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第 25 讲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考纲解读 知识导图1.了解环境问题的概念与类型,分析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的成因2.理解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内涵,举例说明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3.理解循环经济、清洁生产的含义,掌握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1.人地关系的历史回顾历史时期 人地关系思想 人地关系采集渔猎 自然 人类与环境保持原始平衡农业文明 改造自然 人类与环境的 增强,环境遭到破坏 工业文明 征服自然 人地关系全面 ,人地矛盾激化 2.直面环境问题(1)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要占据一定环境空间,从环境中获取 。 人的新陈代谢和人类消费活动的 要排放到环境中。 (
2、2)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 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 人类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 。 (3)环境问题的表现、地域差异及形成原因问题 资源短缺 生态破坏 环境污染表现 水资源、 水土流失、土地荒漠 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噪声污染、矿产资源和能源等短缺 化、 减少等 放射性污染、海洋污染等地域差异 发达国家更突出地区、发展中国家严重 地区、发达国家严重 形成原因利用资源的方式不当或过度开采交通、工业活动和人类居住地过分密集,造成污染物集中3.走向人地协调 可持续发展(1)概念: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 的需求,而又不危及 满足其需求的发展。 (2)内涵: 持
3、续发展、经济持续发展、 持续发展。 (3)基本原则: 原则、持续性原则、 原则。 4.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1)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人口基数 、素质低,结构不合理。 资源相对 的问题将长期存在。 深刻的环境危机:环境污染仍在发展 ; 范围在扩大, 程度在加剧。 (2)行动纲领:中国 21 世纪议程中国 21 世纪人口、 与发展白皮书 。 (3)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循环经济概念:以环境 技术为手段 ,以提高生态效益为核心, 以环境友好方式利用经济资源和环境资源,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 原则:资源输入减量化、资源再利用和使废弃物 。 基本途径:工业模式 ,农业模式 , 公众支持与参与 适度消费
4、。 探究点一 主要环境问题的成因和地区差异1.人地关系和环境问题的产生图 25-12.主要的环境问题环境问题 具体表现 原因 典型事例资源短缺水资源、土地资源、矿产资源、能源短缺人类对资源的过度索取华北平原用水紧张,一些非可再生资源面临枯竭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工业废水、废气,汽车尾气的排放,农业生产中农药、化肥等的不合理使用,一些事故造成的污染淮河流域的水污染、洛杉矶的光化学烟雾事件、湖南大米镉超标事件固体废弃物污染生产和生活中产生大量的有害垃圾城市中及郊外的垃圾堆积、农田中的白色污染(废弃的塑料薄膜)噪声污染工厂、交通、建筑工地、娱乐场所产生的噪声机场附近、交通干线附近的噪声环境污染放
5、射性污染 放射性物质泄漏 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泄漏、日本福岛核电站泄漏(续表)环境问题 具体表现 原因 典型事例环境污染 海洋污染 各类污染物排入海洋 我国沿海的赤潮,日本九州岛水俣湾汞污染,墨西哥湾油井泄漏森林的环境调节功能下降滥伐森林 亚马孙平原热带雨林遭到破坏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加剧滥伐、滥垦、滥牧,自然植被遭破坏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我国荒漠化加剧与沙尘暴,古巴比伦王国、楼兰古国的消失土壤盐渍化 不合理的灌溉等 华北平原的盐碱地生物多样性减少生物的生存环境遭到破坏,过度捕猎世界物种灭绝速度呈加快趋势,藏羚羊等稀有生物濒临灭绝生态破坏大气增温、臭氧层空洞 大量燃烧化石燃料和使用消耗臭氧的物
