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治理能源地质环境打造低碳绿色经济6(1).doc

上传人:kpmy5893 文档编号:5188688 上传时间:2019-02-12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35.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治理能源地质环境打造低碳绿色经济6(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治理能源地质环境打造低碳绿色经济6(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治理能源地质环境打造低碳绿色经济6(1).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治理能源地质环境打造低碳绿色经济6(1).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治理能源地质环境打造低碳绿色经济6(1).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能源地质灾害的严重灾害应成为国家开发治理的战略举措从古交山城地质灾害现实论开发治理的迫切性一、我国地质环境保护工作成就举世瞩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地矿、国土、水利、交通、铁道、海洋及中国科学院等部门的科技工作者和广大职工,在地质环境保护方面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我国地质环境保护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广泛开展地质环境评价,服务国家重大工程建设。从 20 世纪 50 年代开始,水文、地质、勘查工程的规模不断扩大,为一系列矿山、油田开发、电站工厂、港口选址、铁路、公路、输电、电讯线路的选线和山西能源基地等国土开发重点区域的规划、决策,提供了环境地质论证的科学依据

2、;对各项重大工程的建设和生产过程中的环境保护工作提出了一系列科学措施,为重点工程趋利避害,顺利施工发挥了基础性的作用。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的勘查论证的科学性,深受国际同行的赞许。对人类活动与地质作用复合系统的变化规律认识逐步深化,在合理开发资源与缓解地质环境恶化方面不断取得突破。随着对自然开发的加速、资源不足和人为因素引发的地质环境恶化问题越来越突出,广大地质工作者紧紧围绕制约经济发展、影响人民生产生活的瓶颈问题,努力探索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相结合的途径,取得了许多重大成果。诸如,为了缓解水资源严重短缺,地质部门先后组织实施了“西北找水特别计划”和“西南贫困岩溶石山地区地下水资源勘查开发计划”

3、,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隐伏岩溶区和鄂尔多斯盆地白垩系深部完成各类勘探孔和探采结合井 350 余眼,累计实际抽水量达 66.5万立方米,已经找到水源地或查明富水地段 50 余处,初步探明地下水可开采量每年约 10 亿立方米,相当于建成 13 座大型水库,为缓解西部地区的经济建设和人畜用水矛盾做出了重要贡献。由于过量抽汲地下水,导致上海、天津等一些城市相继出现严重的地面沉降。华北平原大量开采地下水,导致大面积地下水位下降,出现深层地下水枯竭和浅层地下水疏干、地表径流排盐功能受到抑制。针对这一日益严重的局面,地矿部门先后在秦皇岛、南通、宁波、上海、厦门等城市及闽南三角开放区多次开展了水资源及城市地

4、质环境勘查研究,深化了对沿海城市区域地壳稳定性、地面沉降、塌陷、海平面升降、海岸江岸稳定、港口回淤及水环境污染等重大环境地质问题的认识,探求出一系列科学的治理防范措施,为城市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解决了一大难题。预测、防治地质灾害的能力逐步提高,减轻了国家和人民的损失。几十年来,围绕诸如宝成、成昆铁路及刘家峡、龙羊峡、三峡水电工程等重大经济建设项目开展了以防治地质灾害为主的环境地质调查,避免了一系列灾害的发生,为国土整治、城市和工业布局提供了重要依据。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启动的链子崖黄腊石危岩体专项防治工程,取得了勘查、设计、施工、监测一体化的重大突破,建立起适合复杂岩层条件的预应力锚固施

5、工方法和立体实时监控系统,两处危岩体的变形破坏趋势得到了有效控制,经受住了1998 年暴雨及库区持续高水位的考验,为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提供了范例。20 世纪 60 年代开始,加强了对水土流失规律的研究,对改革不合理的耕作方式、防止植被破坏、扩大林草覆盖面积等防治水土流失和荒漠化的措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和实施方案,规模空前的三北防护林建设,对减缓风沙南侵起了重要作用。 “九五”期间,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矿业秩序治理整顿工作,加大了矿山生态环境治理及矿产资源保护与合理开采的监管力度,完成了矿山尾矿、土地复垦、地质环境的初步调查,建立了矿山环境数据库,举办了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示范点,把矿山地质环境保护

