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农业参考教案教学目标学习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我国农业发展状况。(2)能够运用资料并联系实际,说明我国农业在地区分布上的差异。(3)举例说明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明确如何才能因地制宜发展农业。2.过程与方法(1)通过活动的分析,明确东西部的土地利用类型差异,抓住秦岭一淮河一线的地理含义,理解南北方在气温和降水方面的差异,因而影响农业的差异。(2)学会运用比较法分析,解决问题。(3)通过分析活动,明确应因地制宜,发展农业。(4)通过读图、材料及活动明确我国农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挑战及相应的对策。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明确因地制宜的生态农业是农业发展大方向。教学重点1.影响我国农业发展的因
2、素和农作物的分布规律。2.抓紧粮食生产的重要性。教学难点1.理解农业是支撑国民经济建设与发展的基础。2.影响我国农业发展的因素和农作物的分布规律。教学方法讲述法、讨论法、谈话法。课时安排 3 课时教学过程【新课引入】我们已经知道地理学是研究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的一门科学。我们已经学习、研究了中国地理环境、气候、自然资源等方面的有关知识,我们已经知道“交通运输”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将一起学习和研究与人类生存息息相关的有关农业的知识,了解和熟悉我们利用环境、改造环境以及保护环境方面的知识。在人类的所有活动中,人们最早从事的活动就是农业生产活动;中
3、国作为历史悠久的古国,农业生产的地位至今都居各业之首。下面,我们就一起学习、了解我国的农业生产。【板书】第二节 农业【提问】1.农业生产为什么能成为人们最早从事的生产活动?【总结】:两个原因,一是生存必需,即所谓的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件件都是农业生产的产品;二是生产技术相对简单,人们易发明和掌握。【提问】主要的农业部门有哪些?什么是农业?举例说明。通过学生例举熟悉的例子归纳总结出农业的部门,农业的概念。然后又反过来用概念判断人工养殖珍珠、打猎、捕鱼、采草药、养蚕、养鱼等是不是农业。我们首先要通过事例让学生明确农业的概念及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展示】农业的分类图片请学生一一
4、读出各业的主要产品并分析与人们生产生活之间的关系。特别注意补充农业生产的内容,不仅种粮食,还种棉、菜、油、糖等作物。让学生看课本的“活动”,并让学生通过讨论完成,启发学生得出结论:农业为人们的日常生活提供必需的吃、穿、用等物质资料。请学生观察后回答问题。【展示】分别展示纺织厂、陶坛储酒车间的图片。【提问】图中展示的是什么生产?(纺织工业)这种工业生产的原料有什么?(棉花)棉花是农业产品。这张图片展示的是什么生产?(造酒,是酿造工业)原料是什么?(粮食,所以叫米酒)【展示】农机作业图片【提问】图中的机械是农民自己制造的吗?【回答】(不是,它们是工业产品)启发学生得出结论:农业还给工业生产提供大量
5、的原材料和消费市场。所以,农业首先是人类生存的基础,其次农业为工业生产提供大量的原材料和消费市场、再次,我国是一个拥有 8亿多农民的大国,因此农业是支撑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提问】请同学们想一想,影响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四个生产部门中,哪一业最重要?(种植业。所以,狭义的农业也指种植业)【承转】正如同学们所知道的,我国北方人喜欢吃的主食是面食,南方人喜欢吃的主食是米饭,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异?这与我国的哪些地理环境因素有关呢?【提问】气温除了影响我国粮食作物的生长外,还有哪些农作物会受到气温的影响呢?【提问】那么,除了气温会影响农作物的分布外,还有哪些因素会影响农作物的分布呢?引导学生分
6、析影响农作物的分布的因素:气温、水资源、地形、社会经济发展条件等。引导学生读课本图,了解我国农业的地区分布,加深对影响农业生产的因素的理解。让学生讨论完成课本的“活动”,进一步认识气温、降水、地形等对我国农业表现的东部与西部、南方与北方的差异,从而也为下一节的内容打下伏笔。【总结】1、教师落实各种主要农作物的地区分布:小麦主要分布在秦淮以北,水稻主要分布在秦淮以南,棉花主要分布在长江和黄河之间的平原地区;糖料作物中的甘蔗分布在南部的台、闽、粤、琼、桂、川等省区,甜菜则分布在北方的黑、吉、内蒙古、新等省区;油料作物中的油菜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花生主要分布在华北平原地区。2、在我国广大的种植区内,
7、这些地方(指图)种水稻、甘蔗、油菜等并且一年内能二熟至三熟;而这些地方(指图)能种植小麦、棉花、花生、甜菜等,但一年内只一熟或两年三熟,为什么?(转到我国南北农业的差异)【提问】请学生回答并在图中指出我国南北方的界线(秦岭淮河)。【小结】(1)了解了农业的概念和重要性;(2)学习了在地形、气候等自然条件影响下,我国农业生产的地区分布和主要农作物分布;板书设计第二节 农业一、农业及其重要性1.农业的主要生产部门2、农业的概念3.农业是支撑国民经济建设与发展的基础产业。二、我国农业的地区分布1、 影响农业发展的因素。2、 农业的地区分布,主要表现为东部与西部、南方与北方的差异典型例题1、建国以来,
8、我国人均粮食增长不快,其主要原因是( )A.粮食产量增长缓慢 B.自然灾害频繁 C.人口增长过快 D.粮食浪费严重解析:人均粮食等于粮食总产量与总人口数之比值。建国以来,虽然我国的粮食产量有了很大的增长,但人口增长很快,增产的粮食很多用于新增人口的需要。因此,人均粮食增长较慢。此外,由于荒漠化、盐碱化、城市用地等使我国耕地面积减少,也影响粮食总量和人均量的增加。答案为 C。2、在丘陵地区发展种植业,首先要改造的自然要素是( )A.热量 B.水分 C.地形 D.土壤解析:丘陵地区其地表坡度大,耕作不方便,也不利于水分、肥料、土壤的保持,常发生水土流失,故改造地形,使坡度变缓为首要问题。热量、水分、土壤则要针对具体地区,只有条件不好的需要改造。另外需要注意的是,丘陵地区在粮食问题压力不大时,应多发展林业更为有利。答案为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