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间辽阔的教室读书体会巩义市北山口镇北山口小学 许 燕读南京师大附中周春梅老师的一间辽阔的教室 ,让我立刻想到一些关键的词语陆续:对教育的赤子之心、悲悯情怀;心中装着学生、呵护学习热情;敬畏教育常识、尊重教育规律;自由的思想、独立的精神这些异常珍贵的教育品质,既厚实着个体的精神底色,也涵养着学校的校园文化。周春梅老师特别真诚。师生关系是教育的基石,也是学科教学的基础,当学生感受到教师的这份真诚时,他们自己就会逐渐剥离那些将自己包裹起来的层层防身“盔甲” ,以坦然的心态来面对学习。真诚是伪装不来的。一个教师,在带一届学生的过程中,要和学生有多少的交流、要讲多少的话、做多少的事情啊,教师不可能始终
2、将自己装在套子里,用另一个面孔来和学生沟通。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不擅长“拉家常”似乎有点不合常理,但这就是事实,周老师自己并不刻意回避,而且会很坦诚地告诉大家。学生看到老师如此真诚,首先想到的我可以帮助老师做些什么,于是要想着自己来引出一些话题,让“拉家常”式的沟通和交流可以很自然地进行下去。你看,因为教师的真诚,促进了学生的积极参与、主动参与,不仅没有影响话题的进行,还增进了师生之间的情感认同。每一个教师都有自己的长处,也有自己的薄弱之处,正是这些不同,凸显着教师的个性特征。我自己就是一个不善于找话题、拉家常的人,因此看到周春梅老师在书中写到这一话题的时候立刻就有了共鸣。在面对一位不太熟悉的人
3、时,我常常因为不知道该如何打开话匣子而感到苦恼,所以经常给人留下“话不多” 、 “难以接近”等印象。这应该与人的性格特征有关,很难改变,但可以用其他的方式来弥补。周春梅老师说:“年龄渐长,渐渐学会(也许是只好)接受自己的不足,也慢慢找到了自己和学生沟通的方式文字。 ”借助学生的随笔等作业,她和学生之间的情感阀门被彻底的打开,她看到的是一个个个性鲜明、风格迥异的学生,学生也在其中看到了一个非常真实的教师。周春梅老师就像一盏灯,为孩子们照亮的前行的道路;孩子们在随笔中流露出来的真性情,也让周老师读到学生柔软深沉的内心,读到他们或活泼或沉静的外表之下的另一面。每周五的文学社活动,不少学生在这里一呆就
4、是两三年,一些已经考上大学的学生,偶尔还会回来“蹭课” ,这不仅体现出周老师的人格魅力以及她在学科领域的厚实功底,也体现着她对学生深切的理解和认识。而师生之间这些往来的文字,让周春梅老师积累了丰富的教育资源,这是师生共同创造的巨大财富。周春梅老师善于反思。美国学者波斯纳提出:“教师成长教学经验教学反思” ,华东师范大学的叶澜教授也指出:“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则可能成为名师。 ”这些话语都凸显出反思在教师专业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意义。因为学校有一重大活动,校园里突然多了一棵大树。周春梅老师关注到了这棵树给校园带来的变化,更关注到了学生对这棵树的态度。她看到,很多
5、孩子行走在校园里,根本就不没关心这棵树为什么来到这里,对他们来说,生活和学习的背景是一棵树还是一栋楼并没有什么影响,四季的更替,只意味着衣服的增减;淅沥雨声,只提醒他们带上一把伞。他们的生活里充满了“速成” ,甚至他们自己也是这样“速成”的。他们对凭空出现或消失的一切安之若素,何况只是一棵树?可是,这是教育应该做的事情吗?我们是如何让一个充满好奇的天真儿童,变成了“闭目塞听”的“塑料儿童”?如何把辽阔天地压缩成了纸上苍白而扁平的世界?在课堂上,有很多看上去习以为常的细节,也常引起周老师的深思。比如说,学生在完成一项学习任务时,教师就是总是过度中途干预,一会儿提醒学生要关注这个、一会儿提醒学生不
6、要忘记了那个;在阅读一篇文章时,教师总是过度解读,说了很多不该说的话。结果不仅没有缩短学生与作品之间的距离,反而让学生产生逆反,拉大了两者的距离。上了一节课,快要结束的时候,教师一个惯常的做法,是要求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原本很活跃、话语很多的学生,一听到要总结,一下子就没有话要说了。教师是从教学设计、教学流程的完整性来考虑的,但却没有意识到不同的学生对同一个文本的理解并不相同,正如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为什么一定要让学生“统一思想”呢?一所理想的学校,是能让孩子们从容平和地、安心地学习的学校。学校和教师不会将那些狭隘的竞争观念和残酷的斗争意识灌输给孩子,不会让过度的关注与期望,如丝一般缠绕着孩子,构成一个幽闭的空间,让孩子喘不过气来。学校会从学生的需求出发,为他们提供丰富的、可供选择的课程,让他们自主选择、自己决定。学校会把学生至于学校生活以及整个教育体系的中心位置,以此为出发点来思考学校的办学理念和愿景、教育治理和课程建设、教师队伍和学校文化、教育评价等一系列事关教育品质的问题。读着一间辽阔的教室 ,我仿佛有一种置身这辽阔教室之中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