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9版一轮创新思维历史(人民版)练习:专题跟踪训练(五)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HR专家 文档编号:5266205 上传时间:2019-02-16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40.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版一轮创新思维历史(人民版)练习:专题跟踪训练(五)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2019版一轮创新思维历史(人民版)练习:专题跟踪训练(五)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2019版一轮创新思维历史(人民版)练习:专题跟踪训练(五)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2019版一轮创新思维历史(人民版)练习:专题跟踪训练(五)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2019版一轮创新思维历史(人民版)练习:专题跟踪训练(五)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专题跟踪训练(五)一、选择题1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由于中国人闭关自守、骄傲自满,三次灾难性的战争使他们受到了巨大的刺激:第一次是 18391842 年同英国的战争,第二次是18561858 年同英、法的战争,第三次是 1895 年同日本的战争其结果是入侵和反入侵的连锁反应,它产生了一个新中国,产生了至今震撼着远东和全球的影响。 ”这说明了( )A没有近代西方国家的侵略就没有中华人民共和国B战争是推进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C战争改变了远东和世界格局D战争促使中华民族不断反思并最终走向胜利解析:从材料“其结果是入侵和反入侵的连锁反应,它产生了一个新中国” ,可知中华人民共和国产生是

2、由于中国人的反抗,故 A 项错误;战争导致近代中国受到侵略,故救亡图存是推动近代中国学习西方,不断变革的主要动力,故 B 项错误;从“它产生了一个新中国,产生了至今震撼着远东和全球的影响” ,可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改变了远东和世界格局,故C 项错误;战争使中国人认识到了自身的落后,不断变革进步改变了中国落后挨打的境地,故 D 项正确。答案:D2湖南汉族官僚曾国藩的湘军,是镇压太平天国的主力。曾国藩作为两江总督,统辖苏浙皖赣四省军务。清朝一度出现督抚专权的局面。该现象反映了( )A晚清中央集权的弱化B清朝的统治土崩瓦解C北洋军阀割据的形成D曾国藩守旧亦维新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可以得出,晚清的地方势力

3、一度比较强大,晚清中央集权的弱化,故A 项正确;清朝的统治土崩瓦解是在辛亥革命后,故 B 项错误;北洋军阀割据的形成是在袁世凯死后,故 C 项错误;材料并未涉及曾国藩的思想,故 D 项错误。答案:A 3 剑桥中国晚清史中写道:“当中国和日本之间的(甲午) 战争爆发时,大多数西方人士认为中国有优势。 ”此观点主要是依据( )A清政府得到了西方国家大力支持B清政府已经完成了军事近代化C西方国家反对日本发动对华战争D洋务运动造成的中国强大假象解析:甲午中日战争发生时,西方国家持观望态度,清政府并未得到西方国家大力支持,故 A 项错误;洋务运动中清政府创建新式军队与海军舰队,开始军事近代化,并未完成军

4、事近代化,故 B 项错误;C 项与史实不符,故错误;洋务运动中中国经济与军事的近代化,造成中国强大的假象,因而出现材料中看法,故 D 项正确。答案:D4清朝建都北京后,清廷在东北地区实施军事化管辖,长期禁止关内人口迁入,东北地区出现“沃野千里,有土无人”的状况。而 19 世纪五六十年代清政府开放了哈尔滨以北的呼兰河平原和吉林西北平原1911 年,清政府制定了东北三省移民章程。这说明( )A政策逐步调整有利于增加政府收入B向东北移民完全由政府主导C移民政策的变化受外来侵略的影响D政府加强对东北地区的管辖解析:据题干信息可知清政府的移民政策的变化:由禁止到鼓励、政府主导、移民政策受外来侵略影响,特

