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8届高三复习单元测试 论述类文本阅读(12).doc

上传人:cjc2202537 文档编号:518258 上传时间:2018-04-09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148.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届高三复习单元测试 论述类文本阅读(12).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2018届高三复习单元测试 论述类文本阅读(12).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2018届高三复习单元测试 论述类文本阅读(12).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2018届高三复习单元测试 论述类文本阅读(12).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2018届高三复习单元测试 论述类文本阅读(12).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8 届高三复习单元测试 论述类文本阅读一、规范题(18 分,每小题 3 分,用时 18 分钟)(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9 分,每小题 3 分) 导 学 号 61342364分享经济,又名共享经济,指的是通过人人参与,借助互联网平台,把各类过剩的消费资源、尤其是数据信息整合在一起,通过倡导人人分享,实现体验式消费,进而促使成本降低、效率提高,创造新的生产红利和消费红利的经济活动。美国著名的 Zipcar 租车公司,就是把各种闲置车辆及其信息通过网络平台整合起来,Zipcar 的会员用车时通过网站或电话搜寻,即可发现距离会员最近的车辆情况和使用价格,然后会员可自主选择并预约用

2、车,用完之后在约定时间内将车开回原处。再比如,大家熟悉的淘宝网,其实也是成千上万大中小企业、成千上万用户借助互联网平台,让成千上万的产品和商品价格、产品数量、广告、厂商、消费者甚至信用等各类信息透明化,通过人人参与,平台分享,公平竞争,大大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提高交易效率,同时也扩大消费需求。之所以能产生这样的效应,原因就在于分享经济强调分享式消费和消费式分享,即消费既是一种消费,也是一种为他人消费提供供给和创造创新的过程;同时,分享经济的背后也提出了一个今天我们如何更好解决过剩的问题。当今时代,高速工业化和市场化带来的巨大效率提升、生产高速增长,实际上带来了“全球性过剩” ,从生产领域到消费

3、领域,大量的资源、产品和服务处在闲置和过剩状态,因此分享经济通过互联网平台整合,把大量的“闲置”重新配置,加以利用。这显然顺应了绿色消费、绿色生产和可持续发展的大趋势。从更重要的意义上说,分享经济也意味着经济运行方式的改变。工业化甚至更早时代,经济增长更加强调生产、强调效率、强调产出率,解决这个问题的重要办法就是实现分工,通过分工产生效率,通过市场交易实现资源配置最优化,达到产出最大化的目标。但是,随着人类经济活动进一步发展,人们发现,日益细化的社会分工和市场分工,在带来效率提高的同时,也带来了过剩;强调分工促进增长的同时,也由于生产环节细化、甚至全球化分工,产生了信息不对称并由此带来了巨大的

4、市场交易成本,反而降低了交易效率和经济增长效率。为此,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以及由此产生的大数据等,能借助分享平台整合价值链、产业链,降低交易成本,提高交易效率,解决过剩经济时代的供求失衡问题。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人人参与的大数据分享正在带领人类从分工型经济走向分享型经济。当然,要让分享经济真正有效地满足人人参与、人人分享,需要每个参与者、分享者提供真实有效的信息,其背后也是对所有市场参与者的诚信体系的考量。在此情况下,政府通过依法干预和合理监管,确保分享经济建立在诚信有效的基础上,也是分享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摘编自权衡分享经济:互联网时代的新型商业模式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

5、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C )A分享经济借助互联网平台,倡导人人分享,注重体验,对生产、管理、销售、消费等诸多环节产生了积极作用。BZipcar 租车公司整合了大量闲置车辆信息,帮助会员找到距离最近的车辆,并提供车况和价格,便于会员用车。C淘宝网聚集了成千上万的用户,他们将各类信息公开和分享,解决了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从而实现了公平竞争。D分享经济中的消费不再是单纯的消费,而是一种能提高交易效率,扩大消费需求,为他人消费提供帮助的过程。解析 曲解文意,且因果颠倒。原文说“大大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 ,并不是选项 C 所表述的“解决了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并且原文说“通过人人参与公平竞争,

