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专题强化训练(三)(时间:45 分钟,满分:85 分)一、选择题(本题共 12 小题,每小题 4 分,共 48 分)1 “明太祖由平民得帝位,乃不料君权的膨大,反比从前加厉,这为什么呢?其实只是君主专制的自然趋势,明朝适逢其会,便得更上一层罢了。 ”这表明( )A中央对地方的权力制约大大加强B朱元璋具有极为强烈的小农意识C皇权强化是古代中国的政治传统D相权为核心的官僚政治体制终结解析:选 C。材料反映出明朝君主专制的变化趋势 ,与中央集权无直接关系,故 A 项错误;材料强调君权的膨大是“君主专制的自然趋势” ,与朱元璋的小农意识无关,故 B项错误;君权的膨大是“君主专制的自然趋势” ,也是古代
2、中国的政治传统,故 C 项正确;材料只反映出明朝君主专制的加强,没有涉及宰相制度的废除,故 D 项错误。2(2017荆州高三调研)1657 年,清政府建立了经筵制度,接受大臣“遵旧典,遣祀阙里( 孔子故里),示天下所宗”的建议, “择端雅儒臣,日译进 大学衍义及尚书典谟数条” ,供皇帝学习。由此可见经筵制度的主要目的是( )A树立清政府的正统形象B维护孔子权威和宗法观念C提高清朝皇帝儒学修养D提升大学 尚书地位解析:选 A。 “遵旧典,遣祀阙里 (孔子故里),示天下所宗”即树立清政府正统的形象,故 A 项正确;“宗”不是指宗法制度 ,故 B 项错误;提升皇帝的儒学修养本质是服务于维护清朝形象,
3、故 C 项错误;材料没有提升这两本书地位的内容,故 D 项错误。3(2017洛阳高三考试)如图是中国古代相关王朝法律改革的信息,它主要反映了( )A儒家思想对法制建设的影响B传统法律体系日趋完备C传统法律体系的继承和发展D社会动荡影响法制建设解析:选 C。图中的信息无法判断儒家思想对法制建设的影响,故 A 项错误;图表只是说明不同朝代法律之间的继承关系,不能说明法律体系日趋完备,故 B 项错误,C 项正确;社会动荡影响法制建设不合题意,故 D 项错误。4(2017保定高三二模)乾隆朝入值军机大臣大多为六至七员,嘉庆朝则以四至五员为常。乾隆朝,军机章京的选任范围是内阁及各部院衙门司员。嘉庆时,不
4、但确定了军机章京的员额,而且皇帝开始直接插手军机章京的选任。这反映了清朝军机处( )A人员构成复杂 B日益完善,备受重视C其官员随时增减 D大臣的职责不够明朗解析:选 B。根据题目“军机章京的选任范围是内阁及各部院衙门司员” ,故 A 项错误;根据题目“乾隆朝入值军机大臣大多为六至七员” “嘉庆时,不但确定了军机章京的员额,而且皇帝开始直接插手军机章京的选任”得出军机处的发展日益完善、备受重视,故B 项正确;材料“嘉庆时,不但确定了军机章京的员额 ”并未说明官员随时增减,故 C 项错误;材料“皇帝开始直接插手军机章京的选任”强调的是君主对军机处的控制权限的不断增强,并未涉及大臣的职责不够明朗的
5、问题,故 D 项错误。5(2017湖北六校联合体高三联考) 有学者在解释明清江南经济发展时提出“内卷化”理论。这一理论认为,由于人口的急剧增长,在小农经济的经济总量不断增长的事实下,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个体中单个人的劳动效率一直得不到有效提高。这种“没有发展的增长”可以用来解释( )A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转移B精耕细作生产方式的转型C明清资本主义萌芽的迟滞D农产品商品化程度的提高解析:选 C。 “内卷化”理论是学者解释明清江南经济发展时提出的,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转移从隋唐时期开始,在宋代完成,其重要表现是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并不是“没有发展的增长” ,故 A 项错误;精耕细作生产方式 (小农经济
6、 )的转型指的是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的转变,也不属于“没有发展的增长” ,故 B 项错误;明清资本主义萌芽主要产生于江南地区的部分手工业行业中( 如丝织业) ,力量弱小,发展极其缓慢 ,符合“没有发展的增长” ,故 C 项正确;“农产品商品化程度的提高 ”是商品经济发展的重要表现,并不是“没有发展的增长” ,故 D 项错误。6(2017长沙高三模考)乾隆皇帝在谈到自己南巡允许商人大兴土木时说:“此在苏扬盐布商人等,出其余赀,偶一点缀,本地工匠贫民,得资力作,以沾微润,所谓分有余以补不足,其事尚属可行。 ”这表明他( )A强调重农抑商的传统政策B认同奢侈促进市场发展的观点C宣扬奢侈享受的社会主张D
7、警惕奢华之风会危及统治秩序解析:选 B。乾隆皇帝允许商人大兴土木 ,他的理由是商人经商获利颇丰,其有余力大兴土木,修建豪宅,增加了就业,刺激了消费,扩大了市场需求,促进了经济发展。材料中乾隆皇帝认为商人大兴土木可以促进市场发展而加以赞同,并不是强调重农抑商的传统政策,故 A 项错误;认同奢侈促进市场发展的观点 ,符合题意,故 B 项正确;材料中乾隆皇帝认同奢侈有促进市场发展的积极作用,并不是宣扬奢侈享受的社会主张,故 C 项错误;材料中乾隆皇帝指出了奢侈有刺激消费,促进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警惕奢华之风会危及统治秩序,不符合题意,故 D 项错误。7(2017合肥高三质检)明清时期永佃制盛行,佃农
