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公共心理学第四章 青少年认知发展与学习.doc

上传人:nacm35 文档编号:5302954 上传时间:2019-02-19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644.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公共心理学第四章  青少年认知发展与学习.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公共心理学第四章  青少年认知发展与学习.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公共心理学第四章  青少年认知发展与学习.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公共心理学第四章  青少年认知发展与学习.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公共心理学第四章  青少年认知发展与学习.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第四章 青少年认知发展与学习认知发展与学习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一定的认知发展水平是学习的基本前提,而学习的最终目的之一就在于促进个体认知的发展。在青少年时期个体的各种认知功能趋于成熟,认知结构趋于完善。因此,这是个体认知发展的重要阶段,也是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黄金时期。本章主要讨论青少年认知发展的一般规律;知识学习的规律;动作技能和智力技能学习的规律。第一节 青少年的认知发展认知发展水平是影响个体学习的重要的心理因素。只有弄清青少年学生认知发展规律,才能有效地指导青少年学生的学习活动。本节主要介绍青少年认知发展中的一般规律。一、认知发展概述(一)认知发展认知是个体认识客观世界的信息加工活动。感

2、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等认知活动按照一定的关系组成一定的功能系统,从而实现对个体认识活动的调节作用。在个体与环境的作用过程中,个体认知的功能系统不断发展,并趋于完善。心理学将个体认知的功能系统不断完善的变化过程称为认知发展。认知发展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构成认知功能系统的各种不同心理成份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不完整到完整,不断发展;另一方面,构成认知功能系统的各种心理成份的关系逐渐趋于相互协调。(二)认知发展的条件个体的认知发展既受遗传素质和生理成熟的影响,又受环境和教育的制约。遗传素质是个体通过遗传个体获得的与前辈相似的生物特征。主要是指那些与生俱来的解剖生理特征,如机体的

3、构造、形态等。遗传素质是个体的认知发展必要的生物前提。首先,正常的遗传素质是产生正常的认知活动的前提。例如,一个天生的聋儿,就永远不会辨别声音。其次,遗传素质还奠定了个体认知发展差异的先天基础。心理学研究表明,个体的智力与父母的智力存在较高的相关水平。生理成熟是指机体生长发育的过程,特别是指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生长发育过程。生理成熟主要是依赖于机体的遗传基础而发生变化的。个体的认知发展与生理成熟直接相关,并以生理成熟为基础。生理成熟具有严格的程序性,这种程序性也严格地控制着认知的发展。当然,遗传素质和生理成熟只是认知发展的必要条件,它们只能提供发展的可能性。它不是个体认知发展的心理原因,也不

4、能决定个体心理发展的方向和水平。对个体认知发展起决定作用的是个体所处的环境。例如,从小与野兽生活在一起的人类个体(如印度发现的“狼孩” ) ,虽然具有正常的遗传素质和生理成熟水平,但其认知发展水平远远低于正常的人类个体。在环境因素中,个体的社会生活条件对个体的认知发展影响最大,其中,教育起主导作用。教育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儿童实施影响。环境和教育不是机械地决定儿童的心理发展。环境和教育都是外因,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三)认知发展的动力在个体与客观事物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亦即在个体不断的积极认识活动的过程中,社会(包括广义和狭义的社会因素)和教育向个体提出的要求所引起的新的学习需要和个体已

5、有的认知水平之间的矛盾,是个体认知发展的内因或内部矛盾。这个内因就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动力。所谓新的学习需要,就是个体积极探求新知识、解决新问题的需要。它是一定的教育条件下,由社会和教育的要求不断地内化而形成的。它代表了个体认知发展中活跃的一面。所谓原有的认知水平,就是指个体通过一定的认知活动已经形成的认知水平,是过去认知活动的结果。它代表了个体认知发展稳定的一面。新的学习需要和已有认知水平的矛盾是个体认知发展中的内部矛盾。当新的学习需要足够强烈,成为了矛盾的主要方面时,就会推动个体的认知活动,进而促进个体的认知发展。教育对个体的认知发展起主导作用的一个重要的表现就是,教育能不断地为学生的学习提供

6、动力。教育是从儿童的认知水平出发,向儿童提出适当的要求,并采取适当的措施,易于促进个体将社会与教育的要求转化为个体自己的需要。(四)个体认知发展的基本特点个体认知发展的基本特点是连续性与阶段性的对立统一。一方面,个体的认知发展是一个连续的、渐进的过程,是量的积累过程。另一方面,个体的认知发展又表现出一定的阶段性,不同年龄的个体的认知水平存在明显的差异,因而又有质的飞跃。个体的认知发展是由量变到质变,再由质变到量变的过程。个体认知发展的连续性与阶段性的统一主要表现为个体认知发展的年龄特征。所谓认知发展的年龄特征就是在一定社会和教育条件下,在个体认知发展的各个不同年龄阶段中所形成的一般的、典型的、

