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基础达标 (81)1如图表示种群的各个特征之间的关系,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B甲为迁入率和出生率,乙为迁出率和死亡率C丁为年龄组成,包括老年、中年和幼年三种类型D丙为性别比例,主要通过影响出生率来间接影响种群密度解析: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A 正确;甲为增大种群密度的种群特征,包括迁入率和出生率,乙为降低种群密度的种群特征,包括迁出率和死亡率,B 正确;年龄组成包括增长型、衰退型和稳定型,每种类型都有老年、成年和幼年三个年龄期,C 错误;性别比例通过影响出生率从而影响种群密度,D 正确。答案:C2(2018江苏南通模考 )下列有关调查种群密度的说法,
2、错误的是( )A标志重捕法调查得到的种群密度一般不是最精确的现实反映B调查某种昆虫卵的密度、作物植株上蚜虫的密度,也可以采用样方法C五点取样和等距取样是样方法取样的常用方法,不需要遵循随机取样的原则D第一次捕获 M 只鹿并标记,一段时间后进行重捕,发现捕获的 n 只鹿中有m 只被标记,则该鹿群约有鹿 只Mnm解析:标志重捕法调查得到的种群密度是估算值,一般不是最精确的现实反映,A 正确;调查某种昆虫卵的密度、作物植株上蚜虫的密度,也可采用样方法,B 正确;样方法取样常用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都需要遵循随机取样的原则,C 错误;调查鹿种群密度采用标志重捕法,设鹿群共有 X 只鹿,其计算公式为
3、X/Mn/ m,解得 X ,D 正确。Mnm答案:C3下列有关种群数量模型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数学模型是用来描述一个系统或它的性质的数学形式B “J”型增长的数学模型中 的含义是种群增长速率C构建数学模型后需通过实验或观察等进行检验或修正D数量增长曲线比数学方程式更能直观反映种群数量的增长趋势解析:数学模型是用来描述一个系统或它的性质的数学形式,A 正确;“J” 型增长的数学模型中 表示该种群数量是上一年种群数量的倍数,B 错误;构建数学模型后需通过实验或观察等进行进一步的检验或修正,C 正确;曲线比公式更能直观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D 正确。答案:B4甲、乙、丙是同一物种的三个种群,其
4、年龄组成见下表。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个体数所占比例幼年期 成年期 老年期种群甲 60% 35% 5%种群乙 33% 34% 33%种群丙 20% 30% 50%A.种群甲、种群乙、种群丙的年龄组成分别是增长型、稳定型、衰退型B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种群甲的个体数量可能会越来越大C比较这三种年龄组成的种群,种群乙的出生率最高D可以通过提高种群丙的出生率来改善种群丙的年龄组成解析:由表可知,种群甲幼年个体数量较多,老年个体数量较少,年龄组成为增长型;种群乙各年龄段个体数基本相等,年龄组成为稳定型;种群丙幼年个体数量较少,老年个体数量较多,年龄组成为衰退型,A 正确。年龄组成属于增长型的种群,在
5、未来的一段时间内种群数量可能会越来越大,B 正确。种群的出生率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不能仅根据年龄组成推断出生率的高低,C 错误。可以通过提高种群丙的出生率来改善种群丙的年龄组成,D 正确。答案:C5如图表示某物种迁入新环境后,种群数量增长速率(平均值)随时间的变化关系。经调查在第 5 年时该种群的种群数量为 200 只。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由图可知,该物种迁入新环境后,其种群数量一直呈 “J”型增长B理论上该种群在此环境中的环境容纳量约为 400 只C由于天敌、生活空间和资源等因素的限制,导致第 5 年到第 9 年这段时间内种群数量减少D如果该种群为东方田鼠,则将其数量控制在 200 只