6、大大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 ,而选项 C 表述的是“从而实现了公平竞争” ,是典型的以因为果。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C )A分享经济的特征是鼓励人们通过分享数据信息,相互提供便利。因此,分享经济的实现过程体现出“合作共赢”的理念。B发展分享经济能把过剩的资源重新利用,以提高各类资源的利用效率,这有利于中国经济应对过剩和发展模式转型问题。C文章以 Zipcar 租车公司和淘宝网为例,不仅直观展示了分享经济的消费体验,也有效论证了分享经济不分国界的优点。D发展分享经济需要政府优化监管职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为分享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制度条件和法制环境。解析 对

7、论据的使用理解错误。首先,文章举 Zipcar 租车公司和淘宝网为例,并不能有效论证出“分享经济不分国界”的观点;其次,文章亦无论证“分享经济不分国界”的用意。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B )A随着互联网发展、大数据发展以及对绿色和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深化,分享经济正在进行着一场经济运行形态的变革。B不断细化的社会分工和市场分工,使得工业化时代实现产出最大化和资源配置最优化,是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手段。C分工型经济运行方式虽然促进了经济的增长,但由此引发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提高了交易成本,反而降低了交易效率。D只有市场参与者诚实守信,加上政府部门依法干预、合理监管,才能确保分享

8、经济发展建立在诚信有效的基础之上。解析 以偏概全。根据原文第四段,分工是在工业化甚至更早时代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方式,但 B“是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手段 ”忽略了这一限定。且在原文中, “随着人类经济活动进一步发展日益细化的社会分工和市场分工,也带来了过剩;反而降低了交易效率和经济增长效率。 ”至少说明,随着人类经济活动进一步发展,分工已不再是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手段。(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9 分,每小题 3 分) 导 学 号 61342365家教文化具有的初始性、持续性、长期性这些明显特征,往往会给人留下终生难以磨灭的印记。家教是以家庭为载体,由父母或塾师主导,而且往往是通过家庭

9、日常生活而进行的一种特殊文化教育和思想灌输。它往往从蹒跚学步的孩提时代就已开始,伴随着身体和知识的成长而成长。它是长时间的积累,是一种默默持久的薪火相传,是一种不惧世事沧桑、不惧艰难险阻的对美好德行的顽强坚守。现代教育研究证明,早期教育是人生教育中一个最重要的阶段,它对一个人今后人生道路上的心理行为、性格爱好,乃至善恶价值判断和道德取向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中国的早期教育,主要是通过家教或家训来实现和完成的。更为重要的是,这种家庭教育是渗透到日常生活当中,通过家长的言传身教来感染熏陶的,具有“润物细无声”的客观效果。父母将自身经历乃至祖辈的奋斗历程、人生感悟、理想追求、爱憎情感乃至民族认同和国

10、家观念融入到家教之中,在潜移默化中对子女和后人进行现身说法以达到感染和教化的目的。父母是子女最亲近、最信服的人,其言行和成败得失为子女所亲见,家族祖辈更有一种血脉上的渊源。他们对子女及后辈的关爱和膺寄,为子女和后代亲历亲身所感,因此最有说服力,也最能打动和感动子女和后人。所以颜氏家训曰:“夫同言而信,信其所亲;同命而行,行其所服。 ”中国历代家教是植根于封建生产关系之上,是以儒家文化作为出发点和依据,因此它必然带有封建文化的烙印,是精华与糟粕并存。一般说来,一些优秀的家教读本,其中提倡的爱国忠义、自强不息、敬老尊贤、勤俭节约、团结友睦、仁爱济世,按照今日的流行语汇,都属于“正能量” ,都是可以

