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宋辽金夏科技史之航海及海洋学 发布时间:2009-6-6 阅读次数:158 字体大小: 【小】 【中】 【大】 航海及海洋学(一)两宋航海业的盛况宋代沈括发明了悬式指南针。将指南针用于航海,标志着人类获得了远距离航海的能力,是定量航海史的开始。宋代西北方面的陆上边境较唐代大为紧缩。北宋时华北大部分土地被辽侵占,而西北甘肃、宁夏等一大片土地又为西夏所占据,基本上隔绝了通往西域的陆路交通;南宋时国界更向南移,连黄河流域都不能保全了。两宋时的对外交通,不得不更多地取道海上,更促进了海上交通的发展。这也是两宋政府极为重视海外贸易的主要原因。外患严重,边防不安,需重兵设防,因而军费开支浩大。土地缩小,税
2、收锐减,需另找财政收入,而海舶税收正是解决财政困境的好办法。南宋的偏安局面,版图不及北宋的,税收更少,而开支更庞大了,不仅要维持军队,还要向金国贡纳金银、绢帛、茶叶等物。只有进一步扩大海外贸易来增加收入。宋政府采取一系列奖励措施,健全了市舶司机构。突出的是明州港(今宁波)以其优异的海上、内地交通条件,其海外贸易在宋时得到长足的发展。宋太宗淳化二年(年) ,两浙市舶司在明州建立,它与广州、泉州并驾齐驱成为中国古代三大贸易港之一。南? 小穴乒悖灾改险氲纳陀 闷鹆酥卮蟮淖饔谩?BR 北宋初年曾公亮主编的武经总要(年成书)还记载了一种造指南鱼 的方法: 以薄铁叶剪裁,长二寸阔五分,首尾锐如鱼形,置炭火
3、中烧,候通赤,以铁钤(,音前)钤鱼首出火,以尾正对子位,蘸水盆中,没尾数分则止,以密器收之。用时置水碗于无风处,平放鱼在水面令浮,其首常南向午也。 他叙述的这种制造人造磁体的方法十分具体,按现代的观点,将铁片加热至通红,温度高于居里点以上,铁的磁畴瓦解成顺磁体,铁片出炉后沿南北方向放置,即循着地球磁力线,突然入水冷却,磁畴便有规律地排列,显出极性来。这样形成的是矫顽力较高、永磁性能较好的马氏体,浮在水面上就能指向南北。有意思的是铁鱼入水冷却时必须取南北方向,又要 没尾数分则止 ,显然是鱼形铁片取南北方向与水平面成一角度,这样可使鱼更加接近地磁场方向,这是人们已意识到有一倾角存在,最大限度地利用
4、地磁感应。使用指南针,需要有方位盘配合。不久后指南针发展成磁针和方位盘联成一体的罗经盘,或称罗盘,由磁针在方位盘的位置定出方位来。南宋曾三异因活录写道: 地螺或有子午正针,或用子午丙壬间缝针。 这里的 地螺 就是罗经盘。这是已把磁偏角应用到罗盘上,这种罗盘不但有用磁针确定地磁南北极方向的子午正针,还有用日影确定地理南北极方向的子午丙壬间缝针,两个方向的夹角就是磁偏角。我国北宋宣和年间(- 年)朱彧撰的萍州可谈 ,追记他在年到年间的海船上已经使用指南针: 州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观指南针。 当时海上航行还只是在日月星辰见不到的日子才使用指南针。宣和五年(年)徐競(- 年)出使高丽。他
5、撰写的宣和奉使高丽图经详尽地论述了航行黄河、渤海的景况,并记叙了指南针导航: 若晦冥,则用指南浮针,以揆南北。 说到晚上在海洋中不可停留,注意看星斗而前进,如果天阴可用指南浮针来确定南北方向。这是目前世界上用指南针航海的两条最早记录,比年英国奈开姆的记载要早七、八十年。南宋吴自牧在梦粱录中写道: 风雨冥晦时,惟凭针盘而行,乃火长掌之,毫厘不敢差误,盖一舟人命所系也。 由此可见指南针在航海中的地位和作用。航海罗盘上定二十四向。二十四向我国汉代早有记载,北宋沈括地理图上也用到二十四向。把罗盘u20998X 为等分,相隔u24230X 为一向,也叫正针。但在使用时还有缝针。缝针是两正针夹缝间的一向,
