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语文下册 第八组教案(打包16套) 新人教版.zip

相关 举报

压缩包目录

跳过导航链接。
折叠 三年级语文下册第八组教案打包16套新人教版.zip三年级语文下册第八组教案打包16套新人教版.zip
三年级语文下册第八组29古诗两首乞巧教案1新人教版20190125196.doc
三年级语文下册第八组29古诗两首乞巧教案2新人教版20190125195.doc
三年级语文下册第八组29古诗两首嫦娥教案新人教版20190125197.doc
三年级语文下册第八组29古诗两首教案1新人教版20190125194.doc
三年级语文下册第八组29古诗两首教案2新人教版20190125193.doc
三年级语文下册第八组30西门豹教案1新人教版20190125192.doc
三年级语文下册第八组30西门豹教案2新人教版20190125191.doc
三年级语文下册第八组30西门豹教案3新人教版20190125190.doc
三年级语文下册第八组30西门豹教案4新人教版20190125189.doc
三年级语文下册第八组31女娲补天教案1新人教版20190125188.doc
三年级语文下册第八组31女娲补天教案2新人教版20190125187.doc
三年级语文下册第八组31女娲补天教案3新人教版20190125186.doc
三年级语文下册第八组31女娲补天教案4新人教版20190125185.doc
三年级语文下册第八组32夸父追日教案1新人教版20190125184.doc
三年级语文下册第八组32夸父追日教案2新人教版20190125183.doc
三年级语文下册第八组32夸父追日教案3新人教版20190125182.doc
  • 全部
    • 三年级语文下册第八组29古诗两首乞巧教案1新人教版20190125196.doc--点击预览
    • 三年级语文下册第八组29古诗两首乞巧教案2新人教版20190125195.doc--点击预览
    • 三年级语文下册第八组29古诗两首嫦娥教案新人教版20190125197.doc--点击预览
    • 三年级语文下册第八组29古诗两首教案1新人教版20190125194.doc--点击预览
    • 三年级语文下册第八组29古诗两首教案2新人教版20190125193.doc--点击预览
    • 三年级语文下册第八组30西门豹教案1新人教版20190125192.doc--点击预览
    • 三年级语文下册第八组30西门豹教案2新人教版20190125191.doc--点击预览
    • 三年级语文下册第八组30西门豹教案3新人教版20190125190.doc--点击预览
    • 三年级语文下册第八组30西门豹教案4新人教版20190125189.doc--点击预览
    • 三年级语文下册第八组31女娲补天教案1新人教版20190125188.doc--点击预览
    • 三年级语文下册第八组31女娲补天教案2新人教版20190125187.doc--点击预览
    • 三年级语文下册第八组31女娲补天教案3新人教版20190125186.doc--点击预览
    • 三年级语文下册第八组31女娲补天教案4新人教版20190125185.doc--点击预览
    • 三年级语文下册第八组32夸父追日教案1新人教版20190125184.doc--点击预览
    • 三年级语文下册第八组32夸父追日教案2新人教版20190125183.doc--点击预览
    • 三年级语文下册第八组32夸父追日教案3新人教版20190125182.doc--点击预览

文件预览区

资源描述
129《乞巧》教学设计【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感受古诗韵律。背诵古诗。 2、借助读民间传说《牛郎织女》的故事,理解诗歌大意。 3、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 【重点难点】 把学生带入情境,有滋有味地朗读。 【课前准备】 1、教师:多媒体课件 2、学生:预习古诗 了解《女郎织女》的故事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古诗是我国古代文化中的一座宝库。一首好诗,蕴含着一幅画面,有的还包含着一个故事,让人回味无穷。 (出示牛郎织女图片)同学们你们知道他们是谁吗?今天我们来学习与女郎织女故事有关的古诗——《乞巧》。 (板书:乞巧 ) 二、 初读古诗,读通诗句 1、请你们翻开书,自由的朗读全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遇到难读的字就多读几遍。 2、读给你的同位听(读得好的给他点个赞,读得有问题的提醒他)。指名读。 3、让我们再来读读这首诗,注意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试着读出古诗的节奏。 4、师生合作读,读出古诗的节奏。 5、再次齐读。 三、再读古诗,质疑解疑 1、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不懂的地方画上一个问号。完成后和你的同位或前后位交流交流。 22、读了这首诗,你知道了什么? 提出你的疑问?谁能给他解答。同学之间互相答疑。 3、不能解答的再读诗歌,读资料袋,读《牛郎织女》故事,小组讨论,试着解决。 (比较“宵”和“霄”的异同,及今宵、碧霄的意思。借助图片理解“碧霄”。 检测:选词填空 宵 霄 (1)、我想知道这么多人是在哪里聚集的,便走上街去,立刻发现这人群中的声音响彻云( )。(2)、我每年都会和家人一起看元( )灯展。) 4、创设情境: 林杰在元宵节的晚上,看着天空想到了什么?那地上的人们在干什么呢?让我们一起读出诗句。 5、乞巧方式有哪些呢?谁来跟大家介绍介绍。那乞巧方式这么多,诗中说的是哪种的乞巧方式呢?6、读了这首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画面? 四、再读诗歌,想象画面,体会美好 1、难怪唐朝诗人崔颢看到这样的情景留下了这样的诗句(引出崔颢的诗句) (出示:长安城中月如练,家家此夜持针线。) 权德舆这样写道:别有穿针处,微明月映楼。 师过渡:诗歌的语言是那么简练,诗人们惜字如金,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诗人写姑娘们对月穿针?他们仅仅是在进行比赛吗?(不是,她们是在乞求幸福) 2、是啊,家家户户的姑娘都出来对月穿针,所以又有人把七夕节叫成了女儿节或少女节。在当时,民间有一首非常有名的民谣叫《乞巧歌》,它是这样写的。(出示:乞巧歌:乞手巧,乞容貌;乞心通,乞颜容;乞我爹娘千百岁,乞我姊(zǐ)妹千万年)生读。 3、(音乐起)就让咱们一起加入到乞巧的人群中去,眼望浩瀚的银河和皎洁的明月,许下美好的心愿吧! 这位小姑娘,七夕之夜,你要乞的是—— 3那位男孩,在这美好的七夕之夜,你也来乞点什么—— 师:这是我们每一个人的美好心愿。 4、让我们把这美好的心愿都融进这首诗中去吧,一起来读读这首诗。(配乐读诗) 5、背诵这首诗。 