7、本质的心理特征。由于人类个体在脑的发育、生理机能的发育以及认知活动等方面都具有相似的过程和阶段性,因而,在一定的社会和教育条件下,认知发展年龄特征具有较普遍的稳定性。主要表现为,不同个体间认知发展的各阶段顺序是一致性的,每一阶段经历相似的变化过程,每一阶段的发展速度彼此接近。但是,社会教育条件的差异以及社会教育条件对不同个体的作用不同,因此,不同个体在认知发展的过程和速度上彼此有一定的差距,认知发展的年龄特征也存在一定的可变性。(五)认知发展与学习学习是人类认识世界,获得生活、生产经验的有目的的活动。青少年学生的学习是人类学习的一种特殊形式。它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学习

8、活动。青少年学生学习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掌握理论化的知识和系统化的技能。认知发展与学习的关系十分密切。个体认知功能的提高和完善是在学习活动中实现的,同时,一定的认知发展水平又是进行学习活动的必要前提。认知发展是在学习活动中进行的,学习是认知发展的重要条件。首先,个体的学习从本质上看,就是一种综合性认知活动。在任何学习活动中,个体都需要进行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等认知活动。因此,通过学习可以使个体的认知功能得到训练。其次,个体的认知发展是以个体所掌握的知识技能为中介的,离开了必要的知识和技能,个体就不能进行认知活动,更谈不上发展个体认知功能。而知识技能的掌握是个体学习活动的结果。因此,从某

9、种意义上说,认知发展是学习活动的结果。认知发展是学习活动的结果,而已形成的认知发展水平又是进一步学习的必要前提,对学习具有十分广泛的影响。首先,认知发展水平影响着个体学习的根本方式。例如,在记忆活动中,对同一学习内容是通过机械识记来记忆,还是通过理解识记来记忆,主要取决于个体的思维能力。其次,认知发展水平影响着学习的内容。例如,学前儿童和小学低年级儿童一般只能掌握初级概念,小学中、高年级的儿童开始能掌握部分二级概念。这是由于学前儿童和小学低年级儿童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而小学中、高年级的儿童开始出现抽象逻辑思维。第三,认知发展影响学习品质的形成。认知发展水平越高,越有助于形成学习的独立性

10、与批判性的学习品质。由于认知发展水平对学习方式、学习内容、学习品质有重要影响,因而必然对个体的学习效率产生影响。当然,认知发展水平并不是决定学习效率的唯一因素,还有一些因素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如知识准备、学习动机水平等。大量心理学研究也表明,个体的智力水平与学生的学业成绩只有中等程度的相关。二、青少年感知和想象的发展(一) 青少年感知的发展1、青少年具有很强的感觉能力在青少年时期,个体的感觉能力有了较大的发展。根据有关研究材料(朱智贤,1993) ,个体在 15 岁前后,其视觉和听觉等感觉能力甚至超过成人。初中生对各种颜色的区分能力比小学一年级学生高 60%以上。初中生对音高的分辨能力也比小学

11、生高很多。在青少年中很多人表现出特殊的音乐才能。青少年的其他感觉也有很大发展,特别是关节、肌肉的感觉能力得到很大的提高。这为青少年从事写字、绘画、体育等活动提供了必要的条件。青少年的感觉能力是在各科教学和各种实践活动的推动下迅速发展起来的。一方面,各科教学和青少年的实践活动不断地对其感觉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推动了青少年的感知活动。另一方面,图画、音乐、几何、生物等学科的教学和参观、劳动等实践活动,为青少年增强感觉能力,提供了必要的练习条件。2、青少年感知觉的随意性较强感知觉的随意性是个体按照预定的目的自觉地调节自己的感知活动能力,是个体顺利完成学习任务必备的心理品质。在课堂学习和各种复杂的实践

12、活动中,个体要达到预定的活动目的,就不能只感知那些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必须摆脱无关事物的干扰,使自己的知觉服从于预定的学习目的。感知觉的随意性主要表现在观察活动的选择性和持续性两个方面。青少年观察的选择性有了很大的发展。在小学阶段,个体虽然能够按照教师的要求感知一定的对象,但容易受其他刺激的干扰,容易分心,因而需要教师进行监督和指导。初中生能较好地完成教师安排的感知任务,能在没有教师监督或指导的情况下,主动地排除其他刺激的干扰,将注意力集中于预定的活动。但初中生的感知往往是按成人的要求进行的,具有一定的被动性。高中生则有较高的自觉性,能主动制订观察计划,有意识地进行集中持久的观察,并能对观察活动

