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盲孩子和他的影子【 教学设计 A】 创意说明:盲孩子和他的影子是一篇写得很美的课文语言美、意境美。这篇教学设计的视点放在一个“美”字上,用“美”来结构全文的教学过程读美文,品美点,背美句,以达到对学生进行美感熏陶,对学生进行语言积累教学的目的。 教学步骤 导入:美文需要美读。今天我们从“美”的角度来学习课文盲孩子和他的影子 ,用探求的眼光来发现课文中的美。 第一个教学板块:读美文。 1 学生听配乐课文朗读。 2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3 下面请同学们从“美词、美句、美段”的角度,自由选择内容朗读。 第二个教学板块:品味美点。 第一层次的活动: 1 请同学们说一说你认为需要掌握的课文中的美词:(略
2、) 2 请同学们说一说你喜欢的课文中的美句: 在他的世界里,没有光亮,没有色彩。 从此,影子常常牵着盲孩子的手,带着他去牧场听牛儿哞哞地叫,羊儿咩咩地叫,还攀上山坡去采摘野花野果,走过小木桥去听潺潺的流水声。 3 请同学们推选课文中的美段:(略) 教师略作点拨:(略) 第二层次的活动: 1 请同学们品味课文中的美点,每人自选内容,只要言之成理,各个角度的内容都可以说。 2 同学们准备,同学们活动,老师的评点穿插其中。 美在叠词的运用。不仅形象感强,描写情态逼真,还可以舒缓语气。如“轻轻” “咩咩” “哞哞” “潺潺” “阵阵” “飘飘忽忽” “幽幽” “缓缓”等。 美在短句的运用。好读,不拗口
3、。如“风停了,雨停了,天晴了” 。 美在按句排列。活泼、跳跃,像小溪流水,自然流畅,适合孩子阅读。如:“他是一个盲孩子。 ”“在他的世界里,没有光亮,没有色彩。 ”“他是一个永远生活在黑夜里的孩子。 ” 美在句意含蓄,有象征意义。如:“我从阳光里来,也从月光里来,还从灯光里来。”“光明是我的母亲。是她让我来到你身边陪伴着你的。 ”“他俩说,我们都是光明的孩子。” 美在节奏感强。如“话音刚落,一声霹雳炸响,风夹着雨,雨带着风来了。 ”“他们走过泥泞的旷野,踏上小路,走向家中。 ” 美在画面、意境。盲孩子热爱生活,渴望光明,情调轻松欢快,情境多姿多彩,如“牛儿哞哞地叫,羊儿咩咩地叫” “采摘野花野
4、果” “听潺潺的流水声” ,萤火虫“幽蓝”“翠绿”的光, “太阳” “月亮” “弯弯的彩虹” “各色的花朵” “绿草” “露珠”等。这一切织成了一种绚丽的境界,吸引、感染着读者,使读者获得美的熏陶 第三个教学板块:背美句。 1 学生在书上用笔勾画出美句。 2 进行背诵美句比赛。 【 教学设计 B】 创意说明:这篇教学设计的着力点在于语言积累。这篇课文有许多美词、美句,这些语言材料必须读背识记,将是学生以后语言运用的借鉴和模式。 教学步骤: 一、理读 1 学生自由读课文,找出表现盲孩子心情变化的句子。 2 理清本文情节发展的步骤。 盲孩子很寂寞“影子”的陪伴给盲孩子带来快乐,带来温暖影子、萤火虫
5、、太阳、月亮的爱使盲孩子得到光明。 二、研读 引导学生多角度地理解文章主题。 三、积累 1 积累叠词 静静 轻轻 潺潺 沉沉 阵阵 幽幽 缓缓 常常 久久 渐渐(等) 2 积累雅词 嬉戏 宁静 茫然 霹雳 旷野 泥泞 照耀 红润 幽蓝(等) 3 积累近义词 永远永久 宁静寂静 新奇惊奇 快乐高兴(等) 4 积累美句 从此,影子常常牵着盲孩子的手,带着他去牧场听牛儿哞哞地叫,羊儿咩咩地叫,还攀上山坡去采摘野花野果,走过小木桥去听潺潺的流水声。 这时候,从附近的丛林里飞来一只萤火虫,飘飘忽忽地,闪着幽幽的光。它朝着盲孩子飞来,在他的眼前缓缓地飞着。 他们走过泥泞的旷野,踏上小路,走向家中。 【 教