6、因此航海罗盘有四十八向。大约南宋时已发明了四十八向。四十八向每向间间隔是u65299X,这要比西方的三十二向罗盘定向精确得多。南宋以后使用有罗经的指南针导航,一条航线由许多针位点连结起来,这就是 针路.把针路方向记录于纸,作为航行的依据,这就是 罗经针薄.针经的记载进一步导致航海图的出现。宋代由于航海事业发达,海图也为政府重视。现在能找到明确的有关海图的文字记载是徐競的宣和奉使高丽图经 。这部书是徐競于宣和六年(年)撰进朝廷的。他于宣和五年作出使高丽的随从,精于绘事,沿途所经岛屿、高丽风俗事物、城郭、馆宇,都用绘图和文字记述,共篇,条,附图卷。它不纯属海图,可惜的是现在只存文字部分,图与画都遗
7、失了。海底测量我国古代用重锤测深法来测量海下地貌。宋徐競载说 舟人每过沙尾为难,当数用铅锤,测其深浅,不可不谨也.重锤测深法为我国及世界其他国家人民所用,直到本世纪声纳的发明和推广使用,才结束了它的历史。中国古代的重锤测深法还有另外的重要用途。铅锤底涂以腊油或牛油,可以粘起沙泥,探知海底土色,可以根据海底土质的区别来确定船舶所在海区,从而指导航线和航向。正如上文涉及指南针时朱彧所说的 或以十丈绳钩取海底泥嗅之,便知所至.古人早已明确地认识到海水的颜色与深度有关。南宋吴自牧为此作了归纳: 相水之清辉,便知山之远近。大洋之水,碧黑如淀,有山之水,碧而绿;傍山之水,浑而白矣。 在现在的黄海海域,古代
8、就因水的颜色分为黄水洋、青水洋和黑水洋。因为黄海是长江、淮河及黄河的出口海,河水携带泥沙沉淀在海岸附近,沙多水浅,使水显黄色,故称黄水洋;青水洋离岸较远,海水较深,海底泥沙不易被波浪卷动泛起,水质清而被命名;黑水洋离岸更远,更深,因而水色深邃幽黯。原先黄海的航线,取黄水洋,靠近海岸,有较多的陆标,但暗沙多不利航行。徐競说: 黄水洋,即沙尾也。黄水浑浊而浅,舟人云,其沙自西南来,横于洋中千余里,即黄河入海之处。 。(三)宋代的造船技术 。造船业的发展概况在航海技术进步和对外贸易兴盛的推动下,两宋时期的造船业得到长足的进步和发展。不少地方设有造船务、造船场和造船坊,特别是广州、泉州及杭州、明州等地
9、,是建造海船的主要基地。宋代熙宁年间(- 年)就已有了干船坞的记载,这比年英皇亨利七世在朴茨茅斯建立欧洲第一个干船坞早个世纪。 金史张中彦传曾记载,张中彦奉命建造黄河上的浮桥,需要制造巨大的船舰,可是工匠不知怎么造法。于是张中彦造了几寸大小的木船模型,让工匠仿照,顺利完成浮桥工程。这种先做模型再造船的方法,是船舶设计的一大进步。宋朝以后,我国官方的造船厂出现并形成了一套先绘制船样 然后造船的法则。所谓船样,就是比较详细的船舶设计图纸。 宋会要?食货中曾记载,温州曾按照制置司发下来的两本船样各建造海船艘。前文提到的张中彦还设计了一种船舶下水的方法,只用几十个民工整理船所在的地段,使它倾斜入河中,
10、在地面上铺满新割的秫秸,再用大木头把秫秸两侧固定起来,到凌晨秫秸上结霜起滑后,就在秫秸上拖船入水,巧妙运用地利天时,节省了大量劳力。在古代我国大都利用倾斜的地势使新船下水。古人还在底舱装上土石巨重之物,甚至铸铁块,尽量降低船体的重心,使之达到稳定状态。宋代造般技术的突出成就() 水密隔舱水密隔舱,就是用隔舱板把船舱分割成互不相通的一个个舱区。这是中国造船技术工艺上的一项重大的发明。它最迟在唐代的船舶上已设置了,宋代已十分成熟。年在泉州湾后渚出土的南宋海船,共分个舱,舱与舱之间的隔板厚- 厘米,隔舱板与船壳板用扁铁和钩钉钉联,隙缝处用桐油灰泥密,具有严密的隔水性能。年在泉州法石发现的另一艘南宋海