6、质(氟氯烃等)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南极臭氧层空洞,北极、西伯利亚、青藏高原等地上空相继出现臭氧层空洞3.环境问题表现的地域差异(1)城市地区和乡村地区环境问题的差异地区 环境问题 形成原因城市地区主要表现为环境污染,如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等主要由于交通、工业活动和人类居住地的过分集中,造成污染物的集中乡村地区主要表现为生态破坏,如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土壤盐渍化、森林减少、水源枯竭、物种减少等利用资源的方式不当或强度过大(2)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环境问题的差异地区 环境问题 形成原因发达国家以环境污染为主,较发展中国家轻消耗的资源、能源多,排放的污染物多。自 20 世纪70 年代开始,
7、 发达国家利用强大的经济、科技力量进行环境污染的防治工作,环境状况大为好转发展中国家较发达国家严重,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都很严重一般处在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人口增长很快 ,环境承受着发展和人口的双重压力;限于经济技术水平 ,没有足够的能力进行环境保护;发达国家将污染严重的工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命题点一 环境问题判断图 25-21.2015重庆卷 马尔代夫是以旅游业为支柱产业的著名岛国。 2014 年 12 月 4 日, 马累海水淡化厂设备损毁导致该岛淡水供应中断。应马尔代夫政府请求,中国政府及时向其提供了饮用水等物资和资金援助。图 25-2 是马尔代夫部分区域示意图。读图,该国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有
8、 ( )水土流失 雾霾严重 珊瑚退化 海平面上升A. B.C. D.命题点二 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对策2.2017江苏卷 “绿色出行 ”新理念已为我国许多城市市民所接受。图 25-3 为 19862015 年某城市市民主要出行方式变化图。读图回答(1 )(2)题。图 25-3(1)新理念对市民出行方式产生明显影响的年份开始于 ( )A.2000 年 B.2005 年C.2007 年 D.2011 年(2)市民出行方式变化对该城市产生的主要影响是 ( )A.优化城市空间结构B.改善城市交通状况C.改变城市服务功能D.扩大城市地域范围探究点二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和原则1.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图 25-4
9、2.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原则 含义 具体做法公平性原则同代人之间、代与代之间、人类与其他生物种群之间、不同国家与地区之间的公平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各国都有发展权 ,和子孙后代共享资源和环境持续性原则人类的经济活动和社会发展必须保持在资源和环境的承载力之内,寻求可持续发展保持适度的人口规模,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 ,处理好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的关系(续表)原则 含义 具体做法共同性原则各国共同参与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地区的决策和行动应有助于实现全球整体的协调国际社会应超越国界、民族、宗教、文化的限制,以积极、务实的态度参加环境领域中的国际合作3.传统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观的对比传统发展观 可持续发展观发展
10、目标以经济发展为目标,经济的增长就意味着发展 以社会全面发展为标准,其终极目标是生态、社会和经济的全面发展增长方式高投入、高消耗、低产出 低投入、低污染、高产出消费模式 提倡高消费 提倡适度消费文明标准建立的是物质文明,主要考虑经济利益 建立物质文明的同时,还要考虑社会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时间尺度满足当代人的最大需求 强调代际公平空间尺度从区域利益出发,采取封闭式、掠夺式和转嫁式的发展方式从全球利益出发,是一种互补式的发展方式命题点一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3.2015江苏卷 “国际慢城”是一种具有独特地方感的宜居城镇模式, 要求人口在 5 万人以下、环境质量好、提倡传统手工业、无快餐区和大型超