6、左右可有效防治鼠患解析:从图中分析,种群数量增长速率不断发生变化,因此呈“S”型增长,A 错误;第 5 年种群数量为 200 只,此时种群数量增长速率最大,为 K/2 点,因此环境容纳量为 400 只,B 正确;第 5 年到第 9 年种群数量增长速率下降,但种群数量仍增大,C 错误;如果该种群为东方田鼠,则将其数量控制在 200 只左右时种群数量增长速率最大,容易发生鼠患,D 错误。答案:B6下列关于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的叙述,正确的是( )A若某年平均每 10 万人中出生 1 862 个孩子,则该年的出生率为 1.862B某种群某时间段内死亡率增大,则种群密度必定减小C研究一座城市
7、人口的变化情况不用考虑迁入率这一因素D临近过年时,某大城市人口数量急剧下降的主要原因是迁出率明显增大解析:根据出生率的定义可知,该年出生率1 862/100 0001.862% ,A 错误。某种群某时间段内死亡率增大,出生率可能也会增大,则种群密度未必减小,B 错误。研究一座城市人口的变化情况,迁入率和迁出率是不可忽视的因素,C 错误。临近过年时,导致某大城市人口数量直线下降的主要原因是迁出率明显增大,D 正确。答案:D7(2018江西南昌模拟 )科学工作者为了监测和预报某草原鼠害的发生情况,对田鼠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进行调查,发现在最初的一个月内,种群数量每天增加 1.5%,据此分析错误的是(
8、 )A研究者通常采用标志重捕法估算该地区田鼠的种群数量B最初一个月内,田鼠种群增长模型可构建为 NtN 0t,其中 为 1.015C最初一个月内,田鼠的生存环境是空间条件充裕、食物充足、气候适宜D数月之后,当田鼠种群的出生率等于死亡率时,是防治鼠害的最佳时期解析:田鼠的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宜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其种群数量,A 正确;根据题干信息,种群数量每天增加 1.5%,则当天数量是前一天数量的(11.5%)倍,则 1.015,说明种群在最初的一个月内呈“J”型增长,B 正确;种群呈现“J”型增长表明其所处的环境中空间条件充裕、食物充足、气候适宜,C 正确;种群的出生率与死亡率相等时种群数
9、量达到 K 值,此时已错过防治鼠害的最佳时期,防治鼠害应在种群数量达到 K/2 之前进行,D 错误。答案:D8如图表示某处于平衡状态的生物种群因某些外界环境变化导致种群中生物个体数量改变时的四种情形,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若图甲所示为草原生态系统中某种群,则 a 点后的变化原因可能是过度放牧若图乙所示为某发酵罐中酵母菌的数量,则 b 点后的变化原因可能是增加营养供应若图丙所示为某地大熊猫的种群数量,则 c 点后的变化原因可能是栖息环境遭到破坏图丁曲线可用于指导渔业捕捞,保护鱼类资源可持续利用A只有一种说法正确B只有两种说法正确C只有三种说法正确D四种说法都正确解析:若图甲所示为草原生态系统
10、中某种群(如牛、羊),则 a 点后的变化可能原因是过度放牧,正确。若图乙所示为发酵罐中酵母菌的数量,则 b 点后 K值增大,表明改善了酵母菌的生存环境,可能是增加了营养供应或环境空间增大等,正确。若图丙所示为某地大熊猫的种群数量,则 c 点后的变化原因可能是栖息环境遭到破坏,导致其 K 值变小甚至灭绝,正确。图丁曲线表明,进行渔业捕捞时,在 K/2K 值之间捕捞,捕捞到 K/2 值时停止捕捞,有利于鱼类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正确,故答案选 D。答案:D9(2018河北保定模拟 )一调查小组对我国东部某地群落进行深入调查,获得有关信息资料,请分析回答:(1)调查小组对某块荒地的几种常见植物的种群密度
11、进行了连续五年的调查,一般采用的调查方法是_,结果如下表所示(单位:株/m 2),取样时关键要做到_。如果 4 种植物中有一种属于入侵物种,则该入侵物种是_,该入侵物种在入侵初期类似于_型增长,原因是_。年份植物 2010 2011 2012 2013 2014甲 10.0 9.2 8.0 6.8 5.5乙 3.0 2.1 1.1 0.3 0.1丙 0.3 0.6 1.1 1.5 2.3丁 3.0 2.0 0.4 0 0(2)右面为调查小组从当地主管部门获得的某物种种群数量的变化图,据此分析该种群在 30 年中种群数量最少是从第_年开始的,第 2030 年种群的出生率_(填“” “”或“”)死
