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教学课题 第一课第一框 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课标解读 (一)知识目标:(1)通过教学使学生识记的知识: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货币的两个基本职能,即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2)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的知识:物物交换的困难与货币产生的必然性物物交换与商品流通的区别(二)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运用基本原理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从一个具体材料入手,通过简要概括商品交换的长期发展过程中货币出现的必然性,以及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培养学生在大量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分析总结出对货币含义的理性认识。(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逐步确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商品货币观念,既要认识货币在经
2、济生活中的作用,懂得劳动创造价值,树立劳动光荣的观念,树立正确的金钱观。认知层次知识点 识记 理解 应用知识点 1商品及其基本属性知识点 2货币的本质知识点 3货币的职能知识点 4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 目标设计 通过设疑、探究、展示等形式,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把握重点,理解难点,把所学知识融会贯通、学以致用。情境设计 问题设计 结论情境 1【图片展示】1. 超市中琳琅满目的商品2. 超市中的水果 3. 农民自己吃的水果对应问题一:1、 第一张图片中琳琅满目的商品有什么共同特征?(学生结合教材回答后,师生归纳总结)作为商品,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劳动产品;二要用于交换。判断:下列属于商品的是:1
3、、自然状态的空气、阳光。同学们买的增氧器中的氧。22、 比较第二和第三张图片,农民生产的水果自己食用,是商品吗?为什么?3、同学们思考一 下,我们为什么要购买商品呢?2、农贸市场上待售的蔬菜。3、一农民将自己生产的 100 斤粮食在市场上出售,其卖掉2/3,剩下 1/3 就送给了他的亲戚。4、农民向地主交纳的地租。5、到商店买来一个蛋糕作为生日礼物送给朋友 。(有用)大家买东西一般会考虑哪些因素呢?(价格合理、质量好等)所有这些因素可以用一个成语来概括?那就是?学生讨论,教师归纳:物美价廉。这就涉及到商品的基本属性,得出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价值和使用价值。 (简单介绍即可。 )情境 2【组织学
4、生表演】根据教材 P4 图文问题,组织五 位同学,让他们分别扮演:拥有牛奶者、拥有盐者、拥有矛者、拥有咖啡者、拥有红珍珠者。(表演后,要求学生探讨以下问题)对应问题二:1、 如果这几个人都成交,需要什么条件?2、 你能设想出让更多的人都成交的办法吗?根据学生探讨回答的情况,教师总结:要想都能成交,必须相互需要对方的商品,这是很难实现的,这就客观上要求“一般等价物”的出现。讲解有关一般等价物的知识。情境 3【图片展示】1、 展示牛羊、贝壳、布匹等一般等价物的图片2、 展示金银的图片对应问题三:1、 历史上充当一般等 价物的商品有哪些?2、 为什么最后固定到了金银上呢?由此引出金银适宜充当一般等价
5、物的优点(学生看书后回答)及货币的含义及本质3情境 4【情景展示】请三位同学扮演顾客,一位同学扮演卖衣服的人。一个人在卖衣服,种类繁多。不断 有人过来问价,于是他不停地回答:短衫一两白银,长衫二两白银,裤子一两半白银最后不耐烦了,干脆写了一 个标价牌,于是顾客自己看标价牌。表演结束后,设置问题,由学生交流讨论,教师适当进行引导:对应问题四:1.哪种衣服价值更大?你是根据什么判断出来的?货币在这里起到了什么作用?为什么货币能起到这种作用?2.卖衣服的人说出来的和标价牌上写的“每件衣服白银?表现的是什么?3.在这个过程中你有没有看到真实的货币?这表明什么?通过这些问题,使学生得出以下结论:结论 1
6、:货币具有价值尺度职能,原因在于它本身作为商品,具有价值。结论 2: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在此,教师要简单介绍我国货币单位的变化,使学生的认识和现实接轨。(我国最初主要用“两”作为货币单位;1914 年的“国币条例”中把货币单位名称改为“圆”,每圆的纯银量为 23.977克,银圆由此而来。再后来货币单位又改用了“元”,一直延续到现在。)结论 3:充当价值尺度的货币并不需要现实的货币,只需要想像中的或观念上的货币。情景 5【模拟表演】请三位同学分别扮演木匠、卖桌椅的人和卖粮食的人,模拟表演一下场景:1、 木匠将自己生产的桌椅卖出去,然后购买木材回家。2、 木匠将自己生产的桌椅卖出去后,然后说:“
7、暂时没有什么好买的” ,将钱带回家,过了几个月之后,他才到集市上购买粮食。对应问题五:1.木匠用桌椅换取货币,是最终目的还是一种手段?货币在这里起到了什么作用?2.与物物交换相比较,货币的出现对商品交换过程产生通过交流讨论,使学生逐渐得出以下结论:结论 1:与物物交换相 比较,货币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使商品交换更加通畅,就像奔流的河水一样畅通无阻,对于这种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4(表演结束后,设置问题,由学生交流讨论,教师只在必要时进行适当引导。)了什么影响?3.如果木匠卖不掉桌椅,对他会有什么影响?他会不会接受观念上的货币?交换,我们形象地称之 为“商品流通”。用公式表示就是:商品货币商品。结论
