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诗歌鉴赏之,衬托对比 渲染烘托,衬托就是利用事物间的近似或对立的条件,用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的表现手法。它可以使被陪衬的事物显得更加突出、形象。 分正衬和反衬。正衬就是利用事物的相似的条件来突出主体。反衬就是主体与衬体相反,衬体从反面作背景,衬托主体。,对比就是把不同的两个事物或一个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进行对照,使好的显得更好,坏的显得更坏。用对比的方法,揭示了矛盾,对比鲜明,反差强烈,具有震撼人的力量。,对比和衬托都有对照的意味,都是通过对某些事物(或形象或情感)进行对照来完成。但是,衬托有主次之分,陪衬事物是说明被陪衬事物的;是用来突出被陪衬事物的。对比表明是对立现象的,两种对
2、立的事物并无主次之分,而是相互依存的。,白 梅 王 冕 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 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问题:为了塑造梅花的形象,作者主要运用了哪些写作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参考答案:主要运用了衬托和对比。衬托,以冰雪衬梅之坚毅耐寒;对比,用桃李对比以显示梅之高洁守志。表达了坚持理想操守,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乐景与哀景的关系:一般情况下,是乐景写乐情,哀景抒哀情,但也有以乐景衬哀情或哀景写乐情的写法。以乐景写哀情或以哀景写乐情,可以起到一倍增其哀乐的效果。,谢亭送别唐代许浑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急水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滿天风雨下西楼。,姜斋诗话说:“
3、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结合本诗,谈谈你对此的理解.,时值深秋,两岸青山,霜林尽染,满目红叶丹枫,映衬着一江碧绿的秋水,显得色彩格外鲜艳.这明丽之景乍看似与别离之情不大协调,实际上前者恰恰是对后者的有力反衬.景色越美,越显得欢聚的可恋,别离的难堪,大好秋光反倒成为添愁增恨的因素了.,乐景衬哀情,望江南 李煜 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作者在表达感情时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结合全词内容具体说明。,用貌似欢乐喜庆的场景,表达一种悲哀凄凉的情绪.用梦境来反衬现实。昔日游上苑时的热闹与美好正显示了今日处境的凄凉,梦境写得越是繁华热闹,梦醒后的悲哀
4、越显浓重,对昔日繁华的眷恋越深,便越显得今日处境的凄凉,“恨”的含意便表达得越充分。,乐景衬哀情,答题是应包括“以正(反)衬出,其作用(目的/动机)是为了突出(突显)”。反衬手法运用的同时自然就包括对比手法了.,越中览古.李白 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问:诗人是通过什么方法来表现情感的?,诗人给我们展示了两幅画面:一幅是越王大败吴国,凯旋而归,战士们个个脱下战袍,换上了“锦衣”,向国人炫耀他们的战功,宫女们个个打扮得花儿一般,在宫殿里恣情欢乐;另一幅则是“只今惟有鹧鸪飞”现在只有几只鹧鸪在王城故址上飞来飞去,昔日的胜利、热闹早已烟消云散。诗篇将昔日的繁
5、盛和今日的凄凉,通过具体的景物作了鲜明的对比,抒发了盛衰无常之感。对比手法的运用突出了主题,发人深思。,渲染、烘托,诗歌鉴赏之,渲染本来是国画的一种手法,在需要强调的地方,用水墨或淡的色彩涂抹画面,显出物象阴阳向背,以加强艺术效果。诗歌则往往用来对环境、景物等进行描写,这些描写是作多方面的正面描写形容,以突出形象。,孟浩然早寒有怀 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 我家湘水曲,遥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归帆天际看。 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 这首诗写寒秋时节诗人漫游长江下游时所产生的思乡的悲哀和对前途的迷惘。,写出深秋时节的景象。木叶渐脱,北雁南飞,北风呼啸,渲染出秋天寒冷,凄飒的气氛。诗人抓住最有代
6、表性的事物从正面极力描写秋寒,这是渲染的手法。 、,烘托本是中国山水画的传统手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外面涂抹,使物象明显突出。用在诗文中则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要表现的事物鲜明突出。,杜甫秋兴八首(其一)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首联从大处落笔,写深秋的萧杀凄凉景象,颔联写天上地下,江间关塞,到处惊风骇浪,动荡不安,萧条阴晦,这种景象使诗人翻腾起伏的忧思和胸中的郁郁不平形象地表现出来。这些景物描写是从侧面着意,用笔墨于景物,实则形象地衬出诗人的思想情感的,是烘托手法。,很多
