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 / 41 杨卫泽在 南京市 第十三次 党代会 上的报告 杨卫泽 (2011 年 10 月 16 日) 各位代表,同志们: 现在,我代表中共南京市第十二届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 这次大会, 是在南 京“ 两个率先” 继往开来、 科学发展再 铸辉 煌的关键时期召开 的。大会的主要任 务是:以邓小平理 论和“ 三 个代表”重要思 想 为指导,深入贯彻 落实科学发展观, 认真总结 市第十二次党代会以来的工作, 研究确定今后五年的奋斗目标和 主要任务, 选举产生中共南京市第十三届委员会和中共南京市第 十三届纪律检查委员会, 团结带领全市党员和干部群众, 为率先 基本实现现代化、建设现代化国际性人文绿
2、都而奋斗! 一、全面达小康建设新南京的辉煌成就 过去的五年, 是南京发展史上又一个综合实力提升最快、 城 乡面貌变化最大、 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 面对国内外经济环 境复杂变化, 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 在中央和省委正 确领导下, 市委团结带领全市人民抢抓机遇、 应对挑战, 锐意进 取、 务实苦干, 圆满完成市第十二次党代会确定的各项任务, 胜 利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奋斗目标,成功赢得 2013 年 亚洲青年 运动会和 2014 年 青年奥林匹克运动会承办权, “ 全面 达小康、 建 设新南京” 取得辉 煌成就。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新成效。 大力发展创新型经济和服务 2 / 41
3、型经济, 加快支柱产业高端化发展和传统产业改造升级, 强力推 进节能减排。综合实力显著增强,2010 年,GDP 和地 方财政一 般预算收入分别突破 5000 亿元和 500 亿元, 均在 2005 年基础上 翻了一番, 人均 GDP 达到 1 万美元。 服务业增加值占 GDP 比重 由 46.9% 提高到 50.7% 。软件产业销售收入由 166 亿 元提高到 1013 亿元,成为 首个“ 中国软件名城” 。全社会研发 投入占 GDP 比重提 高到 2.9% ,规模 以上 高新 技 术产业 产值 占规 模 以上工业 产值比重由 38% 提高 到 42% 。 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分别增长 2.6
4、9 倍和 3.25 倍 。万 元 GDP 能耗、 万 元工业增加值能耗累计分别下 降 21.8% 和 37.7% ,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累计分别下降 17.2% 和 9.2% 。 城乡统筹跨江发展实现新突破。 出台推进全域统筹、 建设城 乡一体化发展新南京行动纲要, 推动城乡规划、 产业发展、 要素 配置、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一体化。郊县 GDP 、财政一般预算 收入年均增幅分别高于全市 2.6 个和 7.1 个百分点; 郊 县 GDP 占 全市比重由 34.3% 提高到 49.1% ,财 政一般预算收入占全市比重 由 29.6% 提高到 49.6% , 实现了从“ 三分天下有其一” 到“
5、 半壁江山” 的跨越。实施跨江 发展战略,着力改 善江北地区基础设 施条件, 推动建设用地计划和财政转移支付向江北倾斜。江北地区 GDP 占全市比重提高 3.3 个百分点, 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占全市比重提 高 4 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占全市比重提高 15 个百分点。 城市功能品质 迈上 新台阶。完成 城市 总体规划修编 ,“ 一城 3 / 41 三区” 、 “ 五个中心” 建设全面推进, 中心城市服务功能明显增强。 河西新城区中部地区基本建成, 中央商务区初具规模, 商务、 文 体、商业和滨江轴 线布局拉开框架。 实施城市品质、市 容环境、 人居环境三项提升行动,“ 一带三港” 建设全面展开,
6、 下 关滨江等 一批重点功能区开发加快推进。 完成铁路南京南站等一批重大交 通基础设施工程。加大“ 绿色南京”建设力度,建立重大工程“ 绿 评”制度。理顺 城 市管理体制,建立 长效综合管理机制 。五年累 计完成城建投资 2010 亿元,是前五 年的 1.6 倍,建成 区面积由 513 平方公里拓展 到 619 平方公里, 地铁通车里程由 21.7 公里提 高到 85 公里, 林木覆盖率由 21.6% 提高 到 26.4% , 新增绿地 6067 万平方米, 人均公 共绿地面积由 11.9 平方米提高到 13.7 平方米, 高速公路通车里程由 308 公里提高 到 480 公里, 高速 公路密
