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名师大讲堂+散文阅读.ppt

上传人:hskm5268 文档编号:5225621 上传时间:2019-02-12 格式:PPT 页数:46 大小:5.46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名师大讲堂+散文阅读.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6页
名师大讲堂+散文阅读.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6页
名师大讲堂+散文阅读.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6页
名师大讲堂+散文阅读.ppt_第4页
第4页 / 共46页
名师大讲堂+散文阅读.ppt_第5页
第5页 / 共4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散文阅读,一、了解散文的文体特点散文的主要特征是“形散而神不散”。所谓“形散”主要指散文取材十分广泛自由,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表现方法也不拘一格;或者叙述事件的发展,或者描写人物的形象,或者托物抒情,或者发表议论,作者可以根据内容需要自由调度,随意变化。所谓“神不散”,主要是从散文的立意方面说的,即它所要表达的主题,必须明确而集中,无论散文的内容多么广泛,表现方法多么灵活多变,无不为表达主题服务。散文特点之二是意境深邃,情感真挚。作者借助想象和联想,由此及彼、由浅入深、由实而虚地依次写来,可以融情于景,寓情于事,寓情于物,托物言志,实现了物我的统一,展示出更深远的思想,使读者领会更深的道理。

2、散文特点之三是语言优美凝练,富于文采。所谓优美,是指散文的语言清新明丽、生动活泼,富于音乐感。所谓凝练,是说散文,的语言简洁质朴、自然流畅,寥寥数语就可以描绘出生动的形象,勾勒出动人的场景,显示出深远的意境。散文素有“美文”之称,它除了有精深的见解,优美的意境之外,还有清新隽永和质朴无华或文采斐然的一面。 散文通常分为抒情散文和叙事散文,前者抒情缘事(物)而发,而以抒情为主;后者以写人记事为重,但字里行间也有着较浓的抒情成分。分类不同,其内容、结构、写作方法有很大差异。线索是散文“形散神不散”的必要条件,是贯穿整个作品的情节发展的脉络。阅读散文,一要抓住线索,它可以是人、物,也可以是事件、作者

3、的感情,还可以是时间、空间。二要把握“神”,方法有:寻找文眼、品味抒情。抒情的方式有直抒胸臆、托物言志、寄情于景等几种。三要注意体会意境。意境是文学作品所描绘的生活图景和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能使读者借助想象,如身临其境,在思想上受到感染。,二、与散文相关的概念和术语1.叙述人称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第二人称: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第三人称: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2.叙述方式顺叙:能按某一顺序(时间或空间)较清楚地进行记叙。倒叙:造成悬念,引人入胜。插

4、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补叙: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做某些交代。平叙:俗称“花开两朵,各表一枝”,(指叙述两件或多件同时发生的事)使头绪清楚,照应得体。3.描写总体来说,描写有以下一些作用:再现自然风光、描绘人物的外貌及内心世界、交代人物活动的自然及社会环境。,景物描写:具体描写自然风光,营造一种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和思想。 人物肖像、动作描写:更好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性格特征。人物对话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也可描摹人物的语态,收到一种特殊的效果。环境、场

5、面描写:交代人物活动的背景,写明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渲染气氛,更好地表现人物。正面描写、侧面描写:正面直接表现人物、事物;侧面烘托突出人物、事物。4.修辞比喻:其作用在于把要说的事物反映得更具体、更形象、更生动。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排比:能使内容表达更集中、更突出、更鲜明,叙事透辟,条分缕析;长于抒情,情感抒发更强烈、更有气势。反语:可增加文章语言的幽默风趣及讽刺效果。双关:有助于加深表达的意味,耐人寻味。比拟:给物赋予人的形态情感(指拟人),描写生动形象,表意丰富。,夸张: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创造气氛,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对偶:整齐,有节奏感,音乐感;表

6、意凝练,抒情酣畅。反复:写景抒情感染力强;承上启下,分清层次;多次强调,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借代: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对比:使所表现的事物特征或所阐述的道理观点更鲜明、更突出。 设问:自问自答,提出问题,引发读者的思考。反问:强调语气,语气强烈,强化情感。5.表达技巧常用的表达方式有记叙、议论、抒情、描写和说明。记叙文中的议论往往起揭示意义、画龙点睛、深化主题作用;议论文中的记叙性文字常常是作为例证内容出现;而描写,则往往是为了展现特征、暗示背景、渲染气氛。我们可以借助对表达方式这些基本作用的理解,来分析、读解有关语句,揭示其内涵。修辞方法:常用的有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对偶、反复、

7、反语、双关等。行文布局:包括选材剪裁、过渡衔接、伏笔照应、起承转合等。,表现手法:联想、想象、象征、对比、铺垫、衬托、引用、白描、细节描写、气氛渲染、欲扬先抑、虚实结合、动静相衬、以小见大、托物言志、夹叙夹议、借景抒情、侧面描写、前后照应、制造悬念等。,高考散文阅读重点考查评价鉴赏能力,即评价文章思想内容和鉴赏作品的形象、语言及表达技巧的能力。三题15分,表述题。考查的题目包括:理解类:理解重要词语、句子的含义。结构类:句子作用,段落作用,文章思路,材料安排。技巧类:各种修辞手法及其作用、各种表现手法及其作用(多与理解类结合)。主旨类:文章中心思想,文章主旨、主题。概括类:形象特点、信息筛选、

