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第二单元二 王何必曰利 教案6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HR专家 文档编号:5265107 上传时间:2019-02-16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7.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第二单元二 王何必曰利 教案6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第二单元二 王何必曰利 教案6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第二单元二 王何必曰利 教案6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第二单元二 王何必曰利 教案6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第二单元二 王何必曰利 教案6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王何必曰利公开课教案(先秦诸子选读 )知识与能力目标:1、理解文中文言知识。 2、掌握孟子对比论证的方法。过程与方法目标:1、 分析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首尾呼应的结构;2、 诵读课文,对比孟子和孔子的义利观。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领会孟子思想对今天的启示意义,从中找到立身处世的借鉴。教学重点: 理解重点词语的含义,学习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教学难点 : 掌握孟子的义利观教学方法:诵读法、讲读法、探究法教学课时:2 课时 (第一课时学习第一、三则,第二课时学习二则)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战国中期,诸侯纷纷以征伐经营天下,往往追名逐利、唯利是图。世风蜕变,江河日下;兄弟反目成仇、儿子遗弃父母、臣子不顾国

2、君,社会尔虞我诈、弱肉强食、混乱动荡。为了改变社会现实,孟子在世人面前高高地扬起了仁义的大旗。这节课我们就学习王何必曰利 ,看看孟子的思想主张。二、简介孟子及孟子三、学习第一则 1、学生诵读第一则内容。2、抽查学生预习情况,掌握文言知识,落实翻译。3、第一则内容探究(1)找出孟子在选文中的中心论点。 “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 (2)分析孟子所用的论证方法。 正反对比论证 A、通过反面分析“利”的坏处 弑君 犯上 B、通过正面阐述“义”的好处 孝亲 忠君 (3)分析孟子说理的思路 A、面对梁惠王关于利的问题,首先亮出自己的观点。 B、通过反面分析“利”的坏处 国危矣 举例论证:不夺不魇

3、 C、通过正面阐述“义”的好处:推行仁义才是大利所在。 举例论证 正反对比论证 D、再次强调论点,突出自己鲜明的立场:义先于利。首尾呼应,突出立场。 小结: 孟子见梁惠王一文采用正反对比论证说理,分析了急功近利就会弑君杀父,躬行仁义则会忠君孝父, “先义后利” ,才能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课文延伸:孔子说“见利思义” “见得思义”“仁义充塞,则率兽食人,人将相食” 孟子。滕文公下联系实际:俗话说:人为财死,鸟为食亡。当今社会是一个物质社会,人们追求利并没有什么错。但如果把人生所有的东西都以“利”作为标准,那么,我们的人生是不幸的,特别在这充满商业竟争的社会,一些人一切向钱看,虽然谋取了利益,但心

4、灵世界却空虚的一无所有。四、学习第三则1、这一则强调了什么内容?明确:分析利与善对人的发展倾向所产生的不同影响 扬善圣贤之君逐利 杀人魔王“鸡鸣而起”一则也运用正反对比论证方法,可由此分析利与善对人的发展倾向所产生的不同影响。2、评析:鸡鸣而起,为谁辛苦为谁忙?不要只顾匆匆忙忙,不要只抱怨太累太辛苦,而要忙里偷闲,静下心来想一想,到底是为谁辛苦为谁忙。如果太看重利,在利害关系中不能自拔, “人为财死,鸟为食亡” ,那又是不是有些迷失本性了呢?更何况,如果一味逐利,不择一切手段,不惜铤而走险,那倒很可能真正成为“蹠之徒”也未可知呢?“鸡鸣而起,孳孳为善”表现了一种崇高的人格力量。这种人格之美是一

5、种可与日月同辉的大美和壮美。 五、课堂小结六、布置作业:预习第二则选文第二课时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二、学习第二则 1、诵读第二则选文。2、抽查学生预习情况,掌握文言知识,落实翻译。3、第二则内容探究。(1)宋牼劝战的方式和条件是什么?明确:言其不利,有所遇。(2)孟子数落宋牼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反对他从利角度去劝说两国国君。(3)孟子又提出了怎样的观点?明确:何必曰利曰仁义而已(4)孟子推行仁义有什么好处? 明确:行仁义兄弟手足情深、父子共享天伦、君臣同心同德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5)探讨本则的论证方法:正反对比论证A、怀利: 兄弟割袍 恩断义绝父子反目 家将不家 不亡者,未之有也君臣