7、度居 全国同类城市第二位。 民生改善社会建设开创新局面。 大力推进创业富民、 保障安 民和政策惠民。五年中,城乡居民收入年均分别增长 13.5% 和 12.3% , 新增就业 岗位 108 万个, 城 镇登记失业率稳定控制在 4% 以内。 教育、 医疗卫 生、 社会保障财政支出分别是前五年的 3 倍、 2.8 倍、2.9 倍, 率 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 卫生服务体系健全率 达 100% 。城乡低 保、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 险、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实现全覆盖, 五次提高城乡低保 标准。建立被征地 人员社会保障制度 ,30 多万被征地 农民纳入 城镇社会保障体系。推进保障性
8、安居工程建设,约 80 万居民得 4 / 41 到住房保障。 加大食品药品安全监管、 质量技术监督和安全生产 监管力度。 加强社会管理创新, 国家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区数量居 省会城市之首, 建邺区“ 一委一居一站一办” 管理模式 在全国推广, 南京成为全国人口和计生工作综合改革示范市。 民主法治建设迈出新步伐。 市委切实加强对人大及其常委会 工作的领导, 召开全市人大工作会议, 出台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人 大工作的意见, 支持和保证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履行职权。 人大 及其常委会围绕全市工作大局, 推动市委决策部署贯彻落实, 在 立法、 监督、 重大事项决定、 人事任免和代表工作等方面做了大 量工作,
9、 为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效的法制保障。 市委 始终高度重视政协工作, 召开全市政协工作会议, 出台关于加强 和改进人民政协政 治协商工作的意见 ,支持政协履行政 治协商、 民主监督、 参政议政职能。 政协就“ 十二五” 发展规划 制定、 推进 跨江发展战略实施等事关全市发展的重大问题, 提出了具有前瞻 性、针对性和可操 作性的高质量对策 建议。深入实施“ 凝聚力工 程”,全面加强 爱 国统一战线建设, 完善同民主党派合 作共事机 制。 宗教、 对台、 老干部和关心下一代等工作取得新成绩, 各级 工会、共青团、妇 联等人民团体在各 项工作中发挥了积 极作用。 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取得新
10、成效, 荣获双拥模范城“ 六连冠” 。 高度重视并切实做 好民族工作,荣获 民族团结进步模范 城“ 三连 冠”。深化法治 南 京、平安南京建设 ,荣获全国社会治 安综合治 理优秀市称号。 5 / 41 文化建设水平有了新提升。 编制完成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 加强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 打造长江路等一批历史街区, 实 施南捕厅、 朝天宫、 梅园新村、 颐和路公馆等文化片区保护与建 设工程, 南京云锦织造技艺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中国南京世界历史文化名城博览会成为重要品牌。 加快发展文化 产业, 实施文化产业倍增计划, 推进文化产业园区建设, 文化产 业增加值年均增长 20% ,
11、 荣获中国文化产业创意城市示范奖。 实 施文化精品工程, 设立南京文艺奖、 金陵文学奖, 注重文化名人 培养和文化精品创作, 全国“ 五个一 工程” 奖数量居同 类城市前列。 推进城乡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广泛开展群众性公益文化 活动, 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 深入开展文明城市创建活动, 在省会城市中率先进入全国文明城市行列。 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取得新成果。 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积 极实施科技体制与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工作, 继续推进国企改制, 深化金融体制、 开发园区管理体制、 医疗卫生体制和行政审批制 度改革, 荣获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先进地区称号。 国有经济战 略性重组和资源整
12、合步伐加快。 农村土地股份合作改革实现新突 破。 促进民营经济加速发展, 民营经济增加值、 上缴税收占全市 比重分别提高 6 个和 7 个百分点, 从业人员占全社会就业人员比 重提高到 39% 。全 方位扩大对外开放,实际利用外资翻了一番, 服务业利用外资比重从 26.2% 提高到 46.8% ,开发园区 转型升级 取得新进展, 江宁开发区升格为国家级, 金陵海关开关运作。 外 6 / 41 贸出口在总量扩张的同时质量显著提升。 中欧领导人会晤、 二十 国集团国际货币体系研讨会等重大活动在宁成功举办, 海峡两岸 企业家紫金山峰会和台湾名品交易会成为重要品牌, 城市国际知 名度和影响力进一步提升