11、借鉴吸收,作为中华民族的优秀美德,加以发扬光大的。但是,也还有些体现它所产生的那个时代的局限,或者剥削阶级意识,如轻视体力劳动,将人分为“劳心者”和“劳力者”等不同等级,而且认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是天经地义的;在重视知识教育的同时,将读书强调到天下唯一的地位,而且将读书视为为官作宦的唯一目标,所谓“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少小须勤学,文章可立身。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 。另外,强调遇事避让,不要得罪人,不去坚持真理,不要挺身而出等处世哲学,如“恶人打好人,好人只躲避。不论大小人,好人不得罪”等,对社会风气的净化、激浊扬清也有消极作用。即使是一些很有影响

12、、有很好示导、激励作用的家书家教,如郑板桥、曾国藩的家书,吕本中、颜氏的家教,也有一些不健康、于今日时代要求不吻合的东西,需要加以厘清和剔除。我们对历代家教文化必须批判性的继承,必须从今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出发去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而不能全盘接受。那种认为“中国传统家教文化是民族精神培养孕育的摇篮,在民族精神的培养孕育中具有独特的作用”的全盘肯定的做法是不可取的。(摘编自陈友冰 中国历代著名家教选介)4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A家教由父母或私塾老师主导,具有初始性、持续性和长期性等明显特征。B家教是一种默默持久的薪火相传,是一种勇敢地对美好德行的顽强坚守

13、。C现代教育研究证明,早期教育对一个人的心理、性格等方面影响至深。D家教或家训渗透在日常生活中,是通过长辈言传身教的方式来进行的。解析 偷换概念,家教文化具有初始性等特点。5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C )A文章先阐述家教及其文化的特点,再从两个维度论述如何对待传统家教。B文章以血脉和父母子女关系为立论前提,论证了中国家教的效用特质。C文章分析精华与糟粕并存原因时,先析时代局限,再析剥削阶级意识。D文章运用例证法,列举大量消极家教内容,来证明批判性继承的重要性。解析 剥削阶级意识非精华与糟粕并存的原因。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D )A古人

14、分“劳心者” “劳力者 ”等阶层,并且以前者为贵、后者为贱。B “信其所亲” “行其所服” 体现了中国家庭教育中血缘关系的重要性。C中国传统家训中有与当代核心价值观不相符合的内容,需厘清、剔除。D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唯它才能真正解决当今乃至未来的种种问题。解析 片面夸大,与原文作者的观点不符。二、经典题(18 分,每小题 3 分,用时 18 分钟)(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9 分,每小题 3 分) 导 学 号 61342366灶神,也被称为灶君、灶王爷,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专门司管民间饮食的神。在古代,生产力不发达,如果赶上灾年,那么饥饿的阴影就会浮在绝大多数靠劳动力生活的平民

15、百姓头上,因此最初人们供奉灶王爷,就是祈求能够获得丰足、可口的食物。由于灶王爷关系的是平民百姓平常生活最需要的,所以也成了最接近百姓的神。庄子中记载:“灶上有鬓。 ”“鬓”在古代是女性的代称,由此可以知道最初的人们已经将灶神定性为女性,这也和当时为母系社会有一定关系,钻木取火成灶,是要最强壮的男性钻木,但是掌握火的大多是女性,而灶最离不开火。掌握火,这也看出女性地位更高, “主”字造字之初就是掌火之人的意思。起初灶神没有特定的名字,魏晋以后灶神有了姓名,比如隋朝记载了名为“苏吉利”的女神,清代记载了名曰“张子郭”的男神。在民间传说中,灶神是厨房之神、饮食之神。由于灶神起源很早,所以早在商朝的时

16、候民间就已经开始供奉灶神了。到了秦汉的时候灶神,更是同门神、厕神、井神并称为家庭的保护神,传说灶神之所以受到人们的敬重,不仅是因为它能掌握人们的饮食,为人们带来富足的食物,还要为玉皇大帝考察一个家庭的善恶。在灶神的身边还有两位跟班的小神,各捧着一个罐子,一个称为“善罐” ,另一个称为“恶罐” 。而这一家人,无论是善行还是恶事都会毫无掩饰地保存到这两个罐子里,等到年终的时候灶神就会带着这两个罐子到玉皇大帝那里去汇报,这让人们对灶神又敬又怕。灶王爷受一家香火,保一家康泰;察一家善恶,奏一家功过。人们既然惹不起他,又躲不起,只好在上供时想办法,希望灶王爷能够“上天言好事” ,所以送灶神的贡品一般都用