11、市等。图 25-5 为“国际慢城”桠溪镇的大山村土地利用今昔对比图。读图回答(1 )(2)题。(双选)图 25-5(1)与“国际慢城”要求相符合的生产、生活方式是 ( )A.骑单车出行B.经营手工业作坊C.去速食店就餐D.建大型游乐场(2)大山村在成为“国际慢城”前后,产业结构的变化是 ( )A.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农业B.从种植业到种植业与服务业相结合C.从水稻种植业到商品谷物农业D.从较单一的农作物到多种经济作物命题点二 可持续发展的原则4.2015北京卷 从太白山的北麓往上,越上树木越密越高 ,上到山的中腰再往上, 树木则越稀越矮。待到大稀大矮的境界,繁衍着狼的族类,也居住了一户猎狼的人家(
12、引自贾平凹太白山记 。太白山为秦岭主峰,海拔 3767 米)。如果过度猎狼 ,将会 ( )造成山区生物多样性减少增加山区的环境承载力导致不良消费观念的形成破坏可持续发展的公平性A. B.C. D.地理关联图的判读洋面封冻产生的效应叫作洋面封冻效应,图 P18-1 是洋面封冻效应与水、气候、生物相互作用关系示意图。据此回答(1)(3 )题。图 P18-1(1)根据图中各项内容之间的相互关系,数字所代表的内容分别是 ( )A.气候变暖、温室作用加强、气候变暖B.气候变冷、温室作用减弱、 气候变冷C.气候变暖、温室作用减弱、 气候变冷D.气候变冷、温室作用加强、 气候变暖(2)图中由“二氧化碳浓度降
13、低”导致的过程中,体现出的地理原理是 ( )A.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吸收作用减弱 B.大气对太阳辐射的散射作用增强C.氟氯烃对臭氧层的破坏作用加强 D.大气的温室效应加强(3)图中各项内容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形成一种动态的平衡关系, 若其中某一环节遭到破坏,就会导致这种平衡关系的失常。目前,这种平衡关系失常对人类产生的危害最有可能是( )A.引起海平面下降B.腐蚀建筑物C.导致世界各国经济结构的变化 D.皮肤癌患者增多图 P18-2 某循环农业模式图图 P18-3 某地生态产业园区循环经济模式图图 P18-4 某商品网购流程示意图(1)读图名,把握关联图的中心内容。如图 P18-2 展示了某循
14、环农业模式 ,图 P18-3 展示了某地生态农业园区循环经济模式,图 P18-4 展示了某商品网购流程。(2)明确关联图中的各要素,把握各环节之间的内在联系。注意图中的各环节、图框、箭头及箭头指向,即关联图中的关联性。一般图框表示环节,箭头表示关联过程,箭头指向表示关联的因果关系。如图 P18-3 中, a 是对生活污水进行处理,为污水处理厂; b 的产品为棉布,应为棉纺厂。(3)依据图框所示要素及箭头,逐个分析图框之间的关联性、图中各环节包括哪些要素、箭头由哪个环节指向哪个环节等。如图 P18-4 中提交物流箭头指向, 通过环节送货至用户,故为物流配送。(4)进行各部分间的因果推理,找出规律
15、,并进行文字表述。地理关联图的分析就是逻辑推理过程,关键是将关联图所表达的地理原理、过程或规律用文字表达出来, 进行图文转换。如图P18-2 反映了循环农业不仅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益,还能提供清洁能源 ,具有环境效益; 图 P18-3反映了该生态产业园区具有高效的经济过程及和谐的生态功能。(5)在推理时要充分利用已知条件,从最简单、最有把握的图框入手, 当已知条件逐渐增多时,再推理其他空框中的内容就相对容易了。在完成了各框内容之后,利用所掌握的概念、原理、规律等将所填内容验证一遍,确保其正确性。读我国南方某农村生态农业试验场生产模式图(图 P18-5),回答 12 题。图 P18-51.该模式中大
16、田农业的主要肥料是 ( )A.杂草秸秆、沼渣、化肥 B.沼渣、粪肥、塘泥C.化肥、植物的秸秆、沼渣 D.菌渣、沼渣、塘泥2.该地农民使用沼气作为燃料,对环境的影响是 ( )A.有利于保护植被,减少水土流失,有利于净化环境B.由于杂草秸秆填入沼气池减少了秸秆还田,所以土壤的肥力下降C.饲料、肥料、燃料之间相争激烈,农民需要根据实际调整三者关系D.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但不利于农业内部各部门之间的有机联系菲律宾玛雅生态农场位于首都马尼拉附近,农场主在 36 公顷的丘陵地上经营了稻田和经济林,饲养了 2.5 万头猪、70 头牛和 1 万只鸭,还设有每天产气近 20 万立方米的沼气池和饲料加工厂,基本实现了无污染生产。图 P18-6 为玛雅农场物质循环生产图 ,完成 34 题。图 P18-63.玛雅生态农场主要是为了充分利用当地最有利的 ( )A.地形条件 B.气候条件 C.土壤条件 D.水文条件4.为促进农场经济发展,下列措施不可取的是 ( )A.以生态农业为基础,发展更多样化的农产品 B.发展身心健康疗养所C.扩大沼气生产规模并销往首都 D.附近经营高品质的特色农场酒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