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二节 环境对生物的作用(第一课时)教材分析 探究“光照对黄粉虫幼虫生活的影响”是全书的第一个探究活动,主要目的是让学生通过亲身实践,了解探究的一般过程,体会控制实验变量和设置对照实验的重要性。教师不应直接告诉学生探究的每一个步骤,而应该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索,体验探究的过程 ,并在学习的过程中建构起自己的认知结构。从而使学生在此基础上,认同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并且能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实践中的有关现象。教学目标1、了解非生物因素的种类及其对生物的影响,树立生物与环境是不可分割的整体的观点,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观点,增强学生的生态意识和环境意识。2、体验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模仿控制实验变
2、量和设置对照实验,认同科学探究的严谨和求实。3、在进行探究实验的过程中,初步培养学生的猜想和推理能力,观察能力,概括能力,以及创造性思维。4、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确立保护生物圈的意识,能够不断关注生态环境。教学重点说出非生物因素的种类及其对生物的影响,体验探究的过程,模仿控制实验变量和设置对照实验;树立生物与环境是不可分割的整体的观点。教学难点模仿控制实验变量和设置对照实验,认同科学探究的严谨和求实;能够认真观察和记录,并与小组其他同学合作和交流,讨论能否达到预期的目的也是本节课难点。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桔逾淮为枳”的录像故事,鱼类洄游、春兰秋菊等生物生活的场景图片和环境污染的图片,本节
3、课的知识结构,等等。学生课前搜集有关黄粉虫生活的资料。黄粉虫幼虫若干只(至少保证每个实验台上有十只),镊子,大培养皿,麦麸、米糠、树叶等混合而成的食料,玻璃板(或透明本夹),不透光的纸盒和纸板,表,手电筒,实验报告用表,笔.教学程序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1、请学生欣赏“桔逾淮为枳”的录像故事,并思考桔成为枳的原因。2、创设问题情景,进一步激活学生的思维。课件展示鸟类迁徙,鱼类洄游,春兰秋菊等生物生活的场景,请学生推测猜想形成以上现象的原因。3、学生认真思考,踊跃发表意见,认识到生物的生活受环境因素的影响。从而顺利引出课题。二、进入情境,明确目标学生思维非常活跃,列举出大量环境影响生物生活的实
4、例。如:韭菜长期遮光就成韭黄;冬天,蛇、青蛙等进行冬眠;杂草丛生的农田作物长势不好,等等。学生分析所举事例是受环境中哪些因素的影响。小组内充分讨论,归纳总结出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包括阳光、水分等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请学生思考,非生物因素对生物有什么影响?顺利过度到探究实验。三、实验探究,获得新知1、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引用这句名言鼓励学生善于从日常生活中提出有意义的问题,由此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1)课前在每个实验台上放一个大的培养皿,里面分别放置十至十五只黄粉虫幼虫和一些食料。请学生观察它们的活动情况,并提示学生用手电筒照射黄粉虫幼虫,注意黄粉虫幼
5、虫有什么反应,根据观察现象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2)学生认真观察,积极思考,踊跃提出问题,认识到用手电筒照射时,黄粉虫幼虫都向阴暗地方爬。教师继续引导,为什么会有这种反应?学生自然想到是因为环境变亮了,从而提出所要探究的问题,光照是否影响黄粉虫幼虫的生活?2、学生针对提出的问题展开讨论,并在教师的引导下根据经验和查找的资料作出假设。例如:黄粉虫幼虫具有避光的生活习性,光会影响幼虫的生活,等等。3、师生共同探讨,制定探究方案。(1)请学生分组讨论如何设计探究方案,教师利用在相互讨论中提出的问题,引导学生学会控制实验变量和设置对照实验,并认识其重要性。如,实验过程中应给黄粉虫幼虫提供哪两种不同的