6、工作推上了一个新台阶。 国土资源部门和各级地方政府都不断加大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管理力度,逐步形成了群专结合、群测群防体系。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及时性与准确性不断提高,1998 年后的三年中就成功地预报了 169 起崩塌、滑坡、泥石流等突发性地质灾害,至少使一万人避免了伤亡。为从源头上控制和预防人为诱发地质灾害积累了经验。 环境地质的基础研究不断深化,若干领域已跻身国际先进行列。我国科学家独创的地质力学与工程地质实践结合,诞生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工程地质力学学派;在重大工程基础和区域稳定评价中,李四光创立的“安全岛”理论得到有效的应用;我国开展的大型泥石流模拟试验、岩溶和黄土地质研究、第四纪冰川研究方

7、面的新进展,在世界上均占居领先地位;中国北方晚更新世以来地质环境演化及其未来生存环境变化趋势预测研究,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华北平原至渤海沿岸大断面的古气候、古环境研究,中国今后 50 年地下水资源及土地资源为主的生存环境预测,均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 “岩溶作用与碳循环研究”重建了中国南方古气候变化的连续岩溶剖面,揭示了末次冰期以来气候变化的全过程和几个重要的气候演变事件。 中国环境地质图系反映了主要地质灾害类型、形成、分布和发育规律,受到国际地学界的好评。过去,环境地质工作和队伍分属不同部门,1988 年国务院明确地质环境保护管理是地矿行政主管部门的重要政府职能,地质环境保护工作及其

8、管理迈入新阶段;1998 年国土资源部成立,更使这方面工作得到了新的加强。进一步建立了具有我国特色的地质环境管理体系:地质环境监测网络及地质环境信息系统日臻完善,地质遗迹保护,地下水、地热和矿泉水资源管理工作,地质环境保护得以更全面的开展。2、地质环境保护面临严重问题总体来说,我国地质环境面临的形势仍然十分严峻,突出表现在:水资源紧缺,污染严重。我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 2300立方米,不足世界人均量的四分之一,而且时空分布很不均匀。目前,全国 600 多个城市中有 400 多个缺水,其中 100 多个城市严重缺水。华北、西北、辽宁中南部、山东地区及沿海部分城市水资源供需矛盾尤为突出。水资源的紧

9、缺既是我国面临的最为突出的资源问题,也是日益突出的环境问题。过量开采地下水,引起了区域地下水位持续下降,造成一些地区表层植被枯死和土地荒漠化,产生地面沉降和海水入侵等地质灾害。严重的地面沉降导致城市基础设施被破坏,防洪能力下降,内涝严重。海水入侵使地下水不断咸化,加上工业“三废”和生活污水排放的影响,全国有 50%以上的城市地下水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直接影响工农业供水。污水灌溉和农药、化肥的大量施用,造成大面积土壤和地下水“三氮”含量增加,威胁农业生产地质灾害日益严重,综合防治难度加大。我国地处印度、欧亚和太平洋三大板块结合部,地震活动频繁,地震灾害造成的损失位居各种地质灾害之首。因其他地质灾

10、害造成的损失全国每年仍高达 270 亿元。崩塌、滑坡、泥石流等突发性地质灾害几乎遍及全国各省、区、市,西南和西北地区尤为突出。全国每年发生这类地质灾害达十余万次,死亡人数达千人,有 700 多个县(市) 、数万个村庄受到严重威胁。由于矿山开发和岩溶作用,我国有 24 个省(区)存在地面塌陷灾害。风暴、海啸等海洋地质灾害危害极大。在开发自然的活动中违背客观规律的行为仍然比较严重,地表生态恶化趋势加剧。各类人为因素诱发的地质灾害已占地质灾害总数的 50%左右,且仍呈上升趋势。全国水土流失面积达 367 万平方公里,平均每年水土流失面积达 1 万平方公里;荒漠化土地面积达 260 多万平方公里,并且

11、每年还以 2460 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展。荒漠化所形成的沙尘暴灾害越来越频繁和严重。全国各类矿山年采掘量达 60多亿吨,采矿破坏土地面积累计达 500 万公顷,而工矿废弃地复垦率仅为 12%。矿山开采中“三废”的排放严重污染了矿山及周围地区的地质环境;矿山开采诱发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十分普遍;采矿活动使矿区周围平衡遭破坏。对江湖、海洋的过度开发导致海水入侵、赤潮、江湖水位下降、海岸河岸侵蚀、土地盐碱化、湿地退化。部分地区滥挖、倒卖、走私重要古生物化石的现象屡禁不止,一部分重要地质遗迹正在或可能被毁。地质地貌景观遭受严重破坏,地质环境恢复治理任务十分艰巨。地质环境保护法规体系和