11、船,也采用了水密舱结构,隔舱板厚厘米左右,隔舱板之间用铁方钉和木钩坚固地钉合在一起。水密隔舱实质上是预防海难的安全措施,具有很大的优越性。由于舱与舱之间严密分开,即使一、二个舱漏水,水也不会流进其他船舱,船不会沉没。如破损不大,进水不多,修复破损的地方不会影响继续航行。若进水严重,可以就近入港修补。显然,水密隔舱提高了船舶的抗沉性能,增强了人员和货物在远洋航行中的安全性。另外,船上分舱,有利于货物的装卸和管理。同时由于隔舱板与船壳板紧密钉合,增加了船舶整体的横向强度,取代了加设肋骨的工艺,起着加固船体的作用。在欧洲,直到世纪才出现这种先进的船舶结构。()船体结构西方帆船的船舶都有纵横梁。纵向与
12、横向互联的理论在船舱设计中极为重要。但是,中国古代的船没有西方帆船中大量的纵横梁结构,而是具有独特的内部结构特点。中国古代的船舶,主要由船壳、龙骨、大 、隔舱板等构件组成。龙骨,俗称龙筋是在船底中线位置贯穿船舱的主要纵向木材。龙骨的长度和起翘决定着船体外在的曲线形状。大,是位于左右两舷上部的一至几根与龙骨一样强硬的纵向大木。左右大 与龙骨在尖底船中构成一个立体三角形骨架,在半底桥中组成一个似乎倒置的棱台骨架。在骨架上钉上船壳板,船体外壳就形成了。中国古代船舶最大的特点就是船体结构的横向强度是由隔舱板来维持的。船型也是结构中的重要因素。宋代徐競描绘的福建 客船 就是尖底船,船首尾两头翘,船体宽阔
13、,其横截面为尖底三角形。尖底船适合于水深、湾狭、礁岛多的海域。平底船方头平底,有宽、大、扁、浅的特点,适于水浅、沙滩多的海域或水浅河宽的内河流域。中国式船型的特点是船体最宽处在纵向浮水线中心靠后的位置上,而西方船体的最宽处却在纵向浮水线的正中央。李约瑟经考察认为,欧洲人按照鱼的外形来造船,而中国人则按在水面上游泳的鸟的外形来造船。他认为实际上中国人是精明的,因为水鸟象船一样,是浮在空气与水二物介质之间,而鱼则只能在水里游泳。()战船宋时期的军用战船有不少创新和改进,并且在船上装置了火药武器。年,水军统制冯制建造了一种新式的多浆船。它采用 湖船底 、 战船盖 、 海船头尾.湖船底可以过浅水,战船
14、盖可以迎敌,海船头尾可以破浪航行。这种船长八丈三尺,宽二丈,用浆支,可以乘载士兵人,行动便捷,江河湖海都可航行。它将几种船型的长处综合在一起,从而构成新船型,这一方法是造船技术的一个创新。另外还有一种称作 海船 的战舰,分大、中、小三等。大的宽二丈四以上,面阔底尖,面阔和底阔的比约为,舰上设有 望斗、箭隔、铁撞、硬弹、石炮、火炮、火箭及兵器 ,是一种适于海战的船舶。海鹘战船出现于唐朝。据宋曾公亮主编的武经总要记载,海鹘船的形状是头低尾高,前大后小,就像鹘一样。在船舷的两侧都置有浮板,像鹘的双翼,起着平衡的作用。宋代对之进行了重大改革,在船舷的两侧加装铁板,增加防护能力,在船首加装犀利的铁尖,用