13、。 党的各项建设得到新加强。 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和 创先争优活动, 党员干部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 指导实践的自 觉性和坚定性明显 增强,先锋模范作 用进一步发挥。抓 住换届、 大部制改革等契机, 统筹推进各级领导班子建设, 班子结构进一 步优化, 整体功能进一步增强。 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 形成市 管正职公推公选、 市管副职公开选拔、 部门中层竞争上岗、 基层 党组织班子成员公推直选的竞争性选拔干部制度体系。 重点抓好 非公有制经济组织、 新社会组织和农村、 社区党建工作, 在全省 率先实现 一村( 社 区)两名 大学生“ 村官”目标 。强化 人才工作 , 人才强市建设取得新进展。
14、 完善领导干部和党员联系群众工作机 制,建立“12345”政府服务呼叫中心,深入开展“ 万人评议机关” 活动,干部工作作 风和精神风貌有了 新的变化。坚持从 严治党, 完善具有南京特色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 权力阳光运行机制在 全国推广, 基层党风廉政建设、 党政领导干部问责、 鼓励实名举 报等工作卓有成效。 各位代表,同志们! 奋斗充满艰辛, 奋斗铸就辉煌。 所有贡献了自己力量的人们, 所有关心南京改革发展的人们, 都有理由为五年奋斗所取得的辉 7 / 41 煌成就感到光荣和自豪。 过去五年成就的取得, 是中央和省委正 确领导的结果, 是全市党员干部群众共同奋斗的结果, 是历届班 子打下良好
15、基础以及老同志关心支持的结果, 也是各民主党派和 团体、 各界人士、 省级机关、 驻宁部队、 部省属企业、 高校院所、 海内外朋友共同参与的结果。 在此, 我代表中共南京市第十二届 委员会, 向所有为南京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做出贡献的同志们、 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五年攻坚克难、砥砺奋进,创造的物质财富值得倍加珍惜, 积累的精神财富影响更加深远。我们深深体会到: 必须锲而不舍推进“ 两个率先” 。 五年中, 市委主要领导 两次 调整, 我们始终保持工作的连续性、 稳定性和坚韧性, 始终把推 进“ 两个率先” 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最大实践, 毫不动摇咬定目 标, 毫不懈怠推
16、进工作, 一任接着一任干, 一级领着一级干, 顺 利完成了“ 第一个率先” 目标。 在新 的发展起点上, 只 有牢记神圣 使命, 咬定战略目标, 坚定不移、 百折不挠, 才能不断开创南京 科学发展新局面。 必须与时俱进优化发展思路。 面对国际环境和国内宏观形势 的变化, 及时调整发展思路。 在遭遇国际金融危机严重冲击、 经 济发展面临严峻挑 战时,我们明确提 出抓有效应对促平 稳运行、 抓结构调整促转型升级。 积极主动利用国际金融危机形成的倒逼 机制, 坚决有效贯彻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 加快推动转型创新 跨越发展。 正是应时而调、 因势求变, 牢牢把握了工作的主动权。 8 / 41 在新的发
17、展起点上, 只有顺应大势, 把握规律, 继承创新, 才能 勇立潮头、走在前列。 必须全心全意强化执政为民。 既整体推进民生工作, 又注重 解决具体突出困难; 既关注大多数群众的民生改善, 又注重弱势 群体等关键少数的民生保障; 既积极解决历史遗留问题, 又注重 解决新生问题, 努力让改革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使决策赢得了 群众的真心拥护, 工作得到了群众的积极支持。 在新的发展起点 上,只有实现好、 维护好、发展好最 广大人民群众的根 本利益, 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才能成为全体市民的自觉行动。 必须坚定不移推进统筹发展。 紧密结合大城市特点和南京实 际, 统筹兼顾经济发展、 社会建设、 生态保护
18、, 统筹推进城市与 农村、 江南与江北、 三次产业的发展, 在解决郊县实力弱、 江北 发展慢、 资源环境约束紧等一些长期困扰南京科学发展的问题上 迈出了新步伐。 在新的发展起点上, 只有善于运用统筹兼顾这一 根本方法, 才能更有效应对发展进程中出现的新情况, 更有效解 决遇到的新问题,不断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性。 必须坚持不懈创新党的建设。 坚持总揽全局、 协调各方, 坚 持党要管党、 从严治党, 努力增强党的执政能力, 努力树立清廉 的党员干部队伍形象, 干部人事制度改革、 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 建设、 基层党组织建设均创出了特色, 形成了四套班子齐心协力、 全市人民万众一心推进科学发展的生