五、课堂总结: 牛郎织女这个美丽的传说感动了许多人,七夕也成了一个美丽又凄婉的节日,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竞相题咏,留下了许多诗篇。课下,找这些诗歌读一读。 六、作业: 1、把七夕节人们“乞巧”的习俗讲给家人听。 2、阅读主题丛书 4 中的《迢迢牵牛星》、《鹊桥仙》。1《乞巧》教学目标: 1、学会“乞、巧、霄、渡”四个生字,体会“字形字义相联系区别同音字、形近字”的方法。 2、理解《乞巧》这首诗诗句的意思,渗透“利用注释,抓重点词语,通过故事,背景资料袋”等读懂诗句的重要方法。 3、讲民间传说牛郎织女的故事,了解乞巧节的来历和民风民俗,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感受诗歌蕴涵的丰富民间文化的魅力。 4.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且背诵。 教学重难点: 以三维目标的整合为前提,基于学生已有学习基础及语文能力,努力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让学生从“文字”到“文学”而“文化”,对诗歌从“意思”到“意味”而“意蕴”,在自身能力不断增长的同时,发现诗歌中“隐藏”的世界。 课前准备:学生预习《乞巧》这首诗,了解牛郎织女的故事。 教学过程:一、预习探究激趣导入 1、今天,我们将走进我国诗歌集大成的唐朝,去学习一首唐诗:《乞巧》。请大家举起右手,跟老师一起写题目(板书:乞巧)揭题释题2、“乞”字的最后一笔——横折弯钩,特别传神,看到这笔你想到什么?它生动地向我们展现了“乞”字的意思——向人讨,乞求。我们的汉字要顺着它的意思想就有意思了。 3、题目会写了,知道题目《乞巧》是什么意思吗?从哪里知道的?(利用注释,是我们学习诗歌时一个非常重要的学习方法)。 二、合作交流1、自由反复读全诗,注意把字音读正确,诗句读通顺。 2、抽读检查1,注意字正腔圆,字字落实。 抽读检查2,注意有板有眼,读出诗的节奏。 2齐读检查3.会读了,能背吗?试试看。 3、挑战难度升级,谁敢来写写这首诗,四行二十八个字,能写正确吗? 三、品读感悟1、先看看第一位同学写的,写正确了吗?下面同桌看看,最容易写错的字。 2、“宵”和“霄”这两个字读音完全相同,字形又十分相似,的确很容易弄混淆,你有什么好办法帮我们区分这两个字? 联系它们的意思想,“宵”的意思是夜晚,晚上我们都待在家里,所以和“家”字一样是个宝盖头;“霄”是指天空,空中有云有雨,所以取了它的雨字头表义是我们汉字最大的特点,所以将字形和字义联系起来,就能尽可能地避免写错别字。 3、两个“宵、霄”字写对了,意思也弄明白了。七月初七这天夜里仰望天空。怎样的天空被称作“碧霄”呢?它让我们想到哪些词语? 4、(课件出示图画)原来在第一行的七个字中藏着这样的一片碧海青天,藏着这样一幅美丽的画卷,谁来用你的朗读把这藏着的画面展现在我们眼前。 讲故事,理解第二行诗句“牵牛织女渡河桥” 过渡:在这样一个夜晚,凝望着这样的夜空,人们到底在搜寻什么?(读第二行) 1、先检查大家写得正确吗?统计大家最容易写错的字。“渡”容易写成“度”,之前,我们发现写字要想着意思写,渡河的“渡”有三点水,没有三点水的“度”一般指时间上的过去。 2、你知道这渡的是哪条河,过的又是哪座桥吗?天河,鹊桥,牵牛,织女他们背后藏着怎样一个故事呢?你能简洁地给我们讲讲这个故事吗? 3、这便是我们中国家喻户晓的神话传说——牛郎织女的故事。在这样一个夜晚,望着这样一片碧霄,人们在搜寻那勤劳勇敢的牛郎,心灵手巧的织女;搜寻那闪烁奇异光彩的银河,还有那能带来幸福、团聚的鹊桥……读一、二行。(板书“天上“) 结合“资料袋”,理解三、四行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过渡:那一夜的天空充满神话色彩,那一夜的人间呢?(读三、四行) 看第二位同学写正确了吗? 1、全诗中第二次出现“乞巧”,它与课题中的“乞巧”意思一样吗?你是从哪里知道的? 2、读“资料袋”,你知道了什么? ⑴、乞巧的意思是:乞取智巧,变得和织女一样心灵手巧。 3⑵、古人乞巧的方式:用五彩线穿九孔针,看碗底针影的样子。(读书,特别是读大篇大篇的资料时,要学会抓住主干,这样才会越读越清晰。 ⑶、乞巧节是古人非常喜欢的一个节日。 3、从这两行诗句中你能看出古人非常喜欢这个节日吗? ⑴、“家家”,你怎么理解这个“家家”的?上至达官贵人的深宅大院,下至平民百姓的农家小院,家家都在——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连皇宫也不例外,据说每年七夕,唐玄宗就命人在宫中搭起百尺高的乞巧楼,让宫中妃嫔登楼乞巧。可见当年的盛况。 ⑵、“尽”“几万条”也能看出古人对这个节日的喜欢。当时唐朝有不少诗人描绘过这七夕的盛况,其中崔颢就写道:长安城中月如练,家家此夜持针线。” ⑶、七夕那一夜,长安城内的大街小巷是——“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长安城外的山乡村野也是——“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四、拓展延伸古人为什么这么喜欢这个节日? 1、学生讨论:人们企求的不仅仅是心灵手巧,更是他们对幸福美好生活的一种向往 2、正是人世间每个平凡人对幸福生活的那份强烈的向往与渴望,才让这个七夕的夜分外的打动人,才让这个乞巧的日子格外的吸引人。读全诗。 3、现在我们再提到“七夕”,你会联想到哪些词?想着这些词再读全诗。 4、绚丽的夜空,动人的故事,浪漫的企盼,区区二十八个字却给我们营造出了一个怎样的夜,一个怎样的天上人间!带着这些美好的感受再次拿起笔,写这首诗。(注意写正确,写工整,写美观) 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以后每到农历五月五,端阳,我们会想到爱国诗人屈原;九月九,重阳,我们会忆起遥知兄弟登高处的王维;七月七,七夕,希望大家能记住牛郎和织女,林杰的乞巧,还有我们今天这堂课。 1《嫦娥》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会认4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能力目标:背诵古诗,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能用自己的话讲讲嫦娥奔月的故事。 情感目标:体会作者与嫦娥相似的经历和感受 教学重难点: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教具: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预习探究激趣导入1、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讲了《乞巧》这首古诗,还讲了牛郎织女和乞巧节很多有趣的故事,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一首新的古诗《嫦娥》,说到嫦娥,谁知道她是谁?谁能讲讲她的故事呢?板书:嫦娥展示图片:学生讲故事。2、师:同学讲的真好,我们大家来想象一下嫦娥飞到月亮之后的生活,想一想她会不会寂寞?