12、管理体系尚待完善,基础工作亟待加强。目前还没有地质环境保护的龙头法规,相应的资源开发利用法规也不配套。地质环境管理体系不够健全,人员尚未全部到位,管理职能未落实到基层;地质环境保护和地质灾害防治的投入保障机制尚未建立。对全国的地质灾害、矿山环境地质问题、地下水水质及污染程度、城市地质环境状况、地质遗迹资源等现状,都缺乏全面、清晰的了解,地质环境监测工作发展缓慢,一些工作处于维持和萎缩状态;监测手段和监测设施落后,监测井孔堵塞破坏严重而且又不能得到更新和调整;实施监测的基层工作人员必要的经费、交通、办公等基本条件得不到保障;部分监测数据尤其是委托监测的数据质量得不到保证;资料汇交不及时。对地质环

13、境保护和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宣传普及工作力度不够,人民群众的地质环境保护意识较淡薄,对地质灾害甚至有许多误解和迷信的看法。据甘肃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抢险指挥部新闻中心最新通报,截至 14 日 16 时,泥石流致使 1239 人遇难,505 人失踪,住院 66 人,解救 1243 人。国土资源部官员 14 日表示,今年中国重大地质灾害发生的频次、造成死亡失踪的人数均为本世纪以来最严重的一年。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副司长陶庆法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今年 1 至 7 月,全国共发生 10 人以上死亡失踪的重大地质灾害事件 14 起,为近 10 年来最多,共造成 379 人死亡失踪,已经超过 2001 年以

14、来任何一年全年度的重大灾害造成的死亡失踪人数。 ”“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要加强临灾避险,凡是有地灾威胁的隐患点,一旦有极端气象、成灾迹象,要及时启动应急响应,坚决撤离人员。 ”国土资源部地质灾害防治应急办公室副主任田廷山在采访中说,要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地灾防治,提高公众防灾的意识和能力。还要加强对地灾的分析、研究、总结、规范,与时俱进的改进和创新地灾防治工作。3、山西地质环境保护亟待加强地质灾害治理刻不容缓地质灾害害治理,顾名思义,是指通过人为因素避免和减轻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目的是维护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地质环境保护对大多数百姓来说是一个很陌生的话题,

15、远不如身边的柴米油盐那样贴近,这些遭破坏后不可再生的遗迹是大自然赋予人类最宝贵的财富。随着近年来地质灾害的不断发生,更广泛的普及地质环境知识,加强地质环境保护工作,让越来越多的人都投入到保护不可再生资源的行动中去,就尤为的显得重要。 在山西,地下采空区已达到 5000 平方公里以上。由此,地表裂缝、房屋损坏、浅层地表水疏干变得随处可见。大量的耕地被毁,大量的矿区居民住房成了问题、饮水成了问题。到 2005 年,已有 45个村庄因此被迫搬迁。治理地质灾害,山西开始行动。棚户区改造,大同建起 300 多栋楼房。农村地质灾害治理,今年准备解决 201 个村的问题。保护地球,实现人口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

16、展,我们正在努力着。上世纪 50 年代,国有的马口煤矿在盘道村前开建,到上世纪80 年代,马口矿迁到别处。而与此同时,盘道村办的麻皮泊煤矿建了起来。到 1997 年,麻皮泊矿关闭。经过几十年的开采,盘道村的地下被彻底挖空。挖空地下后,盘道村开始出现房屋损坏、地表裂缝、地面塌陷、水源枯竭。灾害的背后,是我省矿产资源大量开采,采空区达到 5000 平方公里。解放以来已产出原煤 90 多亿吨,目前仍以每年六七亿吨的强度开采。高强度采矿的同时,却是过去基本没有治理,留下大量历史欠账。地质环境是我们居住生活、劳动生产的基本条件,地质环境受到破坏,我们就失去了基本条件,我们必须保护好、治理好我们赖以生存的