8、作者的情感变化。观点态度及探究。近年来,随着高考语文试卷文学性的强化,散文这种文体越来越受到命题者的青睐。许多感情真挚、文学色彩浓郁、富有时代气息的散文佳作都成了命题者的首选材料。,(一)分析综合 C1.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1)分析作品结构分析作品结构,把握作品思路结构是作者行文思路的外在表现。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文章有其路,循路识其真。”准确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是正确理解文意的关键。分析文章的结构就是要根据文章的线索和材料安排的顺序,弄清文章的段落、层次、开头结尾、过渡照应等问题。阅读时只有把握好文章的结构,理清文章的层次,包括段与段之间、段内各句群之间的层次关系,才能真正理解

9、文章、把握好文章的行文思路,进而对文章进行较深层次的分析。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具体说就是划分文章的结构层次,可以将其分解为以下三个方面的要求:能够分析段内的结构层次;能够分析全篇的结构层次;能够在把握结构层次的基础上,根据要求进行归纳整理。分析作品结构,把握作品思路要注意以下几点:从概括段意入手,理清各部分之间的联系,整体把握文章的主旨。因为文章结构的安排、行文思路的形成是受文章主旨制约的。注意文意的开头和结尾。开头和结尾是文章结构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两部分往往在全文中起引入、总领或总结的作用,明确了它们与前后文的关系,就能把握其基本思路。注意文中的过渡和照应。过渡,是指上下文之间

10、的衔接转换;照应,是指前后文的关照呼应。照应有文章内容与标题照应,各部分之间的照应,某些词语的前后照应等形式。一旦把握了文章的过渡与照应,文章的整体思路也就容易把握了。善于捕捉文中的连接性词语或标志性语句。这些标志包括:a.文章中的一些关联词,它们可以清楚地显示作者的思维路径;b.指示语、概括语、情态语等,它们可以提示文章的写作对象与内容以及文章的情感基调等,往往能揭示文章的层次;c.总领、过渡、总结性的语句或语段等,它们在全篇中或是纽结全篇、连通文意,或是点明文段要意。明确了这些语句,文章的思路和结构就会变得清晰明了。,【例如】时间怎样地行走迟子建墙上的挂钟,曾是我童年最爱看的一道风景,我对

11、它有一种说不出的崇拜,因为它掌管着时间,我们的作息似乎都受着它的支配。我觉得左右摇摆的钟摆,就是一张可以对所有人发号施令的嘴,它说什么,我们就得乖乖地听。到了指定的时间,我们得起床上学,我们得做课间操,我们得被父母吆喝着去睡觉虽然说,有的时候,我们还没睡够不想起床,我们在户外的月光下还没有戏耍够不想回屋睡觉,都必须因为时间的关系而听从父母的吩咐。他们理直气壮呵斥我们的话与挂钟息息相关,“都几点了,还不起床”,要么就是“都几点了,还在外面疯玩,快睡觉去!”这时候,我觉得挂钟就是一个拿着烟袋锅磕着我们脑门的狠心的老头,又凶又倔,真想把它给掀翻在地让它永远不能再行走。在我的想象中,它就是一个看不见形

12、影的家长,严厉而又古板。但有时候它也是温情的,比如除夕夜里,它的每一声脚步都给我们带来快乐,我们可以放纵地提着灯笼在白雪地上玩个尽兴,可以在子时钟声敲响后得到梦寐以求的压岁钱,想着用这钱可以买糖果来甜甜自己的嘴,真想在雪地上畅快地打几个滚我那时天真地以为时间是被一双神秘大手给放在,挂钟里的,从来不认为那是机械的产物。它每时每刻地行走着,走得不慌不忙,气定神凝,它不会因为贪恋窗外鸟语花香的美景而放慢脚步,也不会因为北风肆虐大雪纷飞而加快脚步,它的脚是世界上最能经得起诱惑的脚,从来都是循着固定的轨迹行走。我喜欢听它前行的声音,总是一个节奏,好像一首温馨的摇篮曲时间藏在挂钟里,与我们一同经历着风霜雪

13、雨、潮起潮落我上初中以后,手表就比较普及了,我看见时间躲在一个小小的圆盘里,在我们的手腕上跳舞,它跳得静悄悄的,不像墙上的挂钟,行进得那么清脆悦耳,“滴答”“滴答”的声音不绝于耳。所以,手表里的时间总给我们一种鬼鬼祟祟的感觉,从这里走出来的时间因为没有声色而少了几分气势,这样的时间仿佛也没了威严,不值得尊重,所以明明到了上课时间我还会磨蹭一两分钟再进教室,手表里的时间也就因此显得有些落寞。后来,生活变得丰富多彩了,时间栖身的地方就多了,项链坠可以隐藏着时间,让时间和心脏一起跳动;台历上镶嵌着时间,时间和日子交相辉映;玩具里放置着时间,时间就有了几分游戏的成分;至于计算机和手提电话,只要我们一打