17、一些又甜又粘的祭品,如糖瓜、汤圆、麦芽糖等。用这些又粘又甜的祭品,目的是要塞灶神的嘴巴,让他回到天上甚是“嘴甜”而多说些好话,另外黏住灶神的嘴巴,让他难开口说坏话。也有人用酒作为供品为灶王爷送行,认为这样就可以让灶王爷喝醉,让他头脑不清,少在玉帝面前打小报告。民间认为农历 12 月 24 日是“灶王爷”上天的日子,就是灶神离开人间,上天向玉皇大帝禀报一家人这一年来所作所为的日子,所以在这日,家家户户都要“送灶神” ,也有的人选择在除夕当天“送灶神”取吉利富贵的意思。祭灶神的时候,要摆齐供品,焚香祭拜,接着饮下第一杯酒,此时要向灶神诚心祷告,完毕后再饮下第二杯酒,第三杯酒之后,将旧有的灶神像撕下

18、,连同各种祭祀之物一起焚烧,代表送灶王爷上天,同时也就意味着仪式顺利完成。 “送走”灶神后,人们还要在正月初四把灶神接回来,称为“接灶” 。接灶的仪式很简单,只要在灶台上贴一张新的灶神像即可。7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C )A灶神之所以成为最接近百姓的神,是因为他关系着平民百姓生活中最需要的饮食问题。B人们最初供奉灶王爷,是希望专司民间饮食的灶神能够多让他们获得丰足、可口的食物。C灶神之所以能受到人们的敬重,是因为他可以在玉皇大帝面前只报告这个家庭的善行。D传说中的灶神最初是女性,这和当时为母系社会有关,因为火多为地位高的女性掌握。解析 “他可以在玉皇大帝面前

19、只报告这个家庭的善行”曲解文意。原文第三段说“不仅是因为它能掌握人们的饮食,为人们带来富足的食物,还要为玉皇大帝考察一个家庭的善恶” ,并没有说他“只报告善行” 。8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B )A第一段交代灶王爷的职司、由来和成为最接近百姓的神的原因,为下文的阐述张本。B第二、三段阐明灶王爷这一神象的原始性别、民间祭灶的历史以及祭灶的具体做法。C灶王爷掌握着察奏一家善恶功过的权力,为了让他“上天言好事” ,祭品也与他神不同。D文章分析了灶王爷神话传说的成因与历史,最后阐明了民间祭灶的一般时间和做法。解析 第二、三段没有谈到祭灶的具体做法。9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

20、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A “送灶神”时只要供奉糖瓜、汤圆、麦芽糖等又甜又粘的祭品,灶王就会只言好事。B “灶神”在商朝就已经受到供奉, “门神” “厕神” “井神”的供奉时间比灶神晚。C如果送灶神时间为 12 月 24 日,那么,灶神在天上汇报的时间可能是 10 天或 11天。D送灶神时要有祭灶仪式,要摆齐供品,焚香祭拜,三杯酒后焚烧灶神像及祭祀之物。解析 “只要供奉糖瓜、汤圆、麦芽糖等又甜又粘的祭品,灶王就会只言好事”推断不当,这种说法只是希望而已。(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012 题。(9 分,每小题 3 分) 导 学 号 61342367礼是植根于以家族为本位的传统社会土

