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蝈蝈与蛐蛐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本诗是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济慈的诗作,通过倾听炎热夏天蝈蝈的乐章和寂寞冬天蛐蛐的歌儿,领悟生命的热情,感慨“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教学目标1学习生字词,读准字音,理解含义。2能够有感情地朗诵诗歌,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3领会诗产生美感的作用。 教学重点1教师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诗歌中蕴含的感情。2掌握诗人通过以静写动抒发感情,感慨“大地的诗歌不会死亡”的创作手法。3理解诗人为什么发出“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的感叹。教学难点 l鼓励学生大胆想象,亲近自然,想象自己为小昆虫。2引导学生学会拆分诗歌,把握诗歌意象。教学准备教师准备第一课时前,能够有感情的朗读
2、本诗,能够读准字音、停顿,并准备好教材配套朗读带。根据学生情况,布置相应的预习作业。 学生准备分工找蝈蝈、蛐蛐的资料,找诗人、诗作的资料,找背景音乐。进行朗读,理清诗作中的字词,读通全诗,能够做到读准字音和停顿。在朗读过程中不理解的地方标示出来。 教学步骤教学流程设计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1用旧有知识引出新课,学习外国诗。 1仔细聆听教师的范读,能够在音乐中播放背景音乐,配乐朗诵蝈蝈与蛐蛐 。 感受诗作的抑扬顿挫,诗人的感情,能够纠正自己的读音,示标停顿。2学生多种形式读诗,让学生整体感悟 2学生多种形式读诗,整体感悟诗歌,诗歌。问语文水平不同的学生在诗中是否划出印象深刻的句子。 3再读,此时分段
3、读,让学生带着问题 3带着问题分段读,思考两段描绘的东读,为什么要如此分段读。理清诗作的结 西有什么不同。构。4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夏天蝈蝈的 4根据教师的提示,能够独立地发现诗声音,能理解济慈以静写动的手法。 歌的以静写动。 5用同样的思路,指导学生集体学习诗 5与同学合作,学习蝈蝈与蛐蛐的第歌的第二段,引导学生去理解两段之间解蝈蝈与蛐蛐形象的叠印。6再次阅读,此时引导学生说出自己如 6有感情地朗读诗作,体会诗歌感情。何理解济慈的感叹。教学过程:一、教师范读学生自读。整体感悟诗歌 (约 8 分钟 )教师活动 教师活动1回顾中国诗歌的学习,引出外国诗歌的学习。简要介绍两位诗人生平情况及其诗歌
4、流派。2播放音乐,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提醒、学生在听的过程中根据自己的情况做标示。3让学生在自己找的背景音乐下以多种形式朗读,如一人读,其他人听。4问语文水平不同的学生,整体读诗的感受,不要求说得很好1回忆中国诗歌的学习情况,说说学习体会。在介绍外国诗人时,可结合自己的材料进行补充,也可以询问自己希望了解的信息。2仔细听教师的范读,纠正字音和停顿,并标示出自己不懂或者需要注意的地方。3多种形式朗读,体会诗的感情基调,划出自己比较喜爱或有疑问的诗句。4语文水平不同的学生讲讲自己的感受。二、分段读,分析诗作 (约 10 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1让学生分段读,并让学生思考诗中的两段描绘的事物有什么
5、不同。2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夏天蝈蝈的声音是怎样的。让学生想象如果自己是这首诗中的蝈蝈,鸣叫时心情是怎样的?教学生抓住诗中的关键词从中体会,如:昏晕、声音飘荡、喜悦、舒适等。3设问:蝈蝈的乐音为什么在夏天那么突出?4总结刚才的读诗思路,让学生分成两大组互问、自学第二段。设问:两段是如何1带着问题朗读诗歌。2把准备的关于蝈蝈的材料介绍给其他同学。学会抓住诗中的动词来体会诗人对蝈蝈鸣叫的感情。3抓住夏天骄阳,其他鸟儿的昏晕去理解以静写动的创作手法。4想想刚才是通过抓诗中动词、形容词来体会诗的感情的,然后合作讨论,学习第联系起来的? 二段。理解蝈蝈与蛐蛐乐音的叠印。三、师生共读,体会诗情 (约 1