14、开它们,率先映入眼帘的就有时间时间如繁星一样到处闪烁着,它越来越多,也就越来越显得匆匆了,十几年前的一天,我第一次发现了时间的痕迹,我在梳头时发现了一根白发,它在清晨的曙光中像一道明丽的雪线刺痛了我的眼睛,我知道,时间其实一直悄悄地躲在我的头发里行走,只不过它这一次露出了痕迹而已。我明白,时间让花朵绽放的时候也会让人的眼角绽放出花朵鱼尾纹;时间让一棵青春的小树越来越枝繁叶茂;让车轮的辐条越来越沾染上锈迹;让一座老屋逐渐地驼了背时间还会变戏法,它能让一个活生生的人在瞬间消失在他们曾为之辛勤劳作着的土地上,我的祖父、外祖父和父亲,就这样,让时间给无声地接走了,再也看不到他们的脚印,只能再清冷的梦中

15、见到他们依稀的身影他们不在了,可时间还在,它总是持之以恒、激情澎湃地行走着在我们看不到的角落,在我们不经意走过的地方,在日月星辰中、在梦中我终于明白,挂钟上的时间和手表里的时间,只是时间的一个表象而已,它存在于更丰富的日常生活中:在涨了又枯的河流中;在小孩子戏耍的笑声中;在花开花落中;在候鸟的一次次迁徙中;在我们岁岁不同的脸庞中;在桌子椅子不断增添的新的划痕中;在一个人的声音又清脆而变得沙哑的过程中;在一场接着一场去了又来的寒冷和飞雪中只要我们在行走,时间就会行走。我们和时间是一对情侣,相依相偎着,不朽的它会在我们不知不觉间引领着我们一直走到地老天荒,【问题】 文章是围绕人的成长与对时间的感受

16、来展开的,请梳理作者的思路。,【答案】 作者以人生过程为线索,贯穿对时间的不同感悟:小时候贪玩而痛恨时间的管束初中时漠视时间而不刻苦学习后来对时间麻木而无所作为十几年前发现白发而感叹时光飞逝现在明白应该和时间一起走过充实人生。,【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结构思路、归纳内容要点两个考点。行文思路往往与作者的立意和构思密切相关,这也是命题的意图所在。考生要对文章内容进行概括,可先在原文勾画,再进行概括。,(2)概括作品主题概括作品主题,考查的是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对文章进一步分析和整合的能力。“概括”含义有二:一是归拢并使之有条理,二是概括具体内容。概括内容要点就是要求考生将文章的具体内容进行分类梳

17、理和概括,并按一定的条理表述出来。内容要点就是文章的重要内容、重要信息。它与“中心意思”不是同一概念,其关系是材料与观点的关系。比如一篇作文记叙了三家邻居同一时间互赠年糕的巧合事件,那么这一事件就是主要内容,而邻里之间有着和睦愉快的关系就是中心意思。文章的主题就是文章的中心意思,它和作者在文章中运用的全部材料及表达的见解、主张、感受和思想倾向相关。,【例如】林肯的鼻子汪曾祺我们到伊里诺明州斯勃凌菲尔德市参观林肯故居。林肯居住过的房子正在修复,街道和几家邻居的住宅倒都已经修好了,街道上铺的是木板。几家邻居的房子也是木结构,样子差不多。一位穿了林肯时代服装(白洋布印黑色小碎花的膨起的长裙,同样颜色

18、短袄,戴无指手套,手上还套一个线接的钱袋)的中年女士给我们介绍。她的声音有点尖利,话说的比较快,说得很多,滔滔不绝。也许林肯时代的妇女就是这样说话的。她说了一些与林肯无关的话,老是说她们姊妹的事。有一个林肯旧邻的后代,也出来作了介绍。他也穿了林肯时代的服装,本色毛布的长过膝盖的外套,皮靴也是牛皮本色的,不上油。领口系了一条绿色的丝带。此人的话也很多,一边说一边向右侧扬起脑袋,有点兴奋,又像有点愤世嫉俗。他说了一气,最后说:“我是学过心理学的,我一看你的眼睛,就知道你说的不是真话!日安!”用一句北京话来说:这是哪儿跟哪儿呀?此人道过了日安,翩然而去,由印花布女士继续介绍。她最后说:“林肯是伟大的

19、政治家,但在生活上是个无赖。”我真有点怀疑自己的耳朵。,第二天上午,参观林肯墓,墓的地点很好,很空旷,墓前是一片草坪,更前是很多高大的树。这天步兵114旅特地给国际写作计划的作家表演了升旗仪式,两个穿了当年蓝色薄呢制服的队长模样的军人在旗杆前等着。其中一个挎了红缎子的执星带,配指挥刀。在军鼓和小号声中走来一队士兵,也都穿蓝呢子制服。所谓一队,其实只有七个人。前面两个,一个打着美国国旗,一个打着州旗。当中三个背着长枪。最后两个,一个打鼓,一个吹号,走的很有节拍,但是轻轻松松的。立定之后,向左转,架好长枪。喊口令的就是那个吹小号的,他的军帽后边露着雪白的头发,大概岁数不小了。口令声音很轻,并不大声

