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六课 语言的艺术,第四节 入乡问俗语言和文化,学习重点 1.学习语言表达和民族文化相互影响的关系。 2.认识汉文化对汉语言的影响。,探究体验区,考点对练区,内容索引,探究 体验区,阅读引子部分,思考:为什么汉语和英语中对与“狗”有关的词语有不同的理解?,解引子,答案 不同语言之间既会有一些相似之处,也会有很多差异,这正反映了不同民族心理和民族文化的影响。 汉语中与“狗”有关的词往往是贬义词,而英语中跟“狗”有关的词则不然。,答案,阅读课堂活动“民以食为天”,思考:以饮食文化为例,谈谈汉文化对汉语言有着怎样的影响。,析活动,答案,答案 汉语中常用跟“吃”有关的词语来描写人物形象。这与汉民族的民
2、族心理密切相关。“民以食为天”,常用跟“吃”有关的词写人物,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用跟“吃”有关的词语描写人物的方法: 第一类是通过食物的外部形状描写人物。 第二类是通过食物的属性描写人物。 第三类是通过吃东西的动作状态来描写人物。 跟“吃”有关的词语之所以可以用来描写人物,是因为这些词语的借代义或比喻义可以表现人的某方面特征。 总之,饮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些关于“吃”的说法就无不与汉民族的民族心理密切相关。,1.语言与民族精神、民族文化有怎样的关系?,知要点,答案,答案 语言与民族精神、民族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 (1)语言是民族的标志,能产生强大的民族凝聚力,民族精神也支配
3、着民族语言的特点。 (2)民族文化是语言的根,反过来,语言也承载着民族文化。 (3)民族文化对语言的影响: 相同的事物不同的民族会用不同的词语来表达。如汉、英语中对亲属的称谓不同。汉语中的表亲关系非常明确,分得很细,这与民族文化特点密切相关。 不同语言中似乎相同的词语实际的意义和用法可能很不相同。如“冰”“玉”在中国人眼中代表高尚和纯洁,而在外国人眼中则不然。 在语言和表达上,中国人有对己谦对人恭的表达习惯,外国人则没有。,2.汉语中常用的谦辞和敬辞有哪些?,答案,答案 很多汉语词汇都具有一定的倾向性,如果把握不好,就会闹出笑话。尊称的词语只能用于称对方,而谦称的词语则只能用于称呼己方。 有人
4、把谦敬词语归纳为“家大舍小令外人”,即:对别人称自己的长辈和年长的平辈时冠以“家”,如家父(家严)、家母(家慈)、家叔、家兄等;对别人称比自己小的家人时则冠以“舍”,如舍弟、舍妹、舍侄等;称别人家中的人,则冠以“令”表示敬重,如令堂、令尊、令郎、令爱等。 除“家”“舍”“令”外,谦辞还有“小”(如“小女”,称自己的女儿)、“拙”(如“拙见”,称自己的见解)、“鄙”(如“鄙见”,称自己的意见)、“寒”(如“寒舍”,称自己的家)、“愚”(如“愚见”,称自己的意见)等等。,常见的敬辞有“贵”(如“贵庚”,称别人的年龄)、“大”(如“大作”,称对方的作品)、“高”(如“高见”,称对方的见解)、“贤”(
5、如“贤弟”,称比自己小的男子)、“尊”(如“尊姓”,问对方的姓)、“光”(如“光临”,称别人的到来)、“拜”(如“拜托”,托人办事)、“赐”(如“赐教”,请求别人给予指教)、“雅”(如“雅正”,表示请对方指正)、“惠”(如“惠顾”,称对方到自己这里来)、“鼎”(如“鼎力”,对对方的帮助表示感谢)。,1.下列关于语言与民族文化关系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同的民族心理和民族文化是产生不同民族语言差异的根源。 B.语言是一个民族的重要标志,能产生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C.民族语言植根于民族文化之中,民族文化渗透于民族语言的每一个方面。 D.中西方语言的差异是表面的,其实质是一样的。,测基础,解析
6、,解析 语言的差异,其实是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引起的。,答案,1,2,3,2.根据下列加颜色词语带有的文化内涵判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A.这对孪生姐妹在幼儿园时就青梅竹马,形影不离。 B.222宿舍里的四位小伙子都是十八九岁的年纪,正当豆蔻年华。 C.他们两人同坐一桌,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可算是相敬如宾了。 D.误会消除了,夫妻俩又破镜重圆了。,解析,答案,解析 A项“青梅竹马”只能用于说非亲的男女儿童。 B项“豆蔻年华”用来形容女子十三四岁。 C项“相敬如宾”用于夫妻之间。,1,2,3,3.(2017江苏)下列对联中,适合悬挂在杜甫草堂的一组是为闻庐岳多真隐 别有天地非人间 十年幕府悲秦月 一卷