13、进行自我监控。青少年观察的持续性也有了很大发展。有研究表明(朱智贤,1993) ,在一定的教学条件下,个体不需要较大的意志努力就能连续观察的时间为:7-10 岁的儿童为 20 分钟左右,10-12 岁的儿童为 25 分钟左右,初中生为 40 分钟左右。青少年能较好进行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交替运用,通过这种交替,青少年对一定对象的观察所持续时间更长。有研究表明(郑和钧,1993) ,在一次飞机模型故障的观察中,初中生能平均坚持 1 小时 35 分钟,而高中生能平均坚持 3 小时。3、空间知觉和时间知觉有了较大的发展青少年的空间知觉有了很大的发展。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空间知觉的抽象性有了明显

14、的发展。在小学阶段,个体的空间知觉虽然有了一定的发展,已形成了“上下、左右、前后”初步的空间观念。但这些空间观念是以自我为中心的,离不开具体事物的支持。初中以后,个体逐渐能够能在抽象的水平上理解图形的形状、大小及其相互间的位置。例如,他们能比较熟练地掌握三维空间中各维度间的关系,理解透视的原理。但对较复杂的空间关系,仍需要具体经验的支持。其次,宏观的空间观念逐渐形成起来。例如,掌握地理空间的各种关系,形成关于地球、世界、宇宙等空间表象。青少年空间知觉的发展是学习立体几何等学科的重要心理基础。青少年的时间知觉也有了很大发展。首先,在时间单位的理解方面,小学生对小时、日、周等与其生活制度有关的时间

15、单位理解较好,但对秒、分钟、月、年等与生活制度关系较远的时间单位则理解不够确切。初中以后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能确切地理解秒、分钟、小时、日、周、月、年等时间单位。其次,青少年对各种事件或现象的时间顺序的知觉,逐渐完善起来。这对他们学习历史和阅读文艺作品起了很大作用。第三,青少年开始理解世纪、纪元等历史时间单位。对于这些时间单位,小学高年级学生还不能确切地理解,而初中生一般能够较为精确地理解了。(二)青少年想象的发展1、青少年的想象具有较强的随意性想象的随意性主要表现为能自觉地确定想象的目的和任务,并能围绕目的展开想象。在小学阶段,学生能够按照教师的要求进行想象,表现出一定的随意性。例如,小学生能有

16、表情地进行朗读,能按照教师的描绘来绘画,能围绕一定的主题进行构思并作文等。但小学生的想象往往是被动的,容易受外界因素的干扰而脱离想象的主题,其想象的内容往往比较简单。初中生能较好地围绕主题进行想象,同时排除其他因素的干扰,但其想象还是具有一定的被动性,不善于主动地提出想象的任务。高中生不仅能迅速地完成内容较为复杂的想象任务,而且能主动地提出想象的任务。例如,在一项实验中(郑和钧,1993) ,高一学生最快的能在 17 分钟内写出 800 字左右的好文章。青少年想象的随意性的发展,推动了他们独立地进行小发明和小创造活动,促进了青少年形成具有社会意义的个人理想。2、青少年想象的创造性逐渐占优势在中

17、学阶段,随着表象内容的深刻和丰富,随着想象的认知操作能力的提高,青少年的想象的创造性有了很大发展,并逐渐占优势。例如,中学生成功地进行创造、发明的人数显著地超过小学生。应当指出,中学生想象的创造性在普遍提高的同时,其创造性水平也出现较大的分化的趋势,有些中学生的创造性发展较快,水平较高;有的中学生想象的创造性发展较慢,水平较低。造成一些中学生想象创造性水平较低的原因主要是:其一是这些学生缺乏创造意识,进行创造想象的动力不足;其二是缺乏必要的训练,进行创造想象的认知操作能力较低;其三是这些学生所积累的表象内容过于贫乏。3、青少年的想象更富于现实性首先,在青少年时期,由于个体的感知能力显著提高,个

18、体的表象有了很大的发展。一方面,具体表象更加精确地反映了对象的细节;另一方面,综合性的表象更好地反映对象的整体与结构。同时,个体对语词的理解能力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因此,青少年的想象能更精确、完整地反映客观现实,具有较高现实性。其次,由于生活经验的积累,特别是科学知识的积累,青少年能够较好地区分什么是现实的,什么是虚构的。因而,青少年能主动地抑制那些不符合现实的想象,其想象中虚构的成份逐渐减少。这在青少年的阅读兴趣方面表现的十分明显。中学生对童话类的故事的兴趣大大降低,而更喜欢富于现实性的文艺作品,如描写生活的作品等。但是,在中学阶段,个体不切实际的想象还时有发生,个别学生还会胡思乱想。其主要原

