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缩包目录
-
全部
-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0岳阳楼记课件新人教版20181228220.pptx--点击预览
-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1醉翁亭记课件新人教版20181228222.pptx--点击预览
-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2湖心亭看雪课件新人教版20181228224.pptx--点击预览
-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3诗词三首课件新人教版20181228226.pptx--点击预览
文件预览区
|
|
资源描述
第三单元10 岳阳楼记一、字音字形1.识记生难字2.辨析通假字(1)百废具兴 “具 ”同 “俱 ”,全、皆。(2)属予作文以记之 “属 ”同 “嘱 ”,嘱托。二、重要词语1.重点词语理解2.一词多义 辨析 3.词类活用 解释 解释 :名词作状语 ,在 …… 之前 。 解释 :名词作状语 ,在 …… 之后 。 4.古今异义 区分 古义 :第二年。今义 :今年的下一年。古义 :详尽。今义 :准备。古义 :国都。今义 :国家。古义 :停息。今义 :泛指聚集。古义 :曾经。今义 :品尝。古义 :如果没有。今义 :微小。三、作者 简介 范仲淹 (989—1052), 字希文 ,谥号文正 ,苏州吴县 (今江苏苏州 )人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他为政清廉 ,体恤民情 ,刚直不阿 ,力主改革 ,屡遭奸佞诬谤 ,数度被贬。有《范文正公集》传世。四、写作背景宋仁宗庆历五年 (1045),范仲淹因提出政治改革的主张 ,触动了朝中保守派的根本利益 ,被罢参知政事 (相当于副宰相 )的职务 ,贬放邓州。庆历五年 (1045),滕子京重修岳阳楼 ,请范仲淹作记 ,并附上《洞庭晚秋图》。千古名篇《岳阳楼记》是在庆历六年 (1046)九月十五日写成的。1.谈谈你对 “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 ”的理解及它的教育意义。点拨 :“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 ”是本文的主旨句 ,意思是要超越个人的忧乐 ,以天下为己任 ,以利民为宗旨 ,补救时弊 ,积极进取。这两句表达的是以天下为己任的忧国忧民的情怀 ,表现了范仲淹伟大的抱负。其中包含的 “忧君 ”思想 ,具有一定的时代和阶级局限性 ,但其强调的忧在天下人之先、乐在天下人之后 ,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思想 ,胸怀天下的志向 ,对我们今天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仍有教育意义。2.核心 图解 11 醉翁亭记一、字音 字形 二、重要词语1.重点词语理解2.一词多义 辨析 3.词类活用 解释 解释 :名词作状语 ,沿着山路 。 解释 :名词作状语 ,像鸟张开翅膀 。 解释 :名词作动词 ,命名 ,起名号 。 解释 :意动用法 ,以 …… 为乐 。 4.古今异义 区分 古义 :花。 今义 :芳香 ,花草的香味 ,也比喻美好的德行和名声。三、作者简介欧阳修 (1007—1072), 字永叔 ,自号醉翁 ,晚年又号六一居士 ,吉州永丰 (今属江西 )人 ,北宋文学家 ,“唐宋八大家 ”之一。主张文章应 “明道 ”、致用 ,是北宋 “古文运动 ”的领袖。其散文说理畅达 ,抒情委婉。四、写作背景庆历五年 (1045),欧阳修因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 ,上疏为其辩解而被贬为滁州知州。第二年 ,写了本文。1.通观全文 ,你认为太守欧阳修 “醉 ”的原因有哪些 ?