17、环境。山西对采矿所致的地质灾害,实行“谁致害、谁治理” 。私有煤矿采煤,导致村民房屋裂缝倒塌、饮水缺乏,由煤矿自己出资解决。国有大型煤矿“致害”则由政府出资治理。例如“煤都”大同,几十年开采后,大同矿区成了我省地质灾害最严重的地方。为了改善矿工的居住生活条件,政府实行了棚户区改造。一年时间,在大同市区建起了 300 多栋楼房。近几年,我省对煤炭行业实施了关小建大和资源整合,煤矿数量大为减少。煤矿关了,但地质灾害还在。已经造成地表塌陷、房屋损坏、浅层水源疏干的村庄,在山西已达到 676 个。古交全国主要产煤基地,集铁、铝和多品种材石矿为一体的能源山城。煤为古交市主要矿种且储量大,品种多、分布广。

18、煤田面积717 平方公里,储量 98.3 亿吨,其中有肥焦、主焦、贫、瘦及热变质无烟煤种,分布在古交全境各乡镇、街办辖区。均作为古交市能源型经济的主要支撑源。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依靠资源优势,古交市中小煤矿顺势而生,经批办的合法矿井最多达到 300 多座。依托国家政策逐步引导,尽管开发、发展和壮大的过程属于粗放落后的矿业经济,也尽管由此过程而引发了回收率低、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不良后果 ,已直接影响到煤炭经济可持续发展以及当地居民的生存环境。但三十年来,古交人确实完全依靠于煤炭及其相关产业的活跃型经济直线轴上,并彻底摆脱了脸朝黄土背朝天的单一贫困生活模式,同时也给政府也带来了可观的财政

19、收入。也由于政府财政的逐年递增,古交市从农村到城市发生了质的变化。古交人完全依托于煤矿、铁矿及相关产业的生存观念已暂时无法替代或改变。太原市地处黄土高原,地质条件较脆弱,今年持续的干旱已经造成岩土松散开裂,加上近年来大量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动工,发生地质灾害的概率大为增加。一旦遭遇强降雨,极易发生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太原市主要地质灾害(隐患)类型有滑坡、崩塌、构造地裂缝、采矿地裂缝、地面塌陷、地面沉降、泥石流等。目前,全市有 400 余处地质灾害点及隐患点,分布在 10 县(市、区) ,并主要集中在阳曲、古交、娄烦。中央关于科学发展决策以及能源粗放型经济战略转移的政策为古交市经济结构调整

20、走绿色转型之路指明了方向。生态破坏、地质灾害衍生,村庄塌陷、林田耕地毁损已成为严酷的事实摆在当地政府与古交人面前。尽管我们采取了相关措施,上级政府也出台并实施了针对性的办法:关井压产,资源重组等等截至 2009 年年底,古交市辖区原有三百多座煤矿经逐年淘汰或关闭之后已仅剩在册的 25 座。从现象来看,煤矿少了,环境暂时不再污染了,产能提高了,事故率降低了。然而以下几个方面的突出问题因多年积累之后成为古交市整体发展与生存的主要阻力。一、能源经济的突飞猛进尤其 20062008 上半年,政府地方财税收入呈现了历史最高,教育、医疗、社会福利、基础设施建设、环境保护造林绿化投入、污染排放源取缔与遏制,

21、城市规划建设,农村问题、农民问题、农业问题的逐年解决和改变提升,科技产业逐年小有新生,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毕业生及社会闲散人员失业率降低等等,都发生了历史从未有过的好势头。然而本来国际金融危机已对古交这个单一能源型经济县市带来了无法应对的负面影响,相继关闭地方煤矿,集团型资源整合经营的合法生产权又遥遥无期,使得全市从政府财政收入明显递减,到农民、市民人均收入急剧下降,失业率增高,各行业市场萧条,各项事业应投应支项目缓慢过渡。一个完全依靠能源型经济的特殊地区,突然向绿色经济转型过渡确实是比较艰难的,人们从认知观念改变提高到升华科技含量的新型产业开发发展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二、尽管政府采取多方面相

22、关举措应对当前现实,可见煤矿及其相关产业的大范围停产直接冲击着古交当前乃至今后的生存与发展。尽管经过产业结构调整,矿井整合重组,洗煤焦化产业劣淘优生,或者能源深加工的低碳产业试图开发利用,几个大型煤矿,几个涉煤加工产业,或个别电力产业开发等的实现集中优势投入后核算其产值确实可观。利税增加、产能提升,地方财政有可能还会有比较更高收入,甚至超过历史新高,然而一个不能忽视的现实直接关系到民计民生的大问题即就业失业与社会和谐稳定摆在我们面前。三十年来,农村剩余劳动力以及部分初高中未录取和中、大专毕业未分配就业的青年学生这个大群体,已完全依托并就业和渗透于煤炭企业及相关企业产业链中。猛然这条产业断链,人