8、 2:货币出现以后,卖和买可以分离,异时异地进行,因此我们在现实生活中看到的更多的形式是:“商品货币”或“货币商品”。结论 3:货币具有流通手段职能,充当流通手段的货币必须是现实的货币。结论 4:商品所有者能否顺利卖出商品,关系到商品生产者的生存竞争。情景 6【剖析案例】探究交子的奥秘探究纸币的产生和本质多媒体播放:交子的发行和使用过程对应问题六:1从交子的产生过程来看,它为什么能够购买商品?2.由私人发行交子存在什么问题?怎样解决这一问题?3.比较交子与金属货币,明确纸币的优点。(1)引导学生得出:交子能够用来购买商品的一个重要前提,是凭借纸币可以随时兑换货币,在这里纸币作为货币的象征、符号
9、,代替金属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纸币的本质是一种货币符号。(2)得出:私人发行不能保证兑换,信誉缺乏保证。所以后来纸币就改为由国家发行,并强制使用。引导学生结合5上述两点得出纸币的内涵:纸币就是由国家发行、强制使用的货币符号。在与学生的交流中明确:纸币制作成本低,更易于保管、携带和运输,使商品交换更加便捷,也有效避免了金属货币在流通中的磨损。正是由于这种优点,纸币现在已经被世界各国普遍使用。情景 7【合作探究】多媒体展示图片及其材料:1、1935 年,国民政府推行“法币改革”,宣布以中央、中国、交通银行发行的 纸币为“法币”。从 1937 年 6 月至 1948 年 8 月 21日法币崩溃为止
10、,法币发行量上升到四十七万倍。2、最初的 100 元法币可以买两头牛,到了1949 年五月仅可以买到一粒大米的2.45%。“大街过三道,物价跳三跳”。由于物价疯狂上涨造成的恐慌心理驱使,人们疯狂地抢购各种物资。对应问题七:1100 元法币最初能买两头牛,最后连一粒米都买不到,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经济现象?2这种现象有哪些危害?在学生回答完上述问题之后,逆向设问:3如果纸币发行过少行不行,为什么?在师生交流讨论中,最终由学生得出结论: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的相关知识及其危害。情景 8【调查询问】对应问题八:班内有多少学生收到过假币?并请他们谈谈收到假币后的想法和做法。最后明确:有一些不法之徒利欲熏心,通
11、过制贩假币获取不义之财。制贩假币既给我们造成了经济损失,干扰了国家金融秩序,其本人最终也难以逃脱法律的惩罚。对于这种行为,除了国家加大打击力度之外,作为我们消费者,也要增强防范6意识,学习一些辨识假币的知识。树立正确的金钱观。课堂小结一、货币的本质1、 商品的含义和基本属性2、 一般等价物3、 货币的本质二、货币的职能1、 基本职能2、 其他职能三、纸币1、 含义2、 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四、电子货币课堂巩固一、选择题1下列哪些是商品原始森林;自产自用的蔬菜;商店里卖的衣服;赠送同学的生日礼物;中国向海地地震灾区提供的紧急物资援助;家庭用的电、自来水A. B. C. D. 2商店里的货品有标价,
12、如一支钢笔标价为 6 元。在这里,货币执行的是 的职能。A.价值尺度 B.流通手段 C.贮藏手段 D.支付手段3通常在一定时期内,在商品价格水平不变的情况下,流通中所 需要的货币量A.与代售商品 量成反比 B.与货币流通次数成反比C.与商品价格总额成反比 D.与货币流通次数成正比4货币之所以能度量出其他一切商品的价值,是因为A.货币可以表现为商品的价格 B.货币是财富的象征,人们乐于接受C.货币本身是商品,有使用价值 D.货币本身是商品,有价值5我国发行了 20 元面额的人民币,并已进入流通领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国家依法规定了 20 元面额人民币的购买力;20 元面额人民币在流通中执行价值尺度
13、职能;人民币的面值是由国家规定的;20 元面额人民币进入流通领域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A. B. C. D. 62008 年 6 月,小李在商店里看到一款他所喜欢的笔记本电脑的标价为 7999 元。这里的 7999 元是商品的价格;是货币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是商品的价值;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7A B C D7某国待售商品 1000 亿件,平均每件商品价格 10 元,据测定该年每 1 元平均流通 5次,当年该国流通中需要货币量是_亿元,当年该国政府实际发行了 4000 亿元纸币,这时的 1 元钱相当_元纸币,这会引发_。下列答案正确的是A.4000 0.25 购买力降低 B.2000 0.5 通货膨胀
14、C.2000 2 纸币升值 D.2000 0.5 购买力提高8国外有人将野外小溪、瀑布、小河流水、鸟鸣等 声音录下来,录制出录音带以高价在城里出售,卖“声音”卖出了财路。录制的声音之所以能成为商品,是因为A自然物品可以直接作为商品出售 B它 是人类劳动的产物C它凝结了人类劳动并用于交换 D他能给人以精神享受9人们选购商品的标准是“物美价廉” ,这个标准说明了“物美”是使用价值的标准;“价廉”是价值的标准;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商品的两个属性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A B C D10在下列经济行为中,属于货币执行支付手段职能的是A1 支钢笔标价 5 元钱B用 10 元钱购买了 3 千克花生C赊买 2 千克芒果,一周后付款 10 元钱D张先生花 3200 元预订了一周后飞美国的机票答案:15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