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四步教学法”课时教学设计年级组别高二语文备课组审阅( 学 科 主 任 )审阅( 学 科 校 长 )主备人 使用人 授课时间课 题苏教版语文选修唐诗宋诗选读专题四兵车行 (第 2课时)课 型 新授课课标要求从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入手,鉴赏诗歌景与情的关系,体会杜甫的沉郁顿挫。知识与技能来 了解杜甫的生平及所处时代。2、能够借助注释鉴赏兵车行 ,品味本诗包含的情感及表达特色。过程与方法 通过诵读把握本诗的多重主题和复杂情感。教学 来 K目 标 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作者对统治者穷兵黩武的悲愤和对百姓的同情。教学重点 熟读诗歌,把握本诗的主题和情感。教学难点 熟读诗歌,把握本诗
2、的主题和情感。教学方法 朗读法、探究法教学程序设计环节一 明标自学过程设计 二次备课教学过程及方学习目标:1、诵读诗歌,分析行人的诉说中包含了哪些方面的内容。2、品味本诗包含的情思及表达特色。自学内容一:法 1、 “点行频”什么意思?造成点行频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点行频的危害有哪些?(联系上下文概括)明确“点行频”:频繁地征兵“点行频”的根本原因 :武皇开边意未已。“武皇”是以汉喻唐,实指唐玄宗。杜甫如此大胆地把矛头直接指向了最高统治者,这是从心底迸发出来的激烈抗议,充分表达了诗人怒不可遏的悲愤之情。“点行频”的危害:1、百姓妻离子散,家破人亡。2、万民无辜牺牲,白骨成堆。3、全国田亩荒芜,农业
3、无收。自学内容二:“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这种社会心理在当时正常吗?试分析使百姓产生这种社会心理的原因。明确:不正常。重男轻女,是封建社会制度下普遍存在的社会心理。但是由于连年战争,男子的大量死亡,在这一残酷的社会条件下,人们却一反常态,改变了这一社会心理。这个改变,反映出人们的心灵受到了严重的摧残。这是作者对唐王朝穷兵黩武发自肺腑的血泪控诉。环节二 合作释疑 环节三 点拨拓展(备注:合作释疑和点拨拓展可以按照顺序先后进行,也可以根据教学设计交叉进行设计)教学 过程设计 二次备课过程及方法合作释疑:本文最后“君不见”两句描绘了怎样的场景,试分析其作用。明确:诗人用哀痛的笔调,描述了长期以来存
4、在的悲惨现实:青海边的古战场上,平沙茫茫,白骨露野,阴风惨惨,鬼哭凄凄。寂冷阴森的情景,令人不寒而栗。这里,凄凉低沉的色调和开头那种人声鼎沸的气氛,悲惨哀怨的鬼泣和开头那种惊天动地的人哭,形成了强烈的对照。这些都是“武皇开边未已”所导致的恶果。至此,诗人那饱满酣畅的激情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唐王朝穷兵黩武的罪恶也揭露得淋漓尽致。拓展延伸:仔细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写一段鉴赏性文字。陇西行陈陶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深闺梦里人。作者展开想象,把早已成为河边白骨的将士与远在家乡还在思念成梦的亲人进行对比,充分地揭示了战争给家庭带来的悲剧。 环节四 当堂检测教学过程及方法 背诵本诗 课堂小结兵车行不仅是揭露了朝廷强行征兵给农业生产造成的巨大破坏,还描写了地方官吏催逼租税,造成民生凋敝,而且进一步把笔触伸向社会心理:“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 。深层次地揭露了统治者穷兵黩武政策所带来的灾难与罪恶,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悲愤和对人民疾苦的关怀之情。课后作业背诵本诗完成同步练习相关习题板书设计兵车行杜甫武皇开边意未已 “点行频”的危害:1、百姓妻离子散,家破人亡。2、万民无辜牺牲,白骨成堆。3、全国田亩荒芜,农业无收。 4、 “生男恶、生女好”人们的心灵受到了严重的摧残。这是作者对唐王朝穷兵黩武怒不可遏的悲愤、发自肺腑的血泪控诉。课堂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