少效果确切的防治方法。中医药临床防治毒副作用小,药源丰富,价格低廉,能调节整体免疫功能,抑制病毒复制,阻止病毒致细胞病变,改善临床症状,在治疗病毒感染性疾病方面显示出了独特的优势。 1.中药抗病毒的应用现状中药制剂主要包括两
13、类:一为单味中药提取物制成的中药制剂;二为中药复方制剂,是经典方剂或者在经典方剂的基础上加减而成的中药制剂。2.中药抗病毒作用机理2.1 直接抗病毒作用主要是指对病毒的直接杀灭,以及阻断病毒对正常细胞的吸附、穿入、复制等环节而达到抗病毒的目的。A 直接杀灭:是指药物对病毒侵入细胞前的的杀灭作用。例如:大黄醇提液中的蒽醌类,甘草甜素,板蓝根。B 阻止病毒对细胞的吸附和穿入:黄芪中 A6 组分,中药抗病毒活性成分中的黄酮类,多糖及其衍生物,三萜类化合物及其衍生物(如甘草甜素衍生物) 、生物碱及苷类等,都是阻止病毒颗粒对宿主细胞的吸附过程,而发挥抗病毒作用的。C 抑制病毒的复制:据报道,甘草对艾滋病
14、病毒有较强的抑制增殖作用,如 1 毫升感染艾滋病病毒的细胞,加入 0.25 毫升甘草甜素,或者等剂量静脉注射,就可使感染艾滋病病毒的细胞全部死亡,且无任何毒副作用。中药中的多酚类物质,可以抑制流感病毒蛋白质和RNA 的合成,同时也可以抑制流感病毒的吸附作用。D 阻止病毒由感染细胞向未感染细胞浸染:带状疱疹病毒体外感染细胞 l6h 后加入甘草甜素,可抑制病毒从感染细胞向未感染细胞扩散。2.2 间接抗病毒作用由于病毒感染机体后,必定寄生在机体的细胞中才能生存、繁殖,因而通过增强机体的免疫力,激发调动机体的免疫防御系统来间接发挥抗病毒作用这一途径尤为重要,更符合中兽医的“扶正祛邪” 、“ 正气存内,
15、邪不可干” 的基本思想。A 促进免疫器官的发育:机体的免疫器官包括胸腺、腔上囊等中枢免疫器官和脾脏、淋巴结等外周免疫器官,它们的状况直接影响机体的免疫力。滑静(1998)等人发现黄芪和淫羊藿、红花合剂可以显著提高小公鸡的腔上囊重量,张乐翠等(1998)研究发现,黄芪多糖和香菇多糖均能促进脾脏、胸腺等免疫器官的发育。B 增强吞噬细胞的吞噬能力:周然等人报道,玉屏风散不仅可显著性地增强正常小鼠腹腔巨噬细胞的吞噬能力,而且对环磷酰胺所造成的腹腔巨噬细胞吞噬功能抑制也有明显的激活作用。吴贺算等人(1984)报道,白虎汤中的钙离子可以增强家兔细胞肺泡巨噬细胞对白色葡萄球菌的吞噬能力,并能促进巨噬细胞的成
16、熟,白虎汤对肺泡巨噬细胞具有激活作用。朱作金等人(1994)报道,牡丹皮中的芍药苷、氧化芍药苷在体外亦能增强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对乳液的吞噬功能;丹皮酚的雾化吸人还能提高肺部细胞的巨噬细胞的吞噬率。C 增强强机体的体液免疫:抗体是抗病毒体液免疫的主要因素,分泌型 IgA 可防止病毒的局部入侵,IgG 、IgM 可中断已入侵的病毒通过血液循环扩散。周勇等报道,给小鼠每日腹腔注射参芪注射液(每毫升含生药党参、黄芪各 0.5g),连续 5 d,结果使体液免疫反应明显增强,血清抗体效价提高。此外,白术、淫羊藿、枸杞子、绞股蓝均能增强机体的体液免疫,使血清 IgG、IgA、IgM 水平提高。D 增强机体的细
17、胞免疫:细胞免疫是 T 细胞介导的机体的一种重要的免疫反应,可以抵抗细胞内微生物如病毒和宿主细胞内增生的细菌感染。因为抗体不能进入受感染的细胞,细胞内病毒的消灭主要依靠细胞免疫。丁雁等人报道,淫羊藿多糖可促进小鼠胸腺成熟细胞的释放,并直接增强了 T 细胞的增殖和分化。孙炜等人(2002)报道,小柴胡汤对细胞免疫、体液免疫及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均有显著的增强作用。E 诱生干扰素(IFN) :干扰素是一种天然的非特异免疫防御系统,具有广谱抗病毒作用,在入侵部位的细胞产生的干扰素可渗透到临近细胞而限制病毒向四周扩散,干扰素本身对病毒无灭活作用,主要作用于正常的细胞,使之产生抗病毒蛋白和抑制病毒高分子生
