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华东船舶工业学院校史沿革简况华东船舶工业学院的前身可追溯到 1933 年 3 月创建的上海市私立大公职业学校。 1953 年 8 月所组建的上海船舶工业学校是以上海市机电工业学校为主体, 并入上海市高级机械学校 4 个船体制造班、上海水产学院附设上海水产学校 2 个轮机班、福州工业学校各 1 个船舶、机械班组建而成, 而上海市机电工业学校是 1952 年 9 月由上海私立大公职业学校调整更名而来。具体沿革情况如下:(一)上海私立大公职业学校(19331952)1933 年春,鉴于当时旧中国实业落后,生产教育亟需提倡,遂有创立私立大公职业学校之计议。由实业界巨子和社会“名流、达官”陆风竹(中华
2、印书馆总经理) 、蔡同浩(蔡同德药店店主) 、朱文绮(启明印染厂总经理) 、吴蕴初(天厨味精厂厂长)、郑洪年(暨南大学校长) 、陶百川(敬业中学校长)、方椒伯(上海市商会委员)、朱企洛(中华医院) 、张于泰(开成硫酸厂常委 )以及吴醒亚、汪延松、吴开先、俞鸿钧、姜怀素、童行白、林美衍、陆京士、杜月笙、屈文六等 19 人组成上海市私立大公职业学校董事会,吴开先任董事会主席, 推林美衍为校长。是年秋,赁屋于上海市小南门乔家浜(梅家弄)开学,设机械、土木、商科、应用化学四科,学生 113 人.同年,在沪南龙华路局门路辟隙地四十余亩,集资筹款六万余元,建造新校舍,先后落成三层楼教职馆、三层楼学生宿舍、
3、教职工宿舍、大公机械厂、食堂、商店、医疗室以及各种实习和运动场所。1934 年 11 月迁入新校舍, 并附设初中部,是年在校学生 350 余人,专任教师 30 余人,经报当时的上海市教育局立案复查考核后,准于立案,并呈准教育部备案。1936 年,学校在校学生 1000 余人。1937 年, “八.一三”凇沪抗日战争爆发,因学校与江南造船厂毗邻,校舍崔巍,目标极著,遭日军轰炸,损失奇重,为策安全,奉政府当局命令,将上海市私立大公职业学校一部分内迁至四川省重庆市小龙坎,并于次年秋招生 600 余人开学上课,我院原六系名誉系主任、焊接专家沈世瑶教授曾任教于重庆市私立大公职业学校,一部分迁至浙江省天台
4、县,租房专办普通科,留沪部分在“租界地”霞飞路、江西路、汉口路几经辗转,租屋艰难办学,因校长林美衍忙于重庆大公职业学校事务,董事会另推施督辉为副校长,主持上海留守部之校务。据 1946 年呈教育局验印留底名册记载, 1937 年至 1942 年抗战期间,历届毕业生有 350 人。抗日战争胜利后,由校长许恒呈报的“为复校事呈请准予备案”的报告获上海市教育局批准后,私立大公职业学校由重庆迁回上海。由于原址校舍、器材等曾被日军侵占并辟为司令部,后又拨给毗邻的江南造船厂, 当局另拨给上海市虹口区峨眉路 400 号原日军占据的俱乐部四层大楼为新校址,继续办学,并组成新一届上海市私立大公职业学校董事会,胡
5、厥文(新民机器厂厂长、解放后曾任上海市副市长.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建主任委员等职) 、施复亮(民建副主任委员) 、俞寰澄、钟道赞任常务董事和其他 15 位人士任董事的董事会,董事许恒任校长, 1948 年 9 月有教职员 32 人。上海解放后,上海市军管会中教处派中共党员许海涛任上海市私立大公职业学校教导主任兼政治教员,由民主人士、作家、文史专家孔另镜任校长,孔另镜离任后由许海涛任校长(校务委员会主任委员)、校中共党支部书记。1950 学年,在校学生 457 人,其中初级机械科 2 班 85 人,高级机械科 7 班 261 人(含应届毕业生 29 人) ,土木科 2 班 58 人,商科