学生回答。3、师:我们来看看在唐朝诗人李商隐的这首诗,请大家齐读课题。二、合作交流1、这首诗的作者是李商隐,(简介作者)。现在咱们就随着作者的文字,去了解嫦娥。请你在老师规定的时间内把古诗能读几遍就读几遍,并想办法扫清字词障碍。2、看来大家读的都不错,想必早把字词障碍扫清了,(指名回答)当你遇到障碍的时候你用的什么方法解决的?(再指名回答)那我们的清障工作现在开始。1)加音读;2)去音读;23)单字自己组词读;4)学写生字,同桌互看。三、品读感悟1、现在我们来读读诗中是怎样描写嫦娥的吧!请你再读古诗,看看嫦娥生活的环境是什么样的?预测:1)直接找出屏风、烛影、长河、沉星。引导你是从哪看出来的?找出前两句。2)找出前两句2、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嫦娥生活的地方什么样吗?解释前两句。3、嫦娥生活的地方给你的感受是什么?预测:1)直接说出寂寞、孤独。2)引导:在这么大的宫殿里只有这些没有生命的东西陪伴,如果是你,你会感受到什么?4、你能带着这种孤独苦闷的心情读一读吗?先试着自己读一读。后指名读。齐读。5、是呀,嫦娥每天只能和屏风烛影作伴,看见的只有天河沉星,听他诉说苦闷的也许只有那只小白兔了。那她为什么会落到如此地步呢?预测:1)因为她偷吃了灵药。2)引导:请你从诗中寻找答案。6、是呀,嫦娥偷吃了灵药,这就是老师提到的有关月亮的一个传说了,你们想不想看看嫦娥怎么到月亮上的呢?(想)课间休息放嫦娥奔月的视频。7、这就是《嫦娥奔月的故事》,嫦娥偷吃灵药以后什么心情?(后悔)是呀,她每天只能眼见—碧海青天(课件出示图片帮助理解碧海青天)每晚感受到孤独。(出示后两行)请带着自己的感受读一读。8、我听出了嫦娥的苦闷,诗人也有同样的感受,诗人写的嫦娥生活的地方是他亲眼看见的吗?(不是)而是他(想象出来的)那嫦娥后悔偷灵药是她告诉诗人的吗?(不是)那也是诗人(想象出来的)。诗人能想象出来正是因为他的处境和嫦娥一样孤苦而寂寞。请你帮助诗人把这种寂寞用诵读的方式排解出来好吗?(齐读)谁想单独试试?(指名配乐读)3四、拓展延伸1、从这首诗中你读懂了什么?2、那你又能联想到什么?预测:1)月亮(出示有关月亮的古诗引出月亮表达思念)2)神话传说3)节日(引导中秋节。出示有关节日的古诗)4)嫦娥1号(出示图片)小结:看来月亮在古人眼中是寄托思念的象征,而在现代人眼中却又探索不完的奥秘。作业:1)收集一个神话故;2)读两首有关月亮或节日的古诗。1古诗两首教学要求1.会认、会写本课生字。学习本课的新词。了解古诗展示的动人故事。2.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背诵两首古诗。3.热爱祖国的文化并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两个故事。重点难点1.读懂古诗内容,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2.了解两个神话故事,并能用自己的话讲述故事。教学课时 两课时。1乞(qǐ) 巧作者:唐 林杰2 七夕 今宵 (𝑥𝑖ā𝑜)在七月初七 这 天晚上 ,人 们 望着 看 碧 霄 (𝑥𝑖ā𝑜),深 蓝 色的星空 ,仿佛看到[①叙述牛郎织女的故事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牵 牛 织 女 渡河 桥 。了牛郎 织 女在 鹊桥 上相会。家家乞巧望秋月 ,在七夕 这 一天 ,人 们对 着月亮用 穿尽 [𝑗ì𝑛]红丝 几万条。五彩 线 穿 针 ,向 织 女乞取智巧。[②诗中并没有具体写出乞巧者不 同的愿望,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嫦 娥作者:唐 李商隐3云母屏 [𝑝í𝑛ɡ]风烛 (𝑧ℎú)影深 ,云母屏 风 染上了一 层浓浓 的 烛 影 , 长 河 渐 落 晓 (𝑥𝑖ǎ𝑜)星沉。银 河逐 渐 斜落 ,启明星已下沉。[③“渐”字和“沉”字分别 有怎样的表现力?]4嫦娥 应 悔 偷 灵 药 ,嫦娥想必悔恨当初 偷 吃灵 药 , 碧海青天 夜夜心。如今独 处 碧海青天而夜夜孤寂。[④这两句诗表现了怎样的感情?]1.学习古诗《乞巧》,理解诗句内容,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2.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能背诵古诗。1 知识点详解 ☜2 ①诗一开头就叙述了牛郎织女的民间故事。一年一度的七夕又来到了,家家户户的人们纷纷情不自禁地抬头仰望浩瀚的天空,这是因为牛郎织女的美丽的传说牵动着一颗颗善良美好的心灵, 唤起人们美好的愿望和丰富的想象。②诗人在诗中并没有具体写出各种不同的心愿,这样便留下了想象的空间, 进一步展示了人们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心愿。3 ③“渐”字暗示了时间的推移流逝,“ 沉”字逼真地描绘出晨星低垂、欲落未落的动态。4 ④这两句诗引出凡人对仙人的感叹,表现出一种同病相怜的感情。2生字卡片。一 以旧代新,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以前学过不少古诗,回忆一下,把你最喜欢的一首古诗朗诵给大家听,并说说自己欣赏的理由。(学生背诵古诗。)今天,我们将学习两首有关传说故事的古诗,相信大家一定会喜欢的。二 指导预习古诗《乞巧》,培养自学能力1.预习要求。(1)借助拼音朗诵古诗。(2)认读生字,学记生字。(3)边读边温习课前资料,整体了解古诗大意。2.学生自读古诗。3.学生汇报学习效果。(1)读准字音。乞 qǐ 巧 qiǎo 霄 xiāo 渡 dù 牵 qiān 尽 jìn(2)掌握字形。乞—气 巧—亏 宵—霄 渡—度(3)指导书写。“乞”字不要多写一横。 “霄”上部是“雨”字头,书写时要把字的上下结构笔画安排得当。三 学习古诗《乞巧》,掌握方法1.大声朗读古诗,读准字音。2.知作者,解诗题。(1)作者林杰,通过课外资料的查找,你们对他有哪些了解 ?(林杰,字智周,福建人,唐代诗人。他小时候非常聪明,六岁能赋诗,下笔成文。)(2)根据注释及对资料的理解,请你说说“乞巧”的含义。(乞巧:旧时风俗,农历七月初七夜,穿着新衣的少女们在庭院向织女星乞求智巧,称为“乞巧”,又名七夕。它是传说中隔着“天河”的牛郎和织女在鹊桥上相会的日子。)(3)阅读课后的“资料袋”给以补充,了解“乞巧”的背景,为学习古诗奠定基础。3.懂诗意,展想象。(1)读一读古诗下边的注释,并结合字典的帮助,理解古诗的意思。第一句:七夕今宵看碧霄。碧霄:指浩瀚无际的青天。句意:农历七月初七的夜晚,人们遥望浩瀚无际的青天。第二句:牵牛织女渡河桥。句意:牛郎和织女在鹊桥相会。第三句:家家乞巧望秋月。乞巧:指向织女乞求智巧。句意:人们都仰望天空,对着月亮,乞求智巧。第四句:穿尽红丝几万条。句意:人们将五彩线从针孔穿过,有万条之多。(2)根据古诗层次理解诗意。3前两句叙述的就是牛郎和织女的民间故事。一年一度的七夕又来到了,家家户户的人们都情不自禁地抬头仰望浩瀚的天空。后两句将人们乞巧的事交代得很清楚。(3)朗读古诗,作者把这一神话故事与人们的行动相结合,想一想人们为什么这样做。