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单元专题复习:诗歌阅读典例解析,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14题。 明天,天一亮 雨 果 明天,天一亮,原野露曙色, 我就动身。我知道你在瞭望。 我行经森林,我行经山泽, 我再不能长此天各一方。 我注视着思念踽踽地走, 什么也不闻,什么也不见, 怀着忧心,俯着背,交叉着手, 白昼,我觉得如同黑夜一般。 我不看直下江流的远帆, 也不看落日散成的彩霞, 几时我到了,就在你的墓前 放下一束青枝和一束花。,注雨果19岁的女儿与新婚半年的丈夫在乘坐帆船游览塞纳河时不幸双双遇难,这给雨果带来了深深的悲痛,这首诗就是雨果为悼念女儿所作的。,1.第一节诗中“我知道你在瞭望”这一句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考点解析
2、:这种题型主要考查我们对诗歌表达技巧的赏析和领悟。首先要了解常见的表达技巧,它包括:(1)修辞手法,主要包括比喻、拟人、对偶、夸张、对比、比兴等;(2)表现手法(写作手法或艺术手法),主要包括托物言志、动静结合、虚实相间、小中见大、以乐写哀、烘托渲染、对比映衬、多角度描写等;(3)表达方式,主要有描写、议论、抒情,抒情方式主要是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而间接抒情又包括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寓情于景等。鉴赏时要准确指出诗中运用的表达技巧,然后结合诗句和具体词语分析,分析时要指出这种表达技巧表现了什么内容,抒发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明明是诗人自己渴望早一点见到女儿墓,却写女儿在翘首待父。这种换
3、位的写法表明了诗人爱女之深。他永远不肯相信女儿已死去,觉得女儿仍在盼望见他,这样写就写活了父女间那份依依深情。,2.“我注视着思念踽踽地走”这一句好在哪儿? 考点解析:这类题主要考查对诗歌中名句的理解和赏析能力。这类题多为开放题,答案不要求统一,要掌握常见的鉴赏评价的角度:能指出写景特点(如景物的色彩、近景远景的结合等)或采用的修辞手法(如拟人、比喻等),并且还要说出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或给人怎样的启示和思考。 参考答案:把内心抽象的思念化作具体可感的行动,这种写法既新奇,又真实,恰切地表达了诗人急于赶路去见女儿的心情。,3.为什么诗人认为“白昼,我觉得如同黑夜一般”? 考点解析:这类题主
4、要考查对重点词语、句子的感悟能力。解答时要抓住诗歌中的关键词语来点评,可以从词性、色彩、修辞以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去把握它的内涵。值得注意的是分析时要结合全诗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感去回答,不能孤立地谈这个词或句子的作用。 参考答案:在诗人心中,女儿是光明和希望。失去女儿,就失去了一切。女儿已死,见不到她,诗人便无心去做任何事。这表达了诗人对女儿的深切思念。,4.诗人在这首诗中是如何来表达他对女儿的深切思念的?试找出诗句加以分析。 考点解析:这种题型主要考查对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态度的领悟能力。解答这类题要用一句话概括诗歌形象的特点,并根据所描绘的形象特点及作家的风格(豪放、婉约、沉郁顿挫)来推断诗人
5、的情感态度。 参考答案:第一节用“我行经森林,我行经山泽”表明路途之远和赶路之急;第二节用“什么也不闻,什么也不见”表达用心之专一;第三节用不看“远帆”,不看“彩霞”表达诗人之执着。这样,那份急切、执着与专一的思念之情就被表达得真挚动人了。,二、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第56题。 山房春事(其二) 岑 参 梁园日暮乱飞鸦,极目萧条三两家。 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 注梁园,西汉梁孝王刘武所建,方圆三百多里。梁孝王曾在园中设宴,一代才人枚乘、司马相如等都应召而至。 5.诗歌前两句描绘了怎样的景象? 考点解析:这种题型主要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对所描述画面的想象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目要在读懂诗歌
6、、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发挥联想和想象,扣住画面,抓住形象,用生动、流畅的语言加以描述,不能偏离诗歌的意境、主题和诗人的情感。 参考答案:日暮时分,群鸦乱叫,叫声嘈杂,极目远望,只有两三户人家。写出了梁园萧条破败的景象。,6.请简要分析诗歌三、四两句运用的表现手法和表达效果。 考点解析:这种题型主要考查对诗歌表现手法的赏析和领悟。首先要了解常见的表现手法,鉴赏时要准确指出诗中运用的表现手法,然后结合诗句和具体词语做分析,分析时要指出这种表现手法表现了什么内容,抒发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运用拟人和反衬的手法,写出庭树不知人去尽,依然繁花盛开,用乐景反衬哀情,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诗人凭吊古人的伤
7、痛之情。,三、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第78题。 渡荆门送别 李 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7.这首诗歌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考点解析:这种题型主要考查对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态度的领悟。解答这类题可根据诗歌所描绘的形象特点及作家的风格(豪放、婉约、沉郁顿挫)来推断诗人的情感态度。初中阶段所学诗歌情感大体可分为:离别思念、爱国思乡、友情、爱情、热爱大自然、关心民生等。 参考答案:抒发了诗人强烈的思乡之情。,8.“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中的“随”“入”二字用得好,请做赏析。 考点解析:这类题主要考查我们对精炼词语的感悟能力。解答时要抓住诗歌中的关键词语来点评,可以从词性、色彩、修辞以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方面来把握它的内涵。值得注意的是分析时要结合全诗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去回答,不能孤立地谈这个词的作用。 参考答案:诗人乘船前行,群山渐渐远去,用“随”字将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长江滚滚远去,用一“入”字,仿佛江水流入碧空,流入荒漠,流入大海之外,气势磅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