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石壕吏教学设计教材分析:“诗圣”杜甫的诗号称“诗史” 。 石壕吏是三吏中的一篇,也是艺术成就较高的一篇。学习石壕吏有助于学生体会以上特点。但理解石壕吏的思想内容即诗歌反映的社会现实较易,体会蕴含在诗作中的思想感情就较难,尤其是这种感情并未直接点明而又很复杂时更是如此。品味诗作的艺术手法和精美语言就更是难上之难了。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石壕吏的写作背景。2、通过朗读、把握石壕吏的思想内容与的作者情感。3、学习诗作巧妙的构思和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关注现实、关注民生的人文素养。教学重点:通过朗读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把握石壕吏的思想内容与的作者情感。教学方法
2、:朗读法 讨论法 归纳法、赏析法等。教学准备:学生课前预习熟读诗作,提出疑问;教师搜集资料。设计思路:石壕吏是杜甫的一首叙事诗,反映的是安史之乱时期老百姓的痛苦生活,表达了作者对民生疾苦的同情,对朝廷无能黑暗的批判,是杜甫现实主义诗歌的代表作。我把引导学生体味石壕吏的思想内容与的作者情感作为重点,通过“朗读疏通整体感知揣摩模拟人物心理分析作者思想情感”一层层由浅入深体味诗歌的内容、主题、人物到作者的思想感情,通过多次多元的对话达到对文本的深透理解,培养学生关注现实、关注民生的人文意识。教学过程:导语:托尔斯泰说“战争请孩子和老人走开” ,然而任何时期的战争往往会在妇女、儿童及老人的啼哭中开始和
3、结束。今天就让我们穿越时空来到二千多年前的石壕村,看那里究竟发生了什么?!板书(石壕吏,杜甫)授课:1、引入新课1、我想修改这首诗歌的题目,将它改为石壕妇 ,你们能理解老师的做法吗?生:理解,是因为题目与内容不符,题为石壕吏然而诗歌却以老妇人的致词作为主体。2、这种做法有道理吗?1)有道理2)无道理,尽管诗中详写老妇前致词,但仔细观察会发现这是官吏与妇人之间的对话。2、从诗歌来看,主要人物应是差役,但诗人对他用了暗写,一出场只用了“吏呼一何怒”来点出他的声威,此后他就转到“幕后”对老妇则用了明写,把他所说的话写成了一篇“抒情独白” 。其实呢,用心品味就会发现老妇的话句句都是官吏逼出来的。所以对
4、差役这一形象的塑造采用了空白艺术(板书)所以陆时雍称道“其事何长,其言何简” 。而作者留下的大量的空白则需要我们根据老妇人的致词来填充。1、请同学们快读,老妇人致词这几句诗歌,你读懂了吗?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夜晚有差役捉人,老妇人陈述家中的悲惨遭遇,希望博得同情,最终无奈只有自请应战。2、那么如果请你在原文中找到一个字来概括老妇人一家的悲惨遭遇呢?(苦)我想再擅自加上一个字,他们遭遇不但痛苦而且悲惨,所以我想可以拓展为(悲苦) 。3、那么老妇人的“悲苦”遭遇表现在哪里?你能在原文中快速找出其中一方面吗?(原文即可)例:“三男邺城戍。 。 。死者长已矣”请同桌还原对话。4、读到这里我不禁感慨多么
5、残酷的战争,那么以我们对诗歌的了解这应该是唐朝的哪一次战争(安史之乱) ,这次战争造成了怎样的社会现状,它给百姓带来了怎样的深重灾难,你尝试着在诗中找到原句吧?1) “暮投石壕村。 。 。 。有吏夜捉人”A.在封建社会里,由于社会秩序的混乱和旅途荒凉等原因,旅客都“未晚先投宿” ,更何况在兵祸连接的时代。寥寥五字,不仅点明了投宿的时间和地点而且和盘托出了兵荒马乱,鸡犬不宁,一切脱出常规的景象。蒲友龙指出这首诗“起有猛虎攫人之势” 。B.公元 758 年,为了平息安史之乱,郭子仪、李光弼等九位节度使,率兵 20 万攻安庆绪所占的邺郡,胜利在望。但在第二年春天,由于史思明派来了援军,加上唐军内部矛
