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心理学》提纲.doc

上传人:dcs1276 文档编号:5302925 上传时间:2019-02-19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112.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心理学》提纲.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心理学》提纲.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心理学》提纲.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心理学》提纲.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心理学》提纲.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心理学讲授提纲 第一章 绪论一、心理学研究的对象与任务1、研究对象(普通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及其规律的科学。心理现象:心理过程认知过程(感知觉、记忆、思维、想象) ;情感过程;意志过程。个性心理个性倾向性(需要、动机、兴趣、信念、理想、世界观) ;个性心理特征(气质、性格、能力) 。2、研究任务:描述与测量、解释或说明、预测和控制。二、心理学的发展及其研究方法1、发展:1879 年德国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标志) ;发展脉络:构造主要行为主义精神分析人本主义认知心理。2、研究方法:观察法(记录) 、实验法(控制描述) 、测验法(量表) 、产品法与个案法等。

2、实验法:能够较为精确地确定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三、心理的实质1、心理活动是生物神经系统的突现:从物种的发生史来看:腔肠类(感应性)环节类(感觉)脊椎类(知觉、思维);从个体的发展史来看:伴随其大脑与神经系统发育成熟而成熟。2、人的心理的物质基础:1、 神经系统:神经调节。神经元基本单位是神经元,由细胞体、 轴突、 树突三部分组成;神经元之间的联接形式叫突触,其以神经递质的方式传递信息。中枢神经系统:脊髓、脑干、小脑、大脑;周围神经系统:脑神经、脊神经、植物性神经(自主神经) 。2、 内分泌系统:内分泌调节。3、心理活动的基本方式、基本过程和基本规律:1、 基本方式反射:是有机生命通过神经系统对

3、内外环境刺激所产生的规律性的反应。基本类型有:非条件性反射(先天具有的、固定的神经通路) ;条件性反射(后天获得的、暂时神经联系) 。其获得的方式主要有:经典性条件反射(巴甫洛夫) 、操作性条件反射(斯金纳)动力定型 当身体内外条件刺激按一定顺序不变地重复多次后,大脑皮层的兴奋和抑制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关系也按一定的排列顺序固定下来,这样就形成了大脑皮层的动力定型。2、 基本过程兴奋:是神经过程的发动或加强;2抑制:是神经过程的停止或减弱,有两种类型:非条件性抑制(先天的):包括外抑制(额外的) 、超限抑制(保护性抑制) ;条件性抑制:包括消退抑制、分化抑制。 3、 基本规律扩散与集中,中等强度易

4、于集中,反之易于扩散。相互诱导:正诱导(小孩闹觉) 、负诱导(视而不见) ;同时诱导、继时诱导。第二章 注意一、注意概述1、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2、注意的功能:1、 选择功能2、 准备功能3、 维持功能4、 调节和监视功能3、注意的生理机制及其外部表现1、 生理机制:定向反射(对新异刺激物的指向和集中) 。2、 外部表现:适应性运动、无关活动的停止、呼吸运动的变化(轻微而缓慢) 。二、注意的种类1、无意注意(不随意注意):1、 是指事先没有预定的目的、无须意志努力的注意。2、 其特点:引起和维持均不消耗精力,但只能获得零星片段的信息。3、 引起的条件:刺激物的特点:强度、对

5、比关系、运动和变化、新异性;人本身的状态:需要和兴趣、情绪状态、身体状态。2、有意注意(随意注意):1、 是指有预定的目的、须意志努力的注意。2、 其特点:引起和维持均消耗一定的精力,只有其才能获得系统化的知识信息。3、 引起和维持的条件:加强对活动目的、任务要求的理解;培养间接兴趣;合理地组织活动(形式) ;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抗干扰) 。3、有意后注意:1、 是指有预定的目的、但无须意志努力的注意(多勃雷宁) 。2、 其特点:引起和维持均不消耗精力(对特定活动) ,并具有高度的稳定性。3、 其形成途径:由直接兴趣发展而来;由间接兴趣转化而来。三、注意的特征1、注意的稳定性1、 是指注意在同