(正因为这美丽的传说深深地牵动着每一颗善良美好的心灵,人们都愿追求幸福的心愿在牛郎和织女相会的日子能得以实现。)(4)诗中并没有具体写出人们的不同心愿 ,你能想象当时的人们都会有哪些心愿吗?(当时的人们会乞求自己手巧,能编出漂亮的好饰物;会乞求自己的织布手艺高超,织出美丽的绸布……)4.悟诗情。作者能很清楚、简明、生动地把神话传说与乞巧节相融合在一起,使我们也感受到当时人们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心愿,也给了我们大胆想象的空间。5.背诵古诗。(小组背,自由背。)6.讲故事。根据你们收集的资料,谁能把“牛郎织女”的故事讲给大家听?让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人们定乞巧节的初衷吧!(故事讲清楚,给予指导。)四 总结学习方法1.祖国的文化每时每刻都在熏陶着我们,语言文字和传奇的故事都在引领我们去认识、去解读、去感悟、去想象中国文化,感受人间真情。2.学习古诗我们要采用一 定的方法 :读古诗,知作者,解诗题,懂诗意,展想象,悟诗情。掌握这一方法 ,你们就可以更好地学习古诗 ,掌握古诗。1.《乞巧》这首诗有两幅大的画面:一是天上的画面。碧霄只是背景,而牛郎织女鹊桥相会才是主画面,教材上的底图很清晰。二是人间乞巧的画面。要让学生根据诗句想象 画面,从而使诗句和诗意化为可以视觉感受的栩栩如生的图片。2.吟诵是古诗教学中常用的并且行之有效的方法。教学时可由学生背诗入课,教师吟诗入题。课中诵,诵中说,说中解诗意、品诗味、入诗境。29 古诗两首乞 巧读古诗知作者 七夕 看解诗题 牵牛织女 渡懂诗意 家家 望展想象 穿尽 几万悟诗情1.学习古诗《嫦娥》,理解诗句的大致意思,感受诗中丰富的想象,并能讲述这个故事。2.运用已经掌握的方法学习古诗,能背诵古诗。4生字卡片。一 复习导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乞巧》,谁能大声地背诵古诗?(学生背诵)同时我们也掌握了学习古诗的方法,你们能说说吗?(读古诗,知作者,解诗题,懂诗意,展想象,悟诗情。)今天我们继续运用这个方法学习《嫦娥》。二 指导预习古诗《嫦娥》,培养自学能力1.预习要求。(1)借助拼音朗诵古诗。(2)认读生字,学记生字。(3)边读古诗,边根据注释大致了解诗意。2.学生自读古诗。3.汇报学习效果。(1)读准字音。pínɡ 屏风 zhú 烛影 chánɡ 长河 xiǎo 晓 huǐ 悔 tōu 偷(2)掌握字形。晓—绕 偷—愉 尸+并=屏 火+虫=烛(3)指导书写。“晓”右上部不要多写一点。三 学习古诗《嫦娥》,掌握方法1.读古诗,读准字音。2.知作者,解诗题。(1)作者李商隐,通过课外资料的查找,你们对他有哪些了解?[李商隐,唐诗人。字义山,号玉谿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与杜牧齐名,人称“小李杜”。](2)根据查找的资料,请你说说嫦娥是什么样的人物。(嫦娥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人物。传说中后羿射日,嫦娥成为他的妻子。后羿有一包不死药,由于有人想偷,嫦娥迫不得已,将药服下,而后冲出窗外,直上云天。后人把嫦娥飞上天的农历八月十五作为纪念她的日子。因为农历八月十五时值仲秋,所以人们就把它定为中秋节。)3.懂诗意,展想象。(1)朗 读古诗,并注意注释,再结合字典理解诗意。第一句:云母屏风烛影深。云母屏风:用云母做的屏风。句意:屋内,云母屏风上映着幽暗的烛影。第二句:长河渐落晓星沉。长河:银河,天河。句意:屋外,银河渐渐西移垂地,晨星就要消失了。第三句:嫦娥应悔偷灵药。悔:后悔。句意:嫦娥应该后悔偷吃灵药。5第四句:碧海青天夜夜心。碧海青天:指嫦娥在月宫中的孤独生活。夜夜心:每个夜晚的心情都一样孤寂。句意:嫦娥独处在月宫中夜夜孤寂。(2)根据古诗层次理解诗意。前两句:描绘了主人公在孤独的环境中长夜不寐的情景。“渐”字暗示了时间的流逝;“沉”字形象地描绘出晨星低垂,欲落未落的动态,展示了诗人的孤寂情怀。后两句:诗人引出对仙人的感叹,嫦娥应该后悔偷吃了灵药,眼望着碧海青天,夜夜心情孤寂。诗人借助人们对仙人的感叹,抒发了自己与嫦娥同病相怜的感情。4.悟诗情。作者的内心世界是孤独的,他借助嫦娥奔月这一神话故事,来抒发自己与嫦娥的心情是相似的,自己也有着孤独、枯燥的生活。5.背诵古诗。(小组背,自由背。)6.讲故事。同学们,关于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一直流传至今,给人们以丰富的想象。你们通过资料了解了嫦娥的故事吗?请给大家讲讲吧!(要求:把语言组织清楚,故事讲明白。)四 拓展延伸请同学们在课外收集一些民间故事、神话故事,如盘古开天辟地、后羿射日等。1.上课时,可以首先 请学生默读这首古诗 ,体会文章的意境美、景色美、文笔美,然后试着出声读表达出这些美。接着请一位朗读能力强的同学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其他同学一边听读,一边欣赏课文插图,想象嫦娥升天的情景。2.要深入理解诗句的意思,就必须对“嫦娥奔月”的传说有一定的了解。因此教师在学生初读诗句之后要引入嫦娥服药成仙,孤居广寒宫殿,寂寞无伴的孤苦情境的资料,从而使学生深入理解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29 古诗两首嫦 娥室内 烛影深室外 渐 沉“我” 应悔夜夜心 心境相似1.比一比,再组词。{乞 (乞救 )气 (生气 ) {巧 (巧合 )夸 (夸耀 ) {霄 (九霄云外 )梢 (树 梢 ) 2.写出下列字的形近字,并组词。{屏 (屏 风 )拼 (拼搏 ) {烛 (烛 光 )浊 (浑浊 ) {晓 (拂 晓 )绕 (缠绕 )3.理解加点词语的意思。6(1)长河:银河,天河。(2)应悔:应该后悔。(3)夜夜心:每个夜晚的心情都一样孤寂。4.默写古诗《嫦娥》。一 作者简介1.林杰(831~847),唐代诗人。字智周。福建人。小时候非常聪明,六岁就能赋诗,下笔即成文。又精通书法棋艺,被推举为神童。死时年仅十七岁。《全唐诗》存其诗两首。《乞巧》是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的名诗,是一首想象 丰富、流传很广的古诗。2.李商隐(约 813~约 858),唐代诗人。字义山,号玉谿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他和杜牧并称“小李杜”,又与温庭筠并称“温李”。 因诗文与同时期的温庭筠、段成式风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里排行第十六,时称“三十六体”。有《李义山诗集》。文集已散佚,后人辑有《樊南文集》《樊南文集补编》。二 七夕节每年农历七月初七这一天是中国汉族的传统节日七夕节。因为此日活动的主要参与者是少女,而节日活动的内容又是以乞巧为主,故而人们称这天为“乞巧节”或“少女节”“女儿节”。七夕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个节日,也是过去姑娘们最为重视的日子。在这一天晚上,妇女们穿针乞巧,祈祷福禄寿活动,礼拜七姐,仪式虔诚而隆重,陈列花果、女红(ɡōnɡ)。