6、5 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1. 再次配乐范读。2让学生读整首诗,思考存在疑惑的那句“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的意思。3通过板书,让学生联想蝈蝈、蛐蛐与大地的关系以及蝈蝈的乐章和诗歌的关系。通过回顾前几次课学习的拟人手法,再次体会蝈蝈的歌唱。4继续让学生思考为什么选取了夏和冬来写。5读全诗,再次结合诗人生平,理解诗人的创作思想:“诗应该给人以安慰,并提高他的思想” ,鼓舞人们乐观地对待生活。布置课后作业。6师生再次小结如何学习诗歌:抓关键词语、感情词、动词去理解,一段一段体会。1.认真听,体会读诗的抑扬顿挫。2思考存在疑惑的那句“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的意思。3回答:蝈蝈、蛐蛐是大地生命的
7、一员,蝈蝈、蛐蛐的呜叫也就是大地的歌声,是生命热情的体现。4联系夏天和冬天的气候来回答问题。5有感情地朗读诗作,并记录课后作业。6师生再次小结如何学习诗歌:抓关键词语、感情词、动词去理解,一段一段体会。三、拓展学习,丰富对诗的认识 (约 10 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1组织学生通过阅读来对比课后诗蝈蝈与蟋蟀和课文蝈蝈与蛐蛐 ,从读中获取感性认识。2回顾以往学过的关于诗体的知识,接触译诗的不同风格。3找出英文原版诗,进行朗读。尝试让学生翻译,可以是小组合作翻译。1多种形式的读这两首诗,在读中获得感性认识,体会译诗的不同。2不要求具体答案,只要能有所接触、有所体会就行。3朗读英文原版诗,感受英文
8、的音韵,尝试翻译,可以小组合作。四、本课总结 (约 2 分钟 )本诗是自读课文,与此单元其他诗歌不同,是来自国外的诗歌。此两首外国诗都是描写大自然,但是表现的却是大自然的不同方面。 蝈蝈与蛐蛐较后首诗稍难理解些,这包括蝈蝈、蛐蛐意象是如何叠加,使之融为一个整体的;蝈蝈、蛐蛐唱歌的意象与大地诗歌之间的联系;“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与诗人创作思想的关系等。第二首诗中夜的静谧是需要从字里行间细细品味的,诗中意象也需要结合个人想象慢慢琢磨才能有所领悟。板书设计蝈蝈与蛐蛐济慈(夏)蝈蝈的乐音 主题:(冬)蛐蛐的歌儿 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练习设计随堂练习设计1在蝈蝈与蛐蛐中,诗人把蝈蝈和蛐蛐发出的声音
9、比作什么?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答案与提示:诗人把蝈蝈和蛐蛐发出的声音比作“大地的诗歌”。诗歌表达诗人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由衷的赞美。教学反思:学诗,首先就需要多读,只有在读中才能真切感受到诗的音韵美、节奏美、意象美。作为自读课文,其与精读课文相比,教师重点分析的内容可以少些,重要的是拓展学生对此单元学习内容的认识,打开学诗、读诗的思路。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让学生多说,不管说得怎么样,只要学生有所体会,就能不同程度达到要求。教学中我们意外地发现,学生头脑里面有教师所想象不到的潜能和想法,有时他们能够给我们的教学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实现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是我在教学设计时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实践证明,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围绕教师设计的“我感受到” “我发现了” “我不理解” “我欣赏”等几个环节,很好地掌握了第一首诗的学习要点完成效果相当不错。但是,如何在教师“退居二线”后,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不留痕迹地引导学生将课文所有重要知识很好地落实,是一个难题,也是我将为之不断努力的研究课题。本课体现了新的语文课程理念,注重培养学生主动研究自主求知 有创新精神的良好学习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