6、一对象或活动上所能维持的时间的长短。2、 注意的起伏和衰减函数:起伏包括正、负两个时相:正感受性提高、增强;负感受性下降、减弱。衰减函数:警戒作业开始 35 分钟后迅速下降。3、 影响因素:年龄大小;经验多寡;身心状态;行为习惯。2、注意的广度1、 是指同一时间内所能清晰把握对象的数量的多少。一般为 72 个组块。2、 影响因素:知觉对象的特点(分布) ;个体的知识经验;职业训练。33、注意的分配1、 是指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于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对象。2、 其实现条件:有一个或一个以上的操作达到自动化水平。3、 从严格意义上讲,注意的分配是不可能的(复合器实验) 。4、注意的转移1、 是指根据活

7、动任务需要或要求主动把注意从一个对象(活动)上转移到另一个上去。2、 转移的质量:能否顺利从事转移后的活动;3、 分心:是无关刺激对当前活动的干扰,从而使注意被动离开正在注意的对象。第三章 感知觉一、感觉概述1、感觉及其作用:是有机体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刺激信号的个别属性的反映。“剥夺感觉实验”表明:没有刺激,没有感觉,人不仅不能产生新的认识,而且也不能维持正常的心理生活2、感觉的过程及特点: 1、 过程:心物量:感受性:感受器(感官)对适宜刺激的觉察或反应的能力。绝对阈限:刚刚能够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强度。差别阈限:是刚刚能够辨别出的两个刺激强度的最小差异量,即辨别两个强度不同的刺激所需要的

8、最小差异值,也称最小可觉差。差别感受性:韦伯定律:I/I=K 。反应时间:从 SR 所需时间(有一个短暂的潜伏期,此后逐渐增强) 。感觉后效:S 消失后的感觉残留,视觉约为 1/10 秒,有正、负后效(像) 。2、 特点:适应:感受器对于持续(不变)作用的刺激所产生的感受性的变化的现象。有两种情况:刺激过久引起感官钝化;缺乏刺激引起感官敏感。入藏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 闻其臭。对比:同时对比(鹤立鸡群) ;继时对比。联觉:一种感觉引起另一种感觉的现象。色彩比较明显。融合:两个 S 同时作用于同一感觉器产生一种新的(不同于单一的)感觉。二、感觉的种类1、分类:人有 8 种基本感

9、觉:外部感觉(视觉、听觉、味觉、嗅觉和肤觉) ;内部感觉(运动觉、机体觉、平衡觉) 。2、几种主要的外部感觉1、 视觉(80%):适宜 S 范围:760(红)380(紫)m(可见光谱)过程:折光系统(光学物理作用)感光 N 传导系统(视觉 N 细胞,有视锥、杆细胞两种)中枢成像系统(外侧膝状体枕叶皮层区)视觉感受:与波长、波幅、纯度对应的是色调、明度、饱和度。2、 听觉(17%):适宜 S 范围:1620000 赫兹的声波。过程:集音系统(外、中耳)感音系统(柯蒂氏器)受音系统(中枢)听觉感受:与频率、振幅、波形对应的是音高、响度、音色。乐声与噪声:85 以上分贝为有害人体噪声。3、 其它感觉

10、:肤觉:包括压觉、温觉和痛觉。感受器散布于全身的 N 末梢且分布不均。4嗅觉:适宜 S 为气体,是距离性感觉。复合气味比单一要浓烈得多。味觉:适宜 S 为液体,有酸、甜、苦、咸 4 种。通常不独立(复合性) 。三、知觉概述1、知觉:是有机体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刺激信号的多种属性的整体反映。2、基本特征;1、 整体性:是对当前刺激物的各种属性和各个部分的整体反映。把 S 构成具有一定结构的整体。2、 选择性:从众多的 S 中选择一个或几个 S 作为对象,而其余为背景。易于成为对象的条件:客观 S:对象于背景的差别、对象的运动、S 组织特点等;主观状态:需要兴趣、经验、情绪等。3、 理解性:用已

11、有的知识或经验来解释、说明或命名当前的 S 物。4、 恒常性:知觉条件发生了变化(在一定的范围内) ,知觉对象保持相对不变。四、知觉的种类1、空间知觉:1、 形状知觉:主要是通过辨别对象与背景的轮廓(边界)来实现的。2、 大小知觉:根据视网膜上视像的大小来确定,近大远小。对熟悉的对象具有恒常性。3、 方位知觉:对 S 物所处的空间位置和方向的知觉。听觉:双耳时差与双耳压力差。4、 深度知觉:包括距离、立体知觉。深度线索(获得深度知觉的条件)有两类: 单眼线索:眼睛曲率的调节、对象的大小、明暗和阴影、空气透视、线条透视、结构级差(近疏远密) 、运动视差(近快远慢)等。 双眼线索:双眼视轴的辐合、