8、在不拖欠地租的条件下,有权“不限年月” “永远耕种” ,地租率相对稳定。农民获得相对独立的、长期的土地使用权,地主则失去了和土地的直接联系。这一现象( )A减少了政府的财政收入B加速了土地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C瓦解了地主土地所有制D说明农民摆脱了封建人身依附关系解析:选 B。永佃制盛行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故 A 项错误;“农民获得相对独立的、长期的土地使用权,地主则失去了和土地的直接联系”表明土地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故 B 项正确;实行永佃制,土地的所有制没有变,土地仍然归地主所有,故 C 项错误;实行永佃制放松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但农民没有摆脱封建人身依附关系,故
9、 D 项错误。8下图为清朝前期人口与人均田亩数变化示意图。下列对该图信息的分析最合理的是( )A人口激增导致清代耕地面积减少B清代前期传统农耕经济不断发展C农民对封建国家的依附关系增强D传统农业耕作方式发生根本转变解析:选 B。材料反映的是人口和人均田亩数量的变化 ,不是耕地面积的减少,故 A项错误;根据示意图可看出人口增长,人均耕地面积减少,而传统农耕经济的不断发展解决了人地矛盾问题,故 B 项正确;清朝农民对封建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是逐步减弱的,不是加强,故 C 项错误;我国古代基本是铁犁牛耕 ,并未发生根本改变,故 D 项错误。9(2017郑州高三质检)王阳明曾说: “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
10、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清代大儒李绂认为“圣人之学在于躬行心得,学必躬行而后得”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李绂继承发展了王阳明的知行说B两人都无限夸大主观精神的作用C两者都是理学走向僵化的表现D反映了思想文化的“逃世 ”趋向解析:选 A。王阳明强调知行合一 ,李绂也认为应躬行而后得,实践与知识相结合,故 A 项正确;两人都没有涉及人的主观精神作用的内容 , 故 B 项错误;两者虽是理学家,但材料中的主张没有体现出理学僵化,故 C 项错误;材料中强调实践,行动,没有体现出“逃世”趋向,故 D 项错误。10(2017达州高三诊断)李贽在其 童心说中说:“夫六经、 语 孟 ,非其史官过为褒
11、崇之词,则其臣子极为赞美之语乃道学之口实断断乎不可以语于童心之言明矣。 ”其主要用意在于( )A批判封建道学的虚伪性B反对史官和臣子褒赞儒学C批判道家学说的欺骗性D反对当时盛行的摹古文风解析:选 A。据材料“非其史官过为褒崇之词 ,则其臣子极为赞美之语乃道学之口实”可知李贽主要用意在于批判封建道学的虚伪性,故 A 项正确;B 项是李贽的观点,但不是其主要用意,故 B 项错误;材料 “乃道学之口实” 不是指道家学说,而是指封建理学思想,故 C 项错误;D 项是李贽在诗文写作方面的主张,与材料“乃道学之口实断断乎不可以语于童心之言明矣”所指传道思想不符,故 D 项错误。11(2017潍坊高三模考)
12、英国学者李约瑟指出: “到明朝末年的 1644 年,中国和欧洲的数学、天文和物理学已经没有明显差别,它们已完全融合,浑然一体了。 ”这说明当时( )A中国的科学技术已经走在世界前列B西学东渐推动了中国科学技术发展C东学西传影响到西方科技发展方向D中国知识界深受西方进步思想影响解析:选 B。明朝末年的 1644 年的欧洲已经诞生了近代科技,而我们中国仍然属于古典科技,故 A 项错误;明朝末年一些欧洲传教士到中国来传教,同时把欧洲的数学、天文和物理学等知识传入中国,出现了一个西学东渐的局面,西学东渐推动了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故 B 项正确;这一时期出现的是西学东渐而不是东学西传,故 C 项错误;当时
13、传入中国的是自然科学知识而不是西方进步思想,故 D 项错误。12(2017日照高三模考)明代文学家冯梦龙 (15741646 年)在广笑府叙中说:“又笑那孔夫子这老头,你絮絮叨叨说什么道学文章,也平白的把好些活人都弄死了”这反映出当时( )A传统道德观念正统地位动摇B社会对个性解放的憧憬C知识分子对传统文化的排斥D思想解放潮流已经兴起解析:选 B。传统儒学道德观念正统地位动摇是在近代的新文化运动时期而非明代,故 A 项错误;明代著名文学家冯梦龙借小说之口 ,表达了对以孔子为首的传统儒学束缚的否定和追求个性解放的时代要求,故 B 项正确;孔子并非完全等同于古代中国的传统文化,儒学也只是传统文化的
14、主流和占统治地位的官方思想,故 C 项错误;近代的思想解放潮流兴起于维新变法时期,而非在明清君主专制空前强化的时代,故 D 项错误。二、非选择题(本题共 2 小题,第 13 题 25 分,第 14 题 12 分,共 37 分)13(2017临汾高三适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从秦汉以来,每次大规模的人口南迁,如东汉末年和三国时期、 “永嘉之乱”至南北朝、 “安史之乱”至唐末五代、 “靖康之乱”至元末,都有大批山西人外迁;而自明朝以来,无论是“大槐树移民”还是近代向内蒙古、东北和其他边疆地区的移民,山西人都占有重要地位。山西同时也接收了大量外来移民,从夏、商、周时代频繁迁入的部族,封国