20、怒喝。中国军队喊口令,大概是受了日本和德国的影响。口令是要练的。我在昆明时,每天听见第五军校的学生练口令,那么多人一起怒吼,真是惊天动地。一声“升旗”后,老兵自己吹了号,那两个队长举手敬礼,国旗和州旗升上去了,一会儿工夫,仪式就完了,士兵列队走去,小号吹起来,吹的是“光荣光荣哈里鲁亚”。打鼓的士兵只是用两根鼓棒敲着鼓边。这个升旗仪式既不威武雄壮,也并不怎么庄严肃穆,说是形同儿戏,那倒也不是。只能说这是美国式的仪式,比较随便。林肯墓是一座白花岗石的方塔形的建筑,墓前有林肯的立像。墓,的关系好不好。”我说:“这大概就是美国的民主。”她说:“你说得很好。”我说:“不过,我不赞成大家去摸林肯的鼻子。”

21、她说:“我也不赞成!”途中又经桑德堡故居。对桑德堡,中国的读者比较熟悉,他的短诗雾是传颂很广的。桑德堡写过长诗林肯在战争年代。他是赞成林肯观点的。回到住处,我想:摸林肯的鼻子,到底要得要不得?最后的结论是:这还是要得的。谁的鼻子都可以摸,林肯的鼻子也可以摸。没有一个人的鼻子是神圣的。林肯有一句名言:“所有的人生而平等。”我还想到,自由、平等、博爱,是不可分割的概念。自由,是以平等为前提的。在中国,现在,很需要倡导这种“生而平等”的精神。让我们平等地摸别人的鼻子,也让别人摸。1987101爱荷华,【问题1】 第6段中说好几位作家握着林肯的鼻子照了相,“他们叫我也照一张,我笑了笑,摇摇头”,作者不

22、肯照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后来他又转变了自己的看法,认为可以摸?【问题2】 第3段用了不少文字写步兵114旅表演升旗仪式,说说作者这样写的用意。,【解析】 读完文章,首先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文章意味深长,题目是“林肯的鼻子”,谈的是鼻子以外的很多事。林肯故居的介绍者,居然一路只讲自己的事,说到林肯的生活,更是“不恭不敬”直说是个“无赖”;表演升旗的士兵,既不威武雄壮,也不庄严肃穆,口令轻轻的,动作随便地完成了升旗;林肯的墓地,居然也同时塑着他家人的像,还是三个;与伟人意见不合的人也照样被纪念着;林肯的鼻子,被人随便地摸一个个的细节,最后说自由平等博爱不可分割,但“平等是前提”,“所有人生而平等”

23、。又说“在中国,现在,很需要倡导这种生而平等的精神”。抓住了“自由平等”这一点,就抓住了阅读本文的“牛鼻子”。,【答案1】 在作者的旧有不平等观念中,林肯是伟人,伟人的头像不可以随便摸,否则有失恭敬。后来认识到人人生而平等的要义,所以也认为可以摸。,【答案2】 在林肯墓地举行的升旗仪式,并不威武雄壮,庄严肃穆,很随便,这说明美国人只是把林肯当成一个“人”来纪念,而不是当成一个“神”来供奉:详细描述仪式的过程,表现美国式礼仪的随便,意在为后文进一步阐发对平等、自由(或民主)的看法服务。,2.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散文是用凝炼、生动、优美的文学语言写成的叙事、记人、状物、写景的短小精

24、悍的文章。它的基本特点就是题材广阔,因小见大;形散神聚,舒卷自如;富于诗意,具有意境。同时它立意深刻,构思精巧,结构严谨,善于展开想象和联想,多用象征、渲染、烘托和修辞方法来塑造形象,反映生活,表现主题。不管作者选择什么样的表现手法,都是为了把所写的人或事、述说或阐发的道理,明白清楚地告诉读者。因此说,散文的表现手法,是为表现文章的主旨服务的。,【例如】泰山之思蔡家园关于泰山的来历,述异记中有这样一段记载:“昔,盘古之死也,头为四岳,目为日月,脂膏为江海,毛发为草木。”秦汉间俗说:“盘古头为东岳,腹为中岳,左臂为南岳,右臂为北岳,足为西岳”也就是说,泰山乃是盘古氏的头部化成,因而也就成为五岳之

25、首。,自秦始皇于公元前219年登上泰山封禅以后,到了清朝的乾隆皇帝,先后有72位君王登临泰山,祈求山神赐福,以保江山永固。汉武帝刘彻还留下一连串感叹:“高矣,极矣,大矣,特矣,壮矣,赫矣,骇矣,惑矣。”历代的文人墨客对于泰山更是充满了景仰。李白的“凭崖揽八极,目尽长空闲”,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都是极言泰山之雄伟高大。在我的心中,泰山早已成为一个巍峨博大的文化符号,更是一个亘古而来的震撼。今年六月的一天,我登上了泰山。也许是一种因缘,在登山的过程中,漫天大雾笼罩不散,就像那化不开的思绪,一直缠绕着我。从红门到中天门一段,薄雾在风中婷婷袅袅,若轻纱缠绕于古松脖际,如轻烟出岫于山谷岩隙