15、来冲击敌舰,这样便具有了更强的作战能力。这种战船长十丈,宽一丈八尺,深八尺五寸,底板阔四尺,分成个水密隔舱,两边各有橹五支,可以载士兵人,水手人,是一种结构特别坚实、战斗力强、能冲击敌舰的新型战舰。在中国古代,轮船又叫车船,据记载为唐朝李皋所制。车船获得实用和发展却是在南宋。历史上关于车船的故事,最著名的是杨么和岳飞的水战。宋史?岳飞传中曾记载杨么义军与南宋官军对抗时有一种 以轮激水的船只,航行如飞,船旁设有撞竿,官军只要迎上去就被撞竿击碎。可见,车船在南宋获得了实际应用和发展。南宋水军木工高宣对车船进行了改进,建有个轮浆的 八车船.后高宣与艘车船为杨么义军所俘。高宣在义军中又建造大小车船十多
16、种。其中有一种轮车船,上层建筑分成三层,高达十丈以上,可载名士兵。岳飞与杨么水战之后,宋军按俘获的车船式样又进行了扩建和改造,使车船战舰成为南宋水军的重要武器。年,陈镗建造多达轮的车船,受到宋孝宗赵眘奖赏。有的车船还在船尾装一个大浆轮,以便增加航速。车船的浆轮都用木板盖住,外面看不见,踏轮的士兵在舱内操作,不易受敌人伤害。同时上层建筑物中设置有弓弩、抛石机、撞竿、灰弹、毒水等武器,具有强大的战斗力。在宋朝与金朝的战斗中,宋军的车船发挥了强大的威力。年月,金国国主完颜亮率万金兵抵达采石,企图强渡长江,攻打南宋,于是发生了历史上有名的 采石之战.战斗中,金兵战船被宋军车船撞沉达一半以上,金兵大败。
17、主将虞允文后又率人援助京口(今江苏镇江) 。他命令士兵踏车船在大江中来回巡逻,船行回转如飞,金兵见了惊骇无比,始终无法渡过长江。宋代的车船虽然速度快,但是所用的动力只有人力,无法长途使用,只能在江湖和沿海地区使用。而且车船需要许多人不断踩踏,要花费很多人力,所以只能作为军用。直到蒸汽机出现,动力问题得以解决,轮船的制造应用才得以迅速发展。()北宋神舟和南宋海船在北宋宣和四年(年) ,徐競奉宋徽宗赵佶命令出使高丽,特地建二艘大型客船,称作神舟,同时招募民间客船,称客舟.客船长多米,深三丈,阔二丈五尺,可载重斛粟(约吨) 。船用整根木头加工做成的巨枋,叠合而成,具有很大的抗沉性。船上部平如天平,下
18、侧尖若刀刃,可以破浪而行,适航性能好。船首有正碇和副碇,都用绞车控制,是停泊设备。船首有正舵副舵,正舵又分成大小两种,根据水的深浅可以分别使用。船的腹部两旁设有用大竹子捆缚而成的橐(,音驼,一种口袋) ,以抗拒风浪,增加船的稳定性,并用来测量船的吃水深浅,装载的时候吃水不能浸过橐。船上有支橹划行,另有桅杆利用风力。大樯高十丈,头樯高八丈,帆有灰帆和竹帆两种,除头风外,其他方向的风都可以调整帆的角度来利用。船的上层建筑分成三部分,有安置炉子、水柜的厨房,有警卫的宿栅。中间部分有四个房室,高一丈多,装饰华丽,是使者官属的居住区。这种 顾募 来的客舟装饰有点像神舟。而 神舟 的长阔、高大、设备、器具
19、和人数,都三倍于客舟。由此可见,神舟是一种巨型的客舟。在世纪时像这样华丽的巨型客船极为罕见。年泉州湾渚港出土的南宋海船,船体横剖面阔。中央由主龙骨、首龙骨、尾龙骨构成。船底呈形,同时整个船体头尖尾方,首尾上翘,具有优良的负载和破浪性能。整个底部分成个水密隔舱,船底板是两重木板,共厚厘米,船舷板是三重木板,共厚厘米,结构严实,强度比较高,抗沉性能良好。这种多重板结构,是具有一定科学道理和符合工艺要求的。大型海船要求比较高的强度,但尖头尖底船外壳弯曲变化的程度比较大,用厚木板加工相当困难,分成几层薄板加工比较容易,并且结合成一体后仍能满足强度的要求。船侧板是船上最容易和外物碰撞的部分,所以造得最厚
