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王何必曰利 教学设计知识与能力目标:1、理解文中文言知识。 2、掌握孟子对比论证的方法。过程与方法目标:1、 分析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首尾呼应的结构;2、 诵读课文,对比孟子和孔子的义利观。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领会孟子思想对今天的启示意义,从中找到立身处世的借鉴。教学重点:领悟孟子的仁义思想。教学难点:讨论对孟子仁义思想的现实意义。教学方法:诵读法、讲读法、探究法教学课时:2 课时 (第一课时整体把握全文,理清文中的文言知识;第二课时重点选文)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背景导入战国中期,诸侯纷纷以征伐经营天下,往往追名逐利、惟利是图。世风蜕变,江河日下;兄弟反目成仇、儿子遗弃父母、臣子不顾国君,社
2、会尔虞我诈、弱肉强食、混乱动荡。为了改变社会现实,孟子在世人面前高高地扬起了仁义的大旗。二、学习第一则 1、学生诵读第一则内容。2、抽查学生翻译情况。3、第一则内容探究(1 )找出孟子在选文中的中心论点? “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 (2 )说明孟子所用的论证方法? 正反对比论证 A、通过反面分析“利”的坏处-弑君 犯上 B、通过正面阐述“义”的好处-孝亲 忠君 (3 )分析孟子说理的思路 A、面对梁惠王关于利的问题,首先亮出自己的观点。 B、通过反面分析“利”的坏处国危矣 举例论证:不夺不魇 C、通过正面阐述“义”的好处:推行仁义才是大利所在。举例论证 正反对比论证 D、再次强调论点
3、,突出自己鲜明的立场:义先于利。与开头形成呼应,突出立场。 小结:急功近利就会弑君杀父,躬行仁义则会忠君孝父, “先义后利”才能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课文延伸:孔子说“见利思义” “见得思义”“仁义充塞,则率兽食人,人将相食” 孟子。滕文公下联系实际:俗话说:人为财死,鸟为食亡。当今社会是一个物质社会,人们追求利并没有什么错。但如果把人生所有的东西都以“利”作为标准,那么,我们的人生是不幸的,特别在这充满商业竟争的社会,一些人一切向钱看,虽然谋取了利,但心灵世界却空虚的一无所有。三、学习第二则 1、诵读第二则选文2、抽查学生翻译情况3、第二则内容探究(1 ) 、探讨选文论证方法 :“怀利以相接
4、,然而不亡者,未之有也。 ” -反面:人与人沦为利益关系, “以市道交” ,会破坏社会和谐 , 丧失对仁义价值的关怀,最终导致国家的覆亡。 “怀仁义以相接也,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正面:舍弃私利,用仁义来打动人,则能成就王业。明确:正反对比论证结论:何必曰利(2 )孟子推行仁义有什么好处? 明确:行仁义兄弟手足情深、父子共享天伦、君臣同心同德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3 )探讨本则的论证方法 正反对比论证 A、怀利: 兄弟割袍 恩断义绝父子反目 家将不家 不亡者,未之有也君臣成仇 国将不国;B、怀仁义: 兄弟手足情深父子共享天伦 不王者,未之有也君臣同心同德 小结:孟子并不反对宋牼劝战这
5、种行为,他只是反对宋牼用以劝战的名号“利” 。他认为应该以仁义作为出发点。他最担心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沦为利益关系,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沦为“以市道交” ,人若丧失了对仁义价值的关怀,最终必然导致国家的覆亡。四、学习选文第三则:“鸡鸣而起”分析利与善对人的发展倾向所产生的不同影响 :扬善圣贤之人逐利杀人魔王“鸡鸣而起”一章也运用正反对比论证方法,可由此分析利与善对人的发展倾向所产生的不同影响。五、深度研究:1、儒家义利观 A、孔子最早提出义和利的对立,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论语;里仁 ) B、孟子答梁惠王说:“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孟子;梁惠王 )也把义和利看作是矛盾的,
6、强调要 “先义后利” C、后世儒者主张存义去利、讳言财利 2、诸子义利观 A、道家倡“无为” 、 “寡欲” , 主张“绝仁弃义” , “绝巧弃利” 。 B、商鞅,一反儒家义本利末思想,提出:“利者,义之本也。 ” C、韩非则强调政治强制与强烈的“计算之心” ,完全否定道德规范对利的制约。3、讨论:(1 ) 、孟子是否要人们完全不考虑“利” ,放弃“利”呢?请说说你对孟子的义利观的理解。(2 ) 、唯利是图这种价值观会造成什么样的社会弊端?谈谈你的看法。并讨论孟子义利观的现实意义。 点拨:唯利是图会使人丧失对道义的关怀,不体恤关爱他人,损人利己,危害社会。例如:贩毒,走私等4、孟子的义利观:首先
7、,孟子积极肯定了人皆有物利需求,认为这种物利需求从根本上说是必然的,合理的。对于生存着和需要生存着的人来说,有些需求是不可或缺的,他认识到人活着就有需求,人的需求是开放的,而且一些需求必须不断地得到满足。因而当政者要顺着民众的需求,使他们丰衣足食、安居乐业。“饥者易为食,渴者易为饮。 ”(公孙丑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林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梁惠王上 )其次,孟子认为,物利和道德是相关相联的、相生相长的。孟子指出,在尽量使物质享受达到一定水平以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的同时,务必加强教育,加强人伦道德观念的培养 。 “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
8、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 ”(梁惠王上 )总结起来就是:义利并重、以义为先的政治观合乎礼义、以义待利的生活观崇义尚道、舍生取义的人生观5、孟子义利观的局限性从理论上说,孟子的学说是很有道理的,也是能够自圆其说的。但是从历史和现实的实践来看,无论是战争还是和平,既然有军事行动发生,就不可能没有利害关系在内,也不可能有纯粹为抽象的仁义道德而战的战争和纯粹为抽象的仁义道德而罢兵停战的和平出现,在孟子所处的战国时代,尤其没有这种可能。6、孟子义利观的现实意义(所谓义,一般是指与礼制紧密相关的封建道德规范。所谓利,泛指利益,主要是指人们的物质
9、利益。可见,义利问题就是指人的道德与物质利益之间的关系问题。 )孟子的义利观是典型的重义轻利观,主张先义后利、以义统利、见利思义,对于我们今天考虑、衡量和处理个人与集体、集体与国家之间的利益关系问题时,无疑具有深刻的启迪意义。对我国当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也具有的积极意义。六、课文小结所谓义,一般是指与礼制紧密相关的封建道德规范。所谓利,范指利益,主要是指人们的物质利益。可见,义利问题就是指人的道德与物质利益之间的关系问题。孟子的义利观的真正含义,对于我们今天考虑、衡量和处理个人与集体、集体与国家之间的利益关系问题时,无疑具有深刻的启迪意义。七、布置作业: 请以:“追求利益” 为话题,运用正反对比法写一段话,阐述你的观点。七、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