7、唐诗补蜀风 狂到世人皆欲杀 醉来天子不能呼 秋天一鹄先生骨 春水群鸥野老心 A. B. C. D.,解析,答案,1,2,3,解析 题目提示对联悬挂在“杜甫草堂”,即对联要体现杜甫的人生经历或精神特质,并表达尊敬、缅怀之情。 为闻庐岳多真隐 别有天地非人间:“庐岳”即庐山,“隐”即隐居。“别有天地”符合桃花源记的意境。此联是写桃花源的。 十年幕府悲秦月 一卷唐诗补蜀风:“十年幕府悲秦月”,是对杜甫在成都十年的幕府生活中,看到朝廷昏庸、国家混乱、民生疾苦而痛心疾首、哀惋叹息的总结。“一卷唐诗补蜀风”指出诗人希冀用一卷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抒发胸臆,企求以“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来实现“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
8、下寒士俱欢颜”的愿望。此联是杜甫生平和其精神特质的鲜明写照,适合悬挂于杜甫草堂。,1,2,3,狂到世人皆欲杀 醉来天子不能呼:由“狂”“醉”“天子不能呼”,可以判断此联是写李白的,显然不能用于杜甫草堂。 秋天一鹄先生骨 春水群鸥野老心:“秋天一鹄先生骨”,从登高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杜甫流传千古的诗篇中,提炼出“秋天”这一典型意象;“鹄”比喻先生;“骨”既指其尸骨,也言其骨气。此联概括了杜甫的精神风骨,暗含景仰之意。“春水群鸥野老心”,杜甫自称“少陵野老”,“春水”出自杜甫旅夜书怀诗,“鸥”出自杜甫野老诗。此联是对杜甫人生志趣的恰当概括,适合悬挂于杜甫草堂。,1,2,3,考点 对练区,明考点,题型
9、 识记并了解相关文化常识 例题1 (2017天津)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的干支纪年法中的“地支”是指: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B.韩愈师说“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的“六艺”是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学问和技能。 C.古代以山之南、水之北为阳,山之北、水之南为阴,如衡阳在衡山之南,江阴在长江之南。 D.土地孕育五谷,五谷之长为稷,古代帝王对土神“社”和谷神“稷”进行祭祀,后世以“社稷”代称国家。,答案,解析,解析 师说中六艺,指的是诗书礼乐易春秋。,例题2 下列对文中加颜色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李廷机,字尔张,晋江人。万历十一
10、年,以进士第二授编修。累迁祭酒。三十三年夏,雷震郊坛。率同列条上修省事宜,复言今日阙失。四十年九月,疏乞骸骨。乃加太子太保,赐道里费,乘传,以行人护归。居四年卒。(选自明史列传第一百零五,有改动),A.“编修”是古代修前朝国史、实录、会要等的史官,与修撰、检讨同称为史官,明、清属翰林院,多以一甲的第二名、第三名进士及庶吉士留馆者担任,无实职。 B.“祭酒”是官职名,战国时荀子曾三任稷下学宫祭酒。隋唐以后称国子监祭酒,主管国子监,是主持浇奠祭祀礼仪的官员。 C.“郊坛”是古代天子祭祀天地的地方,因为总是设在京城的郊外,故以此为名。文中所谓“雷震郊坛”是说天上打雷时把郊坛给震坏了。 D.“乘传”即
11、乘坐驿车。“传”音chun,指驿站的马车。文中“乘传”指李廷机回家时,皇帝特许他乘坐驿站的马车,这是皇帝对其所看重的臣子的一种优厚待遇。,答案,解析,解析 B项“国子监祭酒”不是“主持浇奠祭祀礼仪的官员”,而是掌握国子监的最高主管。,(1)平时识记方法 分类串记法。按照姓名称谓、官职科举、天文地理、宗法礼俗、历法刑法等类别归类,使内容繁多的文化常识形成条理清晰、层次清楚的知识网络。 联想记忆法。识记文化常识要进行相关的联想,或相似联想,或相反联想。,解题技巧,(2)临场理解方法 利用语境,巧妙排除。词语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其内涵比词典中更丰富,故需结合语境才能具体理解。 剖析语素,分析结构。对
