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题型八:归纳散文主题方法:1、解读题目法:有些题目直接点明了主题,如湖殇 白杨礼赞 ;有些即使没点明主题,也与主题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是最佳的思考切入点。2、分析首尾法:文章的首尾往往提示或暗含中心意思;3、分析议论抒情语句法:议论抒情语句往往直接反映了作者的观点态度;答题模式:写景状物类:文章通过描写(景物的外在特征和内在品质) ,抒发了的感情,体现(表达)了作者的心志(观点、观念等) 。叙事类散文:文章通过叙述(一件事或几件事) ,抒发了的感情,表达了的愿望(观点、态度等)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小题。 (14 分)戈壁听沙韩少功六十年代末,一小群中学生曾想瞒着父母去新疆参加军垦
2、其中便有我这个初中生。那次逃窜未遂的记忆被悠悠岁月洗刷模糊之后,直到去年,我才寻得一机会西出边关。据说我去的不是时候,草原已枯萎,河流已干涸,葡萄园已凋零,肃杀寒风把梦境中的缤纷五彩淘洗一尽,只留下一片沙海。沙丘,沙河,沙地,沙窟,举目茫茫,大地干净。不管什么时候在车上醒来,疲乏地探头远眺,看见的很可能仍是一片单调的灰黄,无边无际又无声无息,让人觉得车子跑了几天却仍留在原地。人们不喜欢沙。其实细想一下,葡萄和哈密瓜适宜在沙土里生长,坎儿井这种特异的水利工程也是沙漠特产。因为多沙缺水,人们洗手靠铜壶吝惜地浇淋,脏水也被铜盏承接留备它用,这才有了精湛的铜品工艺。因为尘沙扑面,妇女们都习惯戴轻柔的头
3、巾和面纱而且很可能基于同一原因,她们多有长长的睫毛,这才给戈壁添上了神秘的妩媚。沙的严酷,使人们更为勤勉和勇敢,于是市场上有了丰富的羊奶、羊皮以及寒光闪闪的英吉沙匕首。沙的单调,使人们向往热烈,于是荒原上有了更多的彩裙、冬不拉和月下奔放的歌舞。那林立的清真寺呢,那显目的油绿色彩和新月图案,也许是对黄沙烈日的补充;而充满着对自然和命运敬畏感的孤零零的祈祷呼号,也许更易于出现在风暴里和荒凉的沙海之中吧。我想,壮丽的西部文化是不是从我手中这一捧沙砾中流出来的?这里的人种和文化是多元交汇型。直到 50 年代,这里还流通着英镑、卢布、马克和“袁大头” ,还流散着各种英国的、俄国的、日本的枪炮。当文化用枪
4、炮来体现的时候,密密火舌就把西部焚烧得进一步沙化了。我曾在汽车上看到不少干干的河谷,问起来,当地20172018 高三年级语文习题总第(68)期 班级 组 姓名 设计: 校对:课题:散文阅读 分数: 分人也不知道它们的名称,只是说那些河早就不存在了,仅隐约闪烁在老人传唱的民歌里。于是,我就只能默默注视这些河的尸骨,干瘦,痉挛,像一个个问号葬在风沙深处。西部汉人不少,他们与西部各民族一道,真正开始了对沙的征服。据说当年解放军为投资军垦,节省军费,每人每年少发一套军服,而且军服都没有衣领和口袋,省下一寸算一寸。一位医院护士还向我说起她以前的一些知青伙伴。她们初入疆时,怕野兽,怕鬼,晚上不敢上厕所。
5、于是她们只能紧闭着门,一个人哭起来,女伴们就陪着哭一夜。有位女子想妈妈,实在忍不住了,带着一个提包独身而去,结果迷路在大沙漠中。找到她时,发现她双腿已经冻坏,只得将大哭大闹的她送往医院,锯掉双腿戈壁滩收纳了太多的血汗和眼泪,但这一切流入疏松沙土,很快就渗漏了,无影无踪了。一捧捧沙粒,竟全是同样的灰黄色,没有任何痕迹。远古时期的戈壁似乎是较为繁荣的,西域早就是中国版图中重要的一部分,考古工作者还证明,这里存在过石器时代,而东亚很多民族与这石器有着奇妙的关系。苗史专家们曾推测苗族发源于帕米尔高原,后东迁中原以至西南。一些土家族史学者也曾认为土家族为伏羲之后,源于甘肃,并以龙山县彭何两姓均自称“陇西