20、。板缝之间用麻丝和桐油灰泥密,水密性能良好。尽管单层厚板结构的海船加工起来比较困难,但最迟在南宋我国已掌握了单层厚板加工技术。年在泉州法石出土的南宋海船,就是用单层厚木板加工而成,而在明、清以后的船舶上都采用这种结构。(四)对海洋学的认识。沧海桑田沧海桑田实质上表现了人们对海陆变迁的认识。唐代的颜真卿就已有了充分的认识,并通过高山螺蚌壳化石的存在予以证认。沈括把海陆变迁的认识又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他在梦溪笔谈卷二十四 杂志一 中写道,他奉命到河北去,沿着太行山向北行,看到山崖之间常常含有螺蚌壳和鸟卵形的砾石,像带子一样横贯在石壁上,可见这里过去曾经是海滨;不过,现在东到大海已近千里远了。今天所
21、称的大陆,都是淤泥沉积而成的。古时候尧杀鲧的地方在羽山,过去传说是在东海里,可是今天已经在陆地上了。大河、漳水、滹沱河、涿水、桑干等河流都是含有大量泥沙的浑水。今天,关、陕以西一带,河水都在地面以下流动,河道低于地面不少于多尺。河流所携带的泥沙年年向东流去,都成为大陆的土,这是理所当然的。从这段话可以看出,沈括已经采用综合分析的方法,首先根据太行山麓岩石中含海相化石螺蚌壳和海滨往往具有磨圆度比较好的卵石分布的特点,论证这山麓一带是过去的海滨;又利用社会历史遗址和自然环境变化的历史比较方法,进一步说明现在是千里平原的地方过去是海洋;再从大海变成陆地的物质来源和它的输送途径,从陆地的形成是以漫长岁
22、月的沉积方式进行的等论据,论证了海洋变成陆地的问题。他认为黄河、漳水等含泥沙量很大,现在西北黄土高原地区由于河流不断下切,使河床加深,河水已经在不少于多尺的深沟峡谷中流动了。这些被侵蚀的泥沙都被河水带向东流,淤填海洋。他进一步论证华北平原是淤积平原。沈括比较全面地阐明了华北平原的形成,又有力地论证了海陆变迁现象,把起源很早的沧海桑田说建立在更加科学的基础上。海洋占候宋代的占候较唐代有较大的进步,北宋官员占候的书极多。同时还受到官方的重视,在宫中专设漏刻、观天台铜浑仪等仪器,在宋代达到很高的水平。这时宋代的海洋占候开始从占候中独立出来,这与宋代以后我国航海事业巨大发展,对海洋天气预报提出越来越高
23、的要求是有很大关系的。北宋海洋占候的主要成就是对舶趠风及台风的预报。梅雨之后出现的东南季风,有利于远洋航行,所以称为 舶趠风.此词源出于东汉,到北宋才大量使用。这时 舶趠风 的航海价值广为人们所熟知,推动了季风航海。宋元在泉州出现的九日山祈风石刻就是个证明。为了安全航海,有必要对一年中的风暴进行具体的研究,了解不同季节风暴的特点的关系。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曾提到航海 唯畏大风,冬月风作有渐,船行可以为备.而盛夏时风 起顾盼间 ,往往造成人船伤亡事故。宋人还根据海中涌浪来预报暴风。南宋吴自牧梦粱录曾有 见巨涛拍岸,则知此日当成南风 之说。潮汐与潮论海岸地带海水周期性涨落现象称为潮汐。古人对潮汐、潮流
24、时刻及其变化规律有深入的研究,有大量关于潮候的潮汐论著。宋代对潮时推算有较大贡献的先后有张君房和燕肃。北宋时期出现了一些正规的潮汐表。较早的有世纪的宋初名僧赞宁的潮候口诀。他对钱塘江杭州段潮候有研究,制订的潮候口诀为 午未未未申,申卯卯辰辰,巳巳巳午午,朔望一般轮。 这十五个时辰依次代表一朔望中初一至十五每天的日潮高潮时辰,并重复轮回,依次代表十六日到三十日的日潮高潮时辰。赞宁潮候口诀之后,有关钱塘江的实测潮汐表是北宋至和三年(年)吕昌明编的 浙江四时潮汐图.此潮汐表由春秋、夏、冬三个分表组成,后人认为它是赞宁潮汐口诀的直接发展。 浙江四时潮汐图 由于时间划分较小,精度增加。此外,还有北宋的余
