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 一、教学目标(一)知识教学点点到直线距离公式的推导思想方法及公式的简单应用(二)能力训练点培养学生数形结合能力,综合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类比思维能力,训练学生由特殊到一般的思想方法(三)知识渗透点由特殊到一般、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是人们认识世界的基本规律二、教材分析1重点:展示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的探求思维过程2难点:推导点到直线距离公式的方法很多,怎样引导学生数形结合,利用平面几何知识得到课本上给出的证法是本课的难点,可构造典型的、具有启发性的图形启发学生逐层深入地思考问题3疑点: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是在 A0、B0 的条件下推得的事实上,这个公式在 A=0 或 B=
2、0 时,也是成立的三、活动设计启发、思考,逐步推进,讲练结合四、教学过程(一)提出问题已知点 P(x0,y0)和直线 l:Ax+By+C=0,点的坐标和直线的方程确定后,它们的位置也就确定了,点到直线的距离也是确定的,怎样求点 P 到直线 l 的距离呢?(二)构造特殊的点到直线的距离学生解决思考题 1 求点 P(2,0)到直线 L:x-y=0 的距离(图 1-33)学生可能寻求到下面三种解法:方法 2 设 M(x,y)是 l:x-y=0 上任意一点,则当 x=1 时|PM|有最小值,这个值就是点 P 到直线 l 的距离方法 3 直线 x-y=0 的倾角为 45,在 RtOPQ 中,|PQ|=|
3、OP|进一步放开思路,开阔眼界,还可有下面的解法:方法 4 过 P 作 y 轴的平行线交 l 于 S,在 RtPAS 中,|PO|=|PS|方法 5 过 P 作 x 轴的垂线交 L 于 S|OP|PS|=|OS|PQ|,比较前面 5 种解法,以第 3 种或 4 种解法为最佳,那么第 3 种解法是否可以向一般情况推广呢?思考题 2 求点 P(20)到直线 2x-y=0 的距离(图 1-34)思考题 3 求点 P(2,0)到直线 2x-y+2=0 的距离(图 1-35)思考题 4 求点 P(2,1)到直线 2x-y+2=0 的距离(图 1-36)过 P 作直线的垂线,垂足为 Q,过 P 作 x 轴
4、的平行线交直线于 R,(三)推导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有思考题 4 作基础,我们很快得到设 A0,B0,直线 l 的倾斜角为 ,过点 P 作 PROx, PR 与 l 交于R(x1,x1)(图 1-37)PROx,y1=y代入直线 l 的方程可得:当 90时(如图 1-37 甲),1=当 90时(如图 1-37 乙),1=-90,|PQ|=|PR|sin1这样,我们就得到平面内一点 P(x0,y0)到一条直线 Ax+By+C=0 的距离公式:如果 A=0 或 B=0,上面的距离公式仍然成立,但这时不需要利用公式就可以求出距离(四)例题例 1 求点 P0(-1,2)到直线:(1)2x+y-10=0,
5、(2)3x=2 的距离解:(1)根据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得(2)因为直线 3x=2 平行于 y 轴,所以例 2 求平行线 2x-7y+8=0 和 2x-7y-6=0 的距离解:在直线 2x-7y-6=0 上任取一点,例如取 P(3,0),则两平行线间的距离就是点 P(3,0)到直线 2x-7y+8=0 的距离(图 1-38)例 3 正方形的中心在 C(-1,0),一条边所在的直线方程是 x+3y-5=0,求其它三边所在的直线方程解:正方形的边心距设与 x+3y-5=0 平行的一边所在的直线方程是 x+3y+C1=0,则中心到C1=-5(舍去 0)或 C1=7与 x+3y-5=0 平行的边所在的
6、直线方程是 x+3y+7=0设与 x+3y-5=0 垂直的边所在的直线方程是 3x-y+C2=0,则中心到这解之有 C2=-3 或 C2=9与 x+3y-5=0 垂直的两边所在的直线方程是 3x-y-3=0 和 3x-y+9=0(五)课后小结(1)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及其证明方法(2)两平行直线间的距离公式五、布置作业1(110 练习第 1 题)求坐标原点到下列直线的距离:2(110 练习第 2 题)求下列点到直线的距离:3(110 练习第 3 题)求下列两条平行线的距离:(1)2x+3y-8=0, 2x+3y+18=0 (2)3x+4y=10, 3x+4y=0解:x-y-6=0 或 x-y+2=05正方形中心在 C(-1,0),一条边所在直线方程是 3x-y 二 0,求其它三边所在的直线方程解:此题是例 3 交换条件与结论后的题:x+3y-5=0, x+3y+7=0, 3x-y+9=0六、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