6、盾重重,形势发生逆转,在敌人两面夹击之下,唐军全线崩溃,郭子仪等退守河阳,并四处抽丁补充兵力。C.“捉人” “夜”等字第一表明官府捉人之事时常发生,人民白天躲藏或反抗,无法捉到;第二表明县吏“捉人”的手段狠毒。D.“老翁。 。 。出门看”表现人民长期以来深受抓丁之苦,昼夜不安,即使到了深夜,仍然寝不安席。3.残酷的战争不仅给人民带来深重的苦难还远不止这些,同学们在诗歌中发现战争还给人民带来了哪些痛苦?“室中。 。 。有孙。 。 。无完裙”战争除了带给百姓无尽的苦痛之外,直接导致了人民的生活极度贫困(板书) ,我在此处发现一处矛盾不知有哪位英雄与我所见略同呢?有版本说“有孙未便出,见吏无完裙”
7、,可见官吏是要她出来的。 (通过师生对话还原当时的场景)4.事情似乎就此陷入僵局,丁是一定要抓的,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换位思考,假如你是老妇,你心中会怎么想,有何打算?老妇:我不能让他们把儿媳抓走,否则小孙子就会饿死,怎么办呢?唉!只好我去应征了。所以诗中就出现“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这一幕了。4、读到这里我们有些同学在一方面为老妇人一家的悲苦遭遇唏嘘感叹的同时,对这件事的全程亲历者杜甫有什么想说的吗?3.官吏为何不抓杜甫?人家只是过路人,不承担赋税的责任,何况他是有些身份的。2)杜甫一直没有出现是为什么?a.在杜甫现存 1400 多首诗歌中,它深刻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前后二十多年的社会风貌,生动
8、记载了杜甫一生的生活经历,把社会现实与个人生活紧密结合,他并非客观叙事,而是在深刻广泛的反映现实的同时,通过独特的艺术手段,表达自己的主观情感,诗人时而因忧国伤时而泪流满面:“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时而痛斥贫富不均:“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时而大声疾呼:“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但在石壕吏中诗人一句“暮投。 。 。 ”交代自己出场后便不再出现直到结尾才现身:“天明登前途。 。 。独与。 。 。 ”诗人始终没有站出来说话,这对于一向关心人民疾苦的杜甫是反常的。B.那么诗人的这种反常心理依然留下了大段空白,是诗人怯懦了吗?不关心百姓了吗?不是,诗人对百姓的关切和同情之心
9、是永远不需要怀疑的,所以一个很可怕的事实便是:他对抓丁一事并不反对。你如何理解?作者既看到了人民的苦难,并引起他深切的同情和愤慨,又并不反对这场平定“安史之乱” ,因为战争不平息,国家社会就不可能得到安宁。从这一角度来说,诗人所述的老妇应役一事,既是对统治者严厉的控诉,也是对人民慨然而赴国难的这种精神的褒扬。这一点在“三吏三别”其他诗篇中更有明显的表露, 新婚别中新妇虽有“嫁女与征夫,不如弃路旁”的哀怨,但最终慨然道出“勿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的劝勉之词, 垂老别中那位从军老者也有“子孙阵亡尽,焉用身独完”的悲壮自白,这无疑不表现了诗人思想的矛盾,但也只能接受这种无奈的现实。3、小结:既然我们
10、能感受到诗人思想上的矛盾,那么在诗歌中,他对官吏与老妇分别怀着怎样的情感?原文:吏呼。 。 。 。妇啼一何苦诗歌固然通过石壕吏乘夜捉人揭露了封建统治者的残暴,但最主要的还是反应“安史之乱”引起的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沉重灾难。总结:战争只会给人民带来数不尽的痛苦,道不完的灾难,尽管有许多人不认同“止戈为武”的解读,但是我们却要反对战争,保卫和平,让和平鸽飞遍全球,让世界铸剑为犁,让全世界的人民生活在和平安定的幸福之中。石壕吏教学反思在以往的教学中对诗歌教学不是很重视。因为考试时只考默写,只要理解主题,对名句意思理解了,能够理解性默写就可以了。所以重点就是让学生熟读、背诵、默写,大体上理解就好。本学期