19、动局面。 在新的发展起点上, 只有进一步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才能永葆党的先进性, 不 9 / 41 断增强执政能力,切实发挥好党的领导核心作用。 五年的成就是辉煌的, 五年的经验是宝贵的。 但是, 我们没 有任何理由骄傲自满, 没有任何理由停滞不前。 必须清醒地看到, 我们的发展还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 工作还存在一些差距和不足。 主要是经济结构的深层次矛盾尚未得到根本缓解, 科教和人才优 势尚未得到充分发挥, 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仍然比较突出, 缓解 资源环境约束任务仍然十分艰巨, 社会建设与管理亟待加强, 民 主法制、 精神文明和党的建设还存在薄弱环节。 我们必须进一步 解放思想, 进一
20、步改革体制机制, 采取有力措施, 切实加以解决。 二、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光荣使命 经过多年的努力, 南京总体上进入转型发展的新阶段。 今后 五年, 既是南京转型发展至为关键的时期, 又是率先基本实现现 代化攻坚决战的时 期。把握得当,就 可能抢得先机、利 及长远; 把握失当, 就可能错失良机、 长久被动。 综观新阶段新形势, 机 遇与挑战并存, 机遇大于挑战, 地区间机会同在, 南京机会更佳, 我们处于可以大有作为、必须争先率先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从我们所面临的发展背景看, 一方面, 世界经济正处在大调 整大变革时期, 新一轮科技产业革命正孕育突破; 我国以科学发 展为主题、 加快转变经济发
21、展方式为主线, 经济社会长期向好的 基本趋势不会改变; 长三角一体化进程明显加速, 江苏发展进入 创新驱动新阶段。 另一方面, 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 世界经济 不断出现新的变数, 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 国内地区间发展竞 10 / 41 争的焦点集中转向创新领域, 区域竞合格局正在深度调整, 城市 间竞争日益激烈, 周边地区发展势头 强劲;南京发展中 不全面、 不协调、 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 资源环境紧约束日益成为凸显 性矛盾, 特大型城市所面对的民生保障压力更集中更多元更复杂。 从我们所处的发展阶段看, 南京进入由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 转型、 由全面小康向基本现代化跨越的新阶段。 我们面临
22、以创新 驱动为核心战略, 以创新型经济和服务型经济为主攻方向的第三 次重大历史机遇。 南京是创新资源密集型城市, 科技、 教育和人 才资源丰富, 实施创新驱动战略、 发展创新型经济具有突出优势; 南京是江苏省第一个形成“ 三二一” 产业结构的城市, 服务经济竞 争力位居全国城市前列, 发展服务型经济、 构建以服务经济为主 体的现代产业体系具有先发优势; 南京又是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和 兼容并蓄、 开放包容的城市, 发展创新型经济和服务型经济、 提 高文化软实力具有独特优势。 我们应该看到, 经过多年发展积累, 南京物质基础更为雄厚, 科教资源优势更为突出, 文化魅力更为彰显, 基础设施支撑更为 有
23、力, 在“ 第一个率先” 中走在了全 省前列 ,向“ 第二个率先” 迈进 的条件已经具备、 时机更趋成熟。 同时, 对照江苏省基本实现现 代化指标体系, 南京还存在着城乡居民收入、 生态环境质量和农 业农村发展水平等薄弱指标, 如果仍然保持以往的发展态势, 仍 然按照原定的发展计划, 仍然沿袭过去的发展路径, 就难以在全 省首批进入基本实现现代化行列。 我们必须紧紧抓住并切实用好 11 / 41 第三次重大历史机遇, 在抓好“ 扬长之举、 关键之策” 上花更大力 气、 下更大功夫, 强化优势、 强攻难点, 着力突破薄弱环节, 赢 得 新 优 势 、 创造新辉煌,完成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光荣使命
24、。 (一)今后五年全市工作的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 三个代表” 重要思 想为指导, 深入贯彻落实 科学发展观, 全面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对江苏发展“ 六个注重” 的最新要求、 省委 实施“ 八项工程” 的决策部署, 紧紧围 绕主题主 线, 以建设人民幸福城市为根本目标, 坚持科学发展争第一、 改 革创新争第一、 和谐稳定争第一的追求, 坚持创新驱动、 内生增 长、 绿色发展的道路, 坚持民生为先、 统筹为要、 生态为基、 文 化为魂的方针,坚 持弘扬敢于创业创 新、奋力创优创造 的精神, 争当江苏科学发展、 改革创新、 和谐 稳定“ 首位市” , 创建江苏党 的建设“ 先进市” , 全面开