26、,为山色平添许多妖娆。更有鹧鸪唱和,湿风润面,真是无比清爽。过了中天门,雾气突然变得沉重了,简易雨披上的积水愈来愈多。目之所及,只有不远处影影憧憧的古树,只有不远处岩岩叠叠的山石,只有石壁上遒劲古朴的石刻。至于远处的山峰,则全部迷失于苍茫的雾中,我只能对着游览图上的提示,来想象它们的风采了。那雾中的楼台,因雾气轻薄则恰到好处,虚实变幻,顿生雅韵。而泰山的雾太黏稠,仿佛要遮掩一切似的,压得人几乎抬不动睫毛。那,险峻无比的十八盘,在我而言只是喘气更重、流汗更多而已。记得照片上的十八盘如蛇一般蜿蜒在峭壁上,在蓝天苍山下让人望之凛然。可是现在,无论是抬头仰视还是回首来路,我看到的最多也不过十来级台阶,

27、丝毫感觉不到它的气势。原来,失去了烘托,巨人和矮子其实也没有分别。如障的浓雾掩盖了这一切,让我只能在想象中获得慰藉。上到天街,天空下起了小雨,雾更是浓得黏手,四五步开外就看不见人影了。摸到瞻鲁台边,睁大了眼睛,自然仍然什么也看不见。徜徉在天街上,看不见四周的景物,我的思绪却如雾一般弥散开来。 数千年来,泰山已经不仅仅是一座雄伟壮丽的地理学意义上的名山了,它更是成了中国文化精神的象征之一。从一路上的对联和石刻可见一斑:“人间灵应无双境,天下巍峨第一山”“天下第一名山”“五岳独宗”“五岳独尊”。其实,泰山海拔不过1545米,在中国的名山大川中并不显高。它的风景确有独到之处,但也未必比得上“黄山归来

28、不看岳”的黄山。但是,那种目空一切、唯我独尊、老子天下第一的气质却深深侵入了山中每一棵树和每一片岩石,让你无时无刻不感觉到几丝压抑、几缕轻狂。这种洋洋自夸,正暴露出一种锁闭心态。圣人说“登泰山而小天下”,与其说夸赞的是一种阔大胸怀,不如说它是坐井观天;俗话说“有眼不识泰山”,与其说推崇的是权威,不如说它流露的是一,种卑怯意识。正如那浓雾封锁了眼睛,泰山文化中积淀的太多东西也锁闭了它的灵性与心智。泰山之所以最初赢得“群山之祖,五岳之宗”的尊崇,根本原因可以归结到古人求天地正中而居的地理观念,而其后人们对泰山的崇拜,则与民族的思维模式有着根本的联系。一座泰山,象征着一个民族的文化,也象征着一个民族

29、的命运! 站在无字碑前,我请人拍了一张照片。尽管迷雾重重,画面十分模糊,但我愿意留下一个纪念。泰山上有数以千计的名碑名刻,或记封禅盛况,或抒豪情壮志,或咏奇瑰风光,唯有此碑不着一字,却给人无穷遐思。无字其实就是有字,这些字是活的精灵,镌刻在历史前行的每一个瞬间。它是深沉的,也是博大的;它是开放的,更是无边的站在雾中的泰山上,四顾茫然,我看不清来路,更找不到去路 (本文略有删改),【问题】 分析文中画线部分的语言表达技巧。,【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散文的表达技巧的能力,能力层级D。划线处在第5段。语言表达技巧有很多,这里主要体现在修辞手法上。答题时,要明确每一种修辞手法的作用。一般说来,描绘类的修

30、辞手法的作用为使描写对象生动形象,主要有比喻、夸张、拟人;结构类的修辞手法作用为突出强调,主要有对偶、排比、反复;表达类的修辞手法作用在语气上要有反问和设问。本题三个“只有”代表的句子是排比,“实景”和“图景”是对比,最后一句是夸张。“影影憧憧”、“岩岩叠叠”是叠字。,【答案】 通过排比、对比、夸张的使用,突出了泰山雾气的浓重,表达了作者对浓雾笼罩泰山的遗憾之情;通过叠字的使用,突出了雾中古树、山石的特点。,【问题】 联系全文,就“我看不清来路,更找不到去路”写一段赏析性的文字。,【解析】 对一个句子的赏析,应该从内容、表达技巧、结构上思考,和古典诗歌的鉴赏有相近之处。结构上,看与前后文的关系

31、,对全文结构的作用;表达技巧上,一句一句看所蕴含的手法,“路”在这里有双重含义,虚实结合;内容上,是文章的结尾,作者从一座泰山看出一个民族的文化,也在思考一个民族的命运,因此结尾的看不到、找不到也可以看出作者对于民族文化、民族命运的担忧。,【答案】 照应前文,表现泰山之雾浓密;递进句式的运用,表达思想探索的艰难。既是实写,也是虚写,虚实结合,令人回味。突出泰山文化的博大、精深,并进而对民族文化、民族命运作更深层次的思考。,(二)鉴赏评价 D(1)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语句的表现力。 所谓重要语句和精彩的语句,主要是指:结构比较复杂、对理解文意有影响的句子;能帮助我们准确理解整个作品主