21、壤上的道德伦理规范体系,而礼治则是依赖这种体系构建起来的社会秩序。孟德斯鸠曾谓中国古代“礼教构成了国家的一般精神” ,此乃中华文明注重人伦道德教化自然演进的结果。引礼入法,意味着礼治的精神和原则贯彻于法律,完成了传统社会礼治秩序构建的重要一环,达至“礼法社会”模式的形成。由于礼本身所具有的义理内涵,更使得这种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匹配的“礼法社会”的出现具有必然性和合理性。礼本身所具备的道德规范意义不仅使引礼入法成为可能,更使得这个过程顺理成章水到渠成。道德与法律共同肩负维系社会秩序的使命,两者相互支持和补充。任何一种法制文明都必须面对并解决两者关系问题,引礼入法则是传统中国的解决方案:以道德精神挈

22、领和改造法律,并直接将部分道德规范上升为法律。我国古代民事立法极不发达,民事法律关系的调整,主要依靠礼, “礼达而分定” 。蔡元培说:“我国古代有礼、法之别。法者,今之所谓刑法也;而今之所谓民法,则颇具于礼。 ”国家法制层面,德主刑辅、出礼入刑成为精神原则;社会生活层面,由于礼兼具了感召和约束双重功能,礼的权威性的提升,为民间社会构建良风美俗、自然和谐的道德秩序提供了可能。法家只迷信暴力,完全无视道德教化的功能,故其律以严刑峻法著称。唐律因“一准乎礼” ,而“得古今之平” 。这个“平” ,一方面表现为德主刑辅,礼刑互济,使得法律的重刑主义色彩全面消退,立法上宽严适中,公允平缓。另一方面,与“骨

23、肉可刑,亲戚可灭”的法家立场不同,儒家以家族为本位,重人伦孝道亲情。唐律中老幼废疾减免刑罚以及亲亲相隐、存留养亲等制度体现出礼的精神,弘孝敦伦,原情循理,无疑具有积极的义理价值成分。西周礼治在司法领域提倡慎刑恤狱;主张罪疑从轻、从赦;提出了“中道” “中罚”等概念。孔子主张“哀矜折狱” ,孟子则以“仁政”为诉求,以为“杀一无罪,非仁也” ,并重申了“罪人不孥”的古训。这些具有积极价值的思想和主张,伴随着汉朝以后经义决狱的不断深入和推广,不同程度贯彻或体现于司法审判活动之中。值得强调的是,儒、法两家在追求和维系等级政治乃至纲常伦理秩序方面并无本质的差异。司马迁说:“法家严而少恩,然其正君臣上下之

24、分,不可改矣。 ”韩非则首倡“三纲”之说,以为“臣事君、子事父、妻事夫”乃“天下之常道” 。法家主张“一断于法”当然值得肯定,但其中包含的法律平等意义十分有限,因为其“法”非良法,其“断”则完全落脚在君主个人的独断。儒、法之争主要体现在手段和策略不同而已,及至“德主刑辅” 、礼法并用思想被奉为一尊,两家即和衷共济了。论者以引礼入法为传统法律等级化、伦理化之根源,或许是对法家有着过多理想化误读,或许是脑海里还残存着“儒法斗争”成见。沿着儒法合流、法律儒家化、外儒内法的历史线索去把握,应该是评价引礼入法这一历史现象的恰当途径。(摘编自马作武引礼入法奠定中华法系基石 )10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

25、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C )A在古代社会生活中,礼颇有权威性,且具有感召和约束的功能,因此有利于民间社会建立美好风俗、自然和谐的道德秩序。B法家主张“一断于法”实行严刑峻法,认为 “骨肉可刑,亲戚可灭” ,过于崇信暴力, “严而少恩” ,完全无视道德教化功能。C礼是中华文明注重人伦道德教化自然演进的结果,也是在我国古代民事立法落后的情况下,调整民事法律关系的主要依据。D传统中国采取引礼入法的方案来解决道德与法律的关系问题,即以道德精神来挈领和改造法律,并将部分道德规范作为法律。解析 偷换概念。 “礼是中华文明注重人伦道德教化自然演进的结果”理解不当,原文第一段说:“孟德斯鸠曾谓中国古

