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青海省环境地质勘查局简介青海省环境地质勘查局简介 2010年10月26 日青海省 环境地质 勘查局原系地矿部九六 水文地质 工程 地质 大队,其前身系中国人民解放军基建工程兵 水文地质 普查部队(团级建制),组建于1974年4月,1984年4月成建制移交地矿部直属管理,为中央全额预算拨款的地勘事业单位。1999年12月根据国务院属地化管理的精神,归属西宁市人民政府管理。2002年6月成建制移交青海省国土资源厅归口管理,并更名为“青海省 环境地质 勘查局”。承担基础性、公益性 水文地质 、工程 地质 、 环境地质 勘查工作和市场项目等工作。 属地化改革以来,省 环境地质 勘查局确定以水工环 地质
2、 工作为主,经过全局上下齐心协力,逐步形成了四块产业发展的框架结构,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水文地质 勘查是该局的传统产业,特别是找水打井是优势产业,在市场上享有良好的声誉。先后为青海六州一地一市、陕西富县,甘肃兰州、民勤,内蒙额济纳旗,新疆克拉玛依等城镇、驻军、工矿企业、农牧业供水成井近1000余眼,并完成了部分配套工程,解决了150万人的饮用水,500万头(只)牲畜饮水,200万亩农田、草场的灌溉用水需要。 近年来,省 环境地质 勘查局先后在平安、循化、大通等严重缺水地区实施扶贫找水项目,其中大通县石山乡人畜饮水工程解决了当地及周边3万余人、6万余牲畜的饮用水;在德令哈市工业园区南部的巴音河山
3、前冲洪积平原区通过高科技手段,查明并通过一期5万吨、远期20万吨大型抽水试验,解决了城镇建设和工业园区缺水问题,为缓解德令哈市城镇供水紧张状况、为柴达木国家循环经济试验区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水资源保障;在海南州共和县恰卜恰镇,通过地球物理勘探和综合分析打出青海省有史以来第一口高热量、大水量、低矿化度的地热深井。 同时,完成了贵德、民和镁厂、格尔木第二水源、青海油田、乌兰焦化厂、共和、乌兰、都兰供水井施工及输水管线勘查、施工,为青海5州11县大多数地区解决了人畜饮用水及工业用水问题。组织编写的青海尕斯库勒油田供水阿拉尔水源地 水文地质 勘探获全国 地质 勘查行业优秀 地质 找矿项目二等奖、编写的
4、青海省东部地区浅脑山人畜饮水找水方向研究获青海省“十五”期间重大 地质 成果三等奖。 省 环境地质 勘查局的主导产业是工程 地质 勘查。近年来,完成了我省第一条高速公路民和至西宁高速公路勘察、第一条一级公路西宁至湟源一级公路勘察、第一座立交桥昆仑立交桥工程勘察、第一条快速路南绕城快速路勘察、第一条高海拔公路隧道达坂山隧道勘察;完成了青藏铁路最高海拔昆仑山隧道勘察、跨湟水河大桥勘察、西宁市供水管网、排水管网、市政道路的工程 地质 勘察;完成了贵德、循化跨黄河大桥的工程 地质 勘察;完成了青海省绝大部分县市的道路、排水、垃圾场等项目的工程 地质 勘察。 按照坚持立足本省,瞄准省外,大胆向外扩展的方
5、针,逐步将业务拓展到内蒙、宁夏、新疆、陕西、东北、华北等地和长江三峡库区,甚至国外。至目前已完成了省外石太线、郑西线客运专线工程 地质 勘察、哈大线、沈哈线铁路工程 地质 勘察、阿尔及利亚公路勘察项目,从而形成了以市政工程、大型投资项目、铁路、公路勘察为依托和优势,谋求高起点发展的格局。 与此同时,近年来,省 环境地质 勘查局采取“内培外联”的方式率先在省内开展了 地质 灾害勘查、设计和治理工作,完成了青海第一个滑坡黄南州同仁县隆务镇西山滑坡的勘查、设计、治理工作,为青海省同类工程的勘察与治理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完成了西宁市瓦窑沟泥石流灾害勘查、设计、可行性研究和部分治理工程;承担并完成了乐都
6、、大通、门源、海晏、玛沁、祁连、德令哈等县市 地质 灾害调查与区划项目以及多项水电站、矿区、公路、垃圾场的建设用地 地质 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 申报并建设了坎布拉国家级 地质 公园和久治年保玉则国家 地质 公园;完成了曲麻莱白的口和班玛多卡吉卡 环境 治理项目的示范工程以及玛多红金台、门源黄沙台、默勒煤矿等矿区的 环境 恢复治理工程。承担编制的青海省地方 地质 灾害危险性评估规程被评为“十五”期间国土资源优秀科技二等奖。青海省同仁县隆务镇西山滑坡灾害勘察获2000年建设部二等奖、省级二等奖,西宁市瓦窑沟泥石流勘察获2002年省级一等奖、部二等奖。 固体矿产勘查是省 环境地质 勘查局是为加强局可持续发展,着手发展的一个新产业。自2002年成立以来完成了祁连狗熊峡地区铜钼矿预查项目,提交铜334资源量两万余吨,钼334资源量五十余吨,取得了重大突破,特别是在石炭系黑色岩系中发现钼矿的存在在我省尚属首次,对今后该地区的找矿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省 环境地质 勘查局属地化以来,由于工作成绩突出,2005年被评为全国精神文明单位,2008年被评为全国精神文明先进建设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