32、题思想或脉络层次的关键性语句;内涵比较丰富的语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分析句子的结构,留心句子的修饰、限制成分;结合语境、联系上下文和与文句对应的解说句,结合段意和全篇中心来理解把握;有时要联系时代背景、创作意图以及作家的人生经历、作品的语言风格,领悟句子的含义。,【例如】林肯的鼻子(见前文179页)【问题】 第四段中画线句子中的“墓”和“陵”各是什么意思?说说美国人为什么把林肯墓地叫“墓”?中国人为什么把孙中山的墓地叫“陵”?,【解析】 第一问是词语的本义,第二、三问是本文的语境义,需要理解文章的主旨才能准确回答,涉及到普通人与伟人,以及后文中的“人人平等”的观念。,

33、【答案】 墓:是普通人的葬身之处的称谓。陵:是帝王葬身之处的称谓。美国人尊重伟人,但把伟人当成人来看待;中国人尊重伟人,但把伟人当成帝王或者神来供奉。,(2)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文学作品的形象指的是文学作品中创造出来的生动具体的、激发人们思想感情的生活图景。文学作品中的形象通常是指具体的人,有时也指文章中所描写的具体的物。欣赏散文的形象通常指通过什么手法刻画了什么形象,或形象有什么特殊的意义。关于人物形象,要注意从人物的肖像、神态、动作、语言等多个角度去把握他们的精神面貌和性格特征。关于具体的物,可以是作者所描写的一个具体的事物,也可以指作者通过一组景物的描写

34、所创造的一种意境。在鉴赏过程中,我们要注意作者描写的角度的变化、作者所运用的描写手法、所写之物的特点以及作者在其中所寄托的情感。 作品的内涵,通常是指作品中表现出来的观点、思想感情倾向。而作品的内涵,则恰恰是一篇文章的主要价值所在。,【例如】 (2008山东卷第20题歌德之勺)歌德之勺张 伟1987年,从北到南走了一趟德国。一天,我和朋友在法兰克福的大街上闲走,突然想起了歌德,这儿有他最重要的故居啊。我和几个朋友立刻匆匆去寻。这是一个奇特的人物。在文学的星云中,像他一样的文坛“恒星”大概不会太多。在中国,也只有屈原、李白才能和他媲美。第一次读少年维特之烦恼,扳指计算着作家当时的年龄,感受一个少

35、年的全部热烈。那时觉得如此饱满的情感只会来自一种写实,而不需要什么神奇的技巧。现在看这种理解有一多半是对的。一件伟大的艺术品,究竟需要多少技巧?不知道。我们只知道它会是一位伟大的艺术家写的,它只要源于那样的一颗心灵。心灵的性质重于一切。今天终于以另一种方式接近了你。今天来到了从小就觉得神秘的这位艺术家生活过的实实在在的空间。多么不可思议,多么幸福。我们可以用手抚摸一下诗人触摸的东西,小心翼翼。我们试图通过逝去的诗人遗留在器物上的神秘,去接通那颗伟人的灵魂。歌德故居是一幢三层楼房,当然很宽敞,很气派,与想象中的差不多。书房,卧室,客厅,最后是厨房。我不知为什么,对这个宽大,的厨房特别注意起来,在

36、那个阔大的铁锅跟前站了许久。记得锅上垂了一个巨型排汽铁罩。所有炊事器具一律黝黑粗大,煎锅、铲子,特别是那把高悬在墙上的平底铜勺,简直把我吓了一跳。我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大一把炊勺。这样的炊具有没有办法做出精致的菜肴,我不知道。但我可以想象出当年这里一定是高朋满座,常常让诗人有一场大欢乐大陶醉。可以想象酒酣耳热之时,那一场诗人的豪放。大厨房约可以让十几个厨子同时操作,他们或烹或炸,或煎或炒,大铜勺碰得哐哐有声。诗人的一颗心有多么纤细。我难以想象他需要这样的一间厨房。为什么,想不出。这样一间厨房足可以做一家大饭店的操作间,太大,太奇怪。主要是勺子太大。从厨房中走出,到二楼,又到三楼那里主要是一些关于诗

37、人的各种图片,它们悬满了墙。我没有看到心里去。我好像还在想着那把大勺子。它是铜的,平底,勺柄极长。我就是弄不懂它是做什么用的人的一生无非是“取一勺饮”,而对于像歌德这样的天才,其勺必大。这样一想,似乎倒也明白了。关于诗人的全部故事,我所知道的一些故事,都在这个时刻从脑际一一,划过。回想他那两卷回忆录诗与真,还有他与那个年轻人的谈话录(爱克曼歌德谈话录),感受着一个长寿老人的全部丰厚。他在魏玛宫廷任过显赫的官职,一度迷过光学研究。长篇短篇戏剧样样皆精,一部浮士德写了几十年是的,他像所有人一样,只是一个过客,只是“取一勺饮”。然而他的“勺子”真的比一般人大上十倍二十倍。关于歌德,有一段话我们是耳熟