点拨 :从 “醉翁之意不在酒 ,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看 ,太守是因醉翁亭美丽的自然景色而陶醉 ;从 “负者歌于途 ,行者休于树 ,前者呼 ,后者应 ,伛偻提携 ,往来而不绝 ”的滁人游乐场面看 ,太守是因滁州政治清明、百姓和乐而陶醉 ;从 “山肴野蔌 ,杂然而前陈 ”“觥筹交错 ,起坐而喧哗 ”的酒宴场面看 ,太守是因众宾客无拘无束、酒酣兴浓的自在而陶醉 ,也可能真是不胜酒力 ;从 “醉能同其乐 ,醒能述以文 ”看 ,醉是表象 ,乐是实质 ,作者因自己能与民同乐而陶醉 ,这是太守 “醉 ”的最重要的原因。2.作者是怎样实现写景与抒情的有机结合的 ?点拨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 ,云归而岩穴暝 ,晦明变化者 ,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 ,佳木秀而繁阴 ,风霜高洁 ,水落而石出者 ,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 ,暮而归 ,四时之景不同 ,而乐亦无穷也。 ”写醉翁亭朝暮、四时的不同景色 ,是为了衬托 “乐亦无穷 ”,借以表达纵情山水的意趣。开头写醉翁亭的环境 ,用 “林壑尤美 ”“蔚然而深秀 ”着力表现醉翁亭周围秀美的环境 ;用 “水声潺潺 ”“峰回路转 ”着力表现醉翁亭周围清幽的环境 ;用 “翼然临于泉上 ”着力表现醉翁亭外观的特点。而写这些都是为后面解释亭名引出 “醉翁之意不在酒 ”做铺垫的 ,从而奠定了全文写景抒情的基调。3.核心 图解 12 湖心亭看雪一 、重要 字音 二、重要词语1.重点词语理解2.一词多义 辨析 3.词类活用 解释 解释 :名词用作动词 ,客居 。4.古今异义区分古义 :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 。今义 :跟黑色相对的颜色 ,白色 。三、作者简介张岱 (1597—1689), 字宗子 ,号陶庵 ,山阴 (今浙江绍兴 )人 ,明末清初文学家。文笔清新 ,时杂诙谐 ,作品多写山水景物、日常琐事 ,有些作品表现出明亡后的怀旧感伤情绪。著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四、写作手法白描原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 ,是一种不加色彩或很少用色彩 ,而只用墨线在白底上勾勒物象的画法。作为一种写作手法 ,指抓住事物的特征 ,以质朴的文字 ,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事物形象的方法。白描用于写人 ,只需三言两语即可勾画出人物的外貌和神态 ,使读者如见其人。白描用于写景 ,只需几笔就可勾勒出一幅鲜明的图画 ,使人如临其境。文中的白描抓住了景物的突出特征来写 ,“一痕 ”“一点 ”“一芥 ”“两三粒 ”高度抽象、概括 ,长与短、点与线、方与圆、多与少、大与小、动与静 ,简洁概括 ,表现出悠远脱俗的情味。1.本文作为一篇游记 ,作者是怎样处理写景、叙事、抒情的关系的 ?点拨 :叙事是行文的线索。作者开头用俭省的笔墨交代了看雪的时间、地点、天气状况 ,中间交代了游踪 “到亭上 ”“及下船 ”,并且记叙了湖心亭巧遇一事。但是叙事中处处有情。比如 “大雪三日 ,湖中人鸟声俱绝 ”,天地间呈现出肃杀、冷寂的气氛 ,作者偏偏此时去赏雪 ,可见他此时的心态及与众不同的情趣。再如 “独往湖心亭看雪 ”“舟中人两三粒 ”,展示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文人雅士式的孤傲。又如湖心亭巧遇一事 ,虽是叙事 ,但重在抒情 ,有独自赏雪的落寞 ,有意外相遇的惊喜 ,有分别的伤感 ,也有天涯巧遇知音的愉悦。景中有情 ,情景交融。作者抓住了夜色中雪景的特点 ,“一痕”“一点 ”“一芥 ”“两三粒 ”正是茫茫雪景中的亮点 ,这正透露出作者游湖观雪的雅趣 ,显得悠远脱俗 ,卓然独立。2.文章的标题是《湖心亭看雪》 ,文章后半部分却用近一半的笔墨写人 ,对此你有何看法 ?点拨 :文章的标题是《湖心亭看雪》 ,人们很容易产生一种定式思维 :看雪就是写雪景。但这篇文章却用了近一半的篇幅来写人 ,写奇遇 ,写饮酒 ,抒感慨 ,丰富了文章内涵。绘景写人 ,相映成趣 ,西湖的雪景因为有了人的活动而更具魅力。写景的同时也写观赏景物的人及其感受 ,是张岱文章的特点。3.核心 图解 13 诗词三首一、字音字形1.识记生难字2.辨析通假字玉盘珍羞直万钱“羞 ”同 “馐 ”,美味的食物。“直 ”同 “值 ”,价值。二、重要 词语 三、作者简介李白 (701—762), 字太白 ,号青莲居士。