23、们的生活经济来源由此而无着落,子女上学、家庭就医、日常生活都均受到了严重冲击。尽管关小并大,出现几个能在市场占有大份额的企业健康发展。但所招用的员工极少,大部分古交人的就业出路受到了限制。原有煤矿直接相关的村庄和村民,因土地塌陷林地毁损,村庄裂缝无法居住,已都将成为古交群体农民当前和今后更长时期生存出路无着落,搬迁或正在搬迁和还未搬迁的村民,搬迁之后如何生存?三、逐年关闭的煤矿,尤其近三年来关闭的煤矿和铁矿区开采过程和停产后封口失修已造成了人们无法预料的安全隐患,即有害气体积聚,尤其地表干枯、井下积水严重,闲置空巷有可能产生煤层自燃,对周边大矿埋下了不可估量的特大水灾、火灾隐患。四、因求生导致

24、犯罪的 案例明显增多。矿井关闭后,由于监管无法到位,至使部分农民和失业人员挺而走险,事故率、安全隐患更加明显增加。1.部分关闭矿井原有井下财产并未如期撤出,无法生活的农民便作为发财和求生活的捷径开挖井口,混抢乱偷,很有被井下有害气体和水患等危险隐患导致出事,甚至是大事。2.农民为了生活挺而走险,不会顾及非法还是违法而私挖滥采,无论井下或是地面巧立名目、劈山挖煤都将是关闭矿井后古交第一大安全隐患,而且此隐患要比合法矿井开采过程的隐患来的突然,发生之大,发生的无法估计。五、2008 年矿井关闭时间紧,立即封口等待验收而容不的清撤井下所有设备和重要物资,一部分属于政府认可上报的整合矿井,也就根本没有

25、准备撤出设备和物资,这便成了无业人员准备分抢偷盗的目标。很可能一部分矿井存于井下的矿用火工产品未及时撤出或因撤出无法存放索性干脆存于井下至今。这更给周边地区、村庄村民、国营大矿及临矿埋下了不可估量的大隐患,大爆炸大事故时可发生。六 、古交市原批大小矿井均为国营大矿边角资源,开采方式大部分是掘进炮采,已采出的资源其实不到 40%,有的煤矿经营过程中有意或无意的越界探采了一部分大矿资源,至关闭之前,自有井田的资源留有大部分未采,矿井重组后除主体保留矿井之外,其余被整合的矿井实际无法进行机械化综合布局开采,也是主体矿主准备放弃而闲置的矿井。因此,所有被关和闲置矿井的资源全部丢弃浪费,占了原批井田储量

26、的 50%以上,确是能源本来不可再生,又无法再采的极大浪费。经调整笔者对综上列述的实际现状进行思考分析归类,我市集中显现出暂时难以解决,难以融合但必须融合的两个大问题,即:一方面煤矿、铁矿关停后,相关企业基本停产,相关产业整体经济纽带断链,政府财政收入急剧下降,税收萎缩,农民又失业下岗,而生活无保障,偷、盗、抢等案件上升,社会和谐稳定压力增加,上访民事纠纷不断发生。而另一方面,关闭停产煤矿所覆盖的地表塌陷、林田毁损、水土流失、植被破坏,井下安全隐患也逐渐增大,尤其剩余未产出的大部分资源丢弃浪费预计可达七千万吨左右。综合以上这两个不同存在的问题,加上经济危机给古交带来的影响,现实无法逃避。古交怎

27、么办?经调查分析现提出以下不成熟的建议,供领导参考研究,为古交的绿色转型二次经济腾飞做出战略性决议。建议词:治理能源环境地质灾害、打造低碳经济绿色转型。前面我们调整论证,全市历年来所有关停煤矿后所造成的大面积地质灾害,大部分村民无业生活以及待搬迁和已搬迁村民的后期生活条件无着落林田村庄塌陷裂缝、植物破坏引发村民上访等严重后果的出现。而地下却闲置的即将丢弃浪费的七千余万吨原煤。所以建议:开山取煤,平田造林、恢复农田植被,释放排除有害火源、水患,清除丢弃的火工隐患,彻底杜绝安全事故,恢复农民工就业,开发新能源经济与绿色经济产业链,以此带动全市经济二次腾升,消除求生无业犯罪,建造实实在在的和谐古交。

