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课题 口技课型 阅读授课说明课时 二课时教学目的一、使学生了解我国口技艺人高度的聪明才智和艺术创造能力。 二、学习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三、学习准确地运用表示时间的词语。 教学重点 细腻生动的描写,清晰明了的思路。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的有机结合。补充 教学难点 关于本文中的词类活用,省略句式与古今词义辩析等古汉语知识。补充 教具使用补充教学设计一、导入新课: 自然界有许多动物能模仿人类的语音,比如鹦鹉能学人说话,海豚能像人一样发出悦耳的音符。声音是个奇妙的东西,能把你带入变幻离奇的境界。口技表演就是这样一种艺术。让我们一起来看口技这篇课文。 二、预习分享: 1、作者介绍林嗣环,字
2、铁崖,明末清初福建晋江人。清顺治初进土。口技一文选自虞初新志。虞初新志是清代张潮编写的一部笔记小说,以铺写故事记叙人物为中心。全书 20 卷,所收多为明末清初访拟传奇故事之作,形式近于搜奇志异,并加评语,实际上是一部短篇小说集。林嗣环的口技一文被收入虞初新志。 2、题目解说 口技是杂技的一种,运用口部发音技巧模仿各种声音,它是一种流传技艺,是艺人们长期在实际生活中仔细观察、认真揣摩、勤学苦练而获得的。本文确切而真实地抓住口技表演者发出的声响、听众的反应,描绘出当时表演的故事的全部内容,生动地再现了表演者摹拟深夜中一家四日梦中醒来,继又入睡和发生火警、救火的情景。文章可以作为描写场景的记叙文来读
3、,也可以作为摹写口技特色的说明文来读。3、指导预习 (1). 查字典,给下面的字注音,并写出它们在课文中的意思。 吠 fi(狗叫 ) 叱 ch(大声责骂) 倾 qng(斜) 顷 qng(短时间) (2)认真阅读课文注释,口译课文。 (3)思考“思考一、二题”。 三、合作探究:(结合教学方案要求,针对学生盲点、考点、能力点提出问题采用小组讨论、学生互动解决学生问题)一、讲析课文 1同学们朗读课文,结合预习作业和课文下面的注释,串译课文。 教师强调一些词语意思。 善:擅长。会:集合。于厅事之东北角:的。但闻:只听。乳: 喂奶。当是时:这。众妙毕备:全部。妙绝:极点。意少舒:稍 微。间:夹杂。虽:即
4、使。名其一处:说出,动词。几欲先走:几乎,差点儿。跑。 翻译时以直译为主,并要求学生口述课文内容,注意抓时间名词、动词和形容词。教师更正。 2学生概括各段大意,口头交流。 讨论并归纳: 第一段:介绍口技表演前的情景。 第二段:介绍表演一家人深夜惊醒的情况及宾客默叹。 第三段:介绍表演这家人从醒到又睡的情况及宾客情绪的变化。 第四段:介绍表演失火、救火的经过和宾客惊慌欲跑的神态动作。 第五段:介绍口技表演结束后的情形。 3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及写法。 讨论并归纳:板书 一、表演前道具简单才技艺高超 二、表演中 (正面一表演)(侧面一宾客) 表现烘托 深夜惊醒 关注默叹 醒而复睡 意少舒、稍稍
5、正坐 失火、救火 惊慌欲跑 三、表演后 道具简单-强调 -技艺高超 4明确本文的说明方法。 讨论并归纳: 摹状貌,通过再现人或事物的形象、情状、声音等来达到说明目的。 文中再现了口技表演所表现的生活画面。作者紧扣文中第一句话“京中有善口技者”展开,很好地描摹了表演者的表演。 四、分析第一部分。 1齐读第 1 段。 2学生口述表演的地点、道具、气氛。 3思考: 第一段中写表演的场地在“八尺”屏障中,道具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这些数字的运用有何作用? 说明表演地狭小、道具简单,衬托表演者技艺的高超。 “满坐寂然,无敢哗者”一句说明了什么? 参加宴会者无不是京城的名门望族,大富人家,可表演
6、者一声抚尺,使满坐寂然,无敢哗者”,暗示表演者名声之大,技艺之高无人不晓,无人不服。 七、布置作业。 1读熟课文。 2完成练习四。第二课时一、分析第 2、3、4 段,理解课文描写层次的有条不紊。1. 齐读第 2、3、4 段。2思考:这三段描写了几个场面?三个场面:一家四口人由梦而醒。一家人醒而梦。火起后众人的慌乱惊恐3让学生在书上画出这三段所描写的声音种类并口头作答。思考:三个场面声音的变化有何特点?声音的变化总的来说是按“小大(第一个场面)小(第二个场面)大(第三个场面)”的顺序来写的,其中又各有特点,如:第一个场面声音,由远到近,由外到内;第二个场面突出鼠倾盆器的声音来烘托屋内的静;第三个
