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 13 课音乐巨人贝多芬教案 教学目标: 1查字典,看注释,掌握重点词语。 2查资料,了解贝多芬生平经历,主要故事。 3听命运第五交响曲,感受乐内涵,初步感知贝多芬的命运及抗争精神。 4理清文章脉络,把握文章内容。 5理解难懂句子。 教学重点: 1查字典,看注释,掌握重点词语。2理清文章脉络,把握文章内容。教学难点: 1查资料,了解贝多芬生平经历,主要故事。2理解难懂句子。教学内容和步骤: 第一课时一、检查预习。 1、学习生字词。重荷 深邃 踌躇 磐石 杂乱无章 不见天日 2、介绍贝多芬的生平。 二、听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 。让学生回答曲名、作者。 问:你从交响曲中听到了什么?(乐曲奏出了与命
2、运抗挣的最强音) 三、师生共同解答预习中遇到的疑难句子 四、理清线索结构,感知主要内容: (女佣开门,介绍贝多芬的情况-女佣带领客人参观工作室并介绍贝多芬的情况-贝多芬出场并和客人交流-贝多芬留客人吃饭-贝多芬回忆最后一次指挥音乐会的情景 )五、我们理清了文章的脉络,理清了课文的思想内容,我们再一起认真听一听命运交响曲 ,说说你从音乐中听到了什么? 明确:对不幸命运的抗挣。 六、认为贝多芬是一个怎样的人? (明确:独立而骄傲,沉郁而坚强,严肃而善良,热爱自然,追求自由,献身音乐。 ) 七、作业。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 1、学习运用勾勒外貌 ,神情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方法来刻画人物,表现人物内心和
3、性格的写法,并在写作中加以运用。 2、学习贝多芬与命运抗争的顽强精神,培养学生坚强乐观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 1、学习运用勾勒外貌 ,神情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方法来刻画人物,表现人物内心和性格的写法,并在写作中加以运用。 2、学习贝多芬与命运抗争的顽强精神,培养学生坚强乐观的人生态度。 教学难点: 运用描写表现人物的内心和性格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 。5.12 汶川大地震以来,你都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学生:1、看到很多房屋倒塌,很多人无家可归,觉得他们很可怜。 2、看到很多人被埋在地下,有的死了,有的过了 100 多个小时还活着,我感到生命是顽强的,是可以创造奇迹的。 3、我看
4、到全国人民都在捐款捐物,帮助灾区人民共度难关,我感到我们的人民是团结的,团结会产生无穷的力量。 4、我感到生命是脆弱的,很多人本来生活得很幸福,但是一场地震一下就夺去了他们的生命,活着的人有的身体变得残疾,有的内心充满失去亲人的伤痛。在自然灾害面前,人真的很脆弱。 (很多人陷入沉寂之中。 。 。 。 。 。 ) 教师总结引导:是的,地震很突然,很惨烈,我们虽然没有亲临现场,但是在电视上,报纸中我们看到了很多悲惨的画面,无数房屋倒塌,到处是残垣断壁,很多人身埋废墟之下,失去了鲜活的生命,侥幸活下来的人有的承受着身体的伤痛,有的承受着心灵的创痛。这一切是我们不愿意看到的,但是它就是发生了。在自然灾
5、害面前,人确实显得很脆弱。但是人这一生中可能会面临这样那样的灾害,病痛,挫折,失败等厄运,当它来的时候我们不能束手待毙,不能一味悲观,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坚强面对。 我们本文的主人公贝多芬就是这样一位面对厄运不低头的人。 二、回顾:贝多芬是个什么样的人? 他出生在音乐世家,从小就有音乐天赋,8 岁登台演奏就获得好评,后来到首都维也纳深造,师从名师,自成一格,在音乐圈中有一定地位。但是在他还年轻,创作事业蒸蒸日上的时候,他发现自己耳朵聋了,大家都知道听力对一个人意味着什么,尤其是一个音乐家,听力的失去意味着他失去了整个世界。他曾经绝望得要自杀,但是对音乐的热爱召唤着他,让他克服了重重困难,创作出了
6、很多在后世流传甚广的不朽名曲。如第三英雄交响曲,第五命运交响曲,第九合唱曲,都是在他耳聋后创作的。从 28 岁失去听力,到 57岁生命终结,他从未停下手中的笔,这样的一个人,我们可以称他为巨人。 三、本文的独特之处在于:把贝多芬还原为一个生活中的有着喜怒哀乐的人,通过多种方法具体描写人物,表现人物内心的痛苦和对不幸命运的抗争。 四、回顾主要内容,明白两种写法: 女佣开门,介绍贝多芬的情况-女佣带领客人参观工作室并介绍贝多芬的情况-贝多芬出场并和客人交流-贝多芬留客人吃饭-贝多芬回忆最后一次指挥音乐会情景。贝多芬出场前,女佣介绍属于侧面描写;贝多芬出场后属于正面描写 五、文章重点是正面描写这一部分,快速找出这一部分哪些段落用了具体的描写来表现人物?(623 段) 六、学生朗读这部分内容,勾画具体的描写语句,并思考属于什么描写? 七、小组讨论,都找了哪些描写语句,个表现了人物的什么特点? 八、师生共同总结,归纳(结合朗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