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2018 届浦东新区一模】可用于检验久置的 FeSO4溶液是否含有 Fe3 的试剂是A过氧化钠 B铁粉 C盐酸 DKSCN 溶液【答案】D【解析】A、过氧化钠具有强氧化性,能氧化亚铁离子,不能检验久置的 FeSO4溶液是否含有Fe3 ,A 错误;B、铁和三价铁反应生成二价铁,久置的 FeSO4溶液中加入铁,就是存在铁离子,加入铁粉现象不明显,无法检验,B 错误;C、盐酸与铁离子不反应,不能检验,C 错误;D、三价铁离子遇到 KSCN 溶液显红色,常用 KSCN 溶液来检验三价铁离子,D 正确;答案选 D。点睛:本题考查学生三价铁离子的检验所用的试剂知识,掌握常见离子的检验方法和相关物质的
2、化学性质是解答的关键,注意掌握常见三价铁离子、亚铁离子的检验方法和所用试剂以及实验现象。2 【2018 届崇明区二模】7 瓶分别含有 Ca2 、Fe 3 、Al 3 、Mg 2 、Fe 2 、NH 4+、Na 的溶液,只用一种试剂即可鉴别,该试剂是A KMnO 4溶液 B KSCN 溶液 C NaOH 溶液 D 氨水【答案】C【解析】分析:因阳离子各不相同,加入氢氧化钠溶液时,各自生成不同的物质,根据不同的实验现象即可鉴别。3 【2018 届崇明区二模】向如图所示装置中缓慢通入气体 X,若打开活塞 K,则品红溶液褪色;若关闭活塞 K,则品红溶液无变化而澄清石灰水变浑浊。X 和 Y 可能是选项
3、A B C DX SO2 Cl2 HCl Cl2Y NaOH 溶液 饱和 NaHCO3溶液 饱和 NaCl 溶液 Na2SO3溶液【答案】B【解析】分析:四种气体中能使品红褪色的气体可能为 SO2或 Cl2,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都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4 【2018 届长宁区第二学期期中】只用下列一种物质不能鉴别CCl4、NaI 溶液、Na2SO3 溶液三者的是A溴水 B硫酸溶液 CBaCl2 溶液 D淀粉溶液【答案】D【解析】A、与溴水分别混合的现象为:不反应分层后有机层在下层、反应后溶液变为棕黄色,反应后溴水褪色,现象不同,能鉴别,选项 A 不符合题意;B分别混合的现象为:不反应分层后有机层
4、在下层、不反应不分层、反应后生成气体,现象不同,能鉴别,选项 B 不符合题意;C、分别混合的现象为:不反应分层后有机层在下层、不反应不分层、不反应分层后有机层在下层、溶液褪色且溶液变为棕黄色、不反应不分层、产生白色沉淀,现象不同,能鉴别,选项 C 不符合题意;D、分别混合的现象为:不反应分层后有机层在下层、不反应不分层、不反应不分层,后两者现象相同,不能鉴别,选项 D 符合题意,答案选 D。5 【2018 届长宁区第二学期期中】检验硫酸铁溶液中是否含有硫酸亚铁,可选用的试剂是ANaOH 溶液 B酸性 KMnO4 溶液 CKSCN 溶液 DCu【答案】B6 【2018 届长宁区第二学期期中】下列
5、分离方法中,和物质的溶解度无关的是A升华 B萃取 C纸层析法 D蒸发结晶【答案】A【解析】A、固体不经过液体直接变为气体的叫升华,与物质的熔沸点有关系,与溶解度无关,选项 A 正确;B、萃取适合于溶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性不同而分离的一种方法,与溶解度有关系,选项 B 不正确;C、纸上层析是利用混合物中各组分在固定相和流动相中的溶解度不同而达到分离目的,与溶解度有关系,选项 C 不正确;D、蒸发结晶法适用于溶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大的晶体分离的一种方法,是从溶液或熔体中结晶的过程,与溶解度有关系,选项 D 不正确。答案选 A。7 【2018 届杨浦区二模】用图中所示装置进行实验,实验现象与预测不