12、双眼视差(立体知觉的生理线索) 。2、时间知觉:是对 S 的延续性和顺序性的反映。、时间知觉的依据:自然界的周期现象、社会生活的周期现象、计时工具(日晷、漏和钟)表、生物钟、生理节律等。、人体的生理节律:、时间的估计:一般心理上的“现在”大约为 1/623 秒,短于此感知为“瞬间” ,长于此要靠回忆来估计。短于 1 秒易高估(快) ,长于 1 秒易低估(慢) 。3、运动知觉:对 S 在空间位移的知觉。有三种基本形式: 真动知觉:下阈角速度为 12 分/秒,上阈为 53 度/ 秒。 似动知觉( 运动):实验:T0.035 秒同时;T0.2 秒先后;T0.6 秒左右运动。 运动幻觉:诱导运动(月亮

13、在云层里移动等) 、自主运动(眼跳) 。五、错觉:是对 S 歪曲性的反映。1、种类:形状错觉、大小错觉、形重错觉等等。2、原因:眼动说;恒常性误用说;环境变化说;主观态度(投射) 。第四章 记忆一、记忆概述1、记忆:是过去经验在人脑中的反映。2、记忆表象:感知过的事物不在面前,头脑中再现出来的形象。具有直观性,所反映的是事物的大体轮廓和一些主要特征;具有概括性,只反映事物的本质特征。53、记忆的分类:1、 按记忆的内容分:形象记忆;逻辑记忆;情绪记忆;运动记忆。2、 按记忆活动特点(加工方式)分:感觉记忆:0.252S ;编码方式主要是 形码;贮存容量可能很大 (部分报告法) 。短时记忆:1

14、分钟以内;编码方式主要是语音码;贮存容量为 72 个组块。长时记忆:1 分钟以上;编码方式主要是语义码;贮存容量约为 101516 比特。二、记忆的基本环节1、识记:即识别并选择记忆,是记忆的开端。类型:、按有无明确目的分:无意识记;无目的且不消耗精力(潜移默化) 。有意识记;有目的且消耗精力。、按对材料的理解分:机械识记;不理解,机械重复。意义识记;理解。“偶发性记忆”:是对学习材料的非中心意义的无意识记,属于记忆障碍。2、保持(遗忘):即记忆的贮存,是记忆的中间环节。、保持内容的变化:卡密尔克的实验表明语音编码的影响;巴特莱特的实验表明其内容依赖于思维的“剪辑加工” ,使之简略、完整合理。

15、、保持(遗忘)的规律:艾宾浩斯曲线:其进程先快后慢、不均衡。3、 遗忘及其原因:表现为记忆贮存内容的变化。有两种:暂时性遗忘;永久性遗忘。原因:消退说:N 活动痕迹的衰退( 格式塔) ;干扰说:前摄抑制与倒摄抑制(行为主义) ;压抑说:是动机性遗忘,压抑痛苦的记忆(精神分析) ;认知说:积极性遗忘与消极性遗忘(奥苏伯尔) 。3、再认与再现(回忆):即记忆的结果,是记忆的质量指标。1、 再认:曾经经历过的事物再度出现在面前能正确辨认出来。再认错误:“张冠李戴”等。2、 再现(回忆):经验过的事物不在面前,而在头脑中重现该事物的过程。类型:无意回忆(“触景生情” )与有意回忆(追忆) ;直接回忆(

16、由 S 直接唤起)与间接回忆(利用中介联想) 。4、记忆的类型、品质与方法1、 类型:个体有明显差异,一般有七种:视觉型为 2%;听觉型为 1%;运动型为3%;视听型为 16%;视动型为 33%;动听型为 9%;无差别型为 36%。2、 品质:敏捷性;持久性;准确性;准备性。3、 方法:了解记忆的一般规律;如扩大组块、及时复习、系列位置效应;掌握基本的策略:过度学习以 150%为宜,合理分配时间。第五章 思维一、思维概述1、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的、概括的反映。其基本特点:1、 间接性:借助于其它事物(媒介)反映客观事物;2、 概括性:反映事物的一般联系和关系。如“月晕知风” 、 “楚润知