12、亡率。第 15 年时种群的年龄组成是_型。解析:(1)对于植物应采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取样时要注意不要掺杂主观因素,做到随机取样。外来入侵物种一般会呈“J”型曲线增长。其种群密度一直在增加,而其余的都有所减少,故应是丙。入侵物种往往会对本土物种环境造成危害,其主要原因是新环境中缺少天敌或其他限制因素,因此繁殖很快,与本土物种争夺营养物质、空间等资源。(2)初始几年 值大于 1 且不变,此时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 值小于 1 时种群数量减少,第 15 年时减少最快,减少至第 20 年时不再减少,此时种群数量最少;20 年后 值等于 1,此后种群数量不变。答案:(1)样方法 随机取样 丙 “J
13、” 生存环境适宜(或资源和空间充裕,气候适宜),没有天敌(2)20 衰退素能提升 (42)10某研究机构对某区域的一种田鼠进行了调查,所调查样方的总面积是 2 hm2。统计所捕获田鼠的数量、性别等,进行标记后放归, 3 日后进行重捕与调查。得到的调查数据如下表(单位:只):捕获数 雌性个体数 雄性个数体 标记数初捕 50 28 22 50重捕 50 32 18 10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为了结果的可靠性,标记物对田鼠的生理习性不能有影响B综合两次捕捉情况,该田鼠种群的性别比例()约为 32C该地区田鼠的平均种群密度约为 250 只/hm 2D若调查过程中部分标记物脱落,则会导致计算出的结果偏
14、大解析:为了结果的可靠性,标记物对田鼠的生理习性不能有影响,A 正确。分析两次捕捉的雌、雄鼠数目,可知该田鼠种群的性别比例()约为 32,B正确。标记重捕法的计算公式为: 该 地 段 动 物 总 数第 一 次 捕 获 并 标 记 个 体 数,故理论上调查样方(2 hm2)中田鼠的种群数量重 捕 个 体 数重 捕 个 体 中 带 标 记 的 个 体 数250(只) ,则该地区田鼠的平均种群密度为 250/2125(只/hm 2),C505010错误。若调查过程中部分标记物脱落,则会导致重捕数中的标记数偏小,使计算出的结果偏大,D 正确。答案:C11某兴趣小组设计实验研究了几种培养液对草履虫繁殖的
15、影响,实验结果如下表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编号 1 号 2 号 3 号 4 号 5 号草履虫培养液稻草液蜂蜜液 淀粉液 酵母液猪瘦肉汁一个视野中开始同时出现 5 个草履虫的时间4 天 8 天一直没有8 天 3 天9 天后一个视野 30 12 0 个 10 50中草履虫的数量 35 个 17 个 15 个 55 个A.实验过程中 5 种草履虫培养液的量应相等B实验表明,稻草液中草履虫的 K 值为 35 个C多次取样后观察得到的实验结果更接近真实值D实验结果显示淀粉液不适合用来培养草履虫解析:该实验的自变量为草履虫培养液的种类,而培养液的量为无关变量,各组之间应保持一致,A 正确;稻草液中草
16、履虫的 K 值指的是稻草液中所能维持的全部草履虫的最大数量,而“35 个”仅仅是 9 天后一个视野中草履虫的数量,B 错误;多次取样后观察,计算所得数据的平均值,可使实验结果更接近真实值,C 正确;从表中数据可知,草履虫不能在淀粉液中生存,D 正确。答案:B12如图是某藻类在不同环境温度下的种群增长曲线,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环境容纳量随环境温度改变而改变B19.8 条件下环境容纳量最小C24.8 条件下第 5 天左右的种群增长速率最大D33.6 条件下种群数量将维持在 K 值不变解析:由图分析,在环境温度不同的情况下,该藻类种群数量达到的最大值不同,所以环境容纳量随环境温度改变而改变