12、构成词语的语素及其结构方式进行分析,同时还要注意词语的婉词、比喻义、引申义等。,1.“这件衣服真雅致,颜色美极了!”一位美国朋友对中国的一位青年妇女夸奖道。下面可能是中国青年妇女听到这样夸奖后的回答的一项是 A.谢谢,这件衣服是不错! B.这是件普通的衣服,我在中国国内买的。 C.谢谢,你真有眼光。 D.我很高兴,我的衣服能得到你的赏识。,练考题,答案,1,2,3,4,5,6,7,8,9,10,11,12,13,解析,解析 中国人的含蓄、内敛,会让她抑制内心的高兴而表示谦虚。,2.下列关于我国书信的习惯和格式,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封书信一般应有“称呼”“正文”“祝语”“署名”“日期”等部
13、分。 B.给老师写信,“称呼”部分如果连名带姓写上,就显得不够恭敬。 C.书信的“祝语”部分,如写“此致敬礼”,应将“此致”退后两个字的位置,“敬礼”则另起一行顶格书写。 D.书信的“署名”部分,写信人应连名带姓都写上,否则就显得不够恭敬。,答案,解析,解析 应看对象而定。,1,2,3,4,5,6,7,8,9,10,11,12,13,3.下列各句中加颜色的惯用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给朋友写信,末尾用了万事如意。 B.学生给一位刚刚病愈后的老师写的信,最后的致敬语是:敬祝痊安。 C.有位海外游子给其祖父写的信,落款是:顿首。 D.有位长辈给侄儿写信说:“此事望你钧裁。”,答案,解析,解析
14、 “钧裁”是对上级或长辈的尊称。,1,2,3,4,5,6,7,8,9,10,11,12,13,4.下列各句中,语气最委婉的一句是 A.只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而忽视他们的心理健康,这是不是应该引起我们认真思考呢? B.只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而忽视他们的心理健康,这难道不应该引起我们认真思考吗? C.只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而忽视他们的心理健康,这无疑是应该引起我们认真思考的。 D.只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而忽视他们的心理健康,这恐怕不能不引起我们认真思考了。,答案,解析,1,2,3,4,5,6,7,8,9,10,11,12,13,解析 A项疑问语气,表达一种询问、提醒,双向选择,比较委婉。 B项反问语气,表
15、达肯定。 C项肯定语气,确定了问题的结论。 D项“恐怕”表示一种估计和担心,双重否定,表达肯定语气。,1,2,3,4,5,6,7,8,9,10,11,12,13,5.(2017全国)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A.我刚在姑姑家坐下来,她就有事失陪了,我只好无聊地翻翻闲书,看看电视。 B.这么珍贵的书您都毫不犹豫地借给我,太感谢了,我会尽快璧还,请您放心。 C.这种壁纸是最近才研制出来的,环保又美观,贴在您家里会让寒舍增色不少。 D.我们夫妇好不容易才得了这个千金,的确放任了些,以后一定对她严格要求。,答案,解析,1,2,3,4,5,6,7,8,9,10,11,12,13,解析 A项“失陪”是
16、谦辞,表示不能陪伴对方。 C项“寒舍”是谦辞,对人称自己的家。 D项“千金”是敬辞,称别人的女儿。,1,2,3,4,5,6,7,8,9,10,11,12,13,6.某汽车运输公司,修建了一个新的停车场,场门口两侧各有一个标语牌,下列内容不宜写在标语牌上的一项是 A.发扬主人翁精神,为发展经济献计献策。 B.注意交通安全,遵守交通规则。 C.大干快上,多装快跑,争分夺秒。 D.场兴我兴,场荣我荣。,答案,解析,解析 注意行业性质。,1,2,3,4,5,6,7,8,9,10,11,12,13,7.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殿试”中,二甲有若干名,赐“进士出身”的称号;三甲也有若
17、干名,赐“同进士出身”的称号。二、三甲第一名皆称解元,一、二、三甲统称进士。 B.古代对一些以技艺为职业的人,称呼时常在其名前面加一个表示他的职业的字,如庖丁解牛中的“庖丁”,“丁”是名,“庖”是厨师,表明职业。 C.“爵”即爵位、爵号,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旧说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种爵位,后代爵称和爵位制度往往因时而异。 D.“北斗”又称“北斗七星”,指在北方天空排列成斗形(或杓形)的七颗亮星。排列如斗杓,故称“北斗”。根据北斗星便能找到北极星,故又称“指极星”。,答案,解析,解析 二、三甲第一名皆称传胪。,1,2,3,4,5,6,7,8,9,10,11,12,13,8.下列对文