17、雨” 。2、思维的种类:61、 依据中介物或形态分:直观动作思维;具体形象思维;语词逻辑思维。2、 按年龄(皮亚杰)分: 感觉运动阶段(02) ;通过感觉运动图式与外界取得平衡,思维萌芽。 前运算思维阶段(27) ;图式内化为表象,能重现外部活动,表象式形象思维。 具体运算思维阶段(712) ;能借助于语言进行思维(具体事物) ,初步的逻辑思维。 形式运算阶段(1215) ;能在头脑中把思考的内容与形式分开,能根据假设对命题进行逻辑推演,抽象逻辑思维。二、思维过程与基本形式1、思维过程:1、 分析与综合;是基本过程。2、 比较;3、 抽象与概括;人的思维发展水平(高低)取决与其抽象与概括的水平

18、(高低) 。4、 分类与系统化;前者是认识研究事物的前提。5、 具体化。2、思维的基本形式:1、 概念:是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 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前者(含义)反映事物的本质属性,后者(范围)反映本质属性的对象,二者成反比关系。 概念的种类:*按组成其属性的数量关系分为:单一概念、合取概念、析取概念、关系概念。*按形成途径分为:日常生活概念、科学概念。 概念的形成:*单一概念的形成(赫尔 1922) ;是发现概念的过程。*合取概念的形成(Smoke1932 ) ;是不断提出假设并检验假设的过程。2、 判断与推理 判断:是在概念的基础上进行的、表现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关系(是或否) 。 推理:

19、是从一个或几个已知的判断得出一个新的判断,表现判断之间的联系和关系。有两种基本类型:*演绎推理:从一般到特殊,有三种形式:三段式推理、关系或线性推理、假言或主 题推理。属于“定程式思考” ,一般适用于验证假设。*归纳推理:从特殊到一般,有二种形式:完全归纳推理、部分归纳推理。属于“概率式思考”或“类推论证” ,可用于发现事物的规律。三、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1、问题解决的概述: 、问题:给定信息(起始条件)和要达到的目标(要求状态)之间有某些障碍(限制或困难)需要克服的刺激情境。可分为两类:有结构问题:条件和目标界定清晰,按已有的程序即可解答;无结构问题:界定模糊,要自行组织解答。、问题解决:是指

20、个人应用一系列的认知操作,从问题的起始状态到达目标状态的过程。其特点:目的性;有明确的目的,否则只是漫无边际的幻想;认知性;要通过内在的心理加工实现,序列性;包含一系列的心理活动,即认知操作(分析、联想、比较、推理等) 。72、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4 阶段)、发现问题首要环节,创造始于问题,能提出尖锐的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善于发现问题是思维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其基本条件:主体的活动积极性(见多识广) ;求知欲(追根究底) ;知识水平(反思、审问、 质疑) 。、理解问题明确与理解问题的要求和条件,是在头脑中形成问题空间的过程,搜集有关材料;3、 提出假设提出解决问题的可能途径与方案,选择恰当的

21、操作步骤。一般有三种策略:算法式策略将所有的可能方案都列举出来,逐一尝试。繁琐、效率低; 启发式策略依经验或直觉选择,可能高效,但不一定有效; 随机式策略盲目的碰运气,一般由于无知而采用,及其普遍 ;、检验假设付诸实施,有两种:直接检验(实践法) ;间接检验(筛选法) 。3、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心理)1、 问题的特征(知觉情境)越简单,越容易;反之则难。2、 动机(Y-D 定律)工作效率与动机的关系曲线。3、 迁移:是一种学习或活动对另一种学习或活动的影响,有促进或干扰的作用。4、 已有的知识经验经验越多,可能性越大;但有时反而会影响问题解决。新手具体方法(对象),程序性知识 ;专家一般方

22、法(原理),陈述性知识。5、 定势与功能固着: 定势是心理活动的一种内部准备状态。相同的解题方式越多,定势越大。 功能固着倾向于将某种功能固定地赋予某一事物。通常是人们解决问题的主要认知成分,同时易阻碍问题 的解决(无现成程序的)。、策略:手段目的分析;逆向推理;类比推理(原型启发) 。、心境:情绪因素。、人际关系:竞争与协作。第五章 想象一、想象概述1、想象:是人脑对过去形成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产生新形象的心理过程。2、想象在人类生活中的意义与作用1、 具有补充作用;对无法直接或间接反映的事物进行反映(猜想) 。2、 具有预见作用;实现对现实的超前反映,是科学前提假设的直接来源。3、 具有