2006 年 5 月 20 日,七夕节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三 古诗赏析古诗十九首之一(汉)佚名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鹊 桥 仙(宋)秦观纤云弄巧,飞星 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129 古诗两首教材分析《古诗两首》是人教版第六册第八组的起头课文。这组教材围绕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这一主题来编排。再一次把学生带回儿时倾听大人们讲故事的快乐中去,感受古人的想象是多么丰富。《乞巧》是唐代诗人林杰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的古诗。也是一首想象丰富,流传很广的古诗,浅显易懂,并且涉及到家喻户晓的神话传说故事《牛郎织女》。《嫦娥》这首古诗情感绵长幽怨,学生在情感上很难跟进,共鸣。因此,本课目标定位为感受而非感悟,力图借助本诗和嫦娥奔月的传说让学生感受到古文化的瑰丽和神奇。教学目标1、通过比较、释义、书空等方法认识“乞、霄、烛、晓”等4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注意乞不能多横,晓右上部不要多点,霄雨字头要扁。2、通过配乐、赛读、引读等途径让学生正确、流利、有情感地朗读古诗,体会两首诗中欢乐和孤独的情感,有感情地背诵古诗。3、通过预习、拓展,结合资料袋等手段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4、阅读课前准备的民间故事,能用自己的话讲讲牛郎织女和嫦娥奔月的故事。教学重难点重点:朗读古诗,有感情背诵古诗。难点:领会诗中抒发的情感。课前准备收集《牛郎织女》和《嫦娥奔月》的民间故事。多媒体课件。教学时间 两课时基本程序 教学调整第一课时一、激趣导入1、同学们,你们喜欢古诗吗?谁愿意把你喜欢的古诗背给大家听?(学生背古诗)经常把自己学过的古诗背给老师、亲人、朋友听一听是很好的2学习方法,因为温故而知新。2、我国古代文化宝库中还有许许多多的古诗,今天我们再来学习《古诗两首》。板书课题。二、初读正音请大家打开课本,自由读一读,请记住,读书要口到、眼到、心到,注意读准诗句中的四个生字。1、指名读,主要正音:乞巧中乞音变,烛翘舌音、屏后鼻音等。2、你发现这两首诗有什么共同的地方吗?(强调古诗中都含有民间故事)三、学习《嫦娥》过渡:这两首诗中,你觉得哪一首更难懂?让我们先走进《嫦娥》。(一)自主学习,初步感知1.自由朗读,读正确、读流利这首诗。2.小组合作借助插图、注解、民间传说说大意。3.全班交流:谁能说说你读明白了什么? (从字、词到句)4、师说意思,学生说诗句。(室内,云母屏风上映着幽暗的烛影;室外,银河渐渐西移垂地,晨星就要消失了。嫦娥大概是后悔偷吃了灵药,眼望着碧海青天,夜夜心情孤寂。)(二)再读感悟,品味诗情1、了解了诗的大意,你能感受到嫦娥的心情吗?(孤单?寂寞?无尽的思念?)2、是哪些词句为你勾勒出这么样的画面?.3、预设交流点:云母屏风---冰冷的石材,精美迤俪的图案。从中引导感受优裕的物质条件下嫦娥内心的孤寂凄凉。(和自己家装潢的很富丽堂皇,只留下一个人时作对比。)晓星沉---百无聊赖地守侯着星星升起又沉下,无数个不眠夜啊!3悔---这是一种怎样的悔恨啊。教师补充:嫦娥飞入月宫后,每日里思念丈夫,思念乡亲,虽有山珍海味,宫女歌舞,仍不能稍解愁烦。碧海青天----这词给你一种怎样的联想,从中感受到什么?边交流,边引导学生读好诗句。(三)感情朗读,升华诗境1、师补充有关诗文赏析内容:月宫豪华却寒,仙子无心细看。如今独守广寒,不知后弈冷暖?思念如水澹澹,不分黑夜白天。星星便是泪线,一串联着一串。现在后悔已晚,那叫当初心贪。窃得后弈灵丹,飞天变作神仙。昨夜星河璀璨,满天繁星如眼。遥想银河那端,孤魂涕泪涟涟。此情若能再叙,来生不做神仙。2、生练读。3、师指导朗读。配乐,引导学生边想象情景边朗读,达到熟读成诵的境界。四、回读生字,指导书写1、生字卡片认读生字。2、指导书写生字。教师范写“晓、屏”,注意晓不能多点。3、指导书写整首诗,要求美观、整洁。五、课后练笔同学们,如果说嫦娥奔月的故事反映了古代人们渴望飞天的梦想,如今,我国的“神舟5号”飞船已实现了这个梦想,而 “神舟6号”、“嫦娥1号”又把国人的飞天梦想向前推进了一大步。假如你乘坐飞船登上月球,又会演绎出怎样富有现代特征的神话故事呢?请你编写一个神话故事。4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比赛背诵《嫦娥》。2、默写《嫦娥》。3、讲关于嫦娥奔月的民间故事。4、你会讲《牛郎织女》的民间故事吗?引出《乞巧》。板书课题。二、自主学习,感悟诗意1、请同学们读课题,根据注释理解题意。2、简介作者: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林杰写的。林杰是一位精通书法棋艺的诗人,而且非常的聪明,他六岁时就能写诗。但17岁就离开了人世,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林杰仅存于世的2首古诗中的一首--《乞巧》3、按自己习惯的方式读诗,可轮读、大声读、同桌合作读,自读等。4、用自己最擅长的方式感悟诗意。(1)“宵、霄”两字可用查字典来理解字词。“宵”是晚上(拓展成语:通宵达旦等)。“霄”是天空(拓展成语:九霄云外等)。(2)前两句诗可以结合牛郎织女美丽的传说。(3)后两句诗可以联系资料袋来理解。原来她们是在向织女乞取智巧啊!同学们,你们对织女了解多少啊?(学生自由回答)出示补充资料:织女是天上的七仙女,她织得锦缎又光又亮,光的像粼粼闪光的河水,亮的比天上的云霞还亮。她织的花,红似火,白似雪,娇艳欲滴,引来蝴蝶翩翩起舞。她织的鸟,栩栩如生,真像活了一样,孩子们看见了,都想去捉呢! 少女们个个都羡慕织女的巧手。你们羡慕吗?你们羡慕什么啊?(织女的巧手)所以古时候的少女们便在牛郎织女相聚的这一天,向织女乞巧。渐渐地便有了这样一个节日——乞巧节。三、感情朗读,再悟诗情1、在七月初七日这天晚上,人们望着深蓝浩瀚的星空,想到了牛郎织女5鹊桥相会的故事,你觉得牛郎织女当时的心情是怎样的呢?你能读好前两行诗吗?教师随机引读:是啊,牛郎和织女一年只相会一次,能不激动吗?一家四口终于相见,多么幸福!千言万语涌上心头,可又无从说起,化作深情对视,多么令人感动啊! 2、在所有能够看到月亮的地方,少女们都在穿红丝线,哪怕夜深了,她们还在不停地穿,为什么啊?数不清的红丝都穿完了,可见少女们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愿望是多么强烈而美好啊!你能读好后两行诗吗?3、配乐齐读整首诗。四、默读质疑。《嫦娥》、《乞巧》这两首诗中你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吗?五、拓展学习。1、运用学到的方法学习古诗两首。(一) 寒 食韩翃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注释:春城:暮春时的长安城。 