25、创经济、 政治、 文化、 社会、 生态文明 建设和党的建设新局面。 按照这一指导思想,通过两到三年的奋斗,成功办好 2013 年亚洲青年运动会和 2014 年青年奥 林匹克运动会,把河西新城 区建设成为现代化城市新中心, 把南京建设成为国家创新型城市、 生态市、 生态园林市、 森林城市和亚洲体育中心城市。 通过五年 的奋斗, 全面完成“ 十二五” 规划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 在省内第 一批进入基本实现现代化行列, 综合竞争力、 可持续发展能力和 人民幸福指数跻身国内城市前列, 把南京打造成为独具魅力的人 文都市、 绿色都市、 幸福都市, 独具特色的中国人才与创业创新 12 / 41 名城、 软件
26、与新兴产业名城、 航运 (空) 与综合枢纽名城, 在全 省“ 两个率先” 中带好头、在转型升级上作示范,为到 2020 年建 成现代化国际性人文绿都奠定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坚实基础。 (二)今后五年必须从战略和全局高度做到“ 三个突出” 一是突出紧扣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这一目标。 率先基本实现 现代化, 是省委的殷切期望和历史重托, 是南京的光荣使命和重 大责任。 要根据江苏省基本实现现代化指标体系, 紧密结合南京 实际, 建立南京市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指标体系和监测考核机制, 以经济发展、 人民生活、 社会发展、 生态环境四大类 37 个指标, 以人民群众对基本现代化建设成果满意度, 综合衡量南京现
27、代化 建设成效。 现代化是一个发展方式的转变过程, 在这个历史过程 中, 我们要看得更宽、 想得更远、 更富前瞻性、 更富预见性, 着 力提升综合实力、 提升发展协调性可持续性、 提升社会文明和谐 程度。 现代化最核心的是人的全面发展, 人民群众既是现代化成 果的享有者, 也是现代化建设的主体力量。 要着眼于人的综合素 质的提高, 着眼于人的劳动层次 (就业方式) 的提高, 着眼于人 的生活质量的提高, 着眼于人的幸福指数的提高, 大力促进民生 现代化和人的现代化。 二是突出把握建设现代化国际性人文绿都这一定位。 过去五 年的实践充分证明, 市第十二次党代会确立的这一定位顺应世界 发展趋势,
28、体现时代发展要求, 符合南京的市情实际, 必须坚持 这一方向、 持之以恒加以推进。 建设现代化国际性人文绿都, 就 13 / 41 是要建设一个具有现代化水平、 国际性功能, 以人为本、 以文化 为魂、 以绿色为特色, 集人文特质与绿色发展特点、 智慧型内涵 与生态型品质于一体的城市。 打造“ 三都市” 、“ 三名城” , 是立足 新阶段新形势对人文绿都定位的拓展和深化。 要按照现代化、 国 际性的定位, 把南京发展放在更大范围来考量, 强化辐射带动中 西部地区重要门户、 长三角区域副中心城市、 南京都市圈核心城 市的地位和作用, 全面提升综合承载力和辐射带动力, 争取跻身 国家中心城市行列。
29、 面向东部和南部, 通过强化沪宁发展轴发展, 加快宁杭发展轴发展, 充分借助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这个具有国 际竞争力的平台, 更好地参与国际竞争, 提升国际化水平; 面向 西部和北部, 通过制定分层次的区域协作战略, 加强与周边地区 和长江中上游地区协作, 推进宁镇扬同城化, 加快枢纽型基础设 施和功能区开发建设, 努力提升江北地区的战略定位和层级, 充 分发挥辐射带动中西部的桥头堡和枢纽作用。 三是突出办好 2014 年青年奥运会这 件大事。举办一届彰显 时代特征、 青奥特点、 南京特色的青年奥林匹克运动会, 对南京 来说具有全局意义 和深远影响,既是 重大契机,又是严 格考验。 我们务必要发
30、挥主 体作用,增强东道 主意识,展现主人 翁精神, 精心组织实施“ 筹办青奥会、提升影响力” 和“ 共建美好新南京、 共享幸福新生活” 千日行动计划, 履行向国际奥委会作出的承诺, 办一届参与最广泛、 活力最强劲、 创意最新颖、 特色最鲜明、 青 年最欢迎的青春盛会、 文化盛会、 体育盛会, 既提升奥林匹克精 14 / 41 神影响力、 青奥会影响力和南京影响力, 又推动城乡面貌和人民 生活再上新水平、 城市文明和市民素质跃上新台阶, 实现办青奥 与建城市、 惠民生的统一。 我们要倾听青少年心声, 关心青少年 成长, 支持青少年创业, 让青春在参与青年奥林匹克运动会、 为 南京率先基本实现现代
31、化建功立业中焕发绚丽的光彩。 要利用青 年奥林匹克运动会, 为全世界青少年搭建一个集体育比赛、 文化 和教育于一体的交流平台, 搭建一个青少年健康快乐成长的大舞 台。 要通过筹办青年奥运会, 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 让古老的 南京迸发蓬勃朝气。 (三)今后五年必须从指导原则上做到“ 四个坚持” 一是坚持科学发展争第一、 改革创新争第一、 和谐稳定争第 一的追求。 科学发展是大局, 改革创新是动力, 和谐稳定是根基。 我们务必进一步增强作为省会城市所应有的政治意识、 服务意识 和责任意识, 务必进一步增强面对新形势所必需的机遇意识、 忧 患意识和竞争意识, 把争当“ 三个第一” 作为谋事之向、