26、代礼教构成了国家的一般精神 ,此乃中华文明注重人伦道德教化自然演进的结果。 ”11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D )A文章开篇提出“引礼入法 ”的问题,认为这是完成传统社会礼治秩序构建并达到“礼法社会”模式形成的重要环节。B第二段阐明“引礼入法” 是解决传统中国道德与法律相互关系问题的方案,并从国家法制和社会生活两个层面阐明。C第三段援引唐律以“礼” 得“平” ,主张“宽严适度” ,一些制度重人伦孝道亲情的例子,认为它有积极的义理成分。D文章最后指出,沿着儒法合流、法律儒家化、外儒内法的历史线索去把握,是实现引礼入法这一治国问题的恰当途径。解析 “是实现引礼入法这一治

27、国问题的恰当途径”分析不当,原文说:“沿着儒法合流、法律儒家化、外儒内法的历史线索去把握,应该是评价引礼入法这一历史现象的恰当途径。 ”1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C )A礼所具备的义理内涵使引礼入法能够有效实现,而引礼入法对中国古代法文化有着重大的影响,促使中国古代法律呈现出“礼法合一”的特征。B从西周司法领域提倡慎刑恤狱到孔孟思想,从汉代以后“经义决狱”到唐律的“一准乎礼” ,可以看出,中国古代“礼法社会”是逐步形成的。C儒、法两家其实都维系等级政治乃至纲常伦理秩序,但采取的手段和策略不同,儒家主张德主刑辅,法家主张刑主德辅,最终两家共尊礼法并用的思想。D中国古代

28、“礼法社会”的形成是 “法律儒家化运动为背景,通过引礼入法的方式实现,因此,评价引礼入法应把握儒法合流、法律儒家化等的历史线索。解析 曲解原文内容。 “儒家主张德主刑辅,法家主张刑主德辅,最终两家共尊礼法并用的思想”理解不当。根据原文第三段及最后一段内容,可知,儒家以家族为本位,重人伦孝道亲情;法家只迷信暴力,完全无视道德教化的功能,主张“一断于法” ;及至“德主刑辅” 、礼法并用思想被奉为一尊,两家即和衷共济了。三、前沿题(18 分,每小题 3 分,用时 18 分钟)(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15 题。(9 分,每小题 3 分) 导 学 号 61342368社会治理智能化,就是在网络化

29、和网络空间基础上,通过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信息技术,重构社会生产与社会组织彼此关联的形态,使社会治理层次和水平得到提升,使治理过程更加优化、更加科学、更加智慧。要在促进大数据与社会治理深入融合中提升社会治理智能化水平,我们要准确把握“互联网”时代社会治理创新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充分应用好大数据资源。社会治理内嵌于社会结构之中,随着社会结构的变化,社会治理的对象、主体也必然发生相应的变化。一方面,当前社会治理所服务的对象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具体表现为:社会阶层结构出现新老演化,人口的年龄结构、素质结构和空间分布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动,老龄化社会加速到来,受过高等教育或拥有专业技能的群体日益扩大,

30、家庭结构呈现规模小型化、类型多样化特征,社会流动性不断增强,跨地区流动已成为常态,越来越多的人口向大城市或中心城镇集聚。特别是思想活跃、利益诉求多样的新兴社会阶层对创新社会治理提出了很多新课题。另一方面,参与社会治理的主体,也从政府单一主体过渡到一个由政府、非政府组织、公众个体等构成的行动者系统。这些变化迫切需要提升社会治理智能化水平,也为社会治理智能化创造了良好条件。智能化意味着精准分析、精准治理、精准服务、精准反馈。各类社会治理主体通过获取、存储、管理、分析等手段,将具有海量规模、快速流转等特征的大数据变成活数据,广泛应用于社会治理领域,更好地服务不同社会群体,这些数据将成为政府和社会组织实施精准治理的重要法宝。长期以来,社会治理面临的最大难题就是风险的不可控性和难以预见性。现代社会处于信息化和网络化复杂交织的图景之中,与我国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的背景相叠加,使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教育学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