19、因是,少数学生意志力薄弱,难以抑制不切实际的想象。这种胡思乱想不仅对学生的学习产生严重干扰,而且会使学生在人生的道路上走上歧途。三、青少年记忆的发展(一)青少年记忆发展的一般特点1、有意识记占主导地位有意识记是个体对一定对象有目的、有计划的识记,在必要时还须付出一定的意志努力。小学阶段是由以无意识记忆为主导向有意识记为主导过渡阶段;初中阶段基本确立了有意识记忆的主导地位,但识记的目的和任务是由成人提出来的;高中阶段,个体能自觉地、独立地提出较为长远的识记目的和任务,选择适合自己的识记方法,自觉地检查识记的效果,对识记过程进行自我监控。由于青少年识记的有意性的提高,其识记的效果也大大提高。高一学

20、生一年的记忆量是初一学生的两倍,是小学一年级学生的四到五倍。在青少年时期,个体还善于利用无意识记的规律来提高识记忆效果。这也是有意识记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2、理解识记逐渐成为主要的识记方法理解识记是根据记忆对象的内部联系,通过建立记忆对象与已有知识的联系进行识记的方法。理解识记是借助思维活动来实现的。与之相对的是机械识记。机械识记是根据记忆对象的外部联系,通过重复进行识记的方法。研究表明,从记忆效果上看,理解识记远远优于机械识记。在小学阶段,虽然理解识记有了很大发展,但机械识记仍占主导地位。初中阶段是由机械识记向理解识记过渡的阶段,初二是一个转折时期。在高中阶段,理解识记已成为学生识记的主要方

21、法。在理解识记发展的同时,机械识记仍然保持相当的水平,是青少年学习必不可少的识记手段。3、抽象记忆占优势从识记的内容上,记忆可以分为具体记忆和抽象记忆。在入学以前儿童记忆的内容主要是具体形象。入学以后,对抽象材料的记忆迅速发展,其发展速度快于对具体形象的记忆。但从总体上说,在整个小学阶段,个体的具体形象记忆优于抽象记忆,他们善于记忆事物的具体形象,不善于记忆公式、定理、法则等抽象材料。这与他们的思维水平较低和经验贫乏有关。在初中阶段,个体的抽象记忆的发展水平逐渐超过形象记忆。到了高中阶段,个体的抽象记忆已占绝对优势。但即使在高中阶段,具体形象记忆仍然具有重要作用,它为理解抽象材料提供必要的感性

22、支持,是抽象记忆发展的基础。(二)青少年记忆策略的发展1、记忆的基本的策略记忆策略是指主体控制自己的记忆活动,增强记忆效果的方法。个体在记忆活动常用的记忆策略主要有注意策略、复述策略、精细阐述策略、组织策略、提取策略等。注意是感觉记忆的内容进入短时记忆的前提。个体如果加强自己对记忆对象的注意,是提高记忆效果的重要条件。一种重要的注意策略是,针对记忆对象提出相应的问题,这些问题可以激发个体注意并观察对象。复述是短时记忆的内容进入长时记忆的基本条件。研究表明,有无复述,复述的方式不同都对记忆效果产生很大影响。有复述比无复述的记忆效果好;根据记忆材料的内部结构复述比简单重复的复述记忆效果好。因此,好

23、的复述策略就是根据记忆材料的内部结构进行复述。精细阐述策略就是在记忆材料中添加一种意义,或增加一定的细节,使较为分离的对象组合为一个整体。例如要记住“电视服装” ,就可以在这两个词中间加上一些联系,如“电视里正在播服装广告” 。使用精细阐述的策略可以大大提高记忆效果。组织策略就是将一组信息划分为若干较小的单元,并且表示它们的关系。例如,为了记住课文的内容,对课文进行分段、概括段意就是组织策略的运用。提取策略就是根据需要提取信息的方法。一种有效的提取策略是分类提取,就是将要提取的对象归入一定知识类别,再在一定的知识类别中进行搜索。分类提取可以缩小信息搜索的范围,提高搜索的成功率。2、记忆策略发展

24、的特点记忆策略的发展有三个重要特点:其一,个体记忆策略的发展,受个体的经验、思维发展水平和学习动机等因素的制约。其中思维发展水平是最重要的因素。个体思维发展水平的年龄特征决定了个体记忆策略发展的阶段性。学前儿童记忆策略的发展处于萌芽阶段。在萌芽阶段,个体尚未掌握记忆策略,即使自发地获得了少量的记忆策略,也难以在记忆活动中进行迁移。小学儿童记忆策略的发展处于形成阶段。在形成阶段,个体自发地获得了许多记忆策略,但他们还不能有效地运用这些策略提高记忆效率。中学生记忆策略的发展处于成熟阶段。在成熟阶段,个体可以在无人指导的情况下,主动地运用记忆策略,而且能根据记忆的任务来调整记忆策略。其二,在没有指导