5、别是 19 世纪五六十年代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外来侵略的影响,政策逐步调整有利于增加政府收入不合题意,故 A 项错误;向东北移民完全由政府主导过于绝对化,故 B 项错误;移民政策的变化受外来侵略的影响符合题意,故 C 项正确;政府加强对东北地区的管辖不合题意,故 D 项错误。答案:C51842 年的南京条约第十条规定:“前第二条内言明开关俾英国商民居住通商之广州等五处,应纳进口、出口货税、饷费,均宜秉公议定则例,由部颁发晓示,以便英商按例交纳。 ”这一规定( )A反映了中英两国不平等的外交地位B加快了英国资本输出的步伐C体现了中国开始接受近代贸易规则D使中国完全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解析:题干中这

6、一条款,并未能表明地位的不平等,故 A 项错误;1895 年马关条约后,列强开始资本输出,之前是商品输出,故 B 项错误;根据材料“秉公议定则例” “颁发晓示” “按例交纳” ,表明由“皇帝专制”开始向近代化转变,故 C 项正确;南京条约后中国开始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故 D 项错误。答案:C6有学者认为太平天国是传统民变的特殊标本,也是中西碰撞的旁生枝节。这反映了太平天国运动( )A是一场旧式的农民起义B旨在化解西方入侵带来的危机C阻碍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D发生于近代中国文明转型初期解析:旧式的农民起义只能表明“太平天国是传统民变的特殊标本” ,故 A 项错误;旨在化解西方入侵带来的危机,

7、只能表明是“中西碰撞的旁生枝节” ,故 B 项错误;太平天国运动资政新篇主张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制度,故 C 项错误;根据材料“是传统民变的特殊标本,也是中西碰撞的旁生枝节”可知,太平天国运动爆发于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的过程中,故 D 项正确。答案:D71901 年,清政府下诏实施新政,慈禧太后在上谕中说:“无事且难支持,今有构此奇变(指辛丑之变)” 。上谕表明清政府 ( )A对积贫积弱局面进行了理性的反思B顺应世界近代化潮流主动推进改革C推行新政旨在应对空前的政治危机D实行政策调整以平息民主革命浪潮解析:根据材料和史实不难得知,清王朝的改革是面对空前严重统治危机的无奈和必须之举而非进行理性反思

8、的结果,故 A 项错误;清王朝的改革属于被动的自救之举而非主动,故 B 项错误;根据材料“无事且难支持,今有构此奇变 ”可知,清王朝推行的新政旨在应对空前的政治危机,故 C 项正确;材料中并没有对民主革命浪潮的提及,故 D 项错误。答案:C8辛亥革命时期,一些刊物大声呼吁“教育救国” , 宣称 “强国强种,惟教育者之功。 ”五四运动前后, “教育先行” “教育救国”的观点成为时尚。这主要反映了( )A回应时代挑战的有意探索B民主革命促进民众素质提高C国人已经找到正确革命道路D教育近代化取得突破性进展解析:从辛亥革命一些刊物呼吁“教育救国”到五四运动前后“教育救国”成为时尚,反映了民族危机加深,

9、国人对时代挑战的探索,故 A 项正确;辛亥革命主要是使民主观念逐渐深入人心,但并不意味着民众素质的提高,故 B 项错误;“教育救国”不能说明国人已经找到正确的革命道路,故 C 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教育近代化的问题,故 D 项错误。答案:A9经过长征之后,中国共产党和红军与蒋介石集团的地缘矛盾明显缓解,在中日民族矛盾日渐加剧的情况下,出现了国共两党和平共处乃至联合抗战的可能性,所以说当时国内政治格局和国共政策的所有变化都与长征带来的地缘变化有关。这说明长征( )A消除了国共两党的分歧和矛盾B是国共走向合作的根本保障C有利于国共合作抗日的实现D为中国革命保存了革命主力解析:国共两党的分歧和矛盾随着