38、能详了。恩格斯曾这样说:“在他心中经常进行着天才诗人和法兰克福市议员的谨慎的儿子、可敬的魏玛的枢密顾问之间的斗争,前者厌恶周围环境的鄙俗气,而后者却不得不对这种鄙俗气妥协,迁就。因此,歌德有时非常伟大,有时极为渺小;有时是叛逆的、爱嘲笑的、鄙视世界的天才;有时则是谨小慎微、事事知足、胸襟狭隘的庸人。”在法兰克福的歌德之家,我们能够很具体地理解恩格斯的这段话吗?在他的故居中,徘徊于诗人的物品之间。突然,上一个世纪的特异气息浓烈地涌来(文章有删改),【问题】 作者在文章中为什么用较多笔墨描述歌德厨房中的那把炊勺?,【解析】 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的能力。作者用较多笔墨突出了“勺

39、”的与众不同,把“勺”当成了一种特定的形象,并由此联想到很多与歌德有关的事件与品质,因此,通过“勺”可以联系到本文的主旨。,【答案】 (1)勺子非同一般,作者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大的勺子。(2)由勺子之大展开联想,表现歌德的不同寻常。人的一生无非是取一勺饮,而对于歌德这样的天才,其勺必大也可。,(3)对作品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散文作品表现出来的意蕴,有社会的、政治的、道德的意义,有现实的、历史的意义,也有心理的、情感的意义。从作者主体方面来说,作品中的意蕴,乃是其思想、意识、情感的综合体。因此,在鉴赏散文作品时要善于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趋向进行客观分析、辩证分析,对其进行

40、正确的评价,指出其积极意义或存在的不当之处。,【例如】 (时间怎样地行走见前文)【文段选】我终于明白挂钟上的时间和手表里的时间只是时间的一个表象而已,它存在于更丰富的日常生活中。只要我们在行走,时间就会行走。我们和时间如同一对伴侣,相依相偎着,不朽的它会在我们不知不觉间,引领着我们一直走到地老天荒。,【问题】 文章写到“不朽”的“时间”“会在我们不知不觉间,引领着我们一直走到地老天荒”。请根据文意简要分析作者对“人”和“时间”关系的观点和态度。,【解析】 本题考查作者在文中的观点和态度的分析与评价,实际上就是对作品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考生可先在文中勾画作者观点和态度的短语和句子

41、(如:我们和时间如同一对伴侣,相依相偎着),再根据文章内容、作者观点进行评价。,【答案】 作者认为时间并不是无情地抛弃我们,而是我们的伴侣,伴随我们走过一生。因此,我们应该热爱、珍惜时间,让生命在时间里充满意义,绽放光彩。,(三)探究 F(1)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新课程标准也要求:学习鉴赏文学作品,除具有积极的鉴赏态度,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外,还要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努力探索作品中蕴涵的民族心理和时代精神,了解人类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例如】 (阎连科说村落)【问题】 文章中说

42、:“这是当今社会中村落的悲哀,而对于村落以外的人,是什么也谈不上的,或幸或悲。”这蕴含着作者什么样的情感态度?你怎样看待村落的命运?好为峭,【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的能力。答题时要在整体把握文本主旨的基础上抓住相关段落及关键性词句加以理解评价。,【答案】 作者的情感态度:对当今村落的处境表示同情与遗憾;对“村落以外的人”的态度感到迷惑与无奈。唤起人们对村落命运的关注和思考。,(2)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2009年考纲增加了对文章作者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的考查。作者、文本和读者是与文学阅读最为相关的核心部分,理应作为语文试题考查的重要内容。这一设置,突出了对考生可迁移性知识的

43、运用和语文学科的探究能力的考查。鉴于以上情况,在考试大纲中以作品、作者及其创作背景和读者这三个角度,重新设置了这一内容的考查要求。而事实上这一考点在历年考题中时有出现。,【例如】马 缨 花季羡林曾经有很长的一段时间,我孤零零一个人住在一个很深的大院子里。从外面走进去,越走越静,自己的脚步声越听越清楚,仿佛从闹市走向深山。等到脚步声成为空谷足音的时候,我住的地方就到了。 院子不小,都是方砖铺地,三面有走廊。天井里遮满了树枝,走到下面,浓荫迎地,清凉蔽体。从房子的气势来看,依稀可见当年的富贵气象。等到我住进去的时候,富贵气象早已成为陈迹,但是阴森凄苦的气氛却是原封未动。再加上走廊上陈列的那一些汉代

44、的石棺石椁、古代的刻着篆字和隶字的石碑,我一走回这院子里,就仿佛进入,古墓。这样的气氛同我当时的心情是相适应的,我一向又不相信有什么鬼神,所以我住在这里,也还处之泰然。我是不是也有孤寂之感呢?应该说是有的。当时正是“万家墨面没蒿莱”的时代,北平城一片黑暗。白天在学校里的时候,同青年同学在一起,从他们那蓬蓬勃勃的意志和生命力里,还可以吸取一些力量和快乐。但是,一到晚上回家,我仿佛遗世而独立,没有一点活气。寂寞像毒蛇似的偷偷袭来,折磨着我,使我无所逃于天地之间。有一天,在傍晚的时候,我从外面一走进那个院子,蓦地闻到一股似浓似淡的香气。我抬头一看,原来是遮满院子的马缨花开花了。我站在树下,仰头观望,