23、替代作用;获得心理平衡,是生活的精神支柱。4、 具有中介作用;是人类认识发展与知识获得的中介手段。3、想象对机体的能动作用:、 “圣斑”与“念动”:、生物反馈技术(6070):借助于现代技术设备实现对人体生理功能的自我控制或调节。、想象不仅可以改善身体状态,也能使人体出现病理性变化。如“假孕” 、 “误诊” 。二、想象的基本类型:根据有无预定目的划分。1、无意想象:当人的意识减弱时不由自主产生的想象。1、 梦;是在睡眠时发生的一系列表象、思想和情绪。其内容多为不愉快的(46%以上) 。 睡眠与梦:慢速眼动状态(昏睡期) ,快速眼动状态(沉睡期 REN) 。 睡眠的作用:有助于生长发育,恢复心理

24、疲劳。 梦的特点:具有离奇性、逼真性两大特点。 梦的成因:是人脑的一种工作程序;是前意识的表现;2、 幻觉;在无任何具体 S 作用时,自发产生的感知印象。引起的主要原因:8由疾病引起;由药物引起;由身心疲劳引起(特别是心理的) 。2、有意想象:有预定目的、自觉产生的想象。1、 再造想象:根据别人的描述或蓝图在头脑中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只是一种联想式的综合。其作用:是获得认知、理解信息的重要条件;对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有重要意义。形成条件:正确理解词与图样标志的意义;具有丰富的表象储备。2、 创造想象:不依据现成的描述,在头脑中独立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具有首创性、独特性的特点,包括复杂的分

25、析与综合活动。其基本形式有: 粘合:将日常生活中从未结合过的事物的属性、特征或部分结合在一起,如美人鱼。 夸张、强调:改变事物正常的特点、或突出某一特点。 典型化:从事物对象的多样性中抽象出一般的、典型的形象。 灵感:在创造性活动中,新形象与新思想的突然涌现。3、 幻想:是指向未来的、与个人愿望相联系的想象。其意义: 是个人生活的精神支柱、原发性动力; 是人类创造性活动的直接源泉; 是个人创造力实现的必要条件。*理想与空想:是否见诸于实际行动。三、想象的个别差异和培养1、个别差异:表现在:、清晰程度的差异:有的人只有暗淡、贫乏、不稳定的形象;有的鲜明、丰富、稳定。、表象类型差异:视觉型表象;千

26、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听觉型表象;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 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运动型表象。4、 创造性水平的差异:能生动再现别人创造的形象;能勾画新颖、独特的表象,但不能将其具体化;能将其头脑中储存的表象进行创造性综合。2、培养:发展好奇心;丰富记忆表象;培养丰富的情感;发展理性思维。四、创造力与创造性思维1、创造力:是指个体产生新奇独特的、具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能力或特征。1、 社会价值:具有使用价值;具有学术价值;具有道德价值;具有审美价值。2、 表现水平的差异:个体意义的(原生性) ;群体意义的;全人类意义的(突破性)。2、创造性思维及其基本特征:1、 创造性

27、思维:是指创造性精神、心理(广义的思维) 。2、 基本特征: 韦特海默:是一种非逻辑性的思维(直觉思维) ; 吉尔福特:是一种发散性的思维;具有流畅性、 变通性、独特性三种基本特征。3、 创造性解决问题的心理过程:华莱士提出了四阶段说: 准备期:针对问题特点,进行知识储备; 酝酿期:消化、构思、沉思,潜伏期; 豁朗期:灵感突然涌现; 验证期:付诸验证、使之完善。3、教育与创造力的培养: 1、 帮助人们获得基本知识;2、 帮助人们认识、接近问题;93、 培养人们质疑、审问、辨析的理性能力。第六章 情绪和情感一、情绪与情感概述1、情绪与情感:、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身需要而产生的内心体验。

28、、情绪与认识的关系: 区别:认识是人对客观事物属性的反映(事实判断) ,其结果是形象或概念,其发生与变化是随意的;情绪是人们对客观现实与自身需要关系的反映(价值判断) ,其结果是态度或内心体验,其发生与变化是不随意的、非预谋性的(具有情境性) 。 联系:情绪总是伴随着认识过程产生, “知之、 爱之切 ”;认识可以整理、组织人的情绪和情感,情绪和情感也可以促进或阻碍认识的进行或发展。3、 意义: 是个人行为的内在动力系统(具有双重性) ; 对个人的身心健康有重要影响; 和个人的人格与品德健康有密切关系。2、表情:是个人通过身体各部分的动作所表达出来的情绪状态。1、 表情可分为三个部分:面部表情;