10、国内外局势的不断变化会有缓和,由于两党所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国共两党的分歧和矛盾不会消除,故 A 项错误;根据题干信息可知长征有利于国共合作抗日的实现 但不能说是国共走向合作的根本保障,故 B 项错误,C 项正确;为中国革命保存了革命主力结论正确,但不符合国共合作抗日的主旨,故 D 项错误。答案:C10蒋廷黻曾在 1931 年发表琦善与鸦片战争一文对鸦片战争中林则徐与琦善代表的抵抗派与妥协派发表了与当时多数学者不同的观点。此文一石激起千层浪,引发了知识界对抵抗、妥协究竟孰利孰弊的争论。此争论在当时主要是针对( )A国民政府围剿井冈山根据地红军B中日民族矛盾成为最主要矛盾C九一八事变后国联调停中

11、日矛盾D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消极抵抗政策解析:国民政府围剿井冈山根据地红军开始于 1930 年,故 A 项错误;中日民族矛盾成为最主要矛盾是在 1935 年华北事变之后,故 B 项错误;九一八事变后国联调停中日矛盾结论正确,但不合题意,故 C 项错误;根据题干信息可以得出此争论在当时主要是针对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消极抵抗政策,故 D 项正确。答案:D11中国两次反侵略战争的时长、意志和结果出现巨大反差,其根本因素是( )中国两次反日侵略战争对照表时间 国力 装备 中国军队损失 日占区中国政治和社会状况结果甲午战争9 个月中国稍优相当海军几乎全军覆没;陆军 1020 万人辽东半岛山东半岛国家统一;某

12、些地区民间出现反清活动战败投降14年抗战14 年 悬殊 悬殊原有空军几乎拼光;海军全军覆没;陆军牺牲、失踪约400 万人大半中国由分裂到统一;同仇敌忾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完全胜利A经济实力 B民族意识C政府领导 D国际援助解析:甲午战争中国的经济实力优于日本,但却获得失败的结果,抗日战争中国实力落后于日本却获得成功,故经济实力不是导致两次反侵略战争出现巨大反差的主要原因,故 A项错误;甲午中日战争时中国国民的民族意识淡薄,而抗日战争时出现全民族抗战,故主要是民族意识的不同,故 B 项正确;两次战争中都有政府坚持抵抗,故政府领导不是导致两次反侵略战争巨大反差的主要原因,故 C 项错误;抗日战争时

13、中国虽有获得国际援助,但不是中国抗战胜利的主要原因,故 D 项错误。答案:B12费正清在观察中国中说:“中国的革命正是由这样两种梦想推动着:一是爱国主义者想看到一个新中国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二是提高处于社会底层的农民的地位,消除社会差别。 ”中国近代最接近这两个梦想的实现是在( )A国民革命时期 B土地革命时期C抗日战争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解析:这两种梦想是:实现民族独立;实现各阶级平等,人民当家做主。解放战争后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实现了民族独立,并且人民翻身做主,因此解放战争时期离这两个目标最近。国民革命时期不合题意,故 A 项错误;土地革命时期不合题意,故 B 项错误;抗日战争时期不

14、合题意,故 C 项错误;解放战争时期符合题意,故 D 项正确。 答案:D二、非选择题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近代民族主义和国家学说的倡兴始于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这一时期,民族与国家的内忧外患更甚,人们强烈要求用西方的民主政治制度及先进的科学技术改造中国。但是,这一时期西方国家的许多政治、经济、文化的弊端也暴露出来,使得当时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开始注意中国发展中应当避免的问题。于是在“救亡”与“救国”的相互推进中,时人有一个对西方民族国家思想和西方文化正反两面性的认识深化的问题,并由此产生出在国家与民族认同问题上逐步具有的中国特色的认识。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近代仁人志士积极

15、探索民族国家的重建途径,创造性地提出政治革命与民族革命相统一的思想,并以此为核心构建近代中华民族国家中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新的一致性。摘编自李禹阶华夏民族与国家认同意识的演变材料二 在民族主义的感召和激荡下,英、法等民族国家先后建立。到 19 世纪前期,民族主义在西欧、北美取得了辉煌胜利,并为传播到整个欧洲乃至世界奠定了基础。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工业化、现代化的迅猛进展,欧美各国原有的民族国家内的市场已容纳不下急速膨胀的生产力。于是,这些国家利用人民的民族主义情结,狂热地宣扬本民族优越论,打着“传播文明”和为本民族“谋福利”的旗号,进行野蛮的殖民侵略和掠夺,建立起帝国主义殖民体系。摘编自程人乾论