6、环境?如何设计?其他因素是否要保持一致?如何保持一致?用两只黄粉虫幼虫做实验行吗?为什么?往实验装置中放黄粉虫幼虫时,最好放在什么位置?为什么? 放入黄粉虫幼虫后,为什么要静置 45 分钟?为什么要一分钟统计一次,并且统计十次?(2)同学们大胆设计,充分讨论,合作学习,制定出本小组的探究方案,在教师的组织下进行交流。各小组设计的方案既受到教材的启发,又在教材的基础上大胆创新和超越。方案一:取一个矿泉水瓶,一半用深色纸包上,另一半透明。将瓶平放,瓶内铺上一些食料,再把黄粉虫幼虫放入,稍停片刻,观察现象。方案二:用一个深一些的纸盒,底部平铺一些食料,一半盖上玻璃板,另一半盖上纸板,把黄粉虫幼虫同时
7、放入两侧的中央,并用手电筒照射盖玻璃板的一侧,过一会儿,观察哪一侧的黄粉虫幼虫多。方案三:取一个不透光纸盒,一半的内壁糊上深色纸,另一半不变,并且在纸盒中央加一个高出纸盒底部少许的挡板,再平铺上食料,放入黄粉虫幼虫,稍停一会看哪一侧多。在交流过程中,教师要及时发现学生思维的闪光点并给予肯定,鼓励学生的创造性,对设计中的不足之处也要及时提出并予以纠正。通过各小组横向交流,教师适时引导补充,集思广益,使各小组的实验方案得到充实和完善,更具有科学性和可行性。(3)请同学们进一步思考:实验过程中还应注意哪些问题?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如,实验时要认真严谨,实事求是,实验过程中要保持安静,不要乱动实验装置和
8、黄粉虫幼虫,等。4、各小组根据修正后的实验方案实施实验。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同学们分工合作,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实事求是地记录实验数据。如,有的小组可能暗处比亮处少,也要真实记录。(实验结束,提醒学生下课后把黄粉虫幼虫交给老师。培养学生爱护生物的情感,确立保护生物圈的意识。)5、教师组织各小组汇报结论和最后一分钟的实验数据,并对这些数据进行处理,求出平均值。通过分析得出结论:十分钟后暗处的黄粉虫幼虫比亮处的多,光照对黄粉虫幼虫的生活有影响。请学生反思,能不能只用一个小组的数据得出结论?为什么?从而使学生认识任何科学实验都要多做几次,综合分析后才能得出最准确的结论。6、请各小组介绍自己在制
9、定和实施计划中有创意的地方,如果有的小组得出的结论和全班结论不一致,也让他们如实介绍,并请其他小组的同学指出失败的原因,如明暗环境对比不明显,幼虫在光照下时间太久以致对光的敏感程度降低等,从而提出改正意见,请他们课下再重新探究。7、进一步探究:请学生思考并讨论除了光照之外,还有哪些非生物因素也能影响黄粉虫幼虫的生活?这些因素对其他生物有没有影响?请学生选择一种生物独立设计实验,探究非生物因素对它的影响。随着问题的逐渐深入,学生的思维进一步开阔,认识愈加全面深刻。学生的设计丰富多样:(1)、蚯蚓的生活受水分的影响,给蚯蚓创设干湿两种环境,其他因素保持一致,观察蚯蚓的活动情况。(2)探究向日葵的生
10、活受光照的影响,设置两组向日葵,放在光下,一组遮光,另一组不变,利用一天的时间观察。四、分析整理,归纳总结这是思维活动最活跃的环节,学生在教师的组织下互相交流,互相补充。对本节课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1)请学生回顾整个实验过程,并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在探究光照对黄粉虫幼虫生活的影响时共分了几个步骤?总结探究的一般过程。(2)师生共同归纳如何设置对照实验和控制实验变量,并认识其重要性。(3)进一步归纳总结:生物的生活受哪些非生物因素的影响。(4)多媒体展示本节课的知识结构。五、联系生活,迁移深化通过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经历再认识的深化过程,从而全面深刻地掌握知识,并过渡到形成能力。鼓励学生应用所
11、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相关问题:(1)、你能给“桔逾淮为枳”做出合理的解释吗?(2)、“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你能对这句诗描述的自然现象作出科学的解释吗? (3)、黄粉虫是粮仓中一种常见害虫,你能运用所学知识帮助农民制定出防治黄粉虫的具体措施吗? (4)、由于大棚蔬菜栽培技术的广泛应用,我们冬季照样能吃上新鲜蔬菜。你知道菜农们采取哪些措施,克服非生物因素对冬季蔬菜栽培的不利影响的吗?六、思维发散,开拓创新通过这一环节拓宽学生的思维,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1、教师启发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对生活实践中的相关现象提出问题,并通过讨论最终解决这些问题。从而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