29、身段表情;言语表情。2、 表情的意义:生物适应意义;传达信号、增强生存。社会适应意义;交流思想、加深情绪体验。二、情绪学说1、詹姆士兰格的情绪学说:外周 N 变化说。2、巴甫洛夫的动力定型说:动力定型的维持与破坏。3、阿诺德的情绪评估兴奋说:伴随对 S 的评估产生一定的生理模式。三、情绪与情感的分类1、情绪分类概述:1、 我国古代:礼记:“喜、怒、哀、惧、 爱、 恶、欲” ,七情;白虎通:“喜、怒、哀、乐、爱、恶” ,六欲。2、 现代关于原始情绪的一般分类: 快乐:是在所盼望的目标达成后,继之而来的紧张解除时的情绪体验(意外的程度) 。 愤怒:是由于目的、愿望一再受阻而积累紧张所致,会产生攻击

30、。 悲哀:因所盼望、追求或珍惜事物的丧失时的情绪体验,会引起哭泣。 恐惧:是在准备不足,而又不能处理或应付突发情境(危险)时产生的情绪体验。3、 关于情绪状态的分类:按发生的强度和持续的时间长短划分: 心境:微弱、比较持久。具有弥散性、情境性 的特点,如 “感时花溅泪,恨 别鸟惊心。 ” 激情:强烈的、爆发性的,短促。可提高或加强行动的力量,但同时会降低行为的控制力或抑制思维活动的清晰性。 应激:突如其来的,极度紧张的情绪状态。具有双重作用。4、 关于情感状态的分类:按社会内容划分: 道德感:按照一定的道德标准评价自己或别人的行为举止、思想意图时所产生的10情绪体验。是在道德行为的基础上发展起

31、来的,由行为内化为信念而成。 理智感:是个人在理智活动中产生的情绪体验。一般表现为:怀疑感、惊奇感、确信感。受道德观和世界观的影响,决定个人认知的观点和立场取向。 美感:是个人根据自己的审美标准对客观事物、人的行为以及作品予以评价时所产生的情绪体验。其特点是:具有愉悦的体验(官能享受) 、带有倾向性的体验(精神升华) 。第七章 意志一、意志概述1、意志:是自觉确定目标并受其支配、调节自身行为,使之实现预定目标的心理过程。2、意志的特征:有明确的预定目标;以随意运动为基础;与克服困难相联系。3、意志行动理论;、决定论:物理决定论(预定的因果性) ;心理决定论(由无意识决定) 。、非决定论:物理非

32、决定论(受统计概率支配) ;意志自由论(选择的自由性)自由行动论(自由是行动的本质特征) 。二、意志行动的心理过程1、选择目标:1、 行动前的动机冲突:有 3 种形式:双趋冲突;双避冲突;趋避冲突。2、 行动过程中的冲突:趋近由高低;回避由低高;3、 影响因素:个人的知识经验;个性及其心理状态;可依赖的环境条件。2、选择手段:伴随着极其复杂的心理矛盾冲突,其影响因素:可行性预测;个人优势需求状态;外部环境的诱因价值;个人的价值观、信念及其个性和能力。3、付诸行动:是克服困难的主要阶段,一般会不断面临新的选择性冲突。三、意志的品质与培养1、品质:自觉性:反之是盲从、独断;果断性:反之是优柔寡断、

33、草率决定;坚韧性:反之是见异思迁、一意孤行;自制力:反之是任性。2、培养:加强目的性、良好情操的培养;有针对性的进行锻炼;加强行为规范和自律性的教育培养;组织实践性活动,获得应付、处理挫折的直接经验。第八章 个性与个性倾向性一、个性概述1、个性:是指一个人整个的心理面貌,即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各种心理特征的总和。2、个性的基本特征:整体性;稳定性和可塑性;独特性;社会性和生物性。3、个性的心理结构:包括两个部分:个性倾向性;个性心理特征。二、需要1、需要:是有机体感到某种缺乏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内在心理倾向,它是有机体自身和外部生活条件在其头脑中的反映。其基本特征有:、对象性。指向一定的对象(所缺乏的