18、物合成,使细胞获得抗病毒能力。现代研究证实,中药中有许多具有内源性 IFN 诱生作用或促诱生作用的药物,如从香菇中提取的香菇素在小鼠中能诱导血清 IFN,日本学者从甘草中提取的甘草甜素及甘草次酸制剂能诱生型 IFN,对细胞免疫功能有增强作用;钱瑞生等人(1985)报道,青蒿中的青蒿琥酯在体内能诱生一种耐酸不耐热的干扰素。F 增强自然杀伤细胞(NKC)的活性:自然杀伤细胞是机体参与免疫反应的淋巴细胞的一种,能在体内杀伤肿瘤细胞和病毒感染的细胞,起到免疫监视和抗感染作用。李剑勇等人报道,中药方剂小柴胡汤和人参汤对受抑制的 NKC 活性具有明显的增强作用。张崇泉等(1990)报道,绞股蓝总苷 400
19、mgkgd ,给小鼠灌胃 l0 d,能显著提高因环磷酰胺引起的 NKC 活性低下。此外生地、熟地、山药、补骨脂、仙灵脾均能使老龄机体 NKC 活性明显升高。G 改善病毒所致机体的不良反应和病变:英国学者 KuroKawa M M 给小鼠经鼻腔内接种流感病毒,葛根汤口服给药,结果发现,葛根汤可推迟小鼠体重下降,并能拮抗肺的变性并具解热作用。富杭育等人(1986)报道,给小鼠灌胃正柴胡饮,能显著抑制流感病毒在鼠肺内的增殖及由病毒引起的肺部炎症,并呈明显的量效关系。能降低致死量病毒感染小鼠的死亡率,延长存活时间。苦参中的苦参碱可减轻乙肝病毒所致的肝细胞的变性、坏死,促进肝细胞的再生和修复,具有明显的
20、保肝作用。动物病毒性传染病的基本特征 2005-03-02 作者:刘亚刚,刘世贵(博士生导师), 来源:四川畜牧兽医 刘亚刚 1,刘世贵 1(博士生导师),刘晓钢 2(1四川大学生命科学院,四川 成都 610041;2.四川省成都市兽医卫生监督检验所,四川 成都 610041)中图分类号:S85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964(2002)07-0029-02摘要:动物病毒病几乎占传染病中的 80,经长期研究和查阅大量文献资料后,发现病毒性传染病具有许多独特的特征,了解掌握这些特征对病毒病的诊断、预防、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关键词:病毒;病毒病特征;其他传染病;区别病毒是
21、一类具有特殊繁殖方式的胞内寄生性的非细胞型微生物,其结构简单,个体微小,需借助电镜放大万倍以上方能看到的最小微生物。病毒病比重愈来愈大,几乎占了 80,而且在诊断、预防、治疗等方面的问题也较为突出。这些都与病毒特性或与机体相互作用有关,作者在查阅大量文献资料后,结合过去的研究成果与经验,现将病毒病与其他传染病在诊、防、治等各方面的主要区别总结如下:l 病毒与其他微生物的主要区别病毒与其他微生物相比具有许多显著区别,主要表现在化学组分、结构、繁殖方式及对药物敏感性等方面。病毒只含有一种核酸(RNADNA),而其他微生物同时含有两种核酸,病毒通过其基因组复制和表达,在宿主细胞内装配成子代病毒,而其
22、他微生物由核酸和许多组分一道参与繁殖,繁殖方式以二分裂法或类似方式为主;由于大多数病毒没有霉或缺乏完整的酶系统,不能进行糖、脂、蛋白的代谢,只能借助宿主细胞的能量、场所和原料来合成自身所需的物质,故病毒的生物合成实质是在病毒遗传信息控制下的细胞生物合成过程,这正是病毒只能在活的易感细胞内复制、增长的原因所在。另一方面,病毒不像其他微生物那样具有细胞壁、细胞器等构造,因此,病毒对通过作用于细胞壁、细胞膜、核糖体等而发挥抗菌作用的抗菌素几乎不敏感,而只对诱导细胞产生“抗病毒蛋白”的干扰素敏感。2 动物病霉病的主要特征动物病毒病除具有动物传染病的诸多共性外,还具有许多突出的特征。概括讲,具有传播迅速