25、的条件下,相同年龄的个体之间,记忆策略发展的也存在很大的差异。首先,个体掌握记忆策略的水平存在差异。有研究表明(李维,1996) ,即使到了大学阶段,也有许多人没有掌握分类回忆的记忆策略。其次,个体所选择的记忆策略也存在差异。例如,在复述策略的选择上,具有内部学习动机的个体,倾向于根据材料的内部结构来复述;而具有外部学习动机的个体,则倾向于运用机械重复的策略进行复述。其三,个体可以通过训练获得记忆策略。研究表明,无论是学前儿童、小学生、中学生还是大学生,都可以通过适当的训练获得记忆策略。一旦个体获得了记忆策略,其记忆效果就会得到明显的提高。通常,青少年记忆策略训练有三种模式。一是单独训练模式,

26、即通过专门的记忆策略课,训练记忆策略。二是渗透模式,即在学科知识的教学过程中,渗透记忆策略的训练。三是综合训练模式,即先专门地教授几种记忆策略,再结合具体教学进行渗透。一般而言,综合模式被认为是最佳的训练模式。四、青少年思维的发展(一)青少年思维发展的一般特点1、思维的整体结构基本形成并趋于稳定在教学活动的影响下,青少年的抽象逻辑思维得到较快的发展,并在初中阶段开始占主要地位。在高中阶段,个体的抽象思维不仅占绝对的优势,而且由经验型向理论型过渡。高中生已经能运用理论作指导,来分析各种事实材料,从而扩大自己的认识领域。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为青少年学习各种理论提供了必要条件。青少年的辩证逻辑思维也在

27、迅速发展,并于高中阶段达到基本成熟的水平。辩证逻辑思维是人类的最高级的思维形式,辩证逻辑思维的成熟标志着青少年思维的整体结构的形成。同时,青少年的动作思维和形象思维仍在发展,并与抽象逻辑思维和辩证逻辑思维相熔合。动作思维的发展促进了青少年技术能力的发展,形象思维的发展促进了艺术能力的发展。2、思维的深刻性日益提高初中生的思维处于还半成熟状态。一方面,随着抽象逻辑思维水平的提高和知识经验的不断丰富,初中生能较好地利用各方面的知识来加强对抽象材料的理解。这表明了初中生思维具有一定的深刻性。但初中生的思维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的表面性和片面性。例如,初中生往往比较偏激与极端;爱钻牛角尖;常常抓往一点不及其

28、余;在分析问题时经常被事物的外部特征所困扰,不能深入到事物的本质。高中生的思维基本上接近于成人,处于成熟水平。这主要地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高中生能摆脱具体事物的限制,较好地运用理论假设进行思维活动;其二,高中生的思维具有较高的预见性,这反映出高中生对事物间的关系已有了深刻了解;其三,能自觉地使用形式逻辑规则进行思维活动。应当指出的是,虽然高中生的思维的深刻性高于初中生,但有时也存在着一定的片面性。3、思维的创造性日益增强随着青少年的自我意识的增强,其思维的创造性也日益增强。初中生已表现出明显的创造性和批判性。他们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喜欢奇特的幻想,喜欢别出心裁和标新立异。他们不满

29、足于被动地接受教师的讲解,力图证实自己的能力和才华。初中生思维的创造性与其思维的批判性的发展是相一致的。初中生不轻易地接受别人的观点,对别人的意见往往要进行一番审查,有时甚至持过分的怀疑和批评态度。高中生思维的创造性比初中生有了很大的发展。高中生能创造性地进行学习,独立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他们小制作、小发明、小论文的数量明显增多,质量也有明显提高。无论是初中生还是高中生,其思维的创造性都是不成熟的。具体表现为鉴别力不强,易受错误思维的影响;在遇到困难时,容易动摇。4、思维的自我监控能力显著增强思维的自我监控能力是个体对自己的思维过程进行监视和控制的能力,是元认知能力的重要成份。初中生思维的自

30、我监控能力开始发展,能够根据思维活动的结果,对简单的思维活动进行一定的调节。但这种调节只是初步的。一方面思维的计划性还不够完善,不能根据严密的逻辑规则确定思维活动的程序,存在着一定的不随意性;另一方面,主要靠思维活动的结果的反馈信息调节思维活动,不善于在思维过程中对思维活动进行控制。在高中阶段随着高中生对思维方法和相应的逻辑规则的掌握日益熟练化,高中生思维的自我监控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高中生能够根据需要确定解决问题的思路,并在思维过程中对思维活动进行监控,以确保思维活动的正确性和高效率。(二)青少年抽象思维的发展1、推理能力的发展研究表明(朱智贤,1990) ,青少年的推理能力有随年龄增长而显

31、著提高的趋势,但各种推理能力的发展存在着一定程度的不平衡。初一学生就开始具备各种推理能力,而且随年级升高迅速发展,不同年级间推理能力的差异均十分显著。高中生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的正确率均达到 60%以上,这表明,高中生的推理能力已趋向成熟。中学生各种推理能力的的发展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平衡,这主要表现在:其一,归纳推理优于演绎推理;其二,在演绎推理中,直言推理成熟最早,假言、选言和复合推理发展基本同步,且成熟较晚;其三,形式推理的能力高于推理应用能力的发展水平。例如,高二学生形式推理的正确率达 81%,而“改正推理错误” 的正确率约为 70%, “运用推理解决问题” 的正确率仅约 32%。同时,个体