12、学习的积极主动性被充分调动起来,提出一些有价值的问题,如:(1)、南方的植物移栽到北方为什么不容易成活?(2)、为什么我们冬季可以吃到黄瓜、西红柿等新鲜蔬菜?等等。学生通过充分讨论解决这些问题。如此以来,不仅进一步巩固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而且拓宽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2、多媒体展示环境污染的图片,请学生思考,从爱护环境、保护生物圈的角度出发,我们每个人应该怎么做?教学设计说明一、通过课前让学生从图书馆、书店或上网等多种途径查询有关黄粉虫的资料,不仅锻炼了学生收集资料的能力,而且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激发了学习兴趣,培养了学习动机。二、问题情景的创设,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思
13、维。上课伊始,通过播放“桔逾淮为枳”的录像,激发学生的求知热情,为后面学习中学生积极参与做好铺垫。在探究过程中,教师充分放权,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己观察思考,分析讨论,提出探究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并实施探究方案。从而锻炼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和发展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三、教学过程的设计,努力体现新课标关于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要求,倡导主动探究合作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教师组织引导下积极参与,主动探究,合作学习,在活动中建构起自己的认知内容。本节课主要是探究实验,在实验过程中,同样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通过小组内互相讨论交流意见,自己设计和操作实验来验证假设。在
14、 45 分钟的课堂教学中,师生共同讨论 10 分钟,学生讨论 15 分钟,学生设计实验 5分钟,学生操作实验 15 分钟。四、本设计突出了学生对科学过程和方法的学习和理解,而不是仅仅重视结论的掌握。在教学过程层层展开的过程中,老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有许多交流,在交流的基础上,学生亲自去做。而且特别突出通过实验进行探究活动中两个重要的要点:一个是控制变量,一个是如何设计对照实验。五、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新知识分析和解决生活中一些实际问题,实现学会学习,善于学习。例如,请学生结合生活实践,相互提问,相互解答。从而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思维的多个方面得到协调发展。六、在实验的
15、最后,请学生把黄粉虫幼虫交给老师,培养了学生爱护生物的情感和保护生物圈的意识。教学反思本设计充分体现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首先学生在思考讨论中提出问题,再通过小组合作,设计并实施实验方案解决问题,教师的作用则是提供材料,适时引导、点拨,真正做到学生主动参与、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经过教学实践的检验,该设计适用性强,较好的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参与的热情,基本达到了预先确定的教学目标。但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提出的问题存在一定的发散性和不确定性,而且各小组成员的领悟能力也不均衡。 第二节 环境对生物的作用(第二课时)教学分析生物圈中的每一个生物都受到周围很多因素的影响,除了受非生物
16、因素的影响外还受到生物因素的影响。对于这部分知识的构建应主要通过学生观察多媒体录像、收集资料并分析、讨论、交流获得。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通过直观材料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再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收集的相关资料,促进学生进一步理解对生物因素对生物影响,培养学生收集信息、讨论分析、合作交流的能力,并进一步引导学生形成珍爱生物,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教学目标1、 描述生物因素的概念。2、 举例说明生物因素对生物的作用。3、 通过学生收集资料,合作交流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4、 结合实际,引导培养学生树立生态学的基本观点。教学重点: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教学难点生物之间相互关系的
