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朱自清背影读后感记忆里第一次读背影是在中学时期的课文中。那时,并没有什么强烈的感受。只是走马观花,从未仔细思索过这篇文章的内涵和深意。自然地,那时,对这篇散文也并没有什么深刻的理解,对于内心的触动更是微乎其微。自那以后,我再没有读过它。随着时间的推移,我渐渐长大。17 岁那年,我身赴上海学习。快到年关,我独自走在人头攒动的地铁站。不知从哪里传出一首歌,这首歌名叫父亲 。我停下脚步,静静倾听,瞬时,泪眼模糊,潸然泪下。时至今日,我又一次听到这首父亲 ,这才恍然想起,那篇背影 ,现又重新足读,感受却与从前大不相同。现下,我将从,浅谈作家写作特点以及联系自身经历两部分加以阐述。一、浅谈作家写作特点背
2、影这篇文章,写的是父子在车站时送别的一个情景,文章中截取送别时的一个片断, 细腻地描写出父子之间的感情。作者不是抽象地描写父爱,而是通过“背影”这条主线显现父亲的心境和坎坷的一生,展示出父亲疼爱儿子的感情。文章中,作者叙述父亲的“背影”有两次:一次是在父亲去买橘子,爬上那边月台的时候;另一次是下车离别后“混入来往人里”的时候。这两次背影的细致描述,把父亲的“背影”描写得十分真切。将朱自清精湛的散文功底表现的淋漓尽致。前人曾评论朱自清的散文,都说有“风华从朴素出来,幽默从忠厚出来,腴厚从平淡出来”的艺术风格,从背影这篇文章中,这些风格都被很好的展现出来。自古以来,亲情似乎一直是文人墨客笔下亘古不
3、变的话题。古有“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的感人亲情,而现今歌颂亲情的辞藻更是数不胜数。 背影则是现代散文中歌颂亲情的代表作之一。它没有华丽的辞藻,也没有许多现代小说中大起大悲的故事情节。文章看似平淡无奇,实则寓意深厚。我觉得,朱自清的文字似乎正具有这样的力量,它将我们带入一个极其平常的事件中,却让我们从中体会到了更深层次的东西。二、从文章联系自身经历再读这篇背影 ,让我不禁想起了,我的父亲。我的父亲是万千大众中最平凡的一个,但对于我来说,他也是最不平凡的一个。他个子不高,长得不算帅,一看就是是个踏实肯干的老实人。他很宠爱我,无条件的包容了我,在外人面前无法表现出来的坏脾气。他素来不是一个爱搞笑
4、的人,但为了逗我笑,他总会放下自己的颜面,做一些奇奇怪怪,十分搞笑的事情。或许是因为他的宠爱,我在他的面前总是习惯性的有些任性妄为,可能,是因为我觉得他会一直都在我身边吧。其实,我从未想过,他对我的爱该用什么形容词来形容。思来想去,总也找不到合适的词语。我素来不是个喜爱煽情的人。有时还有些没心没肺,但静下来想想,父亲对于我来说,就像一条潺潺流过的溪水。滋润着我的一切,却不露痕迹,不求回报。我拥有一个十分和睦,每时每刻都充满了欢乐的家庭。我很庆幸,至少在家庭的方面,我比很多人都要幸运。但我们三个人,都是不愿意将爱表达出来的人。我们都很深爱着家人。却从未对对方说过一句我爱你。但似乎我们之间又形成了
5、某种默契,不必言明如何深爱,但每个人心里都很明白。我们都是对方无法割舍的人。人们都说,父爱如山。现在的我,反倒是真真切切的体会到了。记得有一次,我们全家一起去水上乐园玩,我自小喜欢各种刺激的事物,喜欢尝试各种新鲜的,具有挑战性的事物。水上乐园里有一个特别的巨型滑梯,我非常想尝试一下。但迫于家里人家里人大多都有些恐高,我又不想只身前往,只能作罢,独自叹息。或许是父亲看出我的情绪有些低落,恐高最严重的他,拍拍我说:“走,我带你玩去。 ”那时的我很开心。当然,结果不言而喻。父亲玩的十分狼狈,从出口出来的时候还呛到了水。那时周围有好多人,笑声此起彼伏。我在一旁尴尬的站着,觉得很丢人。后来母亲将我拉到一
6、边,她说:“你老爸好多年都没玩过这么刺激的游戏了,他虽然害怕,但他为了你的快乐还是做了,他真的很爱你。 ”听完母亲的话,我转过身悄悄拭去眼角的眼泪。时至今日,我重新品读这篇背影 ,总能想起这件事,想起父亲对我有点深沉,从不表达,但却深厚的爱。或许他有许多缺点,或许他并不完美,但我仍旧很爱他。长大后的我,开始喜欢往外面的世界闯,或许是外面的花花世界对于我这样一个酷爱新鲜事物是那么的充满诱惑力。有些时候都开始有些忘记归家,有些忽略家人的感受。我的父母是十分开明的人,他们愿意无条件的支持我做自己想做的事,即使,他们知道,我离他们的距离会越来越远,他们还是选择支持我的梦想。或许是因为他们无条件的支持,
7、有时候,我也会把这种支持变成理所当然。有时候,我甚至开始,不考虑他们的感受,只为了自己的未来,一味的往前闯。有些寂静的夜里,我一个人在异乡的窗前冥想,我是不是真的开始失去本真了呢?我是不是也会变得越来越冷漠,慢慢的,变的越来越自私。父母为我付出如此多,我到底如何回报。难道就是用这种方式吗?我想,答案一定是否定的。但真正妥当的方法还是需要我在以后的生活中去寻找。或许再过十年,我的想法又会与现在大不相同。三、散文题材与音乐的联系(音乐与文学的关系)散文与音乐,这两种看似毫无联系的事物,体裁。在我看来,却充满了许多微妙的联系。前几日,我自中央音乐学院学报中看到一篇论文,名为李斯特音乐中的文学性 ,这让我忽然对音乐与文学的关系这一问题产生兴趣,对此,我也展开了一些思考。但总也思量不清,终未果。李斯特音乐中的文学性一文中,曾提及,李斯特有一种观点认为,音乐作品类似文学作品,在文学作品和音乐作品之间,似乎有一种隐喻意义上的对等性。当然,李斯特文学性的钢琴曲就是最好的例子。如:夜之和谐 。从而,我认为,外国作品在这一方面有所体现,那么中国作品应该也不例外。如,但文章中大量提及关于音乐美学方面的知识,学生才疏学浅,现只能提出想法,还没有能力和水平去解答,希望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能就这一问题寻找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