32、干 事之基、 成事之要,贯穿于 现代化建设全过程 ,贯彻到全局工作 各领域, 落实到发展建设各层级, 提升竞争标杆, 勇于竞争制胜, 全面提 高南京的首位度。 二是坚持创新驱动、 内生增长、 绿色发展的道路。 南京是一 个土地、 资本、 物质资源等硬要素相对有限的城市, 又是一个科 技、 教育、 人才、 文化等软资源十分丰厚的城市, 重硬轻软、 重 开发轻保护、 重眼前轻长远的发展道路, 在客观上已经走到了尽 15 / 41 头,理论上不能走 、政策上不给走、 实践中走不通。创 新驱动、 内生增长、绿色发 展,是南京实事求 是、势在必行的现 实选择, 是尊重历史、 把握规律、 顺应时代的科学决
33、策, 是面向未来的最 适战略、 超越发展的最优路径。 必须更加自觉地聚焦人才第一资 源、 教育第一基础、 科技第一生产力、 创新第一驱动力, 更加坚 定地落实“ 人才引领、 科技创业” 和“ 制度先试、 园区先 行” 的关键 举措, 加快发展创新型经济和服务型经济, 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 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全面提高综合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三是坚持民生为先、 统筹为要、 生态为 基、 文化为魂的方针。 民生福祉是最终追求, 统筹兼顾是根本方法, 资源环境是基础支 撑 ,文 化内涵是灵 魂所在。“ 四个为” 既是基于率先基本实现现代 化目标制定的针对性战略方针, 也是面向长远巩固提升特色优势
34、的方向选择, 更是顺应人民群众幸福追求的必行之举。 在率先基 本实现现代化进程中, 必须把握关键、 聚焦重点, 把加强民生需 求保障、 现代农业农村建设、 资源节约环境保护、 文化遗产保护, 作为推动科学发展、 促进社会和谐的战略举措, 强力解决最能反 映群众切身利益和实际感受的突出问题, 全面提高人民群众的幸 福感和满意度。 四是坚持弘扬敢于创业创新、 奋力创优创造的精神。 没有坚 强精神的城市, 是没有前途的城市, 是无法率先发展的城市。 南 京要走在新一轮科学发展前列, 必须大力弘扬敢于创业创新、 奋 力创优创造的精神, 铸造新时期南京精神, 全面提振南京人的“ 精 16 / 41 气神
35、”。铸造新 时 期南京精神,第一 位的是铸造创业精 神,大力 营造干事创业的浓 厚氛围,使艰苦创 业、自主创业、知 识创业、 科技创业成为南京思想文化的显著特征, 鼓励创业、 鼓励创成业、 鼓励创大业, 形成创业活力迸发、 创业财富涌流的生动局面。 铸 造新时期南京精神, 就是要使解放思想、 敢为人先、 与时俱进的 自觉追求成为南京思想文化的显著特征, 形成用新观念研究新情 况、 用新思路落实新任务、 用新办法解决新问题、 用新举措开创 新 局面的生动景象 。铸造新时期南京 精神,就是要使不 甘落后、 勇攀高峰的开拓锐气成为南京思想文化的显著特征, 形成劳动者 创先争优、各单位励精图治、地区间
36、比学赶超的生动格局。 各位代表,同志们! “ 第一个率先” 的美好愿景已经实现,“ 第二个率先” 的宏伟蓝 图正在展开, 全市人民对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满怀期盼。 我们要 建设的基本现代化, 是更加符合科学发展要求、 符合时代进步潮 流、 符合人民群众意愿的现代化, 是展自然山水之美、 扬古都文 化之长的现代化, 是催生新产业、 汇聚新人才、 塑造新城市的现 代化, 是大江南北协调发展、 都市乡村各显特色的现代化。 我们 的现代化,要让城 乡更加美好,社会 更加和谐,生活更 加幸福, 市民更加自豪! 三、大力推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紧紧围绕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目标, 坚持创新驱动核心战略, 继续
37、深化改革,不 断扩大开放,全力 组织推动经济社会 发展“ 六 17 / 41 项建设”,全面 加 快富民强市进程, 争当江苏科学发展 、改革创 新、和谐稳定“ 首位市” 。 (一)大力推动区域创业创新体系建设 更加充分地发挥科技、 教育、 人才资源丰富的优势, 深入落 实“ 人才引领、 科 技创业, 制度先试、 园区先行” 八项计划, 解放 人才生产力、 科技生产力, 加速构建人才高地、 创新源地、 创业 基地优势凸显的区域创业创新体系, 加快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和 人才特区,打造独具特色的中国人才与创业创新名城。 推动科技创业创新人才大扩容。 把扩大人才规模、 优化人才 结构、 提升人才层次作