6、2 班 53 人, 1951 年, 全校教职员工 41 人,其中专任教员 28 人,兼任教员 3 人,技工 4 人,工友 6 人。后来任上海机械学院院长的陈之航、后任上海船舶工业学校教务科长又任华东政法学院副院长的江训厚、后任上海船校科主任又任我院副院长的冯敬义、后任上海船校科主任又任我院教务处处长的吴新柏以及任上海船校科主任的林晓阳等均曾任教于上海市私立大公职业学校。学校为了生产自救,解决办学困难和增加学生生产实习,充实技术教育,经申报上海市教育局批准、工商局登记创立大公机械制造厂,教员冯敬义、陈之航分别兼任正、副厂长。根据学校今后向专业化、单一化方向发展的要求, 1951 年秋经批准,将商
7、科 2 班共 35 人转入上海市财经学校和上海中学商科,将初中普通科一下 1班 20 人并入上海市民本中学,为提高办学效率,又将人数过少的高级机械科二上春季班 1 班 13 人并入同济高级职业学校。学校至 1952 年上半年在校学生 565 人,其中初级机械三上 1 班 18 人,高级机械一下 6 班352 人,高级机械二下 3 班 139 人,土木一下、二下、三下 3 班 80 人,随后,土木科除毕业班外,一、二年级2 班调整并入华东交专。1(二)上海市机电工业学校(1952.091953.08)为了有计划的培养中级工业技术人才,以适应国家经济建设的需要, 1952 年 6 月 27 日,由
8、陈毅市长签署的上海市人民政府给上海市教育局的沪府秘二 5602 号文称“1952 年 6 月 12 日沪教中(52)第 1236 号报告拟于 1952 年度第一学期起接办私立大公职业学校新建技术学校“ ,1952 年 7 月 3 日上海市教育局以沪教(52)字第 1423 号文发给上海市私立大公职业学校称: “为了有计划的培养中级工业技术干部以应国家建设需要起见, 自 1952 年度第一学期起,该校改归公立,并更名为上海市机电工业学校。其校长一职由原校长许海涛代理,希将该校全部校产、以及员工、学生名单,造具清册,报局核备”。上海市私立大公职业学校改办为上海市机电工业学校后,调整专业设置,设机械
9、、电机两科,选优秀毕业生留校(如后来在我院任系主任和总支书记的严汝扬、程超云以及任上海船校团委书记、教务科长和后来任上海中山医院党委副书记的沙启善等)和增派教师充实教学力量。当年有在校生 729 人,其中机械科 631 人,电机科 98 人,教职员工 66 人。(三)上海船舶工业学校(1953.091971.02)镇江船舶工业学校(1971.021978.12)1953 年,上海市教育局根据国家经济建设的需要, “为了更适合于中央教育部所规定的招生任务并使调整后的各校设科能力更进一步集中起来” ,针对上海工业性质中等技术学校“业务领导关系不正常、培养目标不明确,师资、设备很困难,设科不合单一化
10、、专业化,学校设置、设科能力不能适应国家需要”等问题,对华东地区和上海市工业性质中等工业技术学校进行调整整顿。根据上海市工业性质中等技术学校调整计划执行方案,组建中的上海船舶工业学校业务关系隶属于第一机械工业部船舶管理局,并成立由部队转业军人余西迈任组长,转业军人龚积霆、陈怀友、留德专家蒋易均、上海市机电工业学校校长许海涛为组员的调整执行小组。方案执行结果是,以上海市机电工业学校为主体,并入上海市高级机械学校船体制造科、上海水产学院附设水产学校轮机科和福州工业学校船舶,机械科,组建成上海船舶工业学校,其中,上海市高级机械学校并入学生 191 人,专任教师 2 人,并入的学生占该校学生总数的 1
11、2%,该校改名为上海第一机器制造学校,后升格为上海机械专科学校,上海水产学院附属水产学校并入学生 85 人,专任教师 1 人,原校继续存在,后归并上海水产学院,即现在的水产大学;福州工业学校并入学生 84 人,专任教师 1 人,原校继续存在。与上述三校原校继续存在的情况不同,上海市机电工业学校整体与上海船舶工业学校合一,原校址作为船校的第二部,次年并入新校址,原校不复存在。就并入的学生数和教工数的比例而言,学生;机电工业学校占 62%,上海高级机械学校占 20%,上海水产学校占 9,福建工业学校占 9% ,教工;机电工业学校占 90%以上,而其它 3 校总和所占不到 6、7%。上海市机电工业学