6、成仇 国将不国B、怀仁义: 兄弟手足情深父子共享天伦 不王者,未之有也君臣同心同德 小结:孟子并不反对宋牼劝战这种行为,他只是反对宋牼用以劝战的名号“利” 。他认为应该以仁义作为出发点。他最担心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沦为利益关系,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沦为“以市道交” ,人若丧失了对仁义价值的关怀,最终必然导致国家的覆亡。课文延伸:孔子最早提出义和利的对立,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论语里仁 )孟子说“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 ”荀子主张先义后利, “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 。 (荀子荣辱 )联系实际:自“三聚氰胺毒奶粉”事件曝光以来,食品安全就曾一度成为人们热议的话

7、题。然而造假售假者似乎并没有在此次事件中吸取教训,近来年有毒食品的出现竟有愈演愈烈之势,瘦肉精、皮革奶、毒豆芽、染色馒头、墨染粉条、牛肉膏、一滴香、火锅红、地沟油如此大张旗鼓地制假贩假。如果一个社会中人人以“利”字当头,大家就会互相坑害;如果一个社会人人高扬仁义的价值,大家就会互相关爱。 (食品安全问题:那些生产“地沟油”的不能保证自己不吃添加“瘦肉精”的猪肉)三、课文延伸(一) 孟子一书中“义”字共出现 108 次。合乎某种道或理谓之“义” ,作名词或动词。1、 “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 ”2、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治于人者食人,治人

8、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 ”3、 “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 ”孟子主要把“仁”看作是人心理上一种应有的的道德品性,而“义” ,是人在生活中应遵循的,应内化于心的一种行为标准,一种道德规定。 (二) 孟子一书中“利”字共出现 38 次。1、 “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2、 “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3、 “不仁者可与言哉?安其危而利其灾,乐其所以亡者。 ”4、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利”在孟子的思想学说中主要指实实在在的利益、好处,相当于我们现在通用的“利益” 。四、合作探究1. 对利的追求孔子与孟子的区别

9、在哪里?子曰“富如可求,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 ”论语。述而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论语。里仁明确: 孔子:极力追求利,但要符合义。孟子:坚决反对追求利。2.试比较孔孟两人的义利观。 明确:孟子反对利,而特别强调义;孔子赞成追求利,但要以符合义作为前提。3.文中唯利是图这种价值观有什么危害?点拨:唯利是图这种价值观完全忽视了“义”的要求,把求利作为终极目标,为了追求“利”的最大化,必然会使人不择手段及丧失对道义的关怀,不关爱、不体恤他人。如果人人如此,那么社会必将陷入无序状态,阻碍社会的正常发展。例如:贩毒,走私等。(4)孟子的义利观的局限性从理论上说,孟子的学

10、说是很有道理的,也是能够自圆其说的。但是从历史和现实的实践来看,无论是战争还是和平,既然有军事行动发生,就不可能没有利害关系在内,也不可能有纯粹为抽象的仁义道德而战的战争和纯粹为抽象的仁义道德而罢兵停战的和平出现,在孟子所处的战国时代,尤其没有这种可能。义与利的关系实质上是道德价值与经济价值、社会正义与社会功利的关系。孟子提倡义,反对利,其实质就是要求人们以“义”为先,追求社会正义,遵循社会道德规范,政治原则,反对见利忘义、放弃仁义去追求物质利益。五、课堂小结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社会物质文明取得了较高的成就,但令人遗憾的是,精神文明的建设却未能取得相应的进步,出现了一些滞后

11、于物质文明建设的丑恶现象,如损人利己、假公济私、以权谋私、权钱交易、贪污受贿、贪赃枉法等。究其原因,是一些人在价值观念上产生了混乱。这些人金钱至上,个人享乐至上,于是一切向钱看,贪求物欲的满足,弃精神道义于不顾。孟子义利观中倡导的先义后利、以义统利、见利思义的价值观和价值选择原则,对于扭转现阶段我国社会上价值观念的混乱局面,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反对金钱至上、坑蒙拐骗、见利忘义、不讲诚信等不良行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无疑具有一定的指导和借鉴意义。我们应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六、布置作业 1.完成同步练习。2.请以“自私”为话题,运用正反对比法写一段话,阐述你的观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