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外国诗两首一、预习案(一)预习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品味文中清新、优美的语言。 3、了解济慈和叶赛宁及其田园诗的特点。(二)预习要点1、预习重点生词并做好标记。2、通过朗读,感受诗歌形象,体会其感情意蕴。来源:学优高考网 gkstk(三)达标练习1、济慈,_(国别)浪漫主义诗人,蝈蝈与蛐蛐出自他的第一部诗集_。叶赛宁,_(国别)诗人,他擅长描绘_的景色。2、辨别下列各句诗运用的修辞手法。(1)当所有的鸟儿因骄阳而昏晕。( )(2)明月洒下它的光辉,给周围一切披上银装。( )(3)一旦唱疲倦了,便舒适地栖息在可喜的草丛中间。( )3、蝈蝈与蛐蛐中,诗人为什么把夏天蝈
2、蝈的“乐音”和冬天蛐蛐的“歌儿”称为“大地的诗歌”?答:4、学生自由诵读,充分联想想象人境,感受诗歌中精细的情景描写。并用优美流畅的语言表述自己对诗中意象的理解。答: 5、如何理解诗人把夏天蝈蝈的“乐音”和冬天蛐蛐的“歌儿”称为“大地的诗歌”?来源:gkstk.Com答: 6、学生听读录音后自由诵读,感受并形象描绘诗人笔下的夜景。诗中的夜景静谧、美丽。答:二、探究案7、诗歌短小精致而又十分大气,你认为它的构思哪些方面别具匠心?答: 8、理解虫鸣的象征意义:答:9、 夜中传达出诗人怎样的心境?答:【精读精练】阅读下列文字,回答文后问题。夜河水悄悄流入梦乡,幽暗的松林失去喧响。夜莺的歌声沉寂了,长
3、脚秧鸡不再欢嚷。来源:学优高考网 gkstk夜来临,四下一片静,只听得溪水轻轻地歌唱。明月撒下它的光辉,给周围的一切披上银装。大河银星万点,小溪银波微漾。浸水的原野上的青草,也闪着银色光芒。夜来临,四下一片寂静,大自然沉浸在梦乡。明月撒下它的光辉,给周围的一切披上银装。10、你认为这首诗传达出诗人怎样的心境?_11、“只听得溪水轻轻地歌唱”一句中“轻轻地”去掉好不好?请说明理由。 _12、这首诗主要运用拟人化手法,请你谈谈这种写法的好处。_13、读了这首诗,你还能联想到哪些诗或诗句?_【主题阅读】阅读下列两首中国诗歌,完成后面的练习。 天空于坚 天空永远流着 从这个世纪到那个世纪 从这个国家到
4、那个国家 在鹰和闪电的上面 在神的上面 天空日夜流着 没有岸 没有帆 也没有波浪 星星和萤火虫晓雪 远天的星星 有时只像萤火虫那样 但它毕竟仍然是星星 近处的萤火虫 有时会像星星那样 引人注目 但它终归只是萤火虫14、读过天空之后,你能试着用一个词概括一下自己对“天空”的感受吗?答: 15、 “诗者,思也” ,你认为天空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考?答:16、 星星和萤火虫采用对比手法,通过“远近” 、 “星星萤火虫”的对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人生态度?答: 17、比较天空和星星和萤火虫两首诗,你更喜欢哪一首,为什么?试写一段赏析文字表达自己的观点。(解说:设计“自读思考”的目的在于:进一步巩固课内掌
5、握的读诗品诗的方法;进一步扩大阅读视野;学会在比较的基础上进行品读赏析。 ) 【拓展提升】学诗,首先就需要多读,只有在读中才能真切感受到诗的音韵美、节奏美、意象美。作为自读课文,其与精读课文相比,教师重点分析的内容可以少些,重要的是拓展学生对此单元学习内容的认识,打开学诗、读诗的思路。因而,此篇课文的重点放在比较读诗上,包括两首诗情感的对比,看大自然的多面性;包括描述同一种大自然现象夜,却也有不同写法;包括译诗不同风格的对比;包括英文原版诗歌与译诗的对比等等,增加对诗多样表现手法的认识,是这篇课文的特色之一。在这一过程中,应该让学生多说,不管说得怎么样,只要学生有所体会,就能不同程度达到要求。
6、蝈蝈与蛐蛐原文The Grasshopper and the CricketJohn KeatsThe poetry of earth is never dead.When all the birds are faint with the hot sunAnd hide in cooling trees, a voice will runFrom hedge to hedge about the newmown meadThat is the Grasshoppers. He takes the leadIn summer luxury; he has never doneWith his d
7、elights, for when tired out with funHe rests at ease beneath some pleasant weed.The poetry of earth is ceasing never.On a lone winter evening, when the frostHas wrought a silence, from the stove there shrillsThe crickets song, in warmth increasing ever,And seems to one in drowsiness half lost,The gr