18、中加颜色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王安石字介甫,抚州临川人。俄直集贤院。以母忧去,终英宗世,召不起。二年二月,拜参知政事。 A.“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取字,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晚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 B.“忧”此指丁忧。古代官员在位期间父母去世,要辞官回乡为父母守制,是为“丁忧”。 C.“召”有征召、召唤、招致之意,特指君召臣,即由君王征召来授予官职或另有调用。 D.“参知政事”简称“参政”,是唐宋时期最高政务长官之一,与同平章事、枢密使、枢密副使合称“宰执”。,答案,1,2,3,4,5,6,7,8,9,10,11,12,13,解析,解析 对“字”的表述有误,“对平辈或晚辈”
19、应改为“对平辈或尊辈”。,9.顺着下面几句话的思路,讲究一点幽默,续写两三句话,组成一个语意完整的语段。 中国有了不起的“吃文化”:吃蛇、吃鳖、吃猫、吃鼠,也吃河豚、吃野猩,这总还与人体的消化器官有关系。但也有“吃黄牌”“吃官司”,1,2,3,4,5,6,7,8,9,10,11,12,13,答案 (示例)(1)这“吃”是“遭遇”“承受”,由身体而至精神;吃请、吃回扣,则身体精神兼而有之。中国的语言形象,也够厉害,当吃不当吃,还真要想一想。 (2)最古怪的是“吃一堑,长一智”,连“堑”也讲究“吃”,你说中国人思维中有多少是不能吃的?,答案,解析,解析 此题扩展后的语句要在总体上与原文前后呼应,语
20、意连贯、完整。原句前半部分的“吃”与人体消化有关,“但”后则明显转折,写与精神有关的“吃”。注意整个语段意思的完整。,1,2,3,4,5,6,7,8,9,10,11,12,13,1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乡土文化,无论是物质的、非物质的都是不可替代的无价之宝。对乡土文化的保护和延承也必须覆盖物质的、非物质的各个领域,_,即使要利用它发展旅游等产业,也要突出“保护第一”的原则。对乡土文化最有效的保护是_。所谓“积极的延承”指的是:既要继承乡土文化传统的东西,也要适应现代生活需求创造新的东西;既要保护好原生态乡土文化
21、,又要创造新生态乡土文化。所谓“全方位的延承”指的是:既要延承乡土文化的“文脉”,也要有选择地延承作为乡土文化载体的“人脉”;既要延承乡土文化的物质表象,即“形似”, _,即“神似”。,答案,1,2,3,4,5,6,7,8,9,10,11,12,13,解析 (示例)而且保护始终是第一位的 积极的全方位的延承 也要注意延承乡土文化的精神内涵,1,2,3,4,5,6,7,8,9,10,11,12,1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3题。 中华民族的孝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中国历史上,“孝”是进入家庭观念中最早的伦理道德范畴。传说尧时,“虞舜,性至孝”,感天动地,“帝尧闻之,遂以天下让焉”。这可能就
22、是中华孝文化的雏形。“孝”大兴于周代,其初始意指尊祖敬宗、报本返初、生儿育女和延续生命;至孔子,使“孝”从其宗教与哲学意义转化为“善事父母”的纯粹伦理意义,从宗族道德转化为家族道德;至孝经,“孝”这个反映家庭亲子关系的道德观念被全面政治化了。,1,2,3,4,5,6,7,8,9,10,11,12,13,孝文化在中国文化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孔子提出了“孝为仁之本”,而儒家思想也就是以“仁”为中心的道德思想,可见“孝”在儒家思想中的重要地位。在孝经中,“孝”被置于道德规范的最高地位,“孝者,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意思说,孝是道德的根本,一切教化都从此产生。“孝”,作为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的本位,
23、可以说是一切传统道德规范的核心。 孝文化对“孝”有明确的规定,并强调“孝”与“顺”的一致。曾子认为:“孝有三,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尊亲”不仅指尊敬,更有一系列礼仪规定;“弗辱”就是要安分守己,不许玷污祖上的名声和家族的尊严,还要珍爱父母给予的身体; “能养”并非一般的供养,,1,2,3,4,5,6,7,8,9,10,11,12,13,而是敬养。在中国的孝文化中,还强调“顺”,即顺从父母的意愿,孔子对孝的简洁解释是“无违”,儒家所提倡的“孝”从本质上来说,就是服从长上的意志。 孝文化有着重要的政治内涵。“孝”本是规范家庭内部亲子关系的伦理道德,但传统的中国社会是家国同构、君父同伦,
