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年级 八 科目 数学 任课教师 吕晓红 授课时间 10.26课题 第十三章 轴对称 小结与复习(三课时) 授课类型课标依据 全章知识点的熟悉和应用。一、教材分析本章的主要内容是从生活中的图形入手,学习轴对称及其基本性质,欣赏、体验轴对称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在此基础上,利用轴对称,探索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学习它的判定方法,并进一步学习等边三角形。在本章,轴对称的性质是本章的重点,轴对称的应用,利用轴对称设计图案,用坐标表示轴对称等都是围绕这一性质进行的。另外,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也是本章的重点,它们是证明线段和角相等的重要根据,应用也比较广泛。 二、学情分析 本章内容涉及图形的定义、性质和判
2、定方法较多,而多数学生学习主动性不强,不去记忆,理解就更差了。学生对这部分内容掌握较差。知识与技能1.理解轴对称与轴对称图形的概念,掌握轴对称的性质。2.掌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角的平分线的性质及应用。3.理解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并能够简单应用。4.理解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并能够简单应用。5.能够按要求做出简单的平面图形的轴对称图形,初步体会从对称的角度欣赏设计简单的轴对称图案。过程与方法 初步体会从对称的角度欣赏设计简单的轴对称图案。三、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数形结合的思想及方程的思想都应引起广泛的重视和应用。教学重点掌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角的平分线的性质、等腰、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及应用。四、教学重点
3、难点教学难点轴对称图形以及关于某条直线成轴对称的概念,等腰、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应用。五、教法学法 归纳、练习六、教学过程设计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编号:一、目标导学,确定方向教师课件出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1.理解轴对称与轴对称图形的概念,掌握轴对称的性质。2.掌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角的平分线的性质及应用。3.理解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并能够简单应用。4.理解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并能够简单应用。5.能够按要求做出简单的平面图形的轴对称图形,初步体会从对称的角度欣赏和设计简单的轴对称图案。二、知识梳理 形成系统(学生自己梳理,然后教师指导)做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轴对称 做轴对称图形 用坐标表示轴对称等腰三角形性质和判
4、定等边三角形三、知识巩固 变式训练1.以下图形有两条对称轴的是( )A、正六边形 B、矩形 C、等腰三角形 D、圆2.判断:(1)如果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这个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 )(2)正方形只有两条对称轴。 ( )3.选择:(1)长方形有( )条对称轴。 A.1 B.2 C.3(2)下面的数字( )是轴对称图形。A.3 B.9 C.7:如图,已知ABC 和直线,作出与ABC 关于直线 对称的图形。CAB通过出示学习目标,使学生了解本章知识,了解复习的重点通过系统图使学生学会用图形认识数学,学会梳理所学知识,为高中的框图打好基础,提高自学能力。巩固对对称轴的认
5、识。5. 在直角坐标系中,已知ABC 顶点 A,B,C 坐标分别为:A(-2,4),B(-3,2),C(-1,1),试作出ABC 关于 y 轴的对称 ABC.6.填空题:(1) 在 ABC 中,已知 AB=AC,且B=80 ,则C= 度,A= 度.(2)在ABC 中,已知 AB=AC,且 A=50 ,则B= 度,C= 度.(3)在等腰 ABC 中,如果 AB=AC,且一个角等于 70 ,求另两个角的度数为( )。 (4)在ABC 中,AB=5cm,BC=12cm ,DE 是 AC 的垂直平分线,交 BC 于点 E,ABE 的周长为 7.已知:如图, A= DBC =360, C=720。计算1
6、 和2,并说明图中有哪些等腰三角形?8.如图:点 B、C、D、E、F 在MAN 的边上, A=15,AB=BC=CDDE=EF,求 MEF 的度数。A BCDEFMN9.计算: 等腰三角形的底角为 15,腰长为 2a,求腰上的高已知:在ABC 中,ABAC2a,ABCACB15,CD 是腰 AB 上的高求:CD 的长AB CD通过本题复习等腰三角形的知识,进一步认识位置不同的等腰三角形。通过本题培养学生周密的思维习惯。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提高应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10.在 ABC 中A=60 AB=AC,点 D 是 AC 的中点 CE=CD求证:(1)BD=DE.(2)若 DFBC 于点 F,则 BF 与EF 有何关系?12.课外拓展如图:点 C 是线段上一点,分别以 AC,BC 为边作等边三角形。你能得到那些结论?并选择一个加以证明。四、小结1、关于轴对称的点,线段,图形的性质与做法。2、角平分线的性质。3、垂直平分线的性质。4、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与应用。5、等边三角形的性质与应用。五、课时作业必做题: P91 复习题 13.第 3.4.5 题选做题: P93 复习题 13.第 12 题让学生相互讨论研究,提高学生互帮互学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优良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