28、可带来的受益优势有以下几个方面:一、关停煤矿所丢弃的煤源近七千余万吨(预估) ,按覆盖50 米厚以下可挖掘释放的矿区面积计算,新增开发丢弃煤源可达五千余万吨(预估)每吨按略低市场价三百元计算(按肥焦、主焦、动力煤、货瘦煤平均价),销售收入可达 150 亿元。如将投入开发成本既回填平地,造林绿化,开山挖掘等全部成本按每吨产煤单位预计 160 元核算,全市所有被关矿井丢弃的原煤可净得利润 75 亿元,如按三年完成此项大的项目工程,每年可净得利润 25 亿元。政府也同时增加了可观的财政收入。二、彻底治理并释放有害气体积聚,煤层自然源等地质灾害,排除了矿区井下不可预估而无法排除的安全隐患。三、彻底解决

29、已搬迁,未搬迁村民的居住安置,降低甚至基本杜绝由此而产生的村民上访等问题,清除了过去一直捆扰的村组织与村民,村与矿,村民抱怨政府无休止的群访纠纷事件。并解决了全市所有因矿区采空塌陷以及周边塌陷裂地所造成的村民无法居住问题。四、历年被关被停全部矿区面积内,所有受到地质灾害威胁的村庄,林田,坡地,耕田等在全部挖山治理的过程中可直接安排农民工- 人,人均直接劳动力收入 -元,治理后可增加耕地-亩,林田植被 - -亩,可建造蔬菜大棚基地 -亩,育林,养殖,植树、耕种等就业农民- 人户,绿色经济的初期转型可增加经济收入达- 万元。还可在回填平整后原村庄地段建造居民新村,既解决了农户居无定所不愿出走他乡增

30、加经济负担的生存问题,又缓解了城市建设规划和供应压力。五、全市境内由此彻底扫除了可作为私挖滥采的违法采煤区域,减少了行业部门的管理压力,杜绝了滋生腐败源头和群体为煤而乱的被动局面。就业面增加了,农民通过对新增农田、林地的经营管理受益使的后期生存有望了,偷、抢、私挖滥采等犯罪率明显降低了,社会稳定和谐局面也相继逐步实现了。综上所述,治理能源环境地质灾害,打造低碳经济绿色转型的战略思维将不在是望不可及的口号,通过政府,开发企业,村组织,社会力量和科技开发专家共同参于努力,使古交这座历来依靠能源旧模式发展的城市真正达到环境改变,丢弃能源再生利用,地质灾害将以彻底治理,由矿山地质构造所形成的安全大隐患

31、全面排除,耕田、林田、植被面积恢复并增加,农村、农民的生存源得以保障奠定。和过去一样繁华不衰的古交将再次呈现。以下作为组织实施建议:一、政府牵头并立项报批,立项名称为:古交市矿山能源地质灾害治理专项工程可行性论证:将过去的乱采,滥挖,巧立明目非法盗采国家资源行为转变为政府行使的合法政策得以执行,在古交已关停和闲置矿区范围内全面开发。并争取国家关于矿山地质灾害治理专项资金,作为开发前期投资基础。切实加强地质环境评估。切实加强地质环境勘查、地质灾害防治和矿山生态环境治理等工作,划拨专项经费,由政府牵头负责,由国土、环保等有关部门组织技术力量,全面查清辖区内矿山环境状况及存在的突出问题,特别是要查清

32、各类采空区、采矿区和已发生地裂、地陷、地下水下降及地质灾害易发区的情况并在图上标示出来,提出恢复治理措施,认真编写矿山环境调查评价报告、编制矿山环境保护与治理规划 ,并报市人民政府批准实施,避免再发生类似的地质灾害问题。认真研究我市地下水位下降幅度大的地区尤其是重点矿区发生地质灾害的可能性,有针对性地开展部分地区调查和监测等,促进全市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可特续发展。二、设标引进有资质的公司进行开发经营,低押责任资金中标开发,以合同的方式核定开发的一系列内容。切实加强地质灾害治理。建立矿山环境治理和生态恢复责任机制,认真做好地质灾害防治的组织、协调、指导和监督工作,发现地质灾害险情,相关部门要立即