17、归纳总结。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反映植物间、动物间以及植物和动物之间关系的图片和录像。课前准备:布置学生通过各种渠道收集有关生物与生物之间关系的资料。教学程序一、 情景激疑:1、 媒体展示:呈现生物关系的一组录像,请学生观察。2、 设置问题,引导激疑:(1) 你从画面中看到了几种生物?它们之间有怎样的关系?(2) 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3) 学生思考并发表个人的意见,认识到各种生物之间的关系。教师启发:生物界中是否所有的生物之间都存在这样的现象?从而顺利地引入课题。二、 探究新知:1、 教师用多媒体出示:蚂蚁共同搬运食物、蜜蜂群聚生活、白蚁的群聚生活、狒狒的群体生活,两只公羚羊为争夺一只母羚羊发
18、生争斗,两只狗为争夺食物打架,两只雄象海豹为占据一片海滩在争斗等画面。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对比、讨论,找出它们之间各自的关系:蚂蚁共同搬运食物、蜜蜂群聚生活、白蚁的群聚生活、狒狒的群体生活的画面中都体现出同种动物之间的互助关系,两只公羚羊为争夺一只母羚羊发生争斗,两只狗为争夺食物在打架,两只雄象海豹为占据一片海滩在争斗的画面则体现出同种动物之间的斗争关系。最后师生共同归纳:同种动物的群体生活,虽分工不同,但彼此之间分工合作,共同维持群体的生活,有利于种群的生存和繁衍。同种动物之间的斗争虽然对于失败的个体是不利的,但对于生物种族的生存和发展是有利的。结群是动物互助的一种常见形式,可以是长久的,也
19、可以是临时的,“社会性”昆虫是结群的最高形式。“任何事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的哲理。2、教师用多媒体演示:寄生在大豆植株上的菟丝子、寄生在人体内的蛔虫、地衣、冬虫夏草、白蚁与鞭毛虫、鳄鱼捕食、狼吃兔子、桦木树中生长的云杉、动物尸体上的细菌等活动画面,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对比、讨论找出它们之间的关系:寄生在大豆植株上的菟丝子、寄生在人体内的蛔虫体现出不同生物之间的寄生关系;地衣、白蚁与鞭毛虫体现出不同生物之间的共生关系;鳄鱼捕食、狼吃兔子体现出生物之间的捕食关系;桦木林中生长出的云杉则体现出生物之间的竞争关系;动物尸体上的细菌体现出了生物之间的腐生关系。师生共同归纳总结:在不同种个体之间的关系
20、比种内关系复杂,包括植物与植物,动物与动物,动物与植物之间的关系,既有种间的互助关系,也有种间的竞争关系。其中主要是围绕着食物发生的联系,主要包括:共生、寄生、捕食、竞争、腐生等。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比较寄生、捕食、竞争之间的不同:从范围看:寄生是寄生物生活在寄主的体内或体表;而竞争和捕食并无此限制,但捕食是动物所特有的。从斗争的目的看:寄生是寄生物从寄主体内或体表获得生存所需要的养料;捕食是某动物以另一生物为食物,从那里获得食物和能量;竞争则是两种生物为争夺资源(包括食物、水、光、肥等)和空间而发生斗争。从斗争的结果看:寄生关系,对寄生物有利,对寄主不利;捕食关系则是以捕食者胜利和被捕食者失败
21、而告终;竞争的双方谁胜谁败则不一定,也可能两败俱伤,这与生物种类和时间不同而异。这样通过对比,学生在应用中不会出现混淆不清的现象。3、 分组讨论各自查找的资料:进一步认识到生物之间的关系是多层次的,不是单一的,正是这些错综复杂的关系使得各种生物之间相互制约,彼此依存,促进了生物界的共同发展。同时也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加强对这部分知识的全面理解。三、 归纳总结:这是对探索的知识和结论进行归纳总结,也是本节知识的构建和升华,是学生思维活动最积极的环节,是培养学生归纳总结能力的手段之一。从教师的点拨下,学生从椋鸟与枸杞之间的关系归纳出:自然界中没有一种生物能脱离其他生物而孤立生存。生物间的关系
22、是错综复杂的,但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形成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生命之网。各种生物个体都是此网中的一员,它即影响别的生物个体,同时又受着其他生物的影响。四、 迁移深化:1、教师出示多媒体录像:一群狼群攻击一群麝牛,狼群之间互相协作,一群麝牛之间也互相帮助,当一群狼捕杀掉一只麝牛时,狼群又为了食物争斗起来。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录像中生物之间有哪几种关系?又是怎样转化的?通过分析讨论使学生学会运用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达到对知识的深化。2、 教师出示资料:洱海引进太湖银鱼,造成洱海弓鱼、大眼鲤鱼等近 2/3 的洱海土著鱼灭绝。学生思考从中有什么启示?我国西南地区广泛分布的紫茎泽兰和飞机草。原产中美洲,