8、asshoppers among some grassy hills.参考答案1、英 诗歌 俄罗斯 农乡村大自然2、(1)拟人 (2)比喻、拟人 (3)拟人3、美好的诗歌是动人心弦的,因为它是生命的歌咏。诗人把蝈蝈和蛐蛐当做大自然的歌手,把它们的鸣唱当做大自然的诗歌,借以歌颂大自然的无限美好和勃勃生机,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由衷赞美之情。4、这首诗歌很富有田园诗的情趣,意境优美,洋溢着明朗欢快的情调。 “所有的鸟儿因骄阳而昏晕,隐藏在阴凉的林中” “新割的草地周围的树篱” “可喜的草丛” ,这些描写展现了盛夏生机勃勃的景象,烘托了夏天白日“蝈蝈的乐音”的美妙;“它争先沉醉于盛夏的豪华,
9、它从未感到自己的喜悦消逝,一旦唱得疲劳了,便舒适地栖息在可喜的草丛中间” ,渲染了“蝈蛔的乐音”浓郁、喜悦的感情色彩。 “在寂寞的冬天夜晚,当严霜凝成一片宁静” “在逐渐升高的暖气,昏昏欲睡中”等句,表现了严冬寂寞宁静的冷清景象和人们家中的温馨气氛,衬托了冬天夜晚“蛐蛐的歌儿”的动听。最后,在诗人的联想中,两幅画面叠印在一起。5、美好的诗歌是动人心弦的,因为它是生命的歌吟。诗人把蝈蝈和蛐蛐当作大自然的歌手,把它们的鸣唱当作大自然的诗歌,借以歌颂大自然的无限美好和勃勃生机,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由衷赞美之情。 “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正是全诗主题的揭示。6、诗的第一节描写夜的静谧。随着
10、夜的降临,自然万物都归于沉寂:平静的河水仿佛悄悄进入梦乡,松林不再喧响,夜莺停止歌唱,秧鸡也不再喧嚷。第二节写在夜的寂静之中,潺潺的溪水在轻轻地歌唱,这是以动写静、以动衬静而更显其静。然后由听觉转入视觉,引人月光的意象描写夜的美丽:明月的银辉静静地洒落大地,周围的一切都沐浴在月色之中。第三节进一步描写月光下大自然的美丽:大河,小溪,浸水的原野上的青草。都在月光下熠熠生辉。第四节又回到夜的静谧,并再次写到美丽的月色,这是以反复的吟咏造成诗的节奏美和旋律美,深化夜的静谧、美丽的氛围。7、全诗分为前后对应的两部分,分别以“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灭亡”和“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开头,点明主旨;又分别
11、描绘盛夏“蛔蝈的乐音”和冬天“蛐蛐的歌儿” ,并通过联想使二者巧妙地联系起来,生动地表现了“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的主题。这首诗仅仅勾勒了夏、冬两幅小景,而没有描绘春、秋两季的景色;仅仅描写了蝈蝈、蛐蛐这两种昆虫的鸣唱,而没有去写大地上其他百鸟千虫的歌唱。但它所表现的却是大自然一年四季“歌声”不断的景象,歌颂了大自然周而复始、生命不息的永恒美。全诗讴歌大自然的无限美好、无限生机,着墨不多却能以少胜多,富有内涵,给人以广阔的想象空间,角度新颖独到,构思颇具匠心。8、诗人创造蝈蝈和蛐蛐的意象,表露了济慈的创作思想,即诗应该给人以安慰,并提高人们的思想。蝈蝈和蛐蛐充满活力,它们的鸣声周而复始,永不
12、停息,那就是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鼓舞人们乐观地对待生活。来源:学优高考网9、诗人叶赛宁是大自然的歌手,他从自然中汲取灵感,又把自己融人自然。纯然绘景中,渗透着生命的底蕴,传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他安适、宁静的心境。10、恬静、欣喜。11、不好。因为“夜来临,四下一片静”,静得连溪水也不好意思大声流淌,只能“轻轻地”,突出了夜的静谧,如去掉就没有这种效果。12、把夜莺、秧鸡、溪水、明月、大自然等当做人来写,赋予它们以人的动作、情感,给人以亲切自然的感觉,更能生动形象地表现出夜的诗情画意,使这首诗更富有感染力。13、示例:郭沫若的静夜。14、永恒、深邃、神秘、博大、宏大、肃穆、庄严、包容均可。来源:学优高考网15、诗人仰望天空,沉浸在对天空的敬畏之中,对时空永恒、天地肃穆庄严产生深深的景仰之情。 (只要言之成理即可)16、表达了诗人宁愿做永恒的星辰,不愿当渺小萤火虫的人生态度。17、 (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