寒食:古代在清明节前两天的节日,焚火三天,只吃冷食,所以称寒食。 御柳:皇城中的柳树。 斜:为了押韵,此处可以按古音读作xiá。汉宫:这里指唐朝皇官。 传:赐给。 五侯:汉成帝时封王皇后的五个兄弟王谭、王商、王立、王极、王逢时五人为侯,受到特别的恩宠。这里泛指天子近幸之臣。意思:暮春的长安城里漫天舞着杨花,寒食节东风吹斜了宫中的柳树。黄昏开始宫里颂赐新蜡烛,轻烟先升起在皇帝贵戚家。(二) 元 日6王安石爆竹声中一岁除 , 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注释:元日:农历正月初一。 爆竹:古人烧竹子时发出的爆裂声。用来驱鬼避邪,后来演变成放鞭炮。 一岁除:一年已尽。除,去。 屠苏:药酒店。古代习俗,驱邪避瘟以求长寿。 曈曈:日出时光亮的样子。 桃:桃符,古代风俗用桃木板写上两个门神的名字,分挂大门左右驱鬼镇邪,每年一换。意思:爆竹声中已把旧年驱除,春风送暖饮屠苏避祸求福。千家万户迎来了正月旭日,总要用新门神换掉旧桃符。2、说说有关的民间故事。六、指导书写。1、生字卡片认读生字。2、指导书写生字。教师范写“乞、霄”,注意乞不能多横,霄的雨字头稍扁。3、指导书写两首诗,要求书写整洁,格式美观。教学反思教学片断:7师:同学们,当我们理解了古诗的大意后,心里一定为嫦娥那孤寂的心灵微微叹息着。而当你再次穿透语言文字,你将会被深深震撼!生再次认真读古诗,体会从哪里感受到嫦娥的孤寂之情。5分钟后交流。生:嫦娥现在年年夜夜,幽居月宫,面对碧海青天,寂寞之情难以排遣,懊悔当初偷吃了不死药,一个“悔”字表现了嫦娥的孤寂。师:好一个应“悔”而孤寂!读出那一份孤寂。生:室内,烛光越来越黯淡,云母屏风上笼罩着一层深深的暗影,越发显出居室的空寂清冷,透露出主人公在长夜独坐中黯然的心境。师:是啊,月宫内豪华无比,却只有嫦娥黯然神伤。孤独哪!读出此时的孤独。生:室外,银河逐渐西移垂地,启明星渐渐升起又落下,嫦娥孤独地面对银河晓星,又度过了一个不眠之夜。师:对呀,嫦娥在月宫不堪忍受那般寂寞包围,可又无可奈何,只能面对冷屏残烛、青天孤月,夜夜心情孤寂。有感情配乐朗读整首诗。1西 门 豹教学要求1.会认、会写本课生字。能正确读写词语。2.学习本课描写人物言行、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受到破除迷信的教育。3.运用课文中生动形象的语句分角色表演这个故事。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课文。重点难点1.学习课文内容,理解西门豹是如何巧妙地破除迷信的。2.学习课文描写人物言行、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抓住西门豹的语言、动作体会西门豹破除迷信的办法妙在哪里。教学课时 两课时。130 西 门 豹￿ 战国时候,魏王派西门豹去管理漳(zhānɡ)河边上的邺(yè)。 2[①这句话交代了故事的什么?]西门豹到了那个地方,看到田地荒芜(wú),人烟稀少,就找了位老大爷来,问他是怎么回事。 3[②从这一句话中,可以看出西门豹是怎样一个人?]段导读:本段写西门豹找一位老大爷了解邺地的情况。￿ 老大爷说:“都是河伯娶(qǔ)媳(xí)妇给闹的。河伯是漳河的神,每年要娶一个年轻漂亮的姑娘。要不给他送去,漳河就要发大水,把田地全淹了。”￿ 西门豹问:“这话是谁说的?”￿ 老大爷说:“巫(wū)婆说的。地方上的官绅(shēn)每年出面给河伯办喜事,硬逼(bī)着老百姓出钱。每闹一次,他们要收几百万钱;办喜事只花二三十万,多下来的就跟巫婆分了。”￿ 西门豹问:“新娘是哪儿来的?”4￿ 老大爷说:“哪家有年轻的女孩子,巫婆就带着人到哪家去选。有钱的人家花点儿钱就过去了,没钱的只好眼睁睁地看着女孩儿被他们拉走。到了河伯娶媳妇那天,他们在漳河边上放一条苇席,把女孩儿打扮好了,让她坐在苇席上,顺着水漂去。苇席先还是浮着的,到了河中心就连女孩儿一起沉下去了。有女孩儿的人家差不多都逃到外地去了,所以人口越来越少,这地方也越来越穷。”￿ 西门豹问:“那么漳河发过大水没有呢?”￿ 老大爷说:“没有发过 。倒是夏天雨水少 ,年年闹旱(hàn)灾。”段导读:这几段写了西门豹向老大爷询问河伯娶媳妇的情况,以及乡亲们的生活状况。5￿ 西门豹说:“这样说来,河伯还真灵啊。下一回他娶媳妇,请告诉我一声,我也去送送新娘。”[③西门豹真的是要去送送新娘吗?]1 知识点详解 ☜2 ①开篇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人物。3 ②西门豹初到邺地,看到土地荒废 ,就进行调查。文章妙在没有细致描写西门豹怎样查看、专访、研究 ,只用他与老大爷的对话来反映,省却了许多繁琐的叙述交代 ,显得干净利落 ,真实可信。从这里可以看出西门豹是个有责任心的人。4 2段导读:这段话既含蓄地总结了上面的调查结果,又引出了下文。暗示西门豹已想好了惩治首恶分子的好办法。第一部分(第 1~9 自然段):写西门豹发现了邺地的问题,并调查出事情的真相,想好了对策。到了河伯娶媳妇的日子,漳河边上站满了老百姓。西门豹带着卫士,真的来了,巫婆和官绅急忙迎接。那巫婆已经七十多岁了,背后跟着十来个穿着绸(chóu)褂的女徒弟。 6[④巫婆有这么多女徒弟说明了什么?]西门豹说:“把新娘领来让我看看。”巫婆叫徒弟把那个打扮好的姑娘领了来。西门豹一看,女孩儿满脸泪水。他回过头来对巫婆说:“不行,这个姑娘不漂亮,河伯不会满意的。麻烦你去跟河伯说一声,说我要选个漂亮的,过几天就送去。” 7[⑤西门豹为什么会这么说?]说完,他叫卫士架起巫婆,把她投进了漳河。段导读:本段写了西门豹用计把巫婆扔到漳河里。巫婆在河里扑腾了几下就沉下去了。等了一会儿,西门豹对官绅的头子说:“巫婆怎么还不回来,麻烦你去催一催吧。” 8[⑥西门豹这样说的目的是什么?]说完,又叫卫士把官绅的头子投进了漳河。段导读:本段写西门豹利用计策把官绅头子扔到了漳河里。西门豹面对着漳河站了很久。那些官绅都提心吊(diào)胆,连气也不敢出,西门豹回过头来,看着他们说:“怎么还不回来,请你们去催催吧!”说着又要叫卫士把他们扔下漳河去。段导读:这段话写出西门豹自始至终严肃认真地准备演好“送送新娘”这场戏,来惩治这些官绅。官绅一个个吓得面如土色,跪(ɡuì)下来磕(kē)头求饶,把头都磕破了,直淌(tǎnɡ)血。 9[⑦“面如土色”“跪下来磕头求饶”写出了什么?]西门豹说:“好吧,再等一会儿。”过了一会儿,他才说:“起来吧。看样子是河伯把他们留下了。你们都回去吧。” 10[⑧西门豹为什么要等好长时间才让他们回去?]段导读:本段写西门豹又借机警告了官绅。老百姓都明白了,巫婆和官绅都是骗钱害人的。从此,谁也不敢再提给河伯娶媳妇,漳河也没有发大水。第二部分(第 10~15 自然段):写西门豹设计惩罚了巫婆和官绅头子,并教育了官绅和百姓,破除了迷信。西门豹发动老百姓开凿(záo)了十二条渠道,把漳河的水引到田里。庄稼得到了灌溉,年年都得到了好收成。 11[⑨“年年都得到了好收成”在文中有什么作用?]第三部分(第 16 自然段):写西门豹发动群众兴修水利,使邺地年年都得到好收成。5 ③西门豹弄清了邺地田荒人少的原因后,说“河伯还真灵啊”, 表面上似乎相信 ,似乎赏识,实际上是欲擒故纵。“我也去送送新娘”,一语双关 ,他要借送新娘惩办首恶的计划已然成竹在胸 ,这样说只是防止过早泄露,避免打草惊蛇而已。