32、间推理能力的差异有增大的趋势。高中生之间的差异明显大于初中生。2、运用逻辑规则的能力的发展研究发现(朱智贤,1990) ,青少年在掌握矛盾律、排中律、同一律逻辑规则方面都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初一的正确率约为 68%,初三的正确率约为 73%,高二的正确率约为 77% 。这说明,青少年已基本具有运用逻辑规则的能力,随年龄增长运用逻辑规则的能力有所提高。该研究还发现,年级越高,个体间的差异越小。这说明,随着青少年年龄的增长,其运用逻辑规则的能力趋于稳定。研究还表明(朱智贤,1990) ,青少年运用不同逻辑规则的能力的发展也存在着一定程度的不平衡。其中矛盾律掌握得最好,同一律次之,排中律掌握得最差。(

33、三)青少年辩证思维的发展1、青少年的辩证思维迅速发展研究表明(林崇德,1985) ,个体的辩证逻辑思维在 711 岁开始出现,随着年龄的增长,其辩证逻辑思维水平不断发展。初三是辩证思维迅速发展的阶段,即重要的转折期。高二有 85%的学生能正确地进行辩证逻辑思维,其辩证逻辑思维的水平已接近于成人。2、青少年不同形式的辩证思维的发展水平不同辩证思维是由辩证概念、辩证判断、辩证推理三种形式构成。青少年对辩证思维三种不同形式的掌握水平是不同的。研究表明(朱智贤,1990) ,辩证概念发展较早,辩证判断次之,辩证推理出现最晚。辩证概念和辩证判断的水平较为接近,而辩证推理的水平则远远落后于前两者。高二学生

34、辩证推理的正确率仅为 37%左右。(四)青少年创造性思维的发展1、青少年创造性思维能力的结构日趋完整创造性思维是由求同思维(聚合思维)和求异思维(发散思维)构成的,其中求异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创造性思维能力的结构的完整性表现为求同思维和求异思维的协同发展。研究表明(张德秀,1985) ,初一、初二学生的求同思维优于求异思维,而从初三开始,求异思维的发展速度明显加快,并超过求同思维的发展速度。高中生的创造性思维进入了以求异思维为主,求同思维求异思维协同发展的阶段。2、青少年创造性思维品质日趋提高创造性思维品质的高低,主要是由求异思维(发散思维)的品质决定的。求异思维具有流畅性、变通性、独特性

35、三种特点或品质。青少年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有很大的发展,他们能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运用不同的方法、规则、公式、原理去解决问题,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但比较而言,思维的独特性发展相对缓慢。虽然青少年的小发明、小制作、小论文的数量和质量都随着年龄呈增长趋势,但其中表现出的独创性还不明显。这说明,青少年的创造性思维还不够成熟。创造性思维品质的发展还具有明显的个别差异。研究表明(潘洁,1983) ,个体之间在流畅性、变通性、独特性方面存在着明显的个别差异。这种个别差异还表现为:独特性的个别差异最大,变通性的个别差异次之,流畅性的个别差异最小。第二节 知识的学习根据认知心理学的观点,知识的学习是一种复杂

36、的信息加工过程。在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学习者获得了一定的信息,并在大脑中对这些信息进行重新组织,从而形成了一定的知识结构。本节主要介绍现代认知心理学的知识观,并讨论知识学习的有关问题。一、知识的概述(一)知识的定义“知识 ”是日常生活中常用的词汇。实际上,人们对“知识”的理解往往只是凭借着经验与直觉,而并不十分了解“知识” 的本质特征。心理学家们对“ 知识”的解释,也存在着很大的分歧。20 世纪 70 年代之前,我国教育界,大都是从哲学的角度来界定“知识”涵义,强调知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近年来,我国心理学界根据现代认知心理学的观点,一般将知识定义为个体通过与其环境相互作用后获得的信息及

37、其组织。这一定义强调:首先,知识是个体后天经验的产物,它不是由遗传而来的;其次,知识的获得过程是主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再次,知识既包括具体信息的获得,也包括个体认知结构的变化。(二)知识的分类按现代认知心理学的理解,知识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知识可以分为两类,即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1.陈述性知识陈述性知识是描述客观事物的特点及关系的知识,也称为描述性知识。这类知识主要用来回答事物“是什么” 、 “为什么”和“ 怎么样”等问题,可用来区分和辨别事物。如“书籍是什么?” “有什么作用 ?”等等。这类知识具有静态的性质,它与我国流行的、与技能相对的“知识”概念是相吻合的。目前我国学校教学中