15、和宗族,从汉代开始的少数民族内迁,南方居民被强制北迁,北魏时大规模移民于此地,直到近代,大批外来移民在山西定居,与本地人融为一体,成为山西人的重要组成部分。葛剑雄山西移民史序言材料二 山西人多商于外,十余岁辄从人学贸易。俟蓄积有资,始归纳妇。纳妇后,仍出营利,率二三年一归省,其常例也。或命途蹇剥,或事故萦绕,一二十载不得归,甚或金尽裘敝,耻还乡里,萍飘蓬转,不通音问者,亦往往有之。纪昀阅微草堂笔记(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山西移民现象呈现的特点并分析引发移民的原因。(15 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清代山西移民出现的新情况并说明其影响。(10 分)解析 (1)第一小问山西移
16、民现象呈现的特点,材料一“从秦汉以来”反映出移民现象长期存在;“大批山西人外迁” “山西同时也接收了大量外来移民” ,反映出移民形式多样;明朝以前“大规模的人口南迁” ,明朝以来“向内蒙古、东北和其他边疆地区的移民” ,反映出移民阶段性特征明显。第二小问引发移民的原因,有“永嘉之乱” “安史之乱”等战争和社会动荡;自然灾害、人地关系紧张带来的“大槐树移民” ;戍边和开发边疆、民族融合带来的“向内蒙古、东北和其他边疆地区的移民” 。(2)第一小问新情况 ,材料二“山西人多商于外” ,出现商业性移民。第二小问影响,人口的向外转移缓解了山西人地矛盾;“耻还乡里” ,改变山西社会风气;结合所学知识,从
17、增加财富积累和促进商品经济发展等方面分析。答案 (1)特点:移民现象长期存在;移民形式多样;移民阶段性特征明显。原因:战争和社会动荡;发生自然灾害;山西人地关系紧张;戍边和开发边疆;民族融合。(2)新情况:出现商业性移民。影响:缓解山西人地矛盾;改变山西社会风气;为移入地的开发作出贡献;促进清代商业发展;促进山西财富的积累。14(2017华中师大高三质检)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入世是指步入社会和投身社会。著名教授樊和平先生认为,人生的安身立命,需要一种良好的人文素质。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具有“血缘、情理、入世”三大基本要素,构成传统文化与现代人安身立命的根本。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
18、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政治思想到伦理思想,乃至人生哲学,无不体现着一种积极的入世精神。中国古代士人都是在以儒家思想为主的传统下成长起来的,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入世思想是大多数古代士人共同的人生目标,而“兼济天下”与“独善其身”互补的人生价值取向则是他们共同的心态,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就成为深受儒家思想熏陶的古代士人的人生哲学。摘编自刘恒山儒家入世精神及现代价值等解读材料,围绕儒家文化的“入世精神”提炼出一个观点,并运用中国思想文化史的史实加以论述。(12 分)( 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解析 本题为开放性试题,强调儒家的入世精神。首
19、先表明观点,对儒家入世精神给予解释和表明态度。论述要结合阶段发展的特征,以典型人物的事例和行为进行说明,如孔子主张“仁”的思想在当时不受重视,但他“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积极周游列国,宣扬其思想;后世汉代的董仲舒、宋明时期的理学家都秉承了这一精神,积极地面对现实社会,积极入世,体现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最后,进行总结升华即可。答案 观点:儒家文化的入世精神,体现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改革精神;儒家文化的入世精神,体现出了个人与社会,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高度统一;儒家文化的入世精神,反映了儒家学者关心现实,关心民生,爱国忧民的政治情怀。(其他观点言之成理,亦可)示例:观点:儒家文化的入世精神,体现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改革精神。论述:春秋战国时期,面对“礼崩乐坏”的局面,孔子在政治上主张“克己复礼” ,实行“仁政” ,恢复周礼,重建社会等级制度;在人际关系上强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主张宽恕与和谐。体现出了儒家思想直面社会变革、积极入世、力图改造社会的政治主张。后世的孟子、董仲舒和朱熹的思想都继承了这一传统。总结:儒家文化的这种入世精神反映出士人协调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秩序的政治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