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 18 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1学生朗读课文。 2、给加点的字注音: 遗骸( ) 褶皱( ) 劫难( ) 追溯( )3、解释下列词的含义: 遗骸: 褶皱: 劫难: 致密: 追溯: 天衣无缝:4、从课文注解得知,这两篇短文在原书中编排在一起,请问这两篇短文在内容上有什么联系? 有的放矢1把握两篇短文的内容,明确说明对象,理清写作思路。 2学习作者善于联系,由此及彼,多角度、多侧面的思维方法。 扬帆起航一、导入新课 6500 万年前,在地球上生活了 16 亿年的恐龙突然灭绝了,这成了生物史上最大的谜。不同地域恐龙化石的发现意味着什么?导致恐龙灭绝的原因是什么?阿西莫夫的两篇短文对此分别做了回答。 二
2、、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结构三、精读课文,比较分析两篇短文说明对象和说明角度,深入理解文章内容 学生自读课文,然后小组内讨论交流,要求人人发言,个个参与。教师巡视各组,掌握讨论情况,随时给予必要的点拨指导,然后选交流成功的两个小组介绍阅读成果。 1恐龙无处不在说明对象:_说明思路为:通过_来证明_。2被压扁的沙子说明对象为:_说明角度为:通过_来探讨_。 总结:两文都体现了作者思维的开放性和严密性,“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利用科学发现相互佐证来进行科学研究,打开了一扇又一扇新的窗户,我们不禁为作者道好称奇,科学需要激情,需要创新! 四、揣摩语言,感受作者独特语言风格 ,结合上下文,说说下列句子
3、的作用。1青蛙和蟾蜍是人人皆知的现代两栖动物。 2如果看一张地图,并假定把非洲和南美洲拼合在一起,你就会看到它们拼合得多么天衣无缝。 3万一哪天某个星体要撞击地球,我们也许会知道如何来避免这种撞击。 4即非常纯的沙子。 5你也可以在真空中对金刚石加热,从而把它恢复到原始碳的状态,但谁愿意这样做呢?总结:这些补充说明的文字化高深的科学概念为平易的介绍,化严密的科学论证为幽默诙谐的类比说明,表现了本文语言简明精练、逻辑性强、幽默风趣的特点,在今后的说明文写作中应学习借鉴。 举一反三阅读“水滴石穿”的科学说法,回答后面的问题。 “水滴石穿”的科学说法“水滴石穿”的意思是说:水不停地滴下来,能把下面的
4、石头滴穿。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关于“水滴石穿”的说法,已是“百花齐放”了。 磨损说。这是古老而又原始的说法。水从高处滴下来,其冲击的力量是不可小看的。俗话说: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铁杵如此,顽石也一样,一磨一滴,其科学道理是相似的。水滴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持之以恒,完全可以做出常人难以想象的事来。古人曰:“水非石之钻,渐靡使之然也。”这里的“靡”,即磨损的意思。 空泡说。 水滴从空中落下来,受到内聚力、分子吸引力、摩擦力和空气动力等多种力量的综合作用,形状会发生许多变化,最后成为倒扣的碗形。水滴着地时,犹如一只倒扣的“小碗”扒在地上,“小碗”内的空气就成了一个空泡,空泡被挤压破碎,产生很
5、大的爆发力,使石块受到巨大冲击。用每秒 1500 张图像的高速摄影可以清晰地看到水滴着地时的情景,由于水滴中心附近的一些局部流速相当高,流速高的地方压力变低,这里也会产生空泡。与此同时,水滴中还存在局部的高压区。由于那里压力大,使得空泡无法存在而爆裂,其高压有时可高达 10 万个大气压。在这种超高压的作用下,水滴石穿也就不足为怪了。 溶解说。由于空气中含有 003%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易溶于水而生成碳酸,所以水滴实际上是具有弱酸性的碳酸溶液。当这种水滴落到石灰石、大理石这一类石块上时,碳酸就会与石块中的主要成分碳酸钙发生化学反应,生成可溶性碳酸氢钙,使石块局部缓慢溶解并流失。在石灰岩地质地貌地
6、带,有许多景色绚丽的溶洞,就是由流水雕琢出来的。可溶性碳酸氢钙在受热或压力骤然变小时,又会发生分解,生成碳酸钙重新沉积下来,形成钟乳石、石笋和石柱,使溶洞的景色锦上添花。 酸雨说。化石燃料(煤炭、石油、天然气等)燃烧时产生许多硫氧化合物和氮氧化合物,它们在大气中飘逸,成为水蒸气凝聚的中心,在适宜的气候条件下形成酸雨(包括酸雪、酸雾、酸露等所有酸性降雨形式)降落下来。酸雨的酸性很强,pH 小于 56,所以有很强的腐蚀性,别说石块,就是钢铁也要被它“咬”得千疮百孔。在酸雨的腐蚀作用下,再坚硬的岩石也得“低头”,乖乖地任其剥落侵蚀。 可见,“水滴石穿”现象的后面有着丰富的科学知识,这同时也告诉人们,只要有恒心,不断努力,任何事情都能办好,天大的困难都能克服并取得成功。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中四种“说法”的大意。 夏津试验中学八年级上语文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