25、靖,他在海潮图序谈了东海海门(今江苏启乐县)潮候后,指出潮候与地理远近有关系。而沈括注意潮候观察,对比各地潮汐迟到现象,发现各地的情况又有不同。沈括还给现在所说的 港口平均高潮间隙 明确地下了定义,并且强调了在理论潮汐表的使用中必须进行一定的地理修正。这就使实用潮汐表的制订走上自觉发展的道路,促进了后来明清实测潮汐表的大发展。宋代实测潮汐表的崛起,是与航海的发展分不开的。宋代的潮汐学家赞宁、燕肃、余靖、吕昌明等人,大都在现在的浙江、福建、广东等地验潮,这是因为东南沿海是当时中西交通和国内沿海航海最繁忙的地区。另外,实用潮汐表也是海塘建筑中必需的。沿海频繁而严重的海啸以及壮观的钱塘江怒潮,促进了
26、宏伟的江浙海塘的形成。江浙海塘在宋代有较大的发展。海塘工程的关键是塘基。而塘基建筑必须抢在每天的低潮时期。海塘的险情又多出现在高潮时期。同时沿海的渔业、盐业等其他海洋事业的发展也迫切需要可靠方便的潮汐表。正是在这种种的社会要求下,宋代的实测潮汐表得到重视。宋代的潮汐学研究都是由关心地方经济的人兼任的,他们不再满足天文潮时,着重验潮,注意社会效果和实用途径,制定了一个又一个更实用的潮汐表。宋代也是古代潮汐理论发展的鼎盛时期,在当时世界上也是领先的。燕肃曾强调指出潮汐变化和月亮在时间上的对应关系,并且提出潮汐 盈于朔望 的观点。余靖提出潮汐与月亮运动的关系,沈括应用潮汐与月亮在时刻上对应 候之万万
27、无差 的道理来强调月亮是潮汐形成的主要原因。海洋生物宋朝航海业较为发达,人们对于海洋鱼类的认识记载也增多了。北宋元祐年间(- 年) ,有人成功地驯养了海豹供观赏, 呼鱼,应声而出 ,能将它驯养如此,说明对它的习性有较深的认识。宋代有关于鲸类生长发育和习性的记载。南宋赵汝适记载了 大食国 出产,即为印度洋西北部和地中海。 宋史?五行志记载了我国沿岸海域福建漳浦县海域产鲸。南宋诸蕃志也曾记载 中理国 之人取鲸脑髓及眼睛为油等事,中理国约是今印度洋西北部的非洲索马里地区。宋代还有对海鱼生长发育及习性的记载。宋代有著作记载鲻鱼的食性,指出它 生浅海,着底,专食泥. 食泥 是指食泥中微生物。关于石首鱼(
28、黄鱼) ,宋也有较为详细的记载, 石首常以三月八月出,故曰顺时。三、四月,业海人每以潮汛竟往采之,曰洋山鱼.这正确地记述了农历三四月黄花鱼在近浅海形成鱼汛。 八月出 可能是关于石首鱼回游至深海的认识。可见当时已认识到石首鱼的渔汛规律。宋代所记载的石首鱼渔汛,在我国经久不衰,为最重要的鱼汛。北宋梅尧巨曾写诗道出春季是河鲀渔汛和它有易发急作怒的习性。张咏的鯸鮧鱼赋曾记载河鲀碰物而鼓腹,浮于水而长久不动,结果被鸱鸟吃掉。宋朝不仅认识这种习性,而且根据这种习性,采取了 截流为栅 的 捕河豚法.南宋还曾记它因有眼帘而 目得合 的习性。宋代时有了对鳗鲡较为正确的记载。北宋日华本草较早记载它 生东海中.南宋方志曾记载它可生活在咸淡水中,而且指出鳗鲡有雄雌,属有性繁殖的鱼类。北宋的嘉祐本草较早地记载了引淡菜(贻贝) 。沈括也曾明确记载了花蛤和砗磲。四明志对海螺类作了较详的区分,分别以形态、颜色、肉味及它们的组合为依据。 螺,多种:掩白而香者曰香螺,有刺曰刺螺,口表辛曰辛螺,有曰拳螺 等等。我国北宋时就有人工养殖海洋生物的想法。北宋的梅尧巨(- 年)的食蚝诗就曾有插竹养牡蛎的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