38、传授的主要是这类知识。狭义的知识就是指这类知识。陈述性知识主要包括三种不同水平:符号表征、概念、命题。符号表征是最简单的陈述性知识。所谓符号表征就指代表一定事物的符号。例如学生所学习的英语单词的词形、数学中的数字、物理公式中的符号、化学元素的符号等,都是符号表征。概念是对一类事物本质特征的反映,是较为复杂的陈述性知识。学习概念实质上是掌握同类事物的共同的关键特征。例如学习“三角形” 这一概念,就是掌握三角形有三个角和三条相连接的边这样两个共同的关键特征,而与它的大小、形状、颜色等特征无关。命题是对事物之间关系的陈述,是最复杂的陈述性知识。命题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非概括性命题,只表示两个以上的特

39、殊事物之间的关系,如“北京是中国的首都” ,这个句子里的“北京”代表特殊城市, “中国的首都”也是一个特殊对象的名称,这个命题只陈述了一个具体事实;另一类命题表示若干事物或性质之间的关系,这类命题叫概括,如“圆的直径是它的半径的两倍” ,这里的倍数关系是普遍的关系。2.程序性知识程序性知识是一套关于办事的操作步骤和过程的知识,也称操作性知识。这类知识主要用来解决“做什么 ”和“如何做”的问题,可用来进行操作和实践。如 “怎样开汽车?” “如何讲某种语言?”等等。程序性知识具有动态的性质。通常,要知道如何做某件事,我们不仅要知道过程的每一步骤,而且还要知道采取每一步骤的条件。因此,程序性知识往往

40、表现为一系列“条件活动”的规则。认知心理学将这种规则称为产生式。例如,在分数除法中有这样一个程序:如果一个数除以一个分数,那么用这个数乘以这个分数的倒数。而简单的产生式只能完成单一的活动。经过练习,简单产生式可以组合成复杂的产生式系统。这种复杂的产生式系统是完成复杂活动的心理机制。策略性知识是一种较为特殊的程序性知识。它是关于认识活动的方法和技巧的知识。例如, “如何有效记忆? ”“如何明确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向?”等等。策略性知识与一般的程序性知识的区别在于,一般的程序性知识主要调节个体外部活动,而策略性知识则是调节个体内部的认识活动。在传统教学中,人们比较重视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的教学。学校

41、中常提及的“双基” ,实质上“ 基础知识 ”是指陈述性知识,而“基本技能”与程序性知识的传授有关。现代认知心理学则更重视策略性知识的教学,因为只有在策略性知识的指导下,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才能更有效地被感知、理解、记忆,才能更有效地用来解答问题。传授策略性知识是教学生学会学习和思维的重要途径和任务。二、知识学习的方式学生对知识的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根据教师发出信息和学生获得信息的方式的不同,可将学生知识的学习分为发现学习与接受学习。(一)发现学习1、什么是发现学习发现学习指学生在学习情景中通过自己的探索活动获得知识的一种学习方式。在发现学习中,学生要独立思考,主动地改组材料,以发现

42、事物的意义,掌握原理和原则。老师不给学生讲解和灌输现成的知识,而是帮助学生有效地发现知识。教师的任务是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供有效的材料,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和推测,并鼓励学生为检验他们的推测作进一步的积极探索,作出必要的结论,从而达到对客观规律或知识的掌握。2、发现学习的基本过程发现学习的基本过程主要由两个步骤构成:(1)学生依据所获得的感性材料,借助推理和直觉引起的思维的飞跃,提出试探性的假设。(2)学生用更多的感性材料对试探性的假设作检验。若试探性假设经受检验后,与证实材料相符,假设就予以维持。布鲁纳设计过一个发现学习的教学例证。教学内容是引导 8 岁儿童发现二次方程式的因式分解的规律。实

43、验教学中首先让儿童玩弄并熟悉表示数量的积木块:大正方形(x 乘 x)、长方形(1x)、小正方形 (11),以获得知觉经验。然后在教师的提问、启发下,儿童在按要求搭出一个比一个大的正方形的过程中,不断进行各种探究、操作,并对其记录、对照。他们逐渐领悟到隐藏于如下记录中的重要规律:x2+2x+1=(x+1)(x+1)x2+4x+4=(x+2)(x+2)x2+6x+9=(x+3)(x+3)x2+8x+16=(x+4)(x+4)x2+10x+25=(x+5)(x+5)当 x 以 2,4,6,8,10的比例递进,另一行的增加是 1,4,9,16,25 时,则方程的右边的数字是以 1,2,3,4,5递进。