出生于西域 ,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 (今四川江油 )。唐代浪漫主义诗人 ,被后人誉为 “诗仙 ”。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 ,有《李太白集》传世。刘禹锡 (772—842), 字梦得 ,洛阳 (今属河南 )人。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刘禹锡诗文俱佳 ,涉猎题材广泛 ,与柳宗元并称 “刘柳 ”,与白居易并称 “刘白 ”。有《陋室铭》《竹枝词》《杨柳枝词》《乌衣巷》等名篇。哲学著作《天论》三篇 ,提出 “天与人交相胜 ”“还相用 ”的学说。有《刘梦得文集》。苏轼 (1037—1101), 字子瞻 ,号东坡居士 ,眉山 (今属四川 )人。宋代文学家 ,“唐宋八大家 ”之一。其文汪洋恣肆 ,明白畅达 ;其诗清新豪健 ,内容丰富 ;其词开豪放一派 ,对后代很有影响。代表作品有《水调歌头》《赤壁赋》《江城子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记承天寺夜游》等。四、写作背景《行路难》 (其一 ):天宝元年 (742),李白奉诏入京 ,担任翰林供奉。李白本是个积极入世的人 ,他才高志大 ,很想像管仲、张良、诸葛亮等杰出人物一样干一番大事业 ,可是入京后 ,却没被唐玄宗重用 ,还受到权臣的谗毁排挤 ,两年后被 “赐金放还 ”,变相撵出了长安。李白被逼出京 ,朋友们都来为他饯行 ,求仕无望的他深感仕路的艰难 ,满怀愤慨写下了此篇。《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参与王叔文集团的政治改革 ,失败后被贬到外地做官二十多年。唐敬宗宝历二年 (826),刘禹锡罢和州刺史返回洛阳 ,同时白居易从苏州返洛阳 ,二人在扬州相遇 ,白居易在宴席上作诗赠与刘禹锡 ,刘禹锡写此诗答谢。《水调歌头》 :这首词是宋神宗熙宁九年 (1076)中秋词人在密州时所作。词前的小序交代了写词的过程 :“丙辰中秋 ,欢饮达旦 ,大醉 ,作此篇 ,兼怀子由。 ”苏轼因为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 ,自求外放 ,辗转在各地为官。他曾经要求调任到离苏辙较近的地方为官 ,以求兄弟多多聚会。熙宁七年 (1074)苏轼调知密州。到密州后 ,这一愿望仍无法实现。 1076年的中秋 ,皓月当空 ,银辉遍地 ,词人与胞弟苏辙分别之后 ,已七年未得团聚。此刻 ,词人面对一轮明月 ,心潮起伏 ,于是乘酒兴正酣 ,挥笔写下了这首词。1.纵观《行路难》 (其一 )全诗 ,诗人的人生态度是怎样的 ?点拨 :这首诗写的是诗人在政治上遭受打击后的悲愤和无可奈何的心情 ,但诗人同时又对前途充满信心 ,坚信自己能实现远大的理想。2.“沉舟侧畔千帆过 ,病树前头万木春 ”两句历来为人所称道。这两句本意是抒发诗人的身世之感 ,但其中包含的哲理使诗句具有了普遍意义 ,请谈谈你对这两句诗的理解和认识。点拨 :这两句诗中诗人以一只快要沉没的破船自比 ,而身旁却有千百只帆船疾速驶过 ;又像一株枯老的病树 ,没有生气 ,而前面的各种树木却欣欣向荣。在 “沉舟 ”“病树 ”“千帆过 ”“万木春 ”的对照中 ,表现了诗人对世事变迁的感慨。这两句诗深刻地反映了事物的变化发展 ,说明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 ,展现出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3.“起舞弄清影 ,何似在人间 ”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情感 ?点拨 :词人月下慢慢起舞 ,虽然只有清影随人 ,但也令词人陶醉。这境遇没有天上的高寒 ,却有人间的温暖。 “何似在人间 ”是词人 “起舞弄清影 ”的感受。这时词人的思想从天上的幻境回到了地上的现实 ,表现了词人对人间生活的赞美和热爱 ,也显示了他积极的人生态度。4.“不应有恨 ,何事长向别时圆 ”体现了词人怎样的情感 ?点拨 :词人是在责问月亮 :(月儿 )不该有什么怨恨吧 ,为什么偏在人们不能团聚时圆呢 ?借此来表达对弟弟子由的深切思念。5.核心 图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