如此话语,无不表现了人物的机智 ,这是对话的妙处。6 ④这句话写出当地老百姓迷信程度很深,都愿意把自己的孩子送给巫婆当徒弟。7 ⑤西门豹对巫婆说的话,是为了惩治她而找的借口 ,这句话妙在以其人之道 ,还治其人之身。8 ⑥“等了一会儿”并不是西门豹真的要等巫婆从漳河里出来,而是作出等了一会儿的样子。“还不回来”,并不是西门豹认为巫婆能回来,而是故意这样说 ,表面上作出认为巫婆能回来的样子。 “麻烦”,是表面上对官绅头子说的客气话,实际上是要严惩这个官绅头子 ,把他投进漳河里去。9 ⑦“面如土色”“跪下来磕头求饶”形象地写出了官绅们的神态,也说明西门豹的目的达到了。10 ⑧西门豹等了很长时间才让他们回去,目的是要吓唬那些官绅们, 警告他们不许再为非作歹。11 ⑨照应了课文开头“田地荒芜,人烟稀少 ”,这种照应方法使前后意思相反 ,进一步说明西门豹治邺有功。31.初读 课文,感知全文,理清文章的脉络。2.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生字、新词卡片。一 课文题目导入1.(出示题目)同学们,我们今天来学习一篇新课文《西门豹》。2.老师解题:“西门”是复姓,“豹”是名字,他是距今两千多年的战国时期的人。3.读了题目,你们想知道什么?(西门豹是干什么的?课文主要写了他的什么事?)4.在我们初读课文时,大家一定会解决这些问题的。二 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1.出示自学提示。(1)自由朗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难读的字音多读几遍。(2)借助字典及自学生字的方法,认清字形,注意汉字书写。(3)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词语意思。(4)标注自然段序号,解决质疑的问题:西门豹是干什么的?2.学生按要求自学。3.汇报自学成果。(1)出示生字、新词卡片,读准字音。官绅 shēn 硬逼 bī 旱灾 hàn 扑腾 tenɡ 跪 ɡuì 下 渠 qú 道 灌 ɡuàn 溉 ɡài 淌 tǎnɡ 血 绸 chóu 褂 娶 qǔ 媳妇 眼睁 zhēnɡ 睁 老百姓 xìnɡ 催 cuī 一催 提心吊 diào 胆注意:①扑腾在句中读轻声。②读准麻烦、收成、跪下的轻声。(2)认清字形。①找出生字中结构相同的字。上下结构:官 旱 吊 渠 半包围结构:逼左右结构:淹 姓 睁 徒 腾 跪 灌 溉 催②加偏旁记字法。波+女➝婆 生+女➝姓 巾+口➝吊③换偏旁记字法。旱➝竿 淹➝掩 睁➝挣 溉➝概(3)书写指导。①左部以“氵”部首的字较多,如:没、淹、灌、溉,注意与右部占田字格的比例。②“官”与“管”要区分开。③“旱”的下部是“干”,不要写成“十”。4(4)一字组多词。官—官员 官方 旱—旱灾 干旱 吊—吊起 哀吊 渠—水渠 渠道姓—姓名 百姓 睁—眼睁睁 睁开 徒—学徒 徒弟(5)理解词语的意思。巫婆:以装神弄鬼替人祈祷为职业的女人。官绅:指旧时地方上有权有势的人。 荒芜:(田地)因无人管理而长满野草。灌溉:把水输送到田地里。 提心吊胆:形容十分担心或害怕。(6)全文共十六个自然段。三 细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1.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什么。(课文主要讲了战国时期,魏王派西门豹管理邺 这个地方,西门豹巧施妙计破除迷信,兴修水利,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的历史故事。)2.文章以人物名字为题目,着重讲西门豹做了哪几件事呢?(第一件:与老大爷谈话,进行调查。第二件:西门豹惩办巫婆和官绅头子。第三件:西门豹带领百姓兴修水利。)3.你能把西门豹做的每一件事用简洁的文字进行概括吗?(调查摸底,破除迷信,兴修水利)4.自由读课文,根据事件的发展顺序,你能将文章划分层次吗?(起因:第 1~9 自然段,调查摸底。经过:第 10~15 自然段,破除迷信。结果:第 16 自然段,兴修水利。)5.分组朗读,你认为文章的哪些内容是重点内容?谈谈理由。(文章的起因与经过是重点内容。由于调查清楚,摸清了情 况,才有了他巧妙破除迷信的办法。)四 引出下节课学习内容西门豹如何摸清底细,采用什么办法破除迷信将是我们下节课研究的重点。1.上课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畅谈理想导入教学,激发兴趣。接着让学生汇报预习情况,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写作思路。进而抓住联系,明白人物之间是通过破除迷信这件事联系起来的,从整体上初步感知课文内容,使学生很快进入学习情境。2.教师可引导学生提出几个能整合课文内容、思考价值比较大的问题共同讨论、探究。在探究过程中可采取四人小组学习方式,让学生自读课文,激发学生自己学习、自己寻找问题的答案的兴趣。让学生在共同讨论的过程中初步理解课文,这方面时间比例的分配要恰当。1.理解西门豹惩治巫婆和官绅的方法及他的办法好在哪里。2.学习运用抓住描写人物言行的词句体会人物品质,受到破除迷信的教育。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古代服装及道具。一 复习导入,整体感知51.上节课,我们以小标题的方式理清了文章的思路。(调查摸底,破除迷信,兴修水利。)今天我们来深入地学习,进一步了解西门豹这个人物。2.通过初读课文,你认为西门豹是个怎样的人物呢?填空:西门豹是 。(一位好官;一位不迷信的人;一位善于观察、了解民情的人;一位敢于同迷信斗争的人……) 3.现在我们要自主探究,看看细读课文后,你们对他又会有哪些认识。二 自主探究,感悟人物品质1.探究——调查摸底。(1)自由朗读第 1~9 自然段,你认为西门豹是个怎样的人?你是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2)学 生分组学习,深入思考。(3)汇报学习成果。(西门豹是一个善于调查研究的人。他向老大爷进行了精心的调查,从而摸清了底细,胸有成竹地想出了好办法。)(4)追问:西门豹怎样向老大爷进行调查?他的调查结果如何?(小组讨论。)小组一:西门豹经过调查,弄清了四个问题:①邺为什么田地荒芜、人烟稀少?(河伯娶媳妇闹的。)②谁要给河伯娶媳妇?(巫婆和官绅。)③新娘从哪儿来的?(哪家有年轻的女孩子,巫婆就到哪家选。没钱的人家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女孩被拉走。因而有女孩的人家纷纷逃走,人口越来越少。)④漳河发过大水没有?(漳河从没发过大水,倒是年年闹旱灾。)小组二:西门豹调查清楚了邺这个地方田地荒芜、人烟稀少的原因。主要的原因有两个:①巫婆和官绅头子以河伯娶媳妇为借口骗取百姓钱财,使得有女没钱的人家都逃到外地去了;②邺这个地方年年闹旱灾。(5)点拨:面对着自己掌握的情况,西门豹并没有马上揭穿事情的真相,也没有立即采取措施,他是如何说的,如何想的,如何做的呢?(他说:“这样说来,河伯还真灵啊。下一回他娶媳妇,请告诉我一声,我也去送送新娘。”西门豹表面上赞同给河伯娶媳妇,实际上他已识破巫婆和官绅骗取钱财的诡计。)