24、“孝”也就具有了重要的政治意义。“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君为天下父,行孝道就是行忠道,忠孝是一体的。孝经认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孝敬父母只是孝的开始,进德修业才是孝之终。这与儒家伦理“修身、齐家、治国、,1,2,3,4,5,6,7,8,9,10,11,12,13,平天下”的思想相一致,与儒家“身家国”的模式相统一。可见,“孝”已经同时向个体道德领域和政治领域扩展,它起源于个体道德修养,贯穿于家庭中赡养父母和家庭和睦,终于进德修业,对国家和社会履行职责。 孝文化对“不孝”有明确
25、的规定。在孟子中,孟子提出:“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赵岐为其做了如下注解:“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一不孝也;家贫亲老,不为禄仕,二不孝也;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三不孝也。”“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从精神层面提出致亲于义则为“孝”,陷亲于不义则为“一不孝”。可见,孝不是简单的恭敬顺从,而是以“义”作为“孝”的评判标准。“家贫亲老,不为禄仕”则从物质层面,即温饱与否和是否为考取功名而努力提出“孝”的标准。最后,“不娶无子,绝先祖祀”,1,2,3,4,5,6,7,8,9,10,11,12,13,又从发展的层面,即后继是否有人的角度提出“孝”的标准。此处的“无后”并不是侧重“不娶无子”,而是强调“绝先祖祀”
26、,即无人继承衣钵才是真正的无后,真正的大不孝。 (选自中西方孝文化探析,有删改),1,2,3,4,5,6,7,8,9,10,11,12,13,1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华民族的孝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孝”由一种反映伦理道德的家庭观念逐渐发展变化,后来被全面政治化了。 B.“孝”大兴于周,其初始意为尊祖敬宗、报本返初、生儿育女和延续生命,有别于“善事父母”的伦理意义。 C.孔子提出“孝为仁之本”的观点,确立了“孝”在中华传统道德的地位,“孝”是一切传统道德规范的核心。 D.传统中国社会家国同构、君父同伦的特点为“孝”向政治领域扩展奠定了社会基础,“孝”也就具有了重要
27、的政治内涵。,答案,1,2,3,4,5,6,7,8,9,10,11,12,13,解析,解析 张冠李戴,确立“孝”在中华传统道德的地位的是孝经。,1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曾子认为“孝有三,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孝”不仅要求内心尊敬,更应体现在一定的礼仪上,敬养是“孝”的底线。 B.“阿意曲从, 陷亲不义,一不孝也”,可见违背自己的意愿、一味顺从,最终使“亲”陷于不义之中,这也是不孝顺。 C.文章第四段采用对比论证的方法,将“孝”的丰富内涵与儒家伦理思想作对比,突出了孝文化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 D.文章第五段引用孟子及赵岐的话,是为了帮助读者进一步明确什么是中
28、国孝文化中“真正的不孝”,从而增强了说服力。,答案,1,2,3,4,5,6,7,8,9,10,11,12,13,解析,解析 “对比论证”说法错误。,1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对“孝”有积极推动作用,他使“孝”从其宗教与哲学意义转化为纯粹伦理意义,从宗族道德转化为家族道德。 B.孝文化在中国文化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孝”是儒家核心思想“仁”的根本,是道德的根本,一切教化都从此产生。 C.孟子提出:“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赵岐认为“不孝”的重点在于“绝先祖祀”,只要有人继承衣钵,就不算是大不孝。 D.中华民族的孝文化有双重意义,即家庭意义和社会意义,对“孝”与“不孝”都有明确的规定,优于西方孝文化。,1,2,3,4,5,6,7,8,9,10,11,12,13,答案,解析,解析 “优于西方孝文化”于文无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