6、堂”为证。如果这些古代民族都是源自西部,或者至少说它们曾一度被西部的山川所养育,那戈壁滩真是一个孕生中华民族的巨大子宫。上下几千年,它输送了一个又一个的种族远去,自己却枯缩了,干瘪了,只剩下一片静静的黄沙,还有几声似乎沙化了的鸦噪。我静静地听着屋外呜呜咽咽的风沙声。那是戈壁在哭泣吧,是思念它孕育的东亚亿万子孙而哭泣吧戈壁滩如此干枯,以致没有泪水,只有这呜呜咽咽的干泣。我突然想起,十六年前我鬼使神差地要远赴西域,一定是在睡梦中听到了这哭泣,有一种孩子对母胎下意识的眷恋和向往。我离开新疆时没有坐飞机,目的之一是想更多地看沙和听沙。火车昏昏沉沉地摇晃着,因为路基多沙,不宜高速。这时,车头长啸一声,拉
7、着列车掠过张掖,向河西走廊的出口奔去。我感到我正在从母腹中第二次诞生下来。 (选文时有删节)1. 请根据文章第段的内容,简要概括出戈壁有哪些特点。 (5 分)2. 赏析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 (6 分)3. 文章第段写援疆知青的故事,有什么作用?(6 分)4. 文章标题是“戈壁听沙” ,请结合全文谈谈,你认为作者听到的是什么?(6 分)二、阅读下面的散文,完成 5-7小题。百年震柳 梁衡1920 年 12 月 16 日,宁夏海原县发生了一场全球最大的地震。是日晚 8 时,风暴大起,四野尘霾,大地颤动,山移、地裂、河断、城陷。黄土高原经这一抖,如骨牌倒地,土块横飞。老百姓惊呼:“山走了!”有整座山
8、滑行三四公里者,最大滑坡面积竟毗连三县,达两千平方公里。山一倒就瞬间塞河成湖,形成无数的大小“海子” 。地震中心原有一大盐湖,为西北重要的产盐之地。湖底突然鼓起一道滚动的陡坎,如有人在湖下推行,竟滴水不漏地将整个湖面向北移了一公里,称之为“滚湖” 。所有的地标都被扭曲、翻腾得面目全非。大地瞬间裂开一条 237 公里长的大缝,横贯甘肃、陕西、宁夏。裂缝如闪电过野,利刃破竹,见山裂山,见水断水,将城池村庄一劈两半,庄禾田畴被撕为碎片。当这条闪电穿过海原县的一条山谷时,谷中正有一片旺盛的柳树,它照样噼噼啪啪,一路撕了下去。但是没有想到,这些柔枝弱柳,虽被摇得东倒西歪,断枝拔根,却没有气绝身死。狂震之
9、后,有一棵虽被撕为两半,但又挺起身子,顽强地活了下来,至今仍屹立在空谷之中,这就是那棵有名的震柳。我不知道这株柳,该称它是一棵还是两棵。它同根,同干,同样的树纹,头上还枝叶连理。但地震已经将它从下一撕为二,现在两个半边树中间可穿行一人,而每一半也都有合抱之粗了。人老看脸,树老看皮。经过百年岁月的煎熬,这树皮已如老人的皮肤,粗糙,多皱,青筋暴突。纹路之宽可容进一指,东奔西突,似去又回,一如黄土高原上的千沟万壑。这棵树已经有 500 年,就是说地震之时它已是 400 岁的高龄,而大难后至今又过了 100 岁。看过树皮,再看树干的开裂部分,真让你心惊肉跳。平常,锯开一根木头,无论从哪个方向切入,那剖
10、面上的年轮图案都幻化无穷,美不胜收,以至于木纹装饰成了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风景,木纹之美也成了生命之美的象征。但是现在,面对树心我找不到一丝的年轮。如同五马分尸,地裂闪过,先是将树的老根嘎嘎嘣嘣地扯断,又从下往上扭裂、撕剥树皮,然后再将树心的木质部分撕肝裂肺,横扯竖揪,惨不忍睹。但是这棵树并没有死。地震揪断了它的根,却拔不尽它的须;撕裂了它的躯干,却扯不断它的连理枝。灾难过后,它又慢慢地挺了过来。百年来,在这人迹罕至的桃源深处,阳光暖暖地抚慰着它的身子,细雨轻轻地冲洗着它的伤口,它自身分泌着汁液,小心地自疗自养,生骨长肉。百年的疤痕,早已演化成许多起伏不平的条、块、洞、沟、瘤,像一块凝固的岩石