33、组织技术力量开展应急调查,查明地质灾害类型、规模、发育规律、诱发因素,并进行风险评估,提出地质灾害应急防治措施,提高应急处置的针对性和科学性。落实企业环境治理的责任,建立多元化、多渠道的矿山环境保护投资机制,促进恢复治理的有效开展,使环境污染、植被破坏、水土流失、生态恶化等问题得到有效控制和综合治理。改革地质环境保护投入机制。要把地质环境保护计划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健全投入保障机制。地质环境保护属社会公益性事业,各级政府应对环境质量负责,其投入应以地方为主。国家财政主要承担国家地质环境监督管理(包括调查、监测、信息、应急、宣传教育及地质遗迹保护区、重大地质灾害点防治示范工程等)所需经费

34、。同时,也要引入市场机制,充分依靠社会力量,遵照“谁受益,谁投入” 、 “谁开发,谁保护” 、 “谁破坏,谁治理”的原则,不断使各项社会经济活动主体,特别是企业在地质环境保护工作上承担相应的责任义务。随着不同所有制经济成分的进一步发展,提倡个人或合股出资投入地质环境保护,要保证他们能参与实际收益的分配。三、地矿部门,煤管部门前期负责对古交辖区所有原批办而关停煤矿和其他矿种资源范围以及村庄,地貌损坏情况进以详细的勘察核实,划出可开发利用的区域地段,编号招标。切实加强安全环保监管。运用法律、经济和行政手段,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三同时”制度、土地复垦制度和排污收费制度,对现行采矿和矿产加工

35、企业进行环境影响评价,严格控制废水、废气和废渣“三废”的排放,认真落实水土保持方案、土地复垦方案、矿山地质灾害防治措施。认真执行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强化安全监管,落实矿山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提高矿山企业安全生产技术装备水平和从业人员安全素质,改善矿山安全生产条件。对不符合安全生产条件且整改不合格的矿产企业坚决予以关闭,遏制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确保不发生安全生产责任事故和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四、所属村界由村委会组织村民议事逐户签字并由村委会向政府提出开发本村界内申请。五、政府设立地质灾害治理开发领导组专项负责。作出三到五年竣工的工程开发规划,并负责实施过程中的全面监督和相关业务手续办理。同时要注

36、重留存资料。工作程序越多,涉及环节越多,越要注重留存档案资料。凡是需要协商解决的事情,都要签订协议;凡是需要受损户签字的,都要签字;特别是对所有受损的建筑物,包括农户的房屋、村里的公用设施,都要逐一拍照,特别是受损的部位必须清晰,有必要的要全过程、全方位摄像。对于治理工作中产生的图片、文书等所有资料,各级政府要逐步建档立案,妥善保管起来,确保以后有据可查。六、推进地质环境保护科技创新。地质环境保护工作本质上是一项科技工作。搞好地质环境保护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实现高科技武装。地质环保科学研究要瞄准世界先进水平,基础理论要有新突破,技术装备要更新换代。要建立起地质环境预警和监测体系,建立群专结合的地

37、质灾害监测网络和专业的地下水监测网络,构建地质灾害和地下水资源预警系统,及时提供地质灾害危险性和地下水资源超采与污染的定性定量的判定信息,时间、空间的态势信息,定期向社会发布地质灾害预报和地下水资源公报。特别要以地质灾害预警系统为基础,形成一个监测与预警、决策与技术支持,预警和维护一体化的,具有充分的人力、物力和技术保障,以预防为主、兼有处理突发事件能力的地质灾害安全维护体系。队伍的科技水平要有新的全面的提高,所有职工包括领导干部也都要努力提高技术业务能力,使技术水平上新台阶。以上内容作为对古交市治理地质灾害,为实现绿色经济转型奠定周期和培育科技含量型经济产业链发展的粗浅思路,不为成熟仅供参考。能源是历史,也是文化。在矿山能源地质灾害治理过程中,要反映能源文化,展示煤炭资源开发的历史及对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产生的正负效应。尊重历史,尊重自然,保存遗迹,修复生态,美化环境,兼顾科普功能,使矿山能源地质灾害治理成为古交市的一大亮点工程。力争把古交市建设成为“煤矿与城市和谐、环境与景观和谐、生产与生活和谐”的绿色转型能源城市。古交的明天更美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规范标准 > 能源与动力工程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