38、为主攻方向, 加速集聚接轨国际的领军型 科技创业创新人才, 引领关键技术突破与高端产业发展, 引领创 新型经济规模化发展与产业整体转型升级。 大力实施创业创新人 才“321” 计划, 引进领军型科技创业人才 3000 名、 培 养科技创业 家 200 名、 集聚中央“ 千人计划” 创业创新人才各 100 名 , 汇集科 技创业企业 10000 家、 毕业企业 3000 家, 培育高新技术企业 (创 新型企业) 500 家 、 上市企业 100 家, 建设高层次人才高度密集、 科技创业创新高度活跃、 战略性新兴产业高速发展、 人才体制机 制全面创 新的“ 紫 金人才特 区”。发 挥科教名 城优势
39、 , 坚持科技 、 教育与人才“ 三位一体” 统筹推进, 全力支持高校科研院所和国防 科技工业企业引进 培养创业创新人才 ,提高科技创业创 新能力。 高水平建设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基地, 增强教育对科技创业创 新的支撑力和带动力。 18 / 41 推动科技创业创新载体大提升。 把创业创新空间作为新一轮 城市空间开发的重要内容和特色亮点, 更大力度推动创业创新载 体建设, 更高标准提升创业创新载体功能, 构建梯次分布的科技 创业创新空间体系。 实施科技创业特别社区建设计划, 打造集特 有功能、 特殊政策、 特色运作于一体的创业创新领头区域, 培育 创新型产业的核心孵化基地。到 2015 年,科技
40、创业特 区内建成 孵化器、 加速器和中试用房面积超过 600 万平方米。 实施科技创 业创新平台共建计划, 五年内共建 20 个大学科技园、60 个战略 性新兴产业创新中心。 加快提升开发区、 科技创业创新园和大学 集聚区等一批科技创业创新载体建设水平。 健全公共技术、 投融 资、 信息交流、 中 介服务和政府服务“ 五大平台” , 提升创业创新 公共平台承载功能。 推动科技创业创新制度大优化。 加大科技体制综合改革试点 城市工作推进力度, 加强顶层设计, 构建政产学研金协同创业创 新机制, 建立覆盖创业创新全链条全过程的制度体系。 构建高校、 科研院所和国防科技工业企业创新成果加速转化的机制
41、, 突破关 键环节,激发科技 人员开展自主创新 和转化科技成果的 积极性。 强化科技与金融结合, 大幅度增加政府投入, 大范围调动社会资 本, 建立多元化、 多层次创业创新投融资支持体系, 确保到 2015 年全社会研发投入占 GDP 比重达 4.5% 。 大力推进开放创新, 加 强国际技术合作, 不断提升创业创新制度体系与管理规范接轨国 际的水平。 统筹解决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的工作和生活问题, 更 19 / 41 好地吸引留住人才。 建立健全知识产权保护体系, 加大执法力度, 让创新成果得到有效保护。 (二)大力推动现代产业体系建设 更加充分地发挥“ 三二一” 产业结构 优势, 优先发展创新
42、型经 济和服务型经济, 推动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转型和产业层次的战略 性提升, 加快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体的现代产业体系, 打造独具 特色的中国软件与新兴产业名城。 全力促进现代服务业跨越发展。 深入开展国家服务业综合改 革试点工作, 推动服务业发展提速、 比重提高、 层次提升, 高标 准建设长 三角西 北 翼现代服 务业中 心 。实施“ 服 务业倍 增计划” , 在全面提升生活性服务业的同时, 以集聚的方式突出发展生产性 服务业;在全面提 升在岸服务业的同 时,突出发展离岸 服务业; 在全面提升传统服务业的同时,突出发展新兴服务业。到 2015 年,实现服务业增加值占 GDP 比重、生产性服务业增
43、加值占服 务业增加值比重、 服务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就业人数比重和服务 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 四个 56%” 以 上。 大力发展科技服务、 商 务、 金融、 物流、 文化、 会展和休闲旅游业。 推进区域金融中心 建设, 加快河西金融与信息中心、 下关长江航运服务中心和龙潭 港口物流中心建设, 高起点开发汤山、 老山、 金牛湖等旅游休闲 度假区, 打造一批现代服务业集聚区。 运用现代经营理念、 现代 管理方式改造提升商贸等服务业, 培育发展新型业态, 促进传统 产业提档升级。 20 / 41 全力加快战略 性新 兴产业突破发 展。 深入实施“ 新兴产 业双 倍增计划”,以 产 业规模化、技术高
44、端化、发展集约化 为方向, 主攻高端技术、 发展高端产品、 突破高端环节, 着力形成市场规 模优势和技术领先优势。 把培育发展软件与信息服务、 新型显示、 未来网络、智能电 网(交通) 、生物 技术、节能环保、 航空航天 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摆上更加突出位置, 奋力抢占国际技术、 产业、 人才制高点。到 2015 年,软件和信 息服务产业规模净增 3 倍、 突破 4000 亿元, 打造“ 一谷两园” 软件产业发展核心区,高标准 建成中国软件名城, 建设国家服务外包和电子商务示范城市; 大 力提升以新型显示、 未来网络为龙头的电子信息产业, 建成国内 领先、 国际一流的新型显示产业基地; 智能电网