7、时候渲染烘托合说,并不意味着两者可以等同,而只是说明这两种表现手法往往紧密结合在一起使用。尤其是在借景抒情的诗歌作品中,往往是先用渲染的手法描摹景物营造意境,再通过景物(意境)来烘托人物情感。,像上面孟浩然早寒有怀先渲染出一幅秋天寒冷凄飒的氛围,再通过这种氛围烘托出诗人思归的哀情和前途渺茫的愁绪。杜甫秋兴八首(其一)先渲染一种沉郁悲壮、萧条涌动的浓重悲凉的氛围,再以这种氛围烘托内心的情感。,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问:上片的景物描写对下片中所提到的周公瑾的形象有什么作用?,上片
8、写大江,写江山如画,写多少豪杰,特别是“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描写,渲染了场面的雄伟壮丽的同时,为下片写对周瑜的建立功业之情感抒发起了很好的烘托作用。,渲染,是意象描写对意境营造而言; 烘托,主要是景物之描写对情感抒发的烘托。对比和衬托则是两个对立或相近的意象之间的关系。,借喻之所以和借代容易混淆,就是因为二者都有要素一个借字,并且只有一个要素.一个事物出现,即喻体和替代物.被比喻的、被借代的本体均不出现,中间也没有起连接的作用.尽管如此,他们终究不是同一修辞方法.因为一个喻,一个是代,我们应着重从相同中找出不同. 1、借喻是借而不代,借代是代而不喻. 2、借喻侧重“相似性”,借代
9、侧重“相关性”. 3、借喻可还原为明喻,借代则不能.,比喻的种类 明喻。典型形式是:甲像乙。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仿佛、犹如”等相联结。例如:收获的庄稼堆成垛,像稳稳矗立的小山。” 暗喻。典型形式是:甲是乙。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没有比喻词,常用“是”、“成了”、“变成”等联结。例如: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的关系,就是箭和靶的关系。,借喻。典型形式是:甲代乙。不出现本体,直接叙述喻体。但它不同于借代。借代取两事物相关点,借喻取两事物的相似点。例如:放下包袱,开动机器。,借喻 1.不能让这些充满暴力的漫画毒害我们的幼苗.(幼苗 = 儿童) 2.他摇曳着一头的蓬草,冲出门外去上学去.(
10、蓬草 = 凌乱的头发 ) 3.别小看这种树的胡子,它使榕树成为地球上“树木家族中的巨无霸 .(胡子 = 榕树的根) 4.星空中银盘高挂 (银盘 = 月亮) 5.飞跃的羚羊,勇夺奥运铜牌.(飞跃的羚羊 = 田径好手),借代 部分代整体 即用事物具有代表性的部分代本体事物。 例如: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望天门山) 用船的一部分“帆”代替了船; 例如: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答谢中书书)用鱼鳞代替了鱼。 特征代本体 即用借体(人或事物)的特征、标志去代替本体事物的名称。 例如:旌旗十万斩阎罗。(梅岭三章) 是标志代本体,借“旌旗”代替军队或武装力量。 例如:白领 用职场
11、人士的穿着特点代指本身。,具体代抽象 例如:1.南国烽烟正十年。(梅岭三章) 例1中的“烽烟”,原是古代边境用以报警的烟火,这里代指战争,把战争这个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了。 工具代本体 例如:1.等到惊蛰一犁土的季节,十家已有八户亮了囤底,揭不开锅。(榆钱饭) 例1中的“囤”是装粮食的工具,用“亮了囤底”代指缺了粮;“锅”是做饭的工具,用“揭不开锅”代指没饭吃。,专名代泛称 用具有典型性的人或事物的专用名称代替本体事物的名称。 例如:1.你们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百万个李公朴站起来!(最后一次讲演) 例1中第二个“李公朴”,代指不怕流血牺牲,为争取民主和平而战斗的人们。 以结果代原因 例如
12、:令人捧腹 捧腹是捧着肚子,捧腹的原因是出现笑话或令人发笑的东西。以“捧腹”的结果代之“笑话”等令人发笑的原因。 形象代本体 例如:上面坐着两个老爷,东边的一个是马褂,西边的一个是西装。,如鲁迅故乡中杨二嫂形象的描写区分借喻与借代的典型事例:“圆规”在鲁迅的故乡里出现了四次;(杨二嫂)正像画图仪器里一个细脚伶仃的圆规。我也没见过这圆规式的姿势。然而圆规很不平,显出鄙夷的神色。圆规一面愤愤的转回身,一面絮絮的说,慢慢向外走。 前两处,是借圆规来形象地说明杨二嫂细脚伶仃的形象特征,作者着眼于杨二嫂与圆规形体上的相似,毫无颖问属比喻;后两处,因有前两个比喻为基础,作者与读者已经把圆规和杨二嫂紧密联系
13、在了一起,圆规自然成了和杨二嫂相关的东西,作者用圆规来代替杨二嫂目的已不再是打比方,而是为了对杨二嫂换一个称呼,当属借代。,博喻。连用几个比喻从不同角度,运用不同的相似点对同一本体进行比喻。例如: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明珠”、“星星”“刚出浴的美人”分别从色彩、光华、感受等角度,抓住光亮、隐约闪烁、清新洁静等相似点来描绘出荷花的美。),比喻和比拟,都是加强语言形象性的修辞手段,但它们是两种不同的修辞方式.比喻重在喻,即以甲事物喻乙事物,甲乙两物有主有从;比拟重在“拟“,即将甲事物当作乙事物,甲乙两事物彼此相融,浑然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