11、我就想要在诗歌教学上有点突破。所以,在这一首诗的教学中我作了一些新的尝试。首先重视了导入。我采用了引起学生思考的导入方法。我是这样导入的:师:我想修改这首诗歌的题目,将它改为石壕妇 ,你们能理解老师的做法吗?生:理解,是因为题目与内容不符,题为石壕吏然而诗歌却以老妇人的致词作为主体。3) 然后继续追问,你认为这样有道理吗?这时候学生的兴趣就被调动起来了,纷纷说出自己的看法。认为无道理的说:尽管诗中详写老妇前致词,但仔细观察会发现这是官吏与妇人之间的对话。这样的导入,既增加了学生的兴趣,又利于下一步对诗歌主题的理解,还有利于启发学生,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和主张。其次,诗歌语言简洁
12、、凝炼,富有跳跃性,所以有很多空白,等待读者去回味。我在本诗中设了几个空白让学生去填充:首先让学生想像“吏”是怎样“呼”的?“妇”是怎样“啼”的?“师:同学们想像一下差役呼喊时的愤怒的样子。生:他们拿刀比划着老妇,大声呵斥。生:他们怒目圆睁,面目狰狞。生:他们骂着:“老不死的。 ”师:同学们的想象真丰富,那老妇又是什么样子呢?生;她穿的是破衣烂衫,手里拄着一根棍子。生:她满脸泪痕,说话哽咽。生:她浑身颤抖,勉强站立。师:同学们用想像再现了一千多年前那个凄惨的夜晚,可怜的老妇在官差逼问下的惨状。师:写老妇凄苦的目的是突出了官差的生:残暴。 ”还在主体部分设置了想像问题:“师:那你说这部分中老妇前
13、致词是她一气呵成的还是被逼下说出来的?生:应该是被逼问的。师:怎样逼的?生:刚开始叫喊:“你们家里的男人出来!”然后老妇人才说:“三男邺城戍。 ”后来又说:“没有人了?那不有孩子在哭吗?”这时老妇才说:“惟有乳下孙,有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最后可能差役逼着说:没有男人就叫你儿媳去做火头军。老妇这才说自己愿意“急应河阳役。 ”生:他应该说:“汝家有丁否?” “屋内似有人。 ”“汝媳可充军!”生:笑。师:(笑)看来你的文言修养不低呀?和古人对话都不用翻译了。 ”用这两处想像使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更为细致,对形象的理解更加透彻,也有利于理解老妇的苦难生活和差役的残暴,同时也训练了学
14、生的人物描写能力和想像能力以及表达能力,也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提高了。最后,我跟随学生在课堂的最后环节水到渠成的提出了两个个共同的问题,学生还真提出了几个很有价值的问题:为什么是“有吏夜捉人”?而不是“有吏来征兵”?为什么差役不抓杜甫?那为什么他不出来阻止?学生只有投入地学习,认真思考,才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给学生提问的机会也是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最后一个环节是谈收获,学生针对写法和主题来谈。谈得也很好,这一环节有助于学习养成及时总结的习惯。作业布置:我是分层次布置的:必做的是翻译和背诵、默写。还留了两个作文任选其一:一个是扩写成记叙文。另一个有点难度和挑战性的是改编成戏剧。总之,这一堂课的环节是我按诗歌特点精心设计的,学生在上课时兴趣很高,听讲认真,发言较踊跃,应该说是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这也使我更加坚定了以后认真设计每一堂课的决心,这不仅是挑战自我,也是对学生负责的表现。虽然未来的教学之路任重道远,相信踏踏实实去做,总会有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