23、、流行广泛、危害严重、高发病、高死亡,难诊、难治、难预防等特征,如流感、口蹄疫、甲肝等病毒病的传播极为迅速,短时期内,可造成大范围、大区域甚至全国或全世界范围内的大流行。又如猪瘟、鸭瘟、鸡瘟、兔瘟、牛瘟、小鹅瘟等许多带“瘟”字号的病毒病都具有很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有时可高达 100。病毒病难诊、难治、难预防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原因还是病毒本身特性所造成的。3 动物病毒病在诊断方面的主要困难3.1 流行病学及临床症状 病毒的感染类型居多,其中的隐性感染、慢性感染(常不出现临床症状或极少出现)、潜伏感染(潜伏体内,在特定条件下,再次出现与初次感染相似或截然不同的临床症状),以及慢性病毒感染(潜
24、伏期长、症状不明显、有的无症状和无免疫应答反应,以死亡告终)等特殊感染类型给病毒病的流行病学调查和临床诊断带来了许多困难。类病毒和脱病毒的感染一般临床症状均不明显,而且几乎无免疫应答反应,故亚病毒的流行病学诊断和血清学诊断更困难。3.2 病毒的形态学检查 细菌一般通过普通光学显微镜及一些特殊染色方法可以看到其形态及一些特征结构,并通过分离培养和生化反应,可达到初步鉴定的目的,其检查方法多种多样,容易掌握。而病毒的形态学检查则比较困难,除个别病毒可通过普通显微镜看到包函体外,一般须用电子显微镜至少放大万倍以上才能看到,而电子显微镜除对个别形态独特的病毒有一定的鉴定作用外,对大多数病毒只能作形态观
25、察和大小测定,且电镜标本的制作和电镜的使用均比较复杂,要求都比较高。3.3 病毒的分离培养细菌、真菌等微生物可用各种培养基进行分离培养,其方法简便易行、条件易控制。但病毒的分离培养必须借助活的易感细胞,因此,其分离培养的方法只有三种,即动物接种、鸡(禽)胚接种和组织细胞培养。相对而言,其方法较难,条件要求较高,终判时间较长,影响结果因素较多。3.4 血清学方法 血清学方法对所有微生物引起的传染病都适用。但病毒病的血清学诊断要求要高得多,由于病毒的抗体种类和量都有限(表面抗原引起的中和抗体开内部抗原引起的非中和抗体),故对病毒病的血清学诊断要求的灵敏度比较高,常用的有荧光抗体标记试验,酶联免疫吸
26、附试验,间接凝集试验或放射免疫方法以及中和试验。这些试验的要素较多,操作难度较大,前期预备试验较为复杂。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部分病毒病,尤其是亚病毒(类病毒和朊病毒等)引起的感染几乎无免疫应答反应或反应极其微弱,因此,血清学方法对这部分病毒病不太适用。4 病毒性传染病在治疗上存在的问题4.1 由于病毒呈绝对的细胞内寄生性,它以其寄生的细胞作为保护伞,从而可以免受许多体内体内航体、补体、免疫细胞等)外(抗生素、理化因素及药物)的抗病毒作用。4.2 治疗药物的双重作用,目前还没有研究出只干扰病毒复制而不影响宿主细胞正常代谢的理想药物用于临床,许多抗病毒药物在作用于病毒的同时,往往也影响了宿主细胞的正常
27、代谢,加之病毒对宿主细胞的损伤(细胞杀伤、细胞融合、细胞转化及包函体形成等)作用,最终导致含有病毒的细胞或邻近组织细胞死亡。治疗结果往往是病毒同其寄生的细胞“同归于尽”。4.3 抗病毒药物的治疗往往表现为“为时已晚”当患病的动物出现明显临床症状时,病毒几乎已扩散到全部敏感细胞内,或者已经引起了病毒血症。此时病毒的增殖和组织细胞的损伤均已达到相当的程度。此时应用抗病毒药物,虽然对病毒的进一步感染与扩散可能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对损伤的组织、细胞和病变器官已起不到决定性的治疗作用,可谓“为时已晚”。4.4 抗病毒药物对致癌病毒“无济于事”现已发现的动物病毒有 17 个科(RNA 病毒 10 个科、D
28、NA 病毒 7 个科)共 500 多种,而目前已发现的致癌病毒近 60 种,如乳多空病毒科、腺病毒科和疱疹病毒科中的某些成员以及 RNA 病毒中的白血病病毒均已是目前公认的致瘤病毒。这些致癌病毒的核酸可以整合到其宿主细胞染色体上,与宿主细胞染色体共同复制,引起细胞转化或发生癌变,因而抗病毒药物对这部致癌病毒来说可谓是“无济于事”。5 病毒性传染病的免疫与预防5.l 病毒的变异问题 病毒易发生变异,甚至发生连续性变异,其变异是多方面的,尤其是毒力变异和抗原变异给病毒病的免疫预防造成了很大困难。低毒力病毒(弱毒苗)的回复突变,可能引起新的或更大范围的病毒病发生,鸡传染性法氏囊炎病毒超强毒株的出现就