23、现仅云南就达 2470 公顷,具有生长速度快,繁殖能力强,群居性高的特点,总是以满山遍野密集的单优势群落出现,严重影响许多物种的生存发展,含有的毒素引起马匹的气喘病,牛羊因无饲料而锐减,你能帮助云南省政府解决这个问题吗? 毛里求斯有两种特有的生物,一种是渡渡鸟,另一种是大栌榄树。渡渡鸟喜欢在大栌榄树树林中生活,在渡渡鸟生活过或者经过的地方,大栌榄树总是枝叶繁茂,幼苗茁壮。16 世纪至 17 世纪中,欧洲人踏上了毛里求斯的土地。他们用来福枪的射杀和猎犬的追捕,使渡渡鸟的数量急剧减少,到 1681 年,最后一只渡渡鸟被杀死。奇怪的是,渡渡鸟灭绝以后,大栌榄树也日渐稀少,到本世纪 80 年代,整个毛
24、里求斯也只剩下 13 株大栌榄树。这是什么原因?(学生了解椋鸟与枸杞之间的关系后,会理解这种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关系)五、开拓创新鼓励学生进行生态调查,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小组为单位,选择公园或效外的自然环境。确定调查目的、调查内容、设计好调查表,记录完整的调查内容,如调查范围内的陆生植物、水生植物的名称。上述植物上昆虫及其他动物等等,并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教学设计说明一、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创设问题情景,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多媒体、画面的展示,使学生在回味自然环境的意境中步入知识的学习中。二、教学过程的设计注重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真正做到课堂的主人,教师在整
25、个教学过程的实施中,都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学生学习的合作者。三、教学过程的设计突出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课前布置学生查找资料培养了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小组合作交流锻炼学生分析、归纳、逻辑思维的能力、交流表达则培养了语言能力,同时又促进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能力,开拓了思维的宽度和广度。四、加强责任意识、注意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树立生态科学观。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身边做起,珍爱生物,热爱大自然。五、立足课本内容,注重课本资源开发,加强实践创新,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学生查找的资料,丰富了课堂内涵。课外生态调查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朴素理论。教学反思在本节课中,始终倡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新课程理念,面向全体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课堂上通过多媒体课件的展示,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维感官,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极大兴趣,问题情景的设置,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小组合作学习,培养了学生合作意识,开拓了学生的视野。资料的展示给学生一个发展延伸的平台,归纳总结,锻炼了学生思维的能力。选择一些实际资料,使学生感到真切、自然,问题的深化给了学生放飞思维的空间,通过学习使学生感到了身心愉快。课堂教学中学生查找资料之丰富,令教师在兴奋、赞叹之余,又惶惶不安,从而更坚定了以新课程理念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之路。 学优中!考,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