34、) ,与个体的爱好和可能满足的条件有关;、动力性。是个体活动的内在基本动力(内驱力) ,也是个人行为积极性的源泉;、社会性。是建立在群生性基础上的由交互作用而产生的所属群体的共同心理倾向,是个体对一定外部生活条件的普遍要求。2、需要的种类:、生理性需要与社会性需要:前者是保持和维持有机生命和延续种族的需要,具有原发性、重复性、 习俗性;11后者是与人的社会生活相联系的需要,具有派生性、层 次性、 交融性。、物质性需要与精神性需要:是对维系个体生存与发展所必需的物质条件或产品需要;是个体参与社会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生存性需要和发展性需要:3、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基本内容:七个层次:生理、安全

35、、归属、尊重、理智、审美、自我实现。、各层次间的关系:出现的顺序由低到高;各层次需要在总体中所占比例由大到小;前4 种属于基本需要,后 3 种属于成长需要。、简评:注重社会正常人的需要,具有普遍性;是一个有严格组织的层级系统;比较客观、准确地揭示了人类需要产生与变化的客观规律。但是,将人类的一切需要均归结于与生俱来的潜能,低估了社会生活环境的作用;从抽象的人性论出发,忽视了现实社会。三、动机1、动机:是引起、维持个体活动并使活动朝某一目标进行的内在动力。有三种基本功能:激活功能。激发有机体产生某种活动;引导功能。使需要针对一定的目标(诱因) ,并使活动受目标的引导;维持和调整功能。使活动维持的

36、目标上,并调节活动的强度和持续时间。2、动机的种类:生理性动机:包括:饥饿、渴、性、睡眠等。社会性动机:包括:兴趣、权利、交往等。3、动机理论:、强化动机理论(联结主义):人的一切行为取决于刺激因(报偿)的强化(外部激励) 。强化是能增加反应概率的刺激或刺激情境,它是一种操作,起着增进行为动机的作用;可分为:有正强化(实施奖励)和负强化(撤消惩罚) ;惩罚(给予厌恶刺激)一般起着削弱行为动机的作用,应尽量减少。、成就动机理论:其概念是由默瑞提出的:追求较高的目标,完成困难任务,超越他人。麦克兰德的实验研究:高导向高成长,反之导向低成长或停滞。阿特金森提出;动机强度=F(动机水平期望诱因) ,个

37、体的成就动机有两类:一是力求成功的动机;敢于冒险,成功概率达到 50就选择。二是避免失败的动机;保守,成功概率 50就放弃。、归因理论:最早由海德提出:认为人们都具有理解世界和控制环境这两种需要,实现这两种需要的基本手段就是归因,包括环境归因和个人归因两种。维纳提出;分为 3 个维度:内部-外部;稳定- 不稳定;可控制 -不可控制。6 个因素: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易;运气好坏;身心状态;外界环境。正确的归因:成功是内部稳定的因素;失败是内部不稳定的、可控制的因素。实际应用:了解心理与行为的因果关系;根据行为者当前的归因倾向预测其以后的动机;通过正确归因的训练有助于提高个体的自我意识。4、

38、 自我效能感理论:班杜拉提出的;自我效能感是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人的行为受行为结果(强化)与先行因素(期待)的影响。四、兴趣、信念1、兴趣:是个体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从事某项活动的心理倾向。12、其性质与特点: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在活动中发展;是认识事物和从事活动的驱动力;是引起并维持注意的重要因素;是开发智力的钥匙。、种类:直接兴趣;指向活动本身,不稳定。间接兴趣;指向活动结果,稳定持久。、品质:广度(范围) ;倾向性;持久性;效能(活动力量、效果) 。2、信念:是对某种理论或学说坚信无疑,并自觉自愿遵循的心理倾向。第九章 个性心理特征一、气质1、气质:是个体与

39、生俱来的心理和行为的动力性特征。其基本反应指标:感受性;耐受性;敏捷性;可塑性;兴奋性;外向性。2、气质学说:、体液说(希波克拉底):胆汁质; 多血质;粘液 质;抑郁质。、体型说(克瑞奇米尔):细长型;分裂质。肥胖型;躁狂质。斗士型;粘着质。、高级 N 活动类型说:强、不平衡; 强、平衡、灵活;强、平衡、不灵活;弱。3、意义:赋予行为独特的色彩,并影响工作效率、方式;是职业选拔与教育培养工作的主要依据之一;直接影响个人的身心健康。二、性格1、性格:是人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中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2、性格的结构(特征分析):4 个方面:1、 对现实态度的性格特征:对人、对事、对己。2、