16、近代以来的世界民族主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近代民族主义产生的背景并概括其特点。(2)根据材料二,指出近代西方民族主义的影响。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民族主义的认识。解析:(1)第一小问背景,根据材料一“内忧外患”并结合所学得出甲午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民族危机不断加深,根据材料一“人们强烈要求用西方的民主政治制度及先进的科学技术改造中国”并结合所学得出西方近代民族、国家观念的传播,先进的中国人主动探索救国救民之路。第二小问特点,根据材料一“注意中国发展中应当避免的问题”“具有的中国特色的认识”得出立足国情、借鉴西方,根据“提出政治革命与民族革命相统一的思

17、想,并以此为核心构建近代中华民族国家中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新的一致性”得出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政治革命与民族革命相统一。(2)第一小问影响,根据材料二“在民族主义的感召和激荡下,英、法等民族国家先后建立 ”得出促进欧美民族国家的建立;根据材料二“传播到整个欧洲乃至世界”得出促进亚非拉美民族意识的觉醒;根据材料二“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工业化、现代化的迅猛进展”得出推动西方国家现代化的进程;根据材料二“狂热地宣扬本民族优越论”得出为殖民侵略和掠夺提供了借口。第二小问认识,根据材料一民族主义对中国和材料二对西方的不同影响,可以得出民族主义在各个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国家服务于各种不同的利益;民族主义是一把

18、双刃剑,既要认识到民族主义积极的一面,也要看到其负面影响;总之,要发挥民族主义的积极作用。答案:(1)背景:甲午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民族危机不断加深;西方近代民族、国家观念的传播;先进的中国人主动探索救国救民之路。特点:立足国情,借鉴西方;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政治革命与民族革命相统一。(2)影响:促进欧美民族国家的建立;推动西方国家现代化的进程;促进亚非拉美民族意识的觉醒;为殖民侵略和掠夺提供了借口。认识:民族主义在各个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国家服务于各种不同的利益;民族主义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有利于增强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促进国家发展,另一方面易演变为狭隘的民族主义,不利于世界的和

19、平与发展。应发挥民族主义的积极作用。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时间 内容20 世纪 80年代前有关中国抗日战争历史的论著中,一般都以 1937 年为抗日战争的开端,到 1945 年抗日战争胜利,中国经历了“八年抗战” 。人们也常常把1937 年至 1945 年这段时间称为“抗日战争时期”20 世纪 80年代中期开始学术界开始讨论把 1931 年作为中国抗日战争开端问题1990 年后持“十四年抗战”观点的学者越来越多,人们在书写中国抗日战争史时也大多从 1931 年写起2015 年中国抗日战争史简明读本中明确指出:“中国抗日战争以 1931 年九一八事变为起点,到 1945 年日本无条件投

20、降结束,经历了十四年艰苦曲折的斗争”2015 年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 70 周年大会上,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发表讲话,表示中国人民经过“长达十四年艰苦卓绝的斗争” ,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解读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中国史和世界史的相关史实,加以论述。(要求:写出观点,观点正确,史论结合)解析:从材料信息看,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以来,越来越多的史学工作者认为中国的抗日战争始于 1931 年九一八事变。提炼此观点,联系世界史和中国史的相关知识进行论述。注意观点正确,史论结合。答案:(示例) 观点:九一八事变是抗日战争的起点或抗日战争持续的时间是十四年。论述:19311937 年,局部抗战,战事主要在东北、华北及上海等地。(东北抗日游击队、上海守军和全体市民、国民党爱国官兵抗战。)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19371945 年,全国性抗战。(国共合作组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国民党正面战场抗战、共产党开辟敌后战场、全国各阶层民众支持抗战。)这是局部抗战的延伸和发展,有力地说明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中国战场抗战对彻底战胜法西斯势力起到了重要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