29、是毒力变异的范例。抗原变异也是病毒病中较为突出的问题,许多具有主型或亚型的病毒大多容易发生抗原变异,流感病毒和口蹄疫病毒是其中最典型的范例。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流感病毒和口蹄疫病毒,还是其他病毒,各主(亚)型之间往往不能相互免疫,或者缺乏足够的交叉保护力。病毒可以通过突变、重组、互补或表型混合等途径,出现新的毒株,不仅使原有的机体免疫力不再发挥作用,原来对应的疫苗也不能起到预防作用,而且引起新的疾病发生,同时给诊断与防制带来新的问题。5.2 细胞内寄生问题 由于病毒只能在细胞内增殖,即便从宿主细胞转移到新的易感细胞,也不能脱离细胞内环境,因此,在一般情况下,病毒能避开药物、抗体、补体、巨噬细胞
30、或 T 细胞等体内外抗病毒物质的攻击。因抗体无法进入细胞内,故体液免疫对细胞内的病毒几乎没有作用。抗病毒免疫主要以细胞免疫为主。5.3 机体抗病毒免疫力的形成与病毒的致病特性有关 与其他微生物相比,病毒具有一些独特的致病特征,这些致病特征与机体免疫力的形成密切相关,少数病毒如鸡传染性法氏囊类病毒,人的艾滋病病毒可直接侵害机体的免疫器官(系统),不仅影响对该病免疫力的形成,而且对其他疫苗注射后的免疫效果也有较大影响。其次,部分致癌病毒引起的免疫力也是极其微弱的,加之致癌病毒的核酸可以整合到宿主细胞染色体上,并引起细胞转化或发生癌变,使机体原有的免疫力不能发挥作用。再者,少部分浸染性 RNA(类病
31、毒)和侵染性蛋白因子(院病毒)引起的免疫力极其微弱,甚至有的根本就无免疫力反应产生。5.4 疫苗问题 由于有些病毒对易感细胞或宿主的选择很严格,许多病毒病,如艾滋病、疯牛病、痒病、绵羊肺腺瘤病、梅迪病以及许多病毒性肿瘤病,目前尚无研制出有效的疫苗。另一部分病毒病虽研制出相应的疫苗,但在生产与防制应用方面也存在一些突出问题,由于干扰现象普遍存在于病毒的同种、异种之间和灭活病毒与活病毒之间,故给病毒联苗和多价苗的研制造成许多困难。其次,病毒灭活苗不等于死苗,在特定情况下,通过部分核酸的重组、整合,又可拼凑成一个有毒力的完整病毒而诱发新的传染。欧洲有个统计,近十年来发生的口蹄疫都与注射灭活苗有关系。
32、再者,不同毒种对同一微生物的敏感性不同,如牛羊的口蹄疫弱毒苗对牛羊而言具有抗原性而无病原性,但对猪可能是诱发传染的致病毒株。另外,病毒弱毒苗同其他微生物弱毒苗一样,在特定情况下可能出现毒力复壮(“返祖”),从而引发新的传染与流行。6 新病毒病出现的可能因素病毒病的流行不但十分猖獗,而且发展也非常迅猛,在我国进口动物检疫的严重传染病中,除一种由支原体引起外,其他 19 种都是由病毒引起。1984 年国际兽医局审定的 16 种动物烈性传染病中,除牛传染性胸膜肺炎(牛肺疫)一种是由支原体引起外,其余 15 种均由病毒引起。近些年来,新发现的传染病加疯牛病、尼帕病、凸隆病、西尼罗河热病、鸡贫血因子等大
33、多都是由病毒引起的。新病毒病出现的机制比较复杂,概括起来可能主要有 6 种因素:无毒力或低毒病毒经过适应性进化,增强了对宿主动物的致病力,引起临床发病,甚至爆发流行;通过病毒基因突变、重组、互补和表型混合等途径,产生新株、新型或新种病毒,诱发新的病毒病;近亲繁殖和品种纯化,导致机体对病毒的易感性增高,结果出现原来少见或新的病毒病;机体与病毒相互关系的改变,导致新的病毒或新类型病毒病的出现;病毒进入新的环境或侵入新的宿主、诱发新的病毒病,甚至爆发流行;内源性病毒城病毒)被激活,产生感染性病毒粒子而引发疾病。总之病毒性传染病与其他微生物引起的传染病相比较,确实存在一些突出困难和问题,但是通过各种疫苗的研制与应用、抗病毒动物群体的选育、干扰素和单克隆抗体以及现代生物技术的综合应用,许多问题是有望得到解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