11、,为我们定格了一段难忘的岁月。柳树这个树种很怪。论性格,它是偏于柔弱一面的,枝条柔韧,婀娜多姿,多生水边。所以柳树常被人作了多情的象征。唐人有折柳相送的习俗,取其情如柳丝,依依不舍。贺知章把柳比作窈窕的美人:“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但在关键时刻,这个弱女子却能以柔克刚,表现出特别的顽强。西北的气候寒冷干旱,是足够恶劣的了,它却能常年扎根于此 o 在北国的黄土地上,柳树是春天发芽最早、秋天落叶最迟的树,它尽力给大地最多的绿色。当年左宗棠进军西北,别的树不要,却单选中这弱柳与大军同行。 “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 ”柳树有一种特殊的本领,遇土即
12、根,有水就长,干旱时就休息,苦熬着等待天雨,但绝不会轻生去死。它的根系特别发达,能在地下给自己铺造一个庞大的供水系统,远远地延伸开去,捕捉哪怕一丝丝的水汽。它木性软,常用来做案板,刀剁而不裂;枝性柔,立于行道旁,风吹而不折。我想,海原大地震的震波绕地球三圈,移山填河,夺去了 28 万人的生命,而这一株裂而不死的古柳却能够存活下来,它肯定是要对后人说点什么。5. 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 )A. 文章开头一段,不仅概述了一百年前海原地震的发生过程,而且还详细描述地震所造成的巨大破坏,为下文表现“震柳”生存环境的恶劣作铺垫。B. 文章运用对比手法,将平常
13、木头剖面上年轮图案的美与震柳“惨不忍睹”的丑进行对比,目的在于引发读者对遭受巨大创伤的古柳的同情。C. 作者在文中列举了很多详实的数据,比如地震发生的具体时间、大地裂缝的长度、古柳的树龄、遇难的人数等,增强了文章叙事的真实性。D. 本文格调昂扬,文笔凝练, “山移、地裂、河断、城陷”简洁准确概括了地震的强度,而“阳光暖暖抚慰” “细雨轻轻冲洗”则充满了生命的温暖。6. 文章第四段插入关于柳树的介绍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5 分)7. 文章结尾说“这一株裂而不死的古柳” “肯定是要对后人说点什么” 。你认为它会对后人说些什么呢?请根据文本分析探究。 (6 分)习题 68答案一.1. 单调荒凉
14、,无边无际;肃杀严酷;有神秘的色彩;促使人们充满生机(或勤勉勇敢、热情奔放) 。 2. 借代,用“枪炮”代指武力,突出西部文化遭武力破坏;运用叠词, “密密” “干干”“默默” ;运用拟人手法,用“干瘦” 、 “痉挛”形象地写出了河消逝后的枯寂;运用比喻手法,将干枯的河谷比作问号,那些河早已消逝在风沙中而寻不到名称,表达了对西部文化的审视与思考。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赏析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 ,这是考查学生鉴赏句子技巧的能力。“当文化用枪炮来体现的时候,密密火舌就把西部焚烧得进一步沙化了。我曾在汽车上看到不少干干的河谷,问起来,当地人也不知道它们的名称,只是说那些河早就不存在了,仅隐约闪烁在老
15、人传唱的民歌里。于是,我就只能默默注视这些河的尸骨,干瘦,痉挛,像一个个问号葬在风沙深处” ,从修辞角度来看, “枪炮”代指武力,使用借代手法来写出西部文化遭到武力破坏;“干瘦,痉挛”形容干枯的河谷,使用比拟的修辞;“像一个个问号” ,把“干枯的河流”比作问号。从用词的角度来看, “密密” “干干” “默默” ,运用叠词。点睛:鉴赏语言是高考常考题型之一。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鉴赏对象的表达方式,如属于景物描写,一般从修辞、动静、虚实、空间、感官等角度入手,如属于人物描写,一般从修辞、动作、细节等角度入手;然后明确句子陈述的对象,分析效果的时候,要注意景物的特点、人物的情感(心理、品质等)