45、(交通) 和节能 环保产业规模分别突破千亿元, 建成国家级智能电网 (交通) 和 节能环保产业基地; 建成在全国具有较大影响的生物技术和航空 航天研发产业化基地。 全力推动制造业高端发展。 坚持高端化、 集约化、 品牌化方 向, 加快发展技术先进、 清洁安全、 附加值高的先进制造业, 把 南京打造成以科技研发为依托, 以高端制造、 智能制造、 绿色制 造为主体的先进制造技术中心。 坚持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 改造提升传统制造业, 推进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 推动石化、 汽车、 钢铁等支柱产业和纺织、 建材、 食品等传统产业优化调整、 改造升级, 确保到 2015 年规模以上高 新技术产业产
46、值净增 1 倍, 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提高到 50% 以上。 大力发展拥 有自主品 21 / 41 牌和核心技术的装 备制造业,提高自 主设计、制造和成 套能力, 提升装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 着力培育一批著名品牌和龙头企业, 加强质量和标准化建设, 打造在全国全球具有竞争力的行业品牌。 全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 大力实施农业现代化工程, 加快 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提升农业规模化、 产业化、 标准化、 集约化 和信息化水平, 不断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 资源利用率、 土地产 出率和综合效益。 全面落实农业“1115” 产业布局, 大力发展设施 农业、 生态农业、 生物农业、 休闲农业和智能农业。
47、 以打造国家 级生物农业产业基地为目标, 重点培育生物种业、 生物农业用品、 生物食品、 生物能源和环保、 生物信息等产业。 以白马国家级现 代农业高新技术产 业园为龙头,建设 农业研发平台和生 产基地, 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到 2015 年,初步形成以现代装备为 基础、 现代科技为支撑、 现代经营为特征、 现代农民为主体的现 代农业体系, 确保高效设施农业面积比重达 20% , 高标准农田面 积比重达 60% , 综 合机械化水平达 85% , 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比重 达 80% 。 (三)大力推动统筹城乡建设 更加充分地发挥区位辐射条件良好的优势, 统筹推进城乡现 代化建设, 使南京主导
48、功能更加完善、 生活品质更加优良、 城乡 发展更加协调, 打造独具特色的中国航运 (空) 与综合枢纽名城 和独具魅力的都市美丽乡村、农民幸福家园。 优化城乡空间布局。 继续推进“ 一城三区” 建设, 深入 实施跨 22 / 41 江发展战略, 大力提升江北地区城市功能, 加快建成辐射带动中 西部地区的桥头堡 。优化主体功能区 规划,着力拓展创 新空间、 文化空间、 绿色空间、 枢纽空间, 塑造有机协调、 个性鲜明、 人 文传承、 绿脉延展的空间特色。 以老城为核心的绕城公路和秦淮 新河以内地区作为优化提升区域, 突出历史文化内涵和现代服务 功能。 绕城与绕越公路之间地区作为优化开发区域, 突出
49、高端产 业集聚功能。 六合区北部、 溧水县南部和高淳县东部地区作为生 态保护区域, 突出 生态涵养功能。 市 域范围构建“ 两带一轴”的城 镇空间布局结构, 都市区范围构建以主城为核心, 以放射型交通 走廊为轴线,以生 态空间为绿楔的“ 多心开敞、轴向组 团、拥江 发展” 现代城市布 局。 加快现代化新农村建设。强化郊区县与主城区的有机联系, 探索以大都市带动新农村的城乡统筹发展模式, 全面实施土地综 合整治、新市镇和 新社区(村庄)建 设、农村基础设施 现代化、 农村公共服务提升、 区域协调发展促 进“ 五项工程” , 组织实施农 村绿化建设、 村庄环境整治、 古镇古村保护“ 三个计划”,到
50、 2015 年, 基本建立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 以统筹城乡发 展先导试点镇为重 点,培育一批功能 齐全、特色鲜明的 新市镇, 建设一批配套齐全、 具有地域特点和乡村特色的新社区。 提升农 村社会事业发展水平, 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加强郊县基础设 施建设, 力争“ 十二 五” 期间, 轨道交通通达区县, 干线公路连接 镇街, 区域供水全面覆盖, 城乡公交一体发展, 水利设施实现现 23 / 41 代化, 生态环保再上台阶, 信息服务明显优化, 村镇建设展现新 貌。 提升城市功能品质。 坚持绿色、 人文、 智慧、 集约发展导向, 加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全面提升市容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