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赤壁赋说课稿课程标准相关内容1、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加强语文积累,在 积累的过程中,注重梳理。2、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3、通过阅读和思考, 领悟其丰富内涵,探 讨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以利于逐步形成自己的思想、行为准则,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增强为民族振兴而努力的使命感和社会责
2、任感。4、养成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增 强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乐于进行交流和思想碰撞,在相互切磋中,加深领悟,共同提高。在探究活动中,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尊重他人的成果,不断提高探究能力,逐步养成严谨、求实的学风。一、说教材1、单元解读赤壁赋是必修二第一单元中的一篇,和听听那冷雨再别康桥共同构成了“山水神韵 ”这一模块。2、教材解读赤壁赋是一篇独具特色的“以文为赋” 的上乘之作,它兼具南北朝骈赋和唐宋古文的双重特点,文质兼美,情理并茂。正如余秋雨先生在苏东坡突围中说, 赤壁赋乃中国文人的通用电码,是一篇难得、有味的经典美文。3、该课所处位置而处于这个阶段的学生都渴望长大,但在人生
3、道路中总会有挫败感,难以 释怀,心中充满了迷茫。学 习苏轼 面对挫折的那种坦然、达观的态度,将 对学生起到了良好的教育和启发意义。以赤壁赋为载体,可培养学生的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帮助他们快速成长为品性之人。因此其作用与地位十分重要的。4、教学目标(1)知识和能力目标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整体把握文本内容以及了解赋的相关知识。(2)过程和方法目标反复体味文中优美的语言,学习骈散结合的语言特点;知人论世,深入理解文中包含的复杂感情和深刻内涵。(3)情感和价值目标了解苏轼的思想,学习古人豁达乐观的精神,提高自己的人生境界。(4)本课重点难点赤壁赋是意境、情感和理趣完美结合的典范,在准确把握
4、文言现象,疏通文意的基础上,还应该注重对文章的鉴赏,即揣摩意境,感悟情感,是本课教学的一个重点。探讨如何将景、情、理紧密结合是教学难点。二、说学情1、学生已有知识学生对文言文中的重点实词、虚词、特殊句式、词类活用等文学现象已经有很多掌握,所以在本文的学习中,学生要借助已有的知识来理解读懂文章。但本课又会出现不少学生未曾掌握过的文言实词、虚词等,需要学生掌握, 积累。2、学生已有经验赤壁赋中写苏轼历经磨折,抒写了很多人生哲理,学生生活阅历较浅, 对人物复杂性格把握需要相互讨论、交流、补充解决。3、学生已有学习习惯学生对文言实虚词等现象积累较多,能够读懂相对容易的文言句子,但对于翻译稍微复杂的句子
5、缺乏整体感知,把握上下文意思的能力,这 在本文的教学中需要指点、学习。三、说模式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1)理论依据波尼亚教与学的“主动 学习原则” 认为:“学习的最好途径是自己去发现。 ”美国当代教育家布鲁纳也极力提供在教学中广泛使用“发现法”(2)基本理念即以问题为载体,学生围绕问题收集、加工、处理信息以类似科学探究的方法在教室指导下,或独立探索,或讨论辩论,最终通过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得出问题结论,获取新知识。(3)问题探究式教学步骤三阶段七环节激:创设情境、确定问题探:独立探究、分组讨论释:交流探究、概括质疑、反馈训练实施原则:1、目标渐进原则2、最佳动机原则3、启发性原则实施策略
6、:1、划分学习小组2、营造宽松平等的教学氛围3、培养学生主体意识,自主合作探究四、说设计1导入散文家余秋雨说:“中国文化的真 实步履落在了这山重水复、莽莽苍苍的大地上” ,因为文人墨客往往会在跋涉千山万水时,感慨历史人生。大文豪苏轼似乎对赤壁情有独钟,在贬谪黄州期间两次登临便写下了“两赋一词 ”。“创作就是倾诉,阅读就是倾听” ,让我们通过美读和感悟来聆听苏轼在前赤壁赋中所寄托的心声。设计此环节的目的:好的导入,能营造良好课堂氛围,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浓厚的兴趣,吸引学生的审美注意,使之不由自主地进入课文情境。2基础落实(10 分钟)结合上节预习学案,展示成果。教师作评。由于是文言,基础
7、知识不可忽视。3自读课文,理清思路。学生用关 键词概括,展示。 (重点)(15 分钟)月夜泛舟呜咽箫声客诉悲情水月做比醉卧舟中 然后,在此基础上,继续读课文,揣摩 词人情感变化。方法点拨:抓关键词,关键句。如:第一段写景,感受“浩浩”。二段关键词“乐甚” 写出夜晚泛舟之乐。第三段“ 愀然” 写出听萧之悲。4深入思考:作者如何将景、情、理紧密结合? (难点)(20 分钟)小组合作讨论,代表发言。点拨:由景而生乐情,乐极而生悲,由悲而生理。最后豁达胸襟的展示,正是苏轼在厄运中努力坚持人生理想和生活信念的艰苦思想斗争的缩影。周国平说:“在人生中还有比成功和幸福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凌驾于一切祸福之上的
8、豁达胸怀!”再此基础,顺水推舟。设计问题:如何评价苏轼随遇而安,及时行乐的人生态度?依据:让学生更深刻理解全文,帮助学生树立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畅所欲言,此环节鼓励学生大胆发言,但 须言之成理,有据可依, 节尽量避免消极、积极的无谓争论,教师作结。五、说板书赤壁赋苏轼月夜泛舟 泛舟之乐呜咽箫声 箫声之悲客诉悲情 失意之苦水月做比 随缘而安醉卧舟中 归于旷达六、说评价1、 关注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2、关注对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评价.3、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准确了解学生学习状况.4 采用评价策略如下评价 评价的过程和目标日记问题 在学习项目开始时,我的学生用日记问题反思他们过
9、去的学习,并为这个项目的设定学习目标。头脑风暴和讨论在项目正式开始之前,我先使用提问和头脑风暴的方法帮助学生明确他们已知的、与建筑结构相关的几何概念,然后再让学生将项目联系上他们自己的生活经历。合作量规 在开展桥梁项目的小组活动时,学生使用量规来检测他们的合作技能。在师生讨论会上,我再和学生一起按照量规回顾他们的合作情况。个案记录 对于师生讨论会上的个体学生和学生小组,我都做了观察记录和交流记录,这些资料将会用在最后的评价中。同伴评价检查表我的学生使用检查表来指导他们为同伴的档案资料提供反馈。实验检查表 在设计和开展实验时,我的学生使用检查表来监督他们自己的进展并为小组中的其他同学提供反馈。1
10、.采用合作检查表进行自我检查几乎从不 有时 总是 示例1. 我设立了明确的目标。 2. 我确定了明确的任务。 3. 我概括了我的方法。 4. 我提出了新的建议和研究方向。 5. 我自愿承担困难的任务。 6. 我提出了问题。 7. 我找到了共享资源。 8. 我要求做出澄清。 9. 我搜寻到了事实信息。 10. 我贡献了事实和观点。 11. 我对他人的言行做出了积极的回应。 12. 我邀请所有人都参与。 13. 我使每个成员都为他们做出的团队贡献感到骄傲。 七、说课程资源开发1.延伸主要课程资源- 用活、挖掘、 转换教材2.利用身边熟悉的课程资源- 现实生活、教学事件和 现象3.合理开发学生生活中的课程资源-生活中真实、常见的素材4.及时捕捉互动生成的课程资源-有价值的信息、学生的课堂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