12、校之所以被认定是组建上海船舶工业学校的主体,其理由是:一、上海市机电工业学校 729 名学生除应届毕业生 56 人及机电科 98 人(随调教师 1 名) 调整至上海电器制造学校外, 其余 575 名学生组成上海船舶工业学校二、三年级班级中的大多数,教工则占极大多数。二、虹口区峨眉路 400 号上海市机电工业学校户籍经报上海市公安局哈尔滨路派出所更改户名为上海船舶工业学校第二部。三、上海市机电工业学校教职工工会关系经呈报上海市总工会,准允由黄浦区教育分工会转移至上海市五金工会与上海船舶工业学校工会统一领导。四、上海市机电工业学校校长许海涛任上海船舶工业学校教务副校长,其中层干部林晓阳、吴新柏任船
13、校教务副主任,薛家玉任总务副主任,张其维任辅导科负责人,而其他正职行政干部一般由刚转业的部队干部担任,总之,其教师和教学领导骨干基本上均来自上海市机电工业学校。组建后的上海船舶工业学校新校址在上海市浦东庆宁寺,学制为三年, 1953 年 9 月,设置船体、机械、焊接三个专业, 25 个班级,在校学生 1311 人,其中当年招收新生 374 人,组成一年级 8 个班级;上海市机电工业学校的 575 人组成机械科 8 个班级(含二年级 2 个班、三年级 6 个班)和焊接科 3 个班级(含二年级 2个班、三年级 1 个班) ;上海市高级机械学校并入的 191 人组成船体科一、二、三年级各一个班;附设
14、水产学校并入的 85 人组成机械科二年级 1 个班(其中 28 人插入其它班级) ;福州工业学校 84 人组成机械科一年级、船体科三年级各 1 个班。归纳起来,上海船舶工业学校 1953/1954 学年二、三年级共 17 个班级中有11 个班级来自上海市机电工业学校,占总量的 65% ,其他三校并入的仅 6 个班, 占 35% ,而且所设置的三个专业中,2有两个专业的学生多来自上海市机电工业学校 (见附件 34 “1953/1954 学年上海船舶工业学校人数、来源及分布情况表” )综上所述,在上海市工业性质中等学校 1953 年的调整整顿过程中所组建的上海船舶工业学校是以上海市机电工业学校为主
15、体,而它的前身则为 1952 年 9 月被归公更名的创立于 1933 年的上海市私立大公职业学校。上海船舶工业学校 1953 年 10 月更名为上海船舶制造学校, 1958 年 11 月和 1960 年 3 月,曾两度升为上海造船专科学校,因国家计划调整,分别于 1959 年 6 月和 1962 年 8 月定为中等专业学校, 1963 年 4 月复名为上海船舶工业学校。1970 年 3 月, 奉第六机械工业部军管会令,将上海船舶工业学校搬迁至江苏省镇江市。1971 年 2 月学校更名为镇江船舶工业学校,并于同年 10 月恢复招生。(4) 镇江船舶学院(1978.121993.06)华东船舶工业
16、学院(1993.06 )1978 年 12 月经国务院批准,镇江船舶工业学校升格为镇江船舶学院。1993 年 6 月经国家教委批准更名为华东船舶工业学院。纵观学校整个办学的沿革过程,从 1933 年创立上海市私立大公职业学校,到 1952 年接办归公更名为上海市机电工业学校, 1953 年以其为主体组建成上海船舶工业学校, 1978 年升格为镇江船舶院, 1993 年更名为华东船舶工业学院,至 1998 年,当学院建院 45 周年之际,追溯其前身-1933 年创立的上海市私立大公职业学校,校史已历 65 周年。(见附图:校史沿革图)阮永芳编撰于 1997 年3华东船舶工业学院 19331997 校史沿革图上海市私立大公职业学校1933天台县部分(普通科)留沪部分重庆市私立大公职业学校1938上海市高级机械学校上海市机电工业学校1952上海水产学院附设水产学校福州工业学校上海第一机器制造学校上海船舶工业学校1953上海水产学院附设水产学校福州工业学校镇江船舶工业学校1971上海机械专科学校 镇江船舶学院1978上海水产大学华东船舶工业学院1993上海市私立大公职业学校194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