6、学设计 C】 创意说明:这是一篇美丽的童话,有诗一般的境界。在朗读时可把“课文变形”了读,即把一般的文句“变”为诗行来阅读。这种变形将美的语言显示得更美,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让学生感受课文中的语言美。 教学步骤: 一、分角色读课文 二、复述故事情节 三、别出心裁读课文 1 教师:作者说,他是带着写诗的激情,带着写诗的语感,来创作这篇抒情童话的。这篇童话的语言是优美的、简洁的、凝练的,像诗一样;具有较强的表现力,讲究含蓄、讲究节奏等等。 下面我们把这篇童话的有些段落“变形”了读,即把文中一般的文句“变”为诗行来阅读,同学们来感受一下是什么效果。如: 他是一个盲孩子。在他的世界里,没有光亮,没有色
7、彩。他是一个永远生活在黑夜里的孩子。 变为:他是一个盲孩子在他的世界里没有光亮没有色彩他是一个永远生活在黑夜里的孩子 他们走过泥泞的旷野,踏上小路,走向家中。 变为:他们走过泥泞的旷野踏上小路走向家中 2 讨论:文句这样“变形”后,你读起来的感觉有何不同? 【 资料整合平台】 感情意境语言谈盲孩子和他的影子的写作(金波) (节选) 我从大学时代开始发表作品,大部分是诗。写诗对于我写童话,很有好处。诗的特质是抒情。能感动自己的,才有可能写好,才有可能感动别人。诗抒发感情的方式常常是直抒胸臆。写童话就要曲折些,作者藏在作品后面,作者的感情渗透在字里行间。 我常常想,失明的人最痛苦,没有了视觉,就像
8、丢失了整个世界。我在写盲孩子和他的影子的时候,常常紧闭着双眼,体验盲人那个永远的黑夜,这使我对盲人的痛苦感同身受。我同情他们,爱他们,想给他们安慰,想激发更多的人关爱他们,并在关爱别人的过程,提升自己的生命价值。这种思想感情,久久地在我心中激荡,这已成为我创作这篇童话的感情寄托和动力。 我想起生活中曾有这样一个难忘的场景:一个盲孩子坐在街心花园里,侧耳倾听着身边一群同龄人在喧闹嬉戏,虽然他也被他们讲的笑话引逗得微微一笑,但更多的时候,他只是沉默不语地侧耳倾听着,他无法参与他们的游戏。我看到的是他那孤独、寂寞的表情。 他坐在那儿一动不动,身边拖着长长的影子。只有影子陪伴着他。 这情这景让我想起自
9、己的一首诗读自己的影子:“小时候,不识字,/总喜欢坐在那里,/读自己的影子,/像读一本童话故事。/总是读一头黑熊,/或是几只很黑的小兔子,/坐卧在我的脚下,/和我有说不完的话。/直到太阳落山,/影子消失,/只剩下孤零零的自己。/我知道,明天/影子还会来,/还会有新的故事” 我重温童年的体验和幻想,把过去和现实的两种感受加以融合。 就这样,我觉得一篇童话的构思逐渐清晰起来了。 在构思情节时,我既设身处地,怀着盲孩子渴望关怀的愿望,又怀着一个健康人对他们同情关爱的感情。因此,我在叙述故事的方式上,比较侧重于写内心的感受和气氛的烘托,不追求情节的跌宕起伏,而是注重情调和意境的渲染。由于主人公是一个盲人,所以只能凭借他的听觉来感受环境:他“喜欢听鸟儿黎明时的叫声,春风从耳边吹过的声音,连蜜蜂扇动翅膀的声音他也很喜欢听” 。这种写法,在作品中多处可见。 我是带着写诗的激情,带着写诗的语感,来创作这篇抒情童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