44、3、发现学习在教育上的意义发现学习在教育上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发现学习有提高学生智慧的作用。发现本身意味着对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改组,使已有知识与学习者面临的新知识更好地联系起来。因此,发现学习有利于学习者直觉思维、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的发挥。其次,发现学习有利于激发学习者的好奇心及探索未知事物的兴趣。在发现学习中,学习者把发现作为自我奖赏,从而使外在动因转化为内在动机,提高学习积极性。再次,通过发现学习,学生可以学会发现的技巧与方法,有助于学生解决今后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另外,发现学习有助于增进学生的记忆能力。人类记忆的关键在于有效的检索,发现学习主动改进知识结构,因而也提高了有效检索信息的能

45、力。(二)接受学习1、什么是接受学习接受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学习者接受事物意义的学习。在接受学习中,所学内容以现成的、定论的形式提供给学生,学生利用已有知识来理解新知识,从而获得新知识。接受学习常常是通过言语来进行的,如学习一首古诗或一条几何公理。强调接受学习的心理学家认为,影响学习的最重要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教学的最高原则是依据学生的已有知识状况进行,只有这样,学生的学习活动才是有效的。2、接受学习的基本过程首先,学生在原有的知识结构中找到与新知识有关的旧知识,这些旧知识是理解新知识的基础;其次,通过分析与比较等认识活动,找到新知识与有关的旧知识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最后,通过抽象概括等

46、认识活动,促进新旧学习内容有机的结合,使知识不断系统化,形成一个更进一步分化的知识结构。在指导学生进行接受学习时,教师通常呈现关键的观点和以前学过的有关知识,在提供这个框架后,用许多例子和许多提问来指导和评估学生对材料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同时提供必要的纠正和说明。关键的教学技术是老师把新内容放到一个有意义的背景中去介绍和评论。接受学习是课堂学习的主要形式。接受学习的倡导者,美国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认为,接受学习的最佳顺序是先学习较为一般的、包摄性广的知识,再学习较具体的知识,逐渐加以分化。例如, “三角形”知识学习的最佳顺序是:先教一般三角形;在一般三角形中按角的大小分化出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

47、角三角形;在锐角三角形中分化出等边三角形;在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中分化出等腰三角形,等等。3、接受学习在教育上的意义接受学习在教育上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学生的学习内容主要是系统的间接知识,通过接受学习,学生可以在较短时间内掌握大量系统的间接知识。因此,接受学习是学生学习的最主要的形式,学生掌握人类文化遗产及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主要就是通过接受学习。其次,通过接受学习所获得的知识是系统的、完整的、精确的,因而便于在记忆中储存和巩固。再次,在接受学习中,学生将新知识与原有的知识结构中的适当知识建立联系,会促进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三、知识学习的过程由于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各有不同的

48、特点,因而,它们的学习过程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但从总体上来说是一致的。从学习者的内部活动过程上看,任何知识的学习都包括知识的习得、知识的巩固与转化、知识的应用三个阶段。(一)知识习得阶段知识的习得是知识学习的第一个阶段,其基本任务是理解新知识,也就是使新知识以一定的方式与原有知识形成联系,形成新知识结构。由于程序性知识首先是以陈述性的知识的形式习得的,因此,在本阶段,陈述性知识的学习与程序性知识的学习几乎没有区别。知识的习得是由一系列认知活动协同作用实现的,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注意任何有目的的学习都以学习者对学习对象的注意为先决条件。当学习者处于注意状态时,他的注意指向学习目标。在这一

49、阶段,教师可以适时告之教学目标以引起学生的注意,从而导致对学习结果的预期。这种预期推动了学生对知识的学习活动。2、激活有关的旧知识新知识的理解是以适当的旧知识为基础的。学生要理解新知识,就必须在原有的认知结构中找到与当前学习有关的适当的旧知识,并使之处于激活状态。要自觉做到这一点,对于中、小学生来说,是不容易的。许多有经验的教师,在教新知识前,先复习并巩固有关的旧知识。实践证明,许多教学的失败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学生尚未具备适当的旧知识的缘故。3、进行选择性知觉学生阅读教科书、听教师讲课,都是在适当的背景知识指导下,有选择地进行的。为了使教学内容成为学生选择性知觉的对象,教师提供的新信息必须以学生易于理解的方式呈现。4、新旧知识相互作用通过选择性知觉获得的新信息,以命题的形式表征在学生的认知结构中。这种信息如果不同认知结构中的原有的适当观念相联系且发生相互作用,从而辨别新旧知识的异同,则新的信息会很快消失(不能进入长时记忆)。因此,学生在选择性知觉以后,必须通过新旧知识的相互作用,使新知识进入原有的认知结构的编码系统(命题网络)中。在教学指导中,教师应着重在两个方面进行指导:一是揭示新知识的内在联系;二是寻找新旧知识的联系。(二)知识的巩固阶段知识的巩固阶段的任务是将所习得的新知识贮存在长时记忆中,以备日后提取使用。知识的巩固是在知识的习得的基础上进行的,没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治疗 > 心理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