16、。比如本题,第五段的划线句属于描写性的文字,描写的对象是“河谷” ,故可以从修辞、用词等角度分析。3. 结构上:承接上文写汉人与西部民族对沙的征服,引出下文作者多年后的联想以及对戈壁收纳太多血汗和眼泪的感叹;内容上:突出了西部开垦生活的艰辛与残酷,表现了戈壁滩承载西部人们情感之沉重,激发读者的情感共鸣。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文章第段写援疆知青的故事,有什么作用” ,属于段落的作用,一般从结构和内容两个角度作答。先看所写的内容,援疆知青的故事,写出了西部开垦生活的艰辛和残酷,如被锯掉双腿的知青;再看这一内容与上下文之间的关联,第六段的开头说“西部汉人不少,他们与西部各民族一道,真正开始了对沙的
17、征服” ,援疆知青的故事紧承这一内容,引出下文作者多年后的联想以及多戈壁收纳太多血汗和眼泪的感叹。4. 严酷的自然环境;人们对沙的征服中展现出的精神力量;历史悠久而繁荣壮丽的西部文化;戈壁孕育着整个华夏民族文化,对文化根源的追寻和怀想。点睛:题干问的是“文章标题是戈壁听沙 ,请结合全文谈谈,你认为作者听到的是什么”。这道题目通过标题来考查文章内涵。题干中说“从沙中听到了什么” ,此处的“听”是用眼睛“听” ,也就是看到了什么,带着这样的提示到文中找作者戈壁之行所看所思。第二段“草原已枯萎,河流已干涸,葡萄园已凋零,肃杀寒风把梦境中的缤纷五彩淘洗一尽,只留下一片沙海。沙丘,沙河,沙地,沙窟,举目
18、茫茫,大地干净。不管什么时候在车上醒来,疲乏地探头远眺,看见的很可能仍是一片单调的灰黄,无边无际又无声无息” ,初到戈壁, “听”到的是戈壁的荒凉,自然环境的恶劣;第四段、第五段的治沙活动中所体现出的精神的力量;从流传的各民族服装习俗中听出了繁荣、悠久、壮丽的西部文化。二.5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A 项“下文表现震柳生存环境的恶劣”有误,B 项“目的在于引发读者对遭受巨大创伤的古柳的同情”不当,C 项“增强了文章叙事的真实性”不妥。6.说明原因。第四段介绍柳树的习性和特质,对震柳能战胜灾难、顽强存活下来的原因作进一步补充交代。照应上文。上文集中写震柳,
19、第四段则对柳树作总体介绍,上下文点面结合,相互呼应,使文章内容更加完整。丰富内涵。文章引述与柳树相关的习俗、诗句、传说等,使文章内涵更加丰富,文学性更强。 (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作用题。第四段插入关于柳树的介绍的作用,主要从内容和结构方面分析。如本题第四段介绍柳树的习性和特质,对震柳能战胜灾难、顽强存活下来的原因作进一步补充交代。照应上文。上文集中写震柳,第四段则对柳树作总体介绍,上下文点面结合,相互呼应,使文章内容更加完整。点睛:联系问题特征进行分析,首先从情节本身分析和上下文之间的联系,然后分析对人物的塑造方面的作用,最后分析对表现文章的主旨方面的作用。分析时注意语段所处的位置,中间主要是推动情节发展。7. 震柳作为“活化石” ,向后人诉说一百年前那场巨大的悲剧和不能忘怀的历史。告诉后人,面对灾难不要灰心丧气,而应坚韧不拔,坚强坚守。启示后人,生命具有惊人的力量,她可以创造奇迹,拥有生命就会拥有希望和未来。 (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探究的题目,既涉及到文章的内容,又要拓展。首先立足文本,分析它会对后人说些什么,震柳作为“活化石” ,向后人诉说一百年前那场巨大的悲剧和不能忘怀的历史;告诉后人,面对灾难不要灰心丧气;启示后人,生命具有惊人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