17、,A 正确;在三条曲线中, 19.8 条件下该藻类的最大种群数量是最小的,所以在该温度下环境容纳量最小,B 正确; 24.8 条件下第 5 天该藻类数量约为 K/2,此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C 正确; K 值是环境容纳量,33.6 条件下,种群数量会在 K 值上下波动,而不是恒定不变,D 错误。答案:D13研究人员对某岛屿上社鼠的种群数量及不同季节的性别比进行统计,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社鼠的性别比对其种群数量存在着一定的影响B调查该岛屿上社鼠的种群数量通常采用的方法是标志重捕法C据图可知,社鼠的繁殖高峰大约在春季和夏季之间D据图可推测,秋季雌性社鼠的死亡率大于雄性社鼠解析:性
18、别比通过影响出生率间接影响种群数量,A 正确;由于社鼠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常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其种群密度,B 正确;据图可知,在春季和夏季之间种群数量最多,因此社鼠的繁殖高峰大约在春季和夏季之间,C 正确;秋季社鼠的种群数量相对较少,但其性别比(雌雄)相对较高,可推测秋季雌性社鼠的死亡率很可能小于雄性社鼠,D 错误。答案:D14(2018安徽江淮十校模拟)下列为小李同学构建的种群知识框架图,请据图回答:(1)图中表示 _,表示_。(2)种群的“J”型曲线增长的条件是食物和空间充裕、_等,其数学模型:N tN 0t中, 值与增长率的关系是增长率_。(3)利用方法 调查田鼠种群密度时,若一部分
19、被标记的田鼠被鼬捕食,则会导致种群密度估算结果_(填“偏大” “偏小”或“相等”)。(4)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害虫的雄性个体,破坏了害虫种群正常的_,从而降低该种群密度。这里运用的防治方法是_(填“化学防治”或“生物防治”)。(5)在自然条件下,动植物在种群空间特征上差异较大,动物常常表现出_分布。解析:分析题图,表示迁入率或出生率,表示出生率或迁入率,表示迁出率或死亡率,表示死亡率或迁出率,表示年龄组成,表示性别比例,表示标志重捕法,表示样方法。(1)种群中个体的出生或迁入能使种群密度升高;利用年龄组成可以预测种群密度变化趋势。(2)种群的“J”型曲线增长的条件是食物和空间充裕、气候适
20、宜、没有敌害等;“J”型曲线的数学模型为:Nt N0t, 值与增长率的关系是增长率 1。(3)表示标志重捕法,其计算公式为:种群中个体数(N)第一次捕获总数重捕总数重捕中被标记的个体数,利用该方法调查田鼠种群密度时,若一部分被标记的田鼠被鼬捕食,则会导致重捕中被标记的个体数偏小,最终导致种群密度估算结果偏大。(4)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害虫的雄性个体,破坏了害虫种群正常的性别比例,从而导致出生率降低,进而导致种群密度降低。这里运用的防治方法是生物防治。 (5)种群的空间特征有随机分布、集群分布和均匀分布三种。在自然条件下,动植物在种群空间特征上差异较大,动物常常表现出集群分布。答案:(1)
21、出生率或迁入率 年龄组成(2)气候适宜、没有敌害 1(3)偏大(4)性别比例 生物防治(5)集群15下图表示某种群在单位时间内,出生量、死亡量和种群密度的关系,据图回答相关问题:(1)K 值又称为环境容纳量,是指在_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2)该种群密度为_时,可以获得最大的可持续产量;随着种群密度逐渐增大,该种群增长率的变化趋势是_;自然条件下,该种群的种群密度_(填“可能”或“不可能”)超过 K 值。(3)在空白坐标上,画出该种群的出生率、死亡率和种群密度的关系。(要求 K点以后也要画出)解析:(1)环境容纳量是指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即 K 值。(2)K/2 时种群的净补充量最大,可以获得最大的可持续产量;随着种群数量的增加,该种群的增长率逐渐减小;自然条件下,该种群的种群密度最大值在 K 值上下波动,所以可能会超过 K 值。(3)据题图分析可知,随着种群密度的增加,种群的出生率逐渐下降,死亡率逐渐上升,在种群密度为 K 值时,出生率和死亡率相等,图见答案。答案:(1)环境条件不受破坏(2)K/2 逐渐减小 可能(3)(注:要写横纵坐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