40、理智特征:认知的特点与风格,场独立型与场依存型,沉思型与冲动型。3、 情绪特征:强度、稳定性,主导心境。4、 意志特征:行为的目的性、自制力、克服困难的表现、执行决定的表现。3、人格特质理论:、奥尔波特的人格特质论:1937 年出版人格:一种心理学的解释 。认为:特质是人格的基础,是个人心理组织的基本建构单位;人格特质可分为共同特质(是所有人共有的,差异仅在于多寡和强弱)和个人特质(是个人所特有的,代表个人独特的行为倾向) 。个人特质包括首要特质(主导的、影响行为) 、中心特质(核心成分) 、次要特质(偏好、反应倾向) 。、卡特尔的人格因素论:将人格特质区分为表面特质(外显行为、可直接观察)和

41、根源特质(内在的、决定前者的) 。采用自然语言分析法,找出了 16 种根源特质,并编制出“16PF”量表。3、 艾森克的特质理论:应用统计分析的方法找出了更稳定的特质,即内外向和神经质两项;这两项特质在不同的人身上可能形成四种典型的组合:外倾稳定、外倾不稳定、内倾稳 定、内 倾不稳定。提出了第三种特质(精神质) ,得分高者倾向于自我中心、攻击性强、冷漠;反之温柔、体贴。4、性格的形成与发展:其影响因素:遗传;家庭;学校;社会。三、能力1、能力:是指人们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具备的个性心理特征。通常包括:一般能力(智力) ,即通用能力(下限) ;特殊能力。2、智力的理论:、二因素论:C.E.Sp

42、earman提出: G 因素(一般因素)和S因素(特殊因素)。G因素是13智力的首要因素,基本上是一种推理能力。、群因素理论:L.L.Thurstone 认为,智力活动是由许多彼此无关的原始因素(7)构成的。 、智力三维结构模型:J.P.Guilford 认为,智力有三个维度(矢量) ,即操作(心理活动的过程) 、内容(信息材料的类型) 、产品(对信息加工所产生的结果) 。共有556150 种智力因子,已发现 105 种。3、能力的个别差异:能力类型差异; 能力发展水平的差异; 能力表现早晚的差异;能力的性别差异。4、能力的测量:、智力测验(普通能力测验):比奈西蒙的儿童智力量表:1905 年

43、 A.Binet 和 T.Simon 编制出世界上第一个儿童智力测验量表。Binet 提出用智力年龄(MA)表示儿童的智力水平。后经 Terman 修订转化成为智商(IQ)的概念:智商(IQ)智龄(MA)/实龄(CA)100。由于年龄是等速增长的,智力发展并不等速(先快后慢) ,用此法计算的平均智商,随年龄的增长会越来越低。D.Wechsler 的智力量表:简称韦氏量表。它包括韦氏成人智力量表(WAIS) 、韦氏儿童智力量表(WISC) 、韦氏学前儿童智力量表(WPPSI)三种。*韦氏量表属于成套测验,每一种量表都由很多分测验组成。语言的有:常识、一般理解、算术、推理、记忆、词汇等;操作的有:

44、填图、图形排列、迷津等。可以分别测出一个人的言语智商、操作智商和总智商。*其统计方法是按照正态分布,采用离差智商来表示的:IQ =100+15Z (其中 Z=(XX)S)*离差智商是一个地位量数,它所表示的是被测者在其同龄人群中的相对位置。一般认为:70 以下属智力落后, 130 以上属优良,只有 145 以上才是超常。、特殊能力和创造力测验特殊能力测验始于一战之后,它只测定个人在某一特殊方面或专业领域的能力。主要用于职业定向指导、人员的选拔和安置、儿童特殊能力的早期诊断和特殊培养中。创造力测验则始于 20 世纪 50 年代末,直到目前为止,创造力测验仍然停留在科学研究的阶段上,还远未达到用于指导选拔工作的标准化水平。综述:能力测验已成为现代工业化社会培养、选拔、使用人才的通用性手段;从实际使用的效果来看,诊断或鉴定是有效的;但用于预测是无效的、甚至是荒唐可笑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治疗 > 心理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