(6)小组朗读西门豹的话,感悟人物品质。你能用成语来评价西门豹吗?(将计就计,明察秋毫,明察暗访)质疑:西门豹是被派到邺的官员,他明明知道巫婆和官绅的骗局,为什么不直接把他们抓起来杀掉,而要参加“婚礼”呢?过渡:下面就让我们深入了解西门豹用什么办法惩办巫婆和官绅的以及这样做的妙处。2.探究——破除迷信。(1)出示自学要求。①默读第 10~15 自然段,想想西门豹是怎样一步步揭穿骗局,惩治巫婆和官绅头子的。②找到描写他是怎么说的句子,你能体会出什么呢?③你认为他的办法妙在哪里?是否还有更妙的办法?(2)学生间讨论交流。(3)汇报学习成果。小组一:“不行,这个姑娘不漂亮,河伯不会满意的。麻烦你去跟河伯说一声,说我要选个漂亮的,过几天就送去。”(西门豹是为了找理由把巫婆投到河里,他这样说是故意装着认真的样子,用这些话作为惩治巫婆的借口。)6小组二:“巫婆怎么还不回来,麻烦你去 催一催吧。”(“还不回来”并不是西门豹认为巫婆真的能回来,而是故意这样说。“麻烦”表面上是客气话,实际上是要严惩这个官绅头子,要把他也投进漳河里去。)质疑:官绅们见巫婆和官绅头子没有回来,西门豹又说让他们去催催。他们磕头求饶,西门豹没有立刻放过他们,而是说“再等一会儿”。这是什么意思?难道真的要惩办他们吗?(“再等一会儿”,对官绅们的震慑可想而知了,制服了他们,达到破除迷信的目的。)小组三:西门豹利用假戏真做的办法惩办了巫婆和官绅头子及官绅们。这个做法很巧妙,巧妙之一,安排周密;巧妙之二,不动声色;巧妙之三,假戏真做;巧妙之四,讲究策略,区别对待。3.西门豹一开始调查摸清底细,并没有把巫婆、官绅们抓起来杀掉,而采用这种将计就计、假戏真做的办法。你们知道他的用意吗?再默读这一部分,在读中感悟。(彻底破除迷信,关键还是在于让百姓们从这件事中真正明白迷信的危害。巧妙地惩办,深刻地教育,这才是西门豹真正的目的所在。)4.自由朗读最后一个自然段,看老百姓们有什么变化。(老百姓在西门豹的带领下,兴修水利,年年都有好收成,再也不迷信了。)5.在西门豹破除迷信的过程中,你可以用什么词语来形容他?(机智过人,胸有成竹,不露声色……)三 总结全文,整体理解1.在西门豹一步步实施惩办巫婆和官绅们的过程中,西门豹胸有成竹、不露声色地实施了惩办恶人、教育百姓、破除迷信的预定计划,表现了他过人的智慧和谋略。2.你此时最想对西门豹说什么?(你的办法真妙。真的很佩服你。我也要向你学习做事要有策略。……)四 发散思维,角色体验1.西门豹破除迷信的办法很巧妙,但并不是唯一的办法,你还能想出其他的办法吗?(引导学生进行思考。)2.进行角色表演。要求:(1)以课文为主要内容,注意要有层次。(2)可以展开合理的想象,如给文中没有描写语言的其他人物(如官绅等)加上语言。(3)注意表现出不同人物的特点,有恰当的表情。3.小组表 演。4.小组汇报演出。5.小组间评议:最佳表演组,最佳人物创新奖……1.通过初步对课文的了解,要让学生明白西门豹的办法妙在哪里,然后再创设情境让学生想象各个人物的心理活动,使学生进入情境。要让学生根据平时的生活经验想象出文中人物当时的心理变化,从而更深地理解课文。2.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西门豹破除“河伯娶媳妇”的迷信,惩治巫婆、官绅头子的办法很巧妙。你还能想出其他的办法吗?这样,可以积极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730 西 门 豹才智过人{调查 摸底 明察暗 访破除迷信 将 计 就 计胸有成竹 教育百姓兴 修水利 倡 导 科学 1.看拼音,写词语。ɡuǎn lǐ(管理) tián dì(田地) hàn zāi(旱灾) yínɡ jiē(迎接)tú dì(徒弟) qú dào(渠道 ) ɡuàn ɡài(灌溉)shōu chenɡ(收成) rén yān xī shǎo(人烟稀少)2.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田地(荒)(芜) 人烟(稀)(少)将(计)就(计) 提(心)吊(胆)面如(土)(色) 才智(过)(人)3.给“闹”字选择恰当的意思,把序号写在括号里。①发生。②吵;扰乱。③干;弄;搞。④发泄。(1)邺城田地荒芜,人烟稀少,都是河伯娶媳妇给闹的。(③)(2)西门豹发动老百姓兴修水利,邺城再也没有闹过旱灾。(①)4.在括号里填写动物名称组成成语。(鼠)目寸光 如(鱼)得水 亡(羊)补牢如(虎)添翼 打草惊(蛇) 对(牛)弹琴单枪匹(马) 指(鹿) 为马 (鱼)目混珠画(龙)点睛 (狐)假虎威 (鸡)犬不宁一 魏王魏王,本课指魏文侯(?~前 396),中国战国时期魏国的建立者。姬姓,魏氏,名斯。公元前 445年即位。魏文侯在战国七雄中首先实行变法,改革政治,奖励耕战,兴修水利,发展封建经济,魏遂成为战国初期的强国。二 西门豹渠西门豹渠是中国最早的多首制灌溉工程,战国初期由西门豹主持兴建为灌溉工程。西门豹渠是中国多首制引水工程的创始。 多首是从多处引水,所以渠首也有多个。引漳水灌溉邺(今河北临漳西),以改良盐碱地,发展生产。渠设计合理,不但有引灌、洗碱、泄洪的作用,而且易于清淤修护,反映出当时农田灌溉事业的进步。 三 漳河漳河是现在安阳和邯郸的分界线,是卫河最大的支流。位于中国河北省、河南省之间。源出山西省东南山地,有清漳河与浊漳河两源。两源在河北省西南边境的合漳村汇合后称漳河。向东流至馆陶入卫河。长 412 千米,流域面积(至蔡小庄)1.82 万平方千米。四 课堂实录(节选)师:这篇课文主要写了西门豹的哪件事?生:课文主要写了西门豹惩办官绅和巫婆、为民除害的事。8师:在惩办巫婆、官绅前,西门豹为什么不直接下令禁止给河伯娶媳妇,而是说“河伯还真灵啊。下一回他娶媳妇,请告诉我一声,我也去送送新娘”?生:如果直接禁止给河伯娶媳妇,西门豹拿不出证据,计策就会失败。生:老百姓也不明真相,会不理解的。生:从前面的内容可看出 西门豹已通过调查,掌握了情况,准备 将计就计地惩治巫婆、官绅。师:说得好!你们读课文很仔细。那么河伯娶亲的那天,西门豹是怎样将计就计地去送新娘的?(指名读这部分内容 )生:西门豹说新娘不漂亮,河伯不会满意的。麻烦巫婆去跟河伯说一声,把巫婆投进漳河。生:西门豹说新娘不漂亮,只是找一个理由让巫婆去告诉河伯,实际上想淹死她。就是新娘非常漂亮,西门豹也会这样说。因为他打定主意要惩办恶人。生:西门豹的聪明就在于他利用坏人们的话作借口让坏人受到惩罚。师:借口,说得好。为了帮助同学们更容易理解,我们以这样的句式来交流。(板书:以……为借口……)生:西门豹以新娘不漂亮为借口救下了姑娘。生:西门豹以请巫婆去通知河伯为借口把巫婆投进了漳河。生:西门豹以请官绅头子去催一催巫婆为借口把官绅头子也投进了漳河。师:西门豹为了除掉坏人用了哪些计策?生:杀鸡给猴看。师:成语说成“杀鸡吓猴”。生: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生:还用到了三十六计中的“将计就计”。西门豹运用了将计就计的策略,巧妙地惩治了巫婆官绅。不仅揭露了河伯娶媳妇的迷信骗局,而且有力地教育了百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搜索
收藏 分享(赏)
温馨提示:
道客多多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