45、细碎的叶子密密地搭成了一座天棚,天棚上面是一层粉红色的细丝般的花瓣,远处望去,就像是绿云层上浮上一团团的红雾。香气洒满了整个院子,洒满了我的全身。花开有香气是常有的事,但是,在这样的时候和地方,有这样的花和香,我就觉得很不寻常,甚至有感激的心情了。从此,我就爱上了马缨花,把它当成了自己的知心朋友。可惜不久我就搬出了那个院子,同那些可爱的马缨花告别了。时间也过得真快,才一转眼的工夫,已经过去了十三年。这十三年里,我看了、学习了很多新东西,走了很多新地方,当然也看了很多,美妙动人的奇花异草。然而使我深深地怀念的却仍然是那些平凡的马缨花。我是多么想见到它们呀!最近几年来,北京的马缨花似乎多起来了。公

46、园里,马路旁边,都可以看到新栽种的马缨花,绿云红雾飘满了北京,给首都增添了绚丽与芬芳。我十分高兴。仿佛是见了久别重逢的老友。但是,我却隐隐约约地感觉到,这些马缨花同我记忆中的那些很不相同。它们不同之处究竟何在呢? 我最初确实是有些困惑。后来,我扩大了我回忆的范围,把当时所有同我有关的事物都包括在里面。不管我是怎样喜欢院子里那些马缨花,回忆的范围一扩大,同它们联系在一起的不是黄昏,就是夜雨,否则就是迷离凄苦的梦境。我好像是在那些可爱的马缨花上面从来没有见到哪怕是一点点阳光。然而,今天的马缨花,却仿佛总是在光天朗日之下。即使是在深夜里,我看到的马缨花也仿佛总是生气勃勃,同浴在阳光里一样。它们仿佛想

47、同灯光竞赛,同明月争辉。同我记忆里那些马缨花比起来,一个是照相的底片,一个是洗好的照片;一个是影,一个是光。影中的马缨花也许是值得留恋的,但是光中的马缨花不是更可爱吗?我从此就爱上了这光中的马缨花,我也爱藏在我心中的这一个光与影的对比。 我愿意马缨花永远在这光中含笑怒放。(选自季羡林散文),【问题】 文中所说的“光与影的对比”具体指什么?文章写马缨花有什么寓意?,【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的能力。解答时需要结合全文内容和自己的理解综合解答。第一问还需整合原文中相关信息作答,第二问和第一问有继承性,同时联系作者处境和遭遇(背景)作答。,【答案】 第一问:“光与影的对比

48、”是指新旧时代马缨花的对比;“光”中的马缨花长在阳光下,充满了生机和活力;“影”中的马缨花长在阴森凄苦的深院里,给苦闷寂寞的作者以心灵的慰藉。 第二问:马缨花是作者在新旧时代情感寄托的载体;作者通过写对马缨花感情的变化,表现出心情和生活态度的变化。,(3)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此考点更加注重考查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近年的高考试题年年都有考查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的试题。客观上讲,任何一篇文章都不可能把想说的话一股脑儿地倒出,总是要考虑语言的精炼、含蓄、隽永,甚至有时为了表达的需要还要留有一定的潜台词、弦外之音、言外之意,让读者去理解、补充和丰富。主观上说,每个人对作品的

49、阅读、感悟、理解、诠释是不一样的,对作品的再创造、再想象也是不一样的,从这一方面来说,探究能力就显得非常必要。再从高考现代文阅读测试的角度来说,学生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的高低,直接反映出一个考生阅读能力的强弱,更反映出考生形象思维的能力。弱化文体阅读,强化抽象与形象两种阅读思维特点的兼测,正是新一轮高考现代文阅读的新趋势。再者,从我们中学现代文阅读教学与训练的现状来看,这一能力点的增加不仅符合阅读教学规律,而且有利于拨正我们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方向。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又是我们亟待研究和加强的一个重要命题。,【例如】 (2008年全国卷第16题)阳关古道苍凉美寅 公一到敦煌,我就想起了阳关

50、。阳关在哪里?它还是那么荒凉、那么令人感伤吗?于是,一缕思绪把我带到了古阳关遗址。古阳关位于敦煌城西75公里的古董滩上,三面沙丘,沙梁环抱。它与玉门关遥相呼应,像两颗明珠镶嵌在一段汉长城的两端,因在玉门关以南,故名阳关。阳关这样的边塞之地之所以闻名遐迩,并不起始于王维的那首渭城曲,而是因为它自汉魏以来就是通往西域诸国最西边防上的重要关隘,是古丝绸之路南道的必经关口。后来,“阳关道”成为光明大道的代名词。在去阳关古城的路上,只见沿途平沙千里、荒无人烟,戈壁滩与蓝天相互对峙,偶尔有岌岌草、骆驼刺等沙生植物零星地点缀在远处,把广袤的戈壁滩映衬得更为荒凉。车轮飞转,发出沙沙的声响,远方地平线,隐隐约约出现了一线锯齿形的屏障。那屏障原是一条林带。我们的汽车驶进林带,就好像突然闯进了绿色的海洋。这水渠交错、万木争春的景象,仿佛就是可爱的江南水乡。汽车穿过禾田,钻出林带,向荒丘起伏的墩墩山上的一座烽火台驶去。我们登上烽火台,但见南边有一块铁牌,上面写着四个工整的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艺术 > 诗歌散文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