7、场面更是写得有生有色,达到高潮,声音由少而多,应接不暇。另外,声音有的是单独相继而出,有的是同时发出。4、思考:课文第 3 段的描写可否省略?这一段有何作用。不能省去。这段写一家四口人渐渐由醒而睡,又用鼠声衬托这种宁静,既充满了生活的气息,又有情节上突兀变化,由起先的喧闹陡然落为平静,也为下一个情节积势蓄力,暗示必将有更猛烈的情形出现。这样处理,使课文情节显得起伏跌宕,生动曲折。二、分析课文开头和结尾两段。1请两位同学分别朗读这两段。2思考:课文第一句“京中有善口技者”在全文起何作用?这一句交代口技表演者名气大、技艺高。“善”字统领全篇,全文的内容情节都是围绕“善”来展开的。3开头和结尾都写到
8、了表演道具是“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是不是简单的重复?为什么?不是简单重复,既有呼应作用,更主要的区别在于:开头以交代道具为主,为下文作铺垫,结尾再次强调道具的简单,称赞了表演者的高超技艺,让人对这场表演还回味无穷,对表演者的敬意油然而生。三、分析理解侧面描写的作用。1课文直接描摹表演的内容和过程,这是从正面表现口技者的技艺精湛。另外还有侧面的描写,请一指出,并谈谈侧面描写有什么作用?侧面描写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在几个场面表演中观众的不同神情举止的变化,二是在首尾两段中对道具和场地气氛的描写。侧面描写从不同角度衬托出表演者的高超技艺,使文章表现手法富于变化,增强了感染力,显得真实可信。2比
9、较第 2、3、4 段中听众的反应,看看有何不同并加以品味。;第 2 段中听众的反应是:“伸颈”、“侧目”说明听得入神,被深深吸引,“微笑”、“默叹”表明对表演者的赞赏,观众初入情境,尚能自持;第 3 段中写“意少舒,稍稍正坐”,几个字已说明观众已渐渐融入表演情境,开始随表演内容而变化心态了;第 4 段写听众“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恨不得赶紧逃脱这场火灾,说明已完全进入到表演者创造的生活情境中,都失去了自持能力。这三处侧面描写,层层深入,生动而细腻地刻画出听众的心理变化过程。四、揣摩语言,领会主旨。1课文中写犬吠用“遥闻”,写鼠声用“微闻”,有什么好处?“遥闻”表远远地听
10、到之意,营造出小巷幽深、夜黑宁静的氛围,一开始便把人们带入了特定的生活环境中。“微闻”是指声音轻而慢,从侧面突出房间的寂静。这两个词用得恰如其分,符合人们在生活中的听觉感受。2课文写小儿“含乳啼”,大儿“絮絮不止”,好在哪里?准确传神,让人一下子就在脑海里浮现出这幅画面。3 文中用了许多表示时间的词语,这些词语有何作用?表示突然发生的有“忽”、“忽然”;表示几件事同时发生的有“一时”;表示相继发生的有“既而”;表现在特定的某个时间内发生的有“是时”,表示过了很短时间就发生的有“俄而”、“少顷”、“未见”。这些词语运用灵活多变,准确地反映了表演者在不同情况下制造出的声响种类和听觉效果,表现出其技
11、艺之高深。4课文第 4 段中写起火。救火场面,连用五个“百千”,表达效果怎样?“百千”指多、杂,突出了火情急、火势猛的特点,也宣染出人们的紧张和慌乱。五、总结课文主旨。通过描写一场精彩的口技表演,展示、赞扬了口技艺术的扭力和表演者高超的技艺。 六、小结与反思:(比较得失,反思教学,促进提高) 我们学习口技一文,作者通过口技艺人精心摹拟的复杂 而多变的声响、听众的神态变化,形象而生动地描绘出表演者技艺的高超。我们一方面赞赏口技艺人的技艺,同时另一方面也赞赏作者高超的文字表达能力。文中成功运用摹状貌的说明方法给我们有益的启示。 七、巩固目标:(对必须掌握的知识点,考点适当安排作业) 1、 为了训练
12、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学完本课后,可以请几个同学轮流上台,以讲故事的形式,把口技一文讲给大家听。(要求有表情) 2、 提问:这篇课文记叙了什么内容?通过口技表演,摹拟了哪些声响?你学了这篇课文以后,有什么体会?(发动同学讨论) 要求明确:这篇课文记叙了一场生动的口技表演。它着重描写了一家四口人深夜在卧室里发出的各种声响,以及一场大火场面中的各种声响,还写了听众的各种反应。通过口技艺人的精彩表演,反映了我国民间艺人聪明才智和高超的艺术创造力。我们今天应当学习古代艺人这种对技艺精益求精、追求绝妙境界的精神。 3、这是一篇学写记叙文的范文,教完后,可以让学生仿写一篇作文,如写一场蓝球赛、拔河赛,记听相声,记一次故事会等。 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