6、一致的是( )中的物质 中的物质 预测现象A 饱和亚硫酸 蓝色石蕊试液 中溶液先变红色又褪色B 饱和氯水 湿润红纸条 中红纸条褪色C 浓双氧水 H2S 溶液 中有淡黄色沉淀D 浓氨水 浓盐酸 中有白烟【答案】A【解析】A饱和亚硫酸不稳定分解产生二氧化硫,二氧化硫不能漂白指示剂,所以(2)中溶液只变红不褪色,故 A 错误。饱和氯水能挥发出氯气与布条中的水反应生成次氯酸,所以中红纸条褪色。C 项中浓双氧水也具有挥发性,并且具有强氧化性,能将 H2S 氧化成单质,硫现象是中有淡黄色沉淀,故 C 正确。浓氨水具有挥发性,浓盐酸具有挥发性,氯化氢和氨气相遇产生白烟氯化铵,所以 D 正确。本题的正确选项为
7、 A。8 【2018 届杨浦区二模】与“用自来水制取蒸馏水”的原理相似的是( )A石油裂化 B石油分馏 C煤干馏 D纸层析【答案】B点睛:要熟记几种分离混合物的方法及分离原理。9 【2018 届松江区二模】将两种互不相溶的液体分离的方法是A结晶 B分液 C蒸馏 D过滤【答案】B【解析】A、结晶得到固体或晶体物质,不符合要求,故 A 错误;B、分液:分离两种互不相溶的液体,故 B 正确;C、蒸馏:分离互溶的液体,利用其沸点不同,故 C 错误;D、过滤:分离的是液体和不溶物,故 D 错误。10 【2018 届松江区二模】不能检验溶液中 I- 的试剂是AAgNO 3、稀 HNO3 B氯水、CCl 4
8、C氯水、淀粉 DKBr、稀 HCl【答案】D【解析】A、加入 AgNO3溶液,如果生成黄色沉淀,加入 HNO3溶液,沉淀不溶解,说明溶液中含有 I ,反之,不含有 I ,故 A 错误;B、I 2易溶于有机溶剂,氯气的氧化性强于I2,通入氯水、CCl 4后,溶液出现分层,上层为水层,下层溶液显紫红色,说明溶液中含有 I ,故 B 错误;C、加入氯水后,再加入淀粉,如果溶液变蓝,说明原溶液中含有I ,反之不含有,故 C 错误;D、Br 2的氧化性强于 I2,因此 KBr 和稀盐酸后,溶液无现象,不能说明原溶液中含有 I ,故 D 正确。11 【2018 届浦东新区二模】海水提溴和海带提碘都需要经过
9、浓缩、氧化、提取三个步骤。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提溴的浓缩液来自于海水晒盐后的卤水 B氧化步骤都可以通入氯气来实现C提取溴时利用溴的挥发性 D提取碘时利用碘的升华特性【答案】D【解析】A提溴的浓缩液来自于海水晒盐后的卤水,选项 A 正确;B氧化步骤都可以通入氯气来实现,氯气将溴离子氧化为溴单质,选项 B 正确;C提取溴时利用溴的挥发性,挥发出来后吸收富集,选项 C 正确;D提取碘时必须将碳吹出并吸收,选项 D 错误。答案选 D。12 【2018 届松江区上学期期末】经过浓缩、氧化和提取三步,从海水中获得的物质是A单质溴 B单质镁 C烧碱 D氯化钠【答案】A13 【2018 届松江区二模】可用来鉴别
10、乙醇、乙醛的试剂是A银氨溶液 B乙酸溶液 C氯化铁溶液 D氢氧化钠溶液【答案】A【解析】A、乙醇不与银氨溶液反应,乙醛中含有醛基,能与银氨溶液发生反应,产生银镜,可以鉴别,故 A 正确;B、乙酸与乙醇发生酯化反应,但需要在浓硫酸作催化剂条件下进行,乙醛不与乙酸反应,因此不能鉴别两者,故 B 错误;C、氯化铁与乙醇、乙醛不发生反应,无法鉴别两者,故 C 错误;D、氢氧化钠不与乙醇、乙醛反应,不能鉴别两者,故 D 错误。14 【2018 届闵行区二模】不能鉴别 Fe2+和 Fe3+的是A氯水 B盐酸 C氢氧化钠溶液 D硫氰化钾溶液【答案】B【解析】含有 Fe2+的溶液显浅绿色,滴加氯水后,Fe 2
11、+被氧化为 Fe3+,溶液变为浅黄色,能够鉴别 Fe2+和 Fe3+,A 错误;盐酸和 Fe2+及 Fe3+都不反应,不能区别 Fe2+和 Fe3+,B 正确;向 Fe2+溶液中加入 NaOH 溶液后,Fe 2+与 OH-反应生成 Fe(OH)2,Fe 2+2OH-=Fe(OH)2,Fe(OH) 2不稳定易被氧气氧化为 Fe(OH)3,4Fe(OH) 2+O2+2H2O=4Fe(OH)3,所以向 Fe2+溶液中加入 NaOH 溶液后,观察到生成的白色沉淀迅速变成灰绿色,最后变成红褐色;Fe3+与 OH-反应 Fe3+3OH-=Fe(OH)3,生成红褐色 Fe(OH)3,两者反应现象不同,C 错
12、误;加入 SCN-,发生络合反应:Fe 3+3SCN-Fe(SCN)3,溶液立即呈血红色,证明含有三价铁离子;含有 Fe2+的溶液中加 SCN-溶液没有明显现象,D 错误;正确选项 B。15 【2018 届闵行区上学期期末】根据下表信息,将乙二醇和丙三醇分离的最佳方法是 物质 分子式 熔点/ 沸点/ 密度/gcm 3 溶解性乙二醇 C2H4O2 11.5 198 1.11 易溶于水和乙醇丙三醇 C3H8O3 17.9 290 1.26 能跟水、酒精以任意比互溶A分液 B蒸馏 C加水萃取 D冷却至 0后过滤【答案】B【解析】由表格中数据分析可知,乙二醇和丙三醇的熔点、密度、溶解性相差不大,无法用
13、分液、加水萃取等方法分离,但沸点相差较大,故可利用蒸馏法进行分离,故答案选B。16 【2018 届闵行区上学期期末】检验氨气正确的方法是A靠近蘸有浓硫酸的玻璃棒,有白烟B靠近蘸有浓盐酸的玻璃棒,有白烟C用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试纸变红D用湿润的淀粉碘化钾试纸,试纸变蓝【答案】B17 【2018 届闵行区上学期期末】为除去 Fe2O3中的 Al2O3,可选用的溶液是AHCl BCH 3COOH CNaOH DNH 3H2O【答案】C【解析】氧化铁为碱性氧化物,能与酸反应;Al 2O3是两性氧化物,即能与酸反应又能与强碱溶液反应,为除去 Fe2O3中的 Al2O3,需要选择它们性质的不同点,即氧化铝
14、可溶液于强碱溶液中,而氧化铁不溶,过滤分离,故答案选 C。18 【2018 届静安区上学期期末】下列有关实验的判断正确的是A向某溶液中滴加氯水,再滴加 KSCN 溶液,溶液变为红色,该溶液一定含有 Fe2+BCO 2中含少量 SO2 ,可将该混合气体通入足量饱和 Na2CO3溶液中除去 SO2C向品红溶液中通入气体 X,品红溶液褪色,则气体 X 可能是 Cl2D将某气体通入 Ba(NO3)2溶液中生成白色沉淀,此沉淀是 BaSO3【答案】C点睛:本题考查化学实验方案的评价,为高频考点,把握物质的性质、混合物分离提纯、离子检验、实验技能为解答的关键,侧重分析与实验能力的考查,注意进行离子检验实验
15、方案设计时需要排除其它离子的干扰,因此要注意试剂的选取以及试剂的加入顺序。19 【2018 届金山区一模】糖尿病患者的尿样中含有葡萄糖,在与新制的氢氧化铜悬浊液共热时,能产生红色沉淀。说明葡萄糖分子中含有 ( ) A苯基 B甲基 C羟基 D醛基【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醛基能被新制的氢氧化铜悬浊液氧化,所以根据实验现象可知,葡萄糖分子中含有醛基,答案选 D。考点:考查醛基的化学性质和检验点评:该题是基础性试题的考查,难度不大,主要是检验学生对醛基化学性质的了解掌握情况,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规范的实验设计能力。20 【2018 届虹口区二模】下列除杂操作正确的是( )【答案】D【解析
16、】A溴苯和苯互溶,无法分液,故无法除杂,A 不正确;B二氧化碳也可能和碳酸钠溶液反应, B 不正确;C乙烯可能会被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氧化为二氧化碳而引入新的杂质,C 不正确; D生石灰可以吸收水生成熟石灰,蒸馏后可以提纯乙醇, D 正确。本题选 D。21 【2018 届虹口区上学期期末】下列鉴别浓硫酸和稀硫酸的操作与结论有误的是( )操作 结论A 分别加入金属铝片 产生刺激性气味者为浓硫酸B 分别加入到盛水的试管中 剧烈放热者为浓硫酸C 取等体积样品,称量质量 质量大者为浓硫酸D 分别滴在火柴梗上 变黑者为浓硫酸【答案】A点睛:浓硫酸具有强氧化性、吸水性、脱水性、酸性,浓硫酸体现氧化性,产物一般
17、为二氧化硫;稀硫酸具有酸性、弱氧化性且是 H+表现弱氧化性,还原产物为氢气。22 【2018 届虹口区上学期期末】为了确定某物质是否变质,所选试剂(括号内物质)错误的是( )ANa 2SO3是否变质(BaCl 2) BFeCl 2 是否变质(KSCN)CKI 是否变质(淀粉溶液) D乙醛是否被氧化(pH 试纸)【答案】A【解析】A、Na 2SO3易被氧化为 Na2SO4,Na 2SO3和 Na2SO4都能与 BaCl2溶液反应生成白色沉淀,所以在检验前要先用盐酸酸化除去 SO32-,再加 BaCl2溶液检验,故 A 错误;B、FeCl 2 易被氧化为 FeCl3,Fe 3+与 SCN-发生络合
18、反应,溶液变血红色,而 Fe2+与 SCN-不反应,所以可用 KSCN 溶液检验 FeCl2 是否变质,故 B 正确;C、KI 易被氧化为 I2,I 2遇淀粉试液变蓝,KI 和淀粉试液无此现象,所以可以用淀粉检验 KI 是否变质,故 C 正确;D、乙醛被氧化生成乙酸,乙酸水溶液显酸性,而乙醛水溶液不显酸性,所以可以用 pH 试纸判断溶液酸碱性,检验乙醛是否变质,故 D 正确。故选 A。点睛:注意 A 中不能用硝酸酸化的氯化钡检验 Na2SO3是否变质,硝酸能将 Na2SO3氧化为Na2SO4而影响检验,为易错点。23 【2018 届奉贤区上学期期末】以下除杂方法(括号内为杂质)中,错误的是AC
19、H 3CH2OH(H 2O):加 CaO,蒸馏BNaCl(I 2):加热,升华CNaCl(KNO 3):配成溶液,降温结晶D溴苯(溴):加 NaOH 溶液,分液【答案】C24 【2018 届普陀区二模】不能用于鉴别甲烷和乙炔的方法是A点燃 B通入溴水C通入酸性 KMnO4溶液 D观察气体的颜色【答案】D【解析】点燃后,有明亮蓝色火焰的是甲烷;火焰明亮伴有浓烈黑烟的是乙炔,可鉴别,A正确;乙炔含有 CC,易与溴发生加成反应,溴的四氯化碳溶液水褪色,而甲烷不能, 可鉴别,B 正确;乙炔含有 CC,易与酸性高锰酸钾发生氧化还原反应,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而甲烷不反应,可鉴别,C 正确;甲烷和乙炔均为
20、无色的气体,通过观察气体的颜色无法区分,D 错误;正确选项 D。25 【2018 届宝山区二模】不能鉴别乙醇和乙酸的方法是A观颜色 B闻气味 C加石蕊试液 D用 pH 试纸【答案】A【解析】A、乙醇和乙酸均为无色溶液,无法鉴别,选项 A 选;B、乙醇有特殊的香味,乙酸有刺激性气味,闻气味能鉴别,选项 B 不选;C、乙醇为中性,乙酸为酸性,加石蕊试液变红的为乙酸,可鉴别,选项 C 不选;D乙醇为中性,乙酸为酸性,用 pH 试纸测pH 时,pH 小的为乙酸,可鉴别,选项 D 不选;答案选 A。26 【2018 届宝山区二模】在海带提碘的实验中可做萃取剂的是A四氯化碳 B水 C乙醇 D乙酸【答案】A点睛:本题考查萃取剂选择的判断。萃取适合于溶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性不同而分离的一种方法,选用的萃取剂的原则是:和原溶液中的溶剂互